这几年高超音速武器发展的很火,特别是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庆典上,我国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17更是成为全球第一款装备服役的“高超音速导弹,此后我国和俄罗斯相继装备服役了多款不同类型的高超音速武器,至此高超音速武器也成为了这几年国际军事武器发展的新方向。
说起高超音速导弹,其实早在2010年美国就率先试射了X-51高超音速导弹,在首次试射中X51高超音速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成为了全球第一款成功跨进高超音速导弹门槛内的大气层内巡航式导弹,但是中俄两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发展上却一路高歌,中国率先装备服役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此后又装备服役了东风100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而俄罗斯为了反击北约对俄罗斯的围追堵截,大力发展了包括“先锋”高超音速洲际导弹、匕首高超音速战术导弹和“皓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内的三款高超音速武器。
事实上我国装备的东风17虽然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公开亮相细节最多的高超音速导弹,但是东风17并不是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应该是俄罗斯装备服役不久的“先锋”高超音速洲际导弹。因为先锋高超音速导弹的助推器采用了此前俄罗斯刚退役不久的“SS-18撒旦”重型洲际导弹,得益于撒旦重型洲际导弹采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比冲更高、并采用了三级结构设计,所以先锋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更快、飞行速度更高。根据俄罗斯媒体消息称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借助推力更大、助推时间更长的撒旦重型洲际导弹优势,“先锋”高超音速导弹最大飞行距离超过1.7万公里,末端最大飞行速度接近30马赫,足足比当前装备的重型洲际导弹末端突防速度快一半。
那么为什么我国装备的东风17并没有拿下全球最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头衔呢?主要原因在于东风17的助推器是东风16的单级固体火箭助推器,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比冲天生相比液体较低和单级助推相比多级助推在动力段飞行时间长短不一样的前提下,助推器和高超音速弹头分离时的速度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先锋高超音速弹头初始段飞行速度要比东风17初始段高很多,这就使得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借助更高的助推分离速度优势,高超音速弹头初始速度更快、打水漂的惯性也就更强,最终射程和末端突防速度也就更强。
为了 探索 太空,人类一直在努力工作,各种航天器也越来越先进。你知道世界上最快的宇宙飞船是什么吗?本文介绍了世界上最快的10个航天器,包括:太阳神2号、太阳神1号、旅行者1号、新视野号、星辰号等。事实证明,火箭不是最快的。
美国宇航局于1976年1月15日发射的阿波罗2号探测器于4月17日进入太阳轨道并对其进行研究。这一轨道距离太阳表面0.29天文单位,这是一个记录。此外,阿波罗2号达到了每小时15万英里(约合24万公里)的速度。到目前为止,两个探测器都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
1974年12月10日,为了研究太阳的动力学,发射了阿波罗1号探测器。NASA成功部署探测器进入一个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地表一个天文单位,以每小时140000英里的速度,约220000公里/小时,略低于阿波罗2。1982年,阿波罗1号仍在向地球发送数据。
旅行者1号于1977年升空,是目前离地球最远的人造天体。2013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离开了日球层,进入星际空间。它每小时38000英里的速度飞行,大约每小时60000公里。“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系的日球层,开始深入研究宇宙,这一任务预计将于2025年结束。
新视野号是一艘专门 探索 冥王星的人造宇宙飞船。它于2006年发射。科学家们希望新视野号能给我们带来冥王星观测的最新数据,并揭示冥王星之外物体的秘密。新视野号于2015年7月14日和冥王星“见面”2019年2月23日新视野号发回了珍贵的冥王星照片。
星尘号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于1999年启动的彗星物质分析项目。这个重达300公斤的机器人探测器以每小时2.8万英里(4.5万公里)的速度飞行,是子弹速度的6倍。任务在2006年完成了主要的观测任务,到达了20亿英里外的目标彗星。
阿波罗10号宇宙飞船达到了每小时24000英里的速度记录。这次任务是美国宇航局1969年5月26日登月的预演。虽然这个星际探测器速度不快,但它是载人宇宙飞船的速度纪录,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罗10号在离开月球轨道飞向地球的过程中创造了速度记录。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一艘运载人员和货物的大型航天器。1984年,航天飞机被设定为以每小时17400英里的速度飞行,也就是子弹速度的5倍。译文: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脱离了地球大气层的限制,宇宙飞船就能达到很高的速度。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自1981年以来已经成功进行了37个太空任务。在这次任务中,哥伦比亚号达到了每小时17000英里的速度。通常,航天飞机在低地球轨道上达到这个速度,这也意味着宇航员每天可以看到好几次日出和日落。不幸的是,哥伦比亚坠毁于2003年2月1日。
大气中的速度纪录属于高超音速飞行器。X-43A由美国宇航局研发,飞行速度为每小时7000英里,相当于音速的8.4倍。这是在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气中最快的人造物体。
火箭测试平台可以达到每小时6453英里的速度。工程师将飞机固定在测试轨道上,并以火箭动力为其提供动力。测试平台的速度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过程旨在测试飞机的高速性能。
李玉龙,男,1961.06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85年4月获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以双边合作培养博士生身份赴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学习,1992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1996年被选拔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教授,1996年至2000年为约翰·霍布金森大学博士后、副研究科学家。1993年至1996年担任飞机系副系主任,2006年起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国防科工委第二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2006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称号,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森大学、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等访问教授。现任国际理论与实用力学联合会(IUTAM)材料力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863”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力学组成员,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结构与强度分会主任委员。《Acta Mechanic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航空学报》、《爆炸与冲击》等杂志编委。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学科带头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负责人,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负责人,航空学院“先进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抗坠毁设计,飞行器结构抗离散源撞击设计、分析与试验验证,极端环境下先进材料及结构的力学行为及其优化设计等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防预研以及重大工程应用项目的研究。出版专著4本,获得国家专利1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被SCI检索100篇,被EI检索137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300次。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61名。
航空学报的投稿难度属于最高等级,审核比较严格。
《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据2015年10月《航空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航空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111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航空学报》共出版文献8685篇、总被下载1759301次、总被引740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008。 [3]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航空学报》影响因子为1.23,载文量为5314,被引量为46587,下载量为150442。
栏目方向
报道内容,《航空学报》主要刊登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新动态、新成果。
读者对象
《航空学报》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
主要栏目
《航空学报》设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