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与关键词: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提供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撰写的文章字数以2500-4500字为宜。二、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职称、职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须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三、注释:注释序号(上标)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附于文末。四、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等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五、参考文献的格式:1、参考专著:[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2、参考报纸、期刊:[序号]作者.文题.报刊名,出版年,卷(期、版次),其止页码(具体情况可以参照国家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六、资助项目需注明资助者、项目编号。七、体例要求:以“一”、“1”、“(1)”作为文章层次,(1)之下以小标题方式提炼主要观点。八、图表要求:表格:将表名置于表上方居中;图:将图名置于图下方居中。表、图内文字统一用楷体。九、为便于稿件的修改及联络,请作者提供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十、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必复。
1/47
【题 名】深圳天工远科助力通信与制造业项目管理系统建设
【作 者】无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7(8).-76-76
2/47
【题 名】项目管理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作 者】章方祥
【刊 名】企业世界.2007(8).-24-25,21
3/47
【题 名】从上海ACC VHF遥控通信系统建设项目谈风险分析与管理
【作 者】杨卫斌
【刊 名】中国民用航空.2007(5).-64-66
4/47
【题 名】统一通信的投资回报
【作 者】姜建华 赵长林
【刊 名】软件世界.2007(8).-32-32
5/47
【题 名】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记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公司全国优秀项目管理者朱洪忠
【作 者】无
【刊 名】建筑.2007(04S).-88-88
6/47
【题 名】移动通信机楼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方法研究
【作 者】龙智 曾繁军 魏锋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7(2).-21-25
7/47
【题 名】SAP/PS系统在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作 者】陶宇亮 何厚存
【刊 名】通信企业管理.2006(11).-71-73
8/47
【题 名】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通过项目管理创基建工程卓越品质——从优秀到卓越:广东移动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理念
【作 者】孔慧杰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6(10).-85-86
9/47
【题 名】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基建工程投资控制管理研究
【作 者】朱越勋 冯海 余焕宁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6(10).-87-91
10/47
【题 名】移动通信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分析
【作 者】莫奇勇[1] 许丹[2] 莫继红[3]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6(9).-93-96
11/47
【题 名】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时协同与实现
【作 者】陈振宇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8X).-215-215
12/47
【题 名】对通信建设工程开展项目管理的思考
【作 者】董通书
【刊 名】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6,19(8).-70-74
13/47
【题 名】四川通建公司开展自揽项目管理培训
【作 者】吴薇
【刊 名】通信与信息技术.2006(4).-26-26
14/47
【题 名】移动通信“标准化机楼”项目管理成熟度初探
【作 者】吴志红[1] 陈实[1] 吴潮[1] 谭建新[2]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6(7).-47-49
15/47
【题 名】项目施工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作 者】李良新
【刊 名】决策探索.2006(06A).-40-41
16/47
【题 名】体会南京地铁一期通信系统项目管理
【作 者】艾乔云
【刊 名】交通世界.2006(04B).-74-75
17/47
【题 名】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求索
【作 者】陆江锋
【刊 名】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4).-62-63
18/47
【题 名】EAI走进协同
【作 者】黄华
【刊 名】软件世界.2006(6).-55-55
19/47
【题 名】通信企业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李辉
【刊 名】当代通信.2006,13(6).-48-49
20/47
【题 名】城市轨道交通弱电系统集成商的选择
【作 者】李春
【刊 名】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9(2).-16-17
21/47
