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龙,男,1953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颍上县,医学博士,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外事办公室主任,兼校港澳台办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省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安徽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医学院)并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期间由卫生部选派赴日本帝京大学研修。1993-1999年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任教,任检验医学系主任,期间由教育部选派作为高访学者赴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WRU)从事热带医学研究。1999年起于安徽医科大学任教。近年先后在意大利Bari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短期访问研究和交流。沈继龙教授主讲研究生、本科生等各层次专业课程,已指导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学生遍布国内外。他在教学一线长达30年,主讲人体寄生虫学、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检验医学专业英语、医学日语、实验室生物安全等课程。在教学中始终把德育和专业知识教学放到同等位置。在各层次教学中,善于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创新思维,训练技能。他指导的研究生和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先后获得省“优秀研究论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省级学会“优秀论文奖”等。沈教授任全国规划本科教材检验医学专业评审委员,主编全国规划教材《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第二版和第三版,并获“卫生部全国规划优秀教材奖”;另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加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国家规划本科教材编写10余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厅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初审专家和第十一届、十二届终审评委;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届评审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检验医学会副主委;省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会副主委;国家核心期刊《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副主编;《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和《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常务编委、《安徽医学》、《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热带病杂志》等编委。先后被授予“安徽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教育部 “科研管理先进个人”、“安徽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师德标兵”等称号。 近年主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及其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基金课题多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细胞信号转导的干预;我国弓形虫株基因型、毒力与致病机制;结膜吸吮线虫及其媒介研究;基因工程疫苗与重组免疫诊断试剂研发等。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以及部分科普文章;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10余次,并多次应邀大会报告和主持分场会议。
细胞生物学(第4版)
著 译 者: 翟中和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二等、三等、四等各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次、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桥本初次郎(日本)电子显微学奖 。
简介
男,1930年8月生。江苏凓阳人,汉族。中共党员。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1959 -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1984-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做访问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翟中和教授曾在细胞超微结构、放射生物学、病毒与细胞生物学等领域从事科研与教学。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在动物病毒复制与细胞结构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近二十多年来,主要进行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被国内外所引用。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0余篇,专著15部。
荣誉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二等、三等、四等各一次)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次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桥本初次郎(日本)电子显微学奖
工作经历
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后到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并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问教授。现为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召集人,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现任分子细胞学报、微生物学报编委。曾任国家重点科研规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召集人、亚洲太平洋地区细胞生物学会联盟副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第六届大会、第十四届世界电子显微学会大会、亚洲-太平洋细胞生物学大会组委与顾问。中国医科院分子肿瘤开放实验室、中国医科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等十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曾任Cell Research、美国电子显微学报、实验生物学报、动物学报、植物学报、电子显微学报等杂志编委。
翟中和教授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在动物病毒复制与细胞结构关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最近,他又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首次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体系。这些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翟中和教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共80余名,有三名博士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后到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并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问教授。现为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召集人,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现任分子细胞学报、微生物学报编委。曾任国家重点科研规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召集人、亚洲太平洋地区细胞生物学会联盟副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第六届大会、第十四届世界电子显微学会大会、亚洲-太平洋细胞生物学大会组委与顾问。中国医科院分子肿瘤开放实验室、中国医科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等十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曾任Cell Research、美国电子显微学报、实验生物学报、动物学报、植物学报、电子显微学报等杂志编委。翟中和教授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在动物病毒复制与细胞结构关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最近,他又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首次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体系。这些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翟中和教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共80余名,有三名博士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生物学报》编委,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海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一届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科第九、十届评审组专家,九三学社山东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2001年被评为山东大学首届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获得山东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02年被教育部授予优秀骨干教师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2006 年获得山东省科技发明奖, 2006年国家人事部授予“突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山东大学教学成果奖,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