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杨绛关于读书的文章

2023-12-10 22: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杨绛关于读书的文章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谨”,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一九**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

杨绛 散文 集 读后感 1

读杨绛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的余晖铺满大地,洒在厚厚的落叶上,天空有鸟儿飞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却带走了所有的喧嚣,站在窗前,手捧一杯醇香的茗茶,望着金色阳光与大地融为一片,世界如此宁静,生命的风车就在此时与这世界一同的静止不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我在初次读到杨绛散文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我用文字把它描绘下来,可是我的拙笔却无法描绘出当时心中的那份悸动,还有温暖与宁静,睿智与豁达。

杨绛散文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平淡的语言,生活中最普通的 故事 情节,但就是这样最普通的组合却最打动人心。她的的笔触不是自己的经历就是亲友的经历,以这样一种记叙散文的形式,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取材,记录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死荣辱。含蓄内敛,洞达生趣,向我们传达着生命的哲学与生活的智慧。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7月生于北京。她 毕业 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随后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随后又赴法国、英国 留学 ,曾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94年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外语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着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然而对我来说,这样去介绍一位我所喜欢的作家未免过于生硬,我应该更感性的语言来概括她,她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是生活的智者,是与钱钟书同甘共苦的他的夫人,生活的磨砺赋予她的不仅是写做的灵感和素材,还赋予了她一份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而她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升华成一种艺术,通过淡淡的文字把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点一点倾诉给我们。

谈到杨绛的散文,首先是它的语言很有特色,平淡质朴,沉着含蓄,偶有生趣,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没有酒的浓烈,亦没有水的寡淡,她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此前的那种雕饰浮躁、虚夸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有力的抨击,以最朴质的手法反映最真实的东西,在《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等文中都体现了这种语言特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她和父亲姑母之间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干校六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当我看到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越发能看到能看到她在我们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真开眼。车窗外已不见她的背影,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这是她在被下放干校时女儿送她离开时的场景,那时女儿的丈夫已经于一个月前自杀,而自己和丈夫要被下放干校,留下女儿孤苦一人,作为母亲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那种亲人分离的痛苦在她的笔下就这样流进我们的心里。

在她的散文中极少抒情和议论,所要表达的感情都是从这种淡淡的记叙和描写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偶尔的抒情和议论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并且有一种出透人心的力量,议论比如《回忆我的姑母》中的“我现在回头看,才了解时看到的是一个伤残的心”,深刻的揭示出了当时姑母悲惨的遭遇。而抒情比如《回忆我的父亲》中“但愿我的父母隐藏在灵岩山里早日化土,从此和山岩树木一起,安静的随着地球转”这是对父母离开的一种释然和豁达。

杨绛的散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散文,她的作品都是阅历的产物,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与亲友的日常交往,专心的经营着自己的精神园地。杨绛的一生饱经沧桑,在晚年时她创作了享誉中外的《干校六记》,记叙的是她在“”期间被下放到干校的经历,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失意痛苦不可避免,然而在她的记叙中更多的表现的是一种隐忍,而不习惯痛苦的表达痛苦,这是她对于生活的一种通透的豁达,在凿井记劳篇中明明很苦很累人工打井却在她的笔下有了一丝苦涩的欢乐,给人以深沉的回味和苦涩之感。

在学圃记闲篇中一位知识分子自杀,却没有棺材被草草埋葬,她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心中震惊,反复提醒经过那做坟看她的钱钟书不要去踩那座坟,因为没有棺材,泥土下就是身体,天下雪后又担心地陷坟裂。她始终有着自己不可移易的善恶美丑标准,从本质上讲,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始终关注着人,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人类痛苦的咀嚼使她对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了完整的认识,所以她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

杨绛的生命中经历了很多,真正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她对待生命中的一切都很珍视,珍视在下放过程中同事们对她的体谅与友好,珍视一个名叫小趋的小狗为她带来的欢乐,珍视那些在她生命中走过的亲友,她把这些经历积攒起来,然后用文字将它们叙述出来,其中饱含着她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她对社会历史的一种最真挚最基本的把握。

所以说读杨绛的散文给我带来的不仅来自它艺术的魅力,还有生活的智慧,通达宽容,温柔敦厚。读她的散文,感受着她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学习她的生活智慧,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2

杨绛先生是德高望重并久负盛名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名望不因为是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妻子而受到尊敬和推崇,而是作为有着特有风格的文学成就卓著的可敬可爱的作家而被读者记住的这样一位作家。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 饮茶 》《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杨绛先生的《洗澡》是其的代表作,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三反”运动。杨绛先生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只有让我们到书中寻找答案吧。全书情节生动,文笔简练,富……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

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我开始对这名在“”中饱受磨难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文字是给了我个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她的文字朴素简洁中却饱含着优美华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只是有些 文章 以我的水平还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章使我感触颇深,产生共鸣。