【题 名】政策信息(2005年12月)
【作 者】无
【刊 名】宏观经济管理.2006(1).-76-76
22/47
【题 名】浅析工程公司信息技术应用系统集成
【作 者】高学武[1,2]
【刊 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总承包.2005,14(6).-35-43
23/47
【题 名】加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
【作 者】王跃明[1] 韩鹏[2]
【刊 名】通信管理与技术.2005(4).-29-30
24/47
【题 名】通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
【作 者】曹倩
【刊 名】通信企业管理.2005(10).-75-75
25/47
【题 名】通信建设项目管理漫谈
【作 者】刘云凤
【刊 名】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5(2).-60-63
26/47
【题 名】当前大客户售前售中工作分析
【作 者】张都安
【刊 名】电信建设.2004(3).-11-16
27/47
【题 名】通信车制造企业推行项目管理初探
【作 者】刘长明
【刊 名】专用汽车.2004(3).-37-39
28/47
【题 名】如何控制通信建设工程造价的几点看法
【作 者】韩艳萍
【刊 名】山西通信科技.2004,25(1).-43-44
29/47
【题 名】项目管理实时监控向管理要效益——万维易化“山东移动通信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平台”案例
【作 者】吴皓 尹丹
【刊 名】软件世界.2004(8).-102-103
30/47
【题 名】电信工程管理(PM)系统简介
【作 者】曾育忠
【刊 名】电信技术.2004(10).-70-72
31/47
【题 名】浅议项目管理在通信运营企业中的应用
【作 者】刘寒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4(6).-32-36
32/47
【题 名】通信运营企业的项目管理
【作 者】司亚清
【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4(5).-67-68
33/47
【题 名】通信企业项目的成本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
【作 者】张强
【刊 名】通信企业管理.2003(12).-56-57
34/47
【题 名】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回顾
【作 者】鲍钢
【刊 名】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3(10).-95-98
35/47
【题 名】浅谈如何加强直放站项目管理
【作 者】李红
【刊 名】移动通信.2003,27(1).-154-156
36/47
【题 名】加拿大Polarsat通信公司暨北京波拉赛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作 者】无
【刊 名】中国电信建设.2003,15(3).-59-59
37/47
【题 名】Avaya推出全新的服务业务
【作 者】无
【刊 名】中国电信建设.2003,15(3).-61-61
38/47
【题 名】项目质量管理在无锡联通CDMA二期工程中的运用
【作 者】黄毅 张谦
【刊 名】江苏通信技术.2003,19(4).-46-48
39/47
【题 名】对我国通信企业实施项目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作 者】伍琳瑜
【刊 名】江苏通信技术.2003,19(2).-44-46
40/47
【题 名】对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思考
【作 者】李月
【刊 名】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3(1).-82-86
41/47
【题 名】项目管理中的信息管理
【作 者】徐军库
【刊 名】机场建设.2003(1).-20-21,15
42/47
【题 名】阳茂高速公路HCS建设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作 者】刘宏胜
【刊 名】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3(6).-55-56
43/47
【题 名】浅议项目管理在通信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作 者】周彬
【刊 名】邮电设计技术.2002(6).-24-27
44/47
【题 名】信息产业部出台规范国内传输网建设细则
【作 者】何炜
【刊 名】上海信息化.2002(3).-51-53
45/47
【题 名】IT职位:那些最热
【作 者】无
【刊 名】计算机.2001(17).-27-27
46/47
【题 名】论项目管理在“本地网计费工程”中的应用
【作 者】宋仁海
【刊 名】广西通信技术.2001(4).-38-40
47/47
【题 名】浅论通信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加强与规范
【作 者】包志忠
【刊 名】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1(5).-36-37,41
——来自对万维钢老师课程的学习。
先说说,为什么必须要做的事儿,我们反而不要去做呢?
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事情分为“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但是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日程表上,紧急的事项又是占了大多数。虽然我们知道,应该先做重要的事情。
所以有一句话说,成年就是习惯了做“该做”而不是“想做”的事儿。
你有很多想做的事儿,却不得不做着该做的事儿,而这些必须做的事儿甚至都做不完,所以你需要“时间管理”。
但恰恰相反,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做必须做的事儿。
举个例子,周五交作业,那么写作业在周四晚上就是必须做的事儿,而在周一就不是必须做的事儿。当一个事情,你可以决定做还是不做,你就有了选择权和主动权,你会有充值感,而不是被其他人赶鸭子上架。所以,当你周一提前做了这个事,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儿”。
没有必须做的事,你就会有选项,去选择你要做的事,这才叫决策。很多人很多时候,根本谈不上做什么决策,因为没有可选项,日程表早已被必须的事情排满,剩下的只不过是随波逐流。只有在偶然间,神奇的放空了的日子,突然能抬起头想一想另一种可能性,这才用上了“决策科学”。
那当我们没有了必须做的事,多出的“余闲”有什么价值呢?
