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联系方式
电话:
传真:
海珠校区: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51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综合楼13楼
邮政编码:510303
花都校区:广州市花都区迎宾大道西30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703
邮政编码:510800
邮箱: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设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设有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院系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15个研究机构,开设37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教育学、数学和生态学3个省级特色学科。全日制本科学生11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859人,其中专任教师498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93人,占教师总数38.76%;有博士学位教师占35.9%。全校先后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先进教育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荣誉称号。有国家督学1人(第九届)、省督学顾问2人、省督学4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校(园)长培训专家1人;"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专家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受聘其他大学硕士生导师8人。
学校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已任,以"进德修业 为人师表"为校训。坚持"民主与科学并重、人文与自然统一"的办学理念,秉承"追求真理、关注民生、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教育师生"学为君子,兼善天下",着力培养"人格健全、文化知识广、专业基础实、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积极实施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加快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学校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树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800余项;2016年和2017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26%和96.24%,均超过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教师以科研促教学。"十二五"以来,全校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立项国家级30项、省部级235项;发表学术论著2410篇(部);获得省级科研奖励2项,同时产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教师以课堂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等形式将其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连续四届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17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获得"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 "称号。
一、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广东省院校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学校管理学、遗传学、学校体育学、油画
校级精品课程:足球、高等代数、中国古代文学、信息化教学设计、遗传学、学校管理学、通用技术、油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与技能训练、植物生理学、文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校体育学
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简介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设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35亩。设有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院系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15个研究机构,开设37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学生12000多人,成人在校生14000多人。
学校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1013人,其中专任教师642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210人,占教师总数32.71%;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7.72%。全校先后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先进教育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荣誉称号。有省督学3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校(园)长培训专家1人;“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专家4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主持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受聘其他大学硕士生导师11人。
学校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已任,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以学前教育和小学师资培养为核心,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专业基础实、实践技能强、信息素养高、发展潜力足的教师教育人才。在聚焦师范教育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非师范教育,促进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人格健全、文化知识广、专业基础实、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带动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树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800余项;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26%、96.24%和94、29%,均超过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教育学、数学、生态学三个学科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有广东省高校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先进材料与节能减排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基础教育大数据研究基地”三科省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来(2013年-2017年),学校主持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项目389项,其中国家级36项,省部级231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78项,人文社科类项目211项。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数量为598篇,CSSCI收录256篇,SCI收录218篇、EI收录72篇、CPCI(ISTP)收录12篇;出版专著54部;获得专利、著作权共18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连续四届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17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获得“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 ”称号。
学校主动服务广东省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创建1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个校地协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3个校级教育实验区,并与广州、汕头、佛山等地政府合作共建了6 所附属学校。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薄弱学校快速优质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一直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校(园)长的培训任务,是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基地、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基地,广东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6个省级机构设在我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广东省8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在我校参加过校长培训,50%以上的骨干教师在我校进行过教师培训。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哪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电话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有几个校区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招生办电话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几本 师资评价怎么样 ;
图书馆截止2014年2月28日,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104.76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中外文报刊918余种。而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以引进权威资源为主,自建特色资源为辅,本馆现购进中国知网系统服务平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4个子数据库),超星读秀知识库系统服务平台,国道数据外文专题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等多个文献信息资源库。 学术期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广东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1997年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首批入编期刊,2000年成为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来源期刊。 根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2门:学校管理学,遗传学。校级精品课程5门:中学物理实验研究与技能训练,植物生理学,文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校体育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现在有2校区,分别为:珠海校区和花都校区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地址: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珠海校区
地址:新港中路351号(近客村立交)。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
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花都校区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迎宾大道天马河东面。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设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35亩。设有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院系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机构,开设44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学生14000余人,成人在校生40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889人,其中专任教师532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91人,占教师总数35.05%;有博士学位教师217人,占教师总数40.8%。全校先后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先进教育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荣誉称号。有省督学3人;教育部校(园)长培训专家1人;“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专家7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主持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受聘其他大学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 学校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已任,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以学前教育和小学师资培养为重点,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专业基础实、实践技能强、信息素养高、发展潜力足的教师教育人才。在聚焦师范教育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非师范教育,促进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人格健全、文化知识广、专业基础实、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带动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我校被广州市职业能力培训指导中心评定为广州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我校就业率均超过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稳中有升。 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教育学、数学、生态学三个学科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近五年来(2016年-2020年),获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6项,学校主持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项目407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部级245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60项,人文社科类项目247项。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数量为378篇,CSSCI收录130余篇,SCI收录180篇,EI收录73篇,CPCI(ISTP)收录6篇;出版著作98部;获得专利共70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1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连续五届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连续2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21年,学报全面改版为教育教学研究类期刊。
一、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哪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地址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51号,该校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
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介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设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35亩。设有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院系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15个研究机构,开设37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学生12000多人,成人在校生14000多人。
学校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1013人,其中专任教师642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210人,占教师总数32.71%;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7.72%。全校先后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先进教育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荣誉称号。有省督学3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校(园)长培训专家1人;“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专家4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主持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受聘其他大学硕士生导师11人。
学校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已任,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以学前教育和小学师资培养为核心,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专业基础实、实践技能强、信息素养高、发展潜力足的教师教育人才。在聚焦师范教育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非师范教育,促进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人格健全、文化知识广、专业基础实、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带动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树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800余项;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26%、96.24%和94、29%,均超过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教育学、数学、生态学三个学科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有广东省高校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先进材料与节能减排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基础教育大数据研究基地”三科省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来(2013年-2017年),学校主持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项目389项,其中国家级36项,省部级231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78项,人文社科类项目211项。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数量为598篇,CSSCI收录256篇,SCI收录218篇、EI收录72篇、CPCI(ISTP)收录12篇;出版专著54部;获得专利、著作权共18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学报》(人文社科)连续四届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17年,《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获得“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 ”称号。
学校主动服务广东省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创建1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个校地协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3个校级教育实验区,并与广州、汕头、佛山等地政府合作共建了6 所附属学校。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薄弱学校快速优质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一直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校(园)长的培训任务,是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基地、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基地,广东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6个省级机构设在我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广东省8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在我校参加过校长培训,50%以上的骨干教师在我校进行过教师培训。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英国桑德兰大学、英国纽曼大学、柬埔寨东南亚大学、台湾屏东大学等10多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办学协议,同时开展了“3+1”和“3+1+1”学分互认模式的联合办学项目,拓展了具有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基层,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在省内有较大影响,教师教育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获得重大突破,国际合作办学有新进展,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和智慧校园建设基本完成,成为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