首先是《读书苦乐》这篇文章,它的篇幅并不长,关于读书,它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段文字确实太形象贴切了,读来只觉得读书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辈请教罢了。杨绛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 名言 。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这句话堪称经典,对于杨绛能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我感到她是一个幸福的人,能把读书作为享受,而相比之下,读书在我眼里有时是一种快乐,但有时是被逼的,那时读书便变成了一种痛苦,上学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 教育 制度而言,会坑害许多美好少年,与科举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样的性质,只是现在学的知识比八股文的用处大一些罢了,读书上学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往往会使人的心态变坏,读书、上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上学的人却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改革难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会成功的。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触动很深,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顺姐是一个命中多苦难的人,可是却有着很好的心态,老实善良,文章中用了插叙,将顺姐的一生写下来,却富有层次感,而且不断留下悬念,让人思考,并在最后揭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从迷雾中摸索出来,同时让人对顺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杨绛对顺姐很好,两人的感情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妹,由此,我对杨绛待人的宽厚也很佩服,让我读来最不爽的就是那个大小姐,(顺姐是地主家的小老婆,大小姐是地主的正室的女儿)她不断欺负顺姐,最后却没有得到报应,还得到落实政策,飞到国外去了,这看似不符合中国故事的特色——坏人都遭报应,但我认为这也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实则想表明还有许多正义认为的倒虚张,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但不管怎样,顺姐由一个无知朴实的小姑娘被封建制度变成了一个地主的苦命的小老婆,她还没有放弃人生,并称这是自由恋爱,大小姐欺负她,她也不反抗,只是尽力避开,这种毅力令人钦佩。

杨绛的很多散文我还看不明白,但我对这个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相信或许在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之后,才能从文字之间走进这个奇女子的心灵。

杨绛:想得太多,那就读书吧

文/垂进

01

一路风尘雨雪,一河漫长的岁月,她始终柔韧、晴朗。百里人生沉淀无数智慧,她是最贤的妻,她是最才的女。

她就是杨绛先生!

她曾说: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想的太多,人会感到无聊和空虚;而读书,则会让让人变得充实而富足。

02

杨绛在一篇《读书苦乐》里说: 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

文中写道:“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属于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听斯多葛派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对于爱好读书的人,读书的极大乐处就在于此——可以追求完全的精神享受。通过文字所传达出的那个完全自由的精神世界,这是书以外很难得的。

03

现在很多的公众号,名人都会推荐他们读的书,每当自己也去买来读时就发现,由于思维不在一个高度,很多书里的内容很难理解。

这主要是因为阅读本身是有门槛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由浅入深,先博后精,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纯娱乐小说。

通过书中一个个小故事,诸如青春文学、校园恋情、江湖际遇等,引入人的阅读兴趣,主要在于 培养文字的敏感度。

网络上被嘲笑最多的文学青年就处于这个阶段。文学青年通常讲究腔调,能吟诗能作赋,闲来无事朋友圈发几句矫情的感慨: 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江南江北蓼花红,皆是离人眼中血。

其实真正的出处是《西厢记诸宫调·小亭离别》里的: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这个阶段大多是一些肤浅的见闻,没有思想的广度,大都是自我的自吟自唱。

04

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开始阅读传统经典小说。 当读了太多的娱乐性小说之后,你会发现,书里的很多情节情节,全是一个套路,换汤不换药。

纯娱乐小说没有什么不好,但要去读点深刻的人生故事!

这些书中将人生哲理、人性解读融合在故事里,读他人故事,过自己人生。这类书籍对于人性人心也剖析的比较深刻,站在整个人生的视角,对于人性善与恶反映得比较全面。书中还有不同的人物性格,也有助于去了解不同的人。

到了这个阶段,也能够从自身出发,去理解他人,体会他人的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够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到了这一步, 不再自我,思维变得开阔 ,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

05

阅读的第三个阶段,进入史哲领域。

对于经典的广泛涉猎后,才能培养起这方面的兴趣。

对于历史, 富兰克林说:几乎一切有用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历史来获得。

歌德说: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而哲学: 开始在这里,结束也在这里;问题在这里,答案也在这里。 哲学是有关智慧的学科,其他学科都是从哲学而来。

这个阶段的人是高雅的,有品位的,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这个阶段的人有思想有智慧、能赚钱。但心里还在有无限的恐惧。

他们的思维是向前的,不再局限于周边。他们看得长远思索深邃但仍不知道如何去破局明心心里无时不刻的在担忧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恐惧导致一 点也不幸福。

他们是价值型的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高人思维,于是不再看短期的利益.而是看到长远的价值。比起人们时常谈论的道德,,他们更加注重规则。

06

阅读的第四个阶段:进人思想领域。

这类人对于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树,超越了第三个阶段所看到的长线思维和长期价值,他们更加在乎事物的持久性。

到了这个阶段的人不再专注于单一的某一个点,他们要做就做一个系统,做一个大平台。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的政法大学教授高育良,人们评价他说: 他想要的是一片天。

这是这个阶段才有的境界。

07

阅读的第五个阶段:能够自建思想体系。

到达这个阶段的人,比如《晓说》中的高晓松老师,他在节目里走到哪说到哪, 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不仅深入浅出,而且旁征博引, 就像一本行走的教科书,自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个阶段的人的视角是深远的,他们的视角是上帝视角,能够于一个较高的视野之中帕瞰全部的问题。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不确定的人性人心只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偶然片段。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够生出悲悯之心,而这个阶段的人,也是有能力的,财富充裕,能够帮助很多的人。

也只有达到这个阶段, 才能够摆脱自我和环境强加于你的所有束缚和羁绊,才能够获得心灵的与现实物质的多重自由。

08

读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在时代进步的阶梯上,通过读书,我们承前启后,总结过往,认识人性,洞明世事,再开启新篇。

有朋友问:是不是读书多就能发大财?

我也不知道答案,只能说:多读书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再纳万家言。

当你的思想到达一个高度,就会发现,人都是很简单的,智者不言,下自成蹊;大道至简,细语其凄。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海无涯唯有苦作舟,驾一叶求索的扁舟,漫游书山学海,同古人切磋探讨,聊天说笑,自得其乐。

如果你想走得远些,读书绝对是讨巧的方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