《稀缺》这本书里,是这样来说明余闲的:就是想想一个游手好闲的,什么事都心不在焉的,混吃等死的人,就可以叫有余闲的人。当然,这个概念在这本书里是个褒义词。
余闲,代表了任何一种多出来、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
余闲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你不必必须做选择,另一个是你不怕犯错误。比如看电影,时间余闲,你可以看你想看的小众的,时间紧缺的话,你就只敢看人人都说好的。探索需要代价,创造来自浪费。可干可不干的事儿才有创造性,干什么都行的时间才是属于你的时间。
那如何才能给自己积攒一点余闲呢?
首先,要改变姿态,敢于对很多事情说“不”。我不想做这件事,不是因为我没时间,而是因为我想“有时间”。
但同时,你要保住这份余闲,又得非常自律才行。因为生活中会有各种震动,会偷偷侵蚀你的余闲,你得忍住不动才能保住余闲。比如一下午的自由时间,如果说不干就真的什么都没干就没有了,那余闲的种种好处也都没有了。
时间就像金钱:你花了它就不是你的了,可是你一直不花,它也不是你的——只有在你“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那一刻,它才是你的。
万维钢:你和你的渴望
老何过去一直以为“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的解析是:人就算没有长远的忧虑,也一定会有近期的烦恼和忧愁。
最近,学习了费勇老师的《佛学修心课》后,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对长远方向和目标的深思熟虑,就一定会有短期无尽的烦恼和忧愁。
今年九月,老何在《万维钢·精英日课⁴》中学习了丹·希思的《上游》的一个新概念,万维钢老师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说更科学:“人有近忧,必无远虑”,真的很受启发,很多人以为做大事的人没时间想小事,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整天做小事的人没时间想大事。一个人对长远的方向目标有深思熟虑,就不会被眼前无尽的鸡毛蒜皮小事所迷惑和困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3、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5、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包括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老何觉得,人们总是会憧憬长远的美好愿景和人生目标,也会考虑中期的生活目标,更要为近期的工作或学习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措施。近忧的问题通常都是近期和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通常都是心理的需求(如社交和被尊重的需求),而内心深处的渴望往往都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更长远的自我实现的梦想。
今天早上,老何在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第四季课程中学习了哲学家对人生的一个最新认知:真正驱动我们作出改变、成更好自己的并不是我们的欲望,而是是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渴望”,究竟欲望(desire)和渴望(aspire)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非常值得有兴趣思考人生的朋友认真学习和思考!
今天的内容来自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的第四季。
这一讲,万老师介绍了几项前沿研究,这几项研究都指向同一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生很多重要的决策,都不是理性的,不是计算过成本收益的。真正驱动我们作出改变、成更好自己的是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渴望”。
那么,“渴望”和“欲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有渴望和没渴望是青春和衰老的标志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万老师是怎么说的。
我们说说哲学家对人生的一个最新认识。
人们经常说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个程序员,收入是10万元,他说我要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技术,要让年收入达到20万,这算不算更好的自己?再比如有个中年大叔,他非常羡慕那些有运动员身材的人,说我要努力锻炼,把肚子减下去,这算更好的自己吗?
这些愿望的特点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是还有另一种愿望,你体会一下 ——同样是一个程序员,他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打算欣赏古典音乐。他并不懂古典音乐,他在音乐会现场都睡着过 —— 但他想要成为一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他认为将来那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自己,比现在这个自己更好。
再比如说有一个中学生,有一天突然下决心,说我将来要当一个物理学家。他不是想拿诺贝尔奖也不是想出名,他只是觉得物理学家研究的东西特别酷。你要问他物理学到底酷在哪儿,他也说不清楚 —— 他不能完全理解物理学家,但是他想成为物理学家。
我要说的是,这个不懂古典音乐的程序员和这个说不清物理学家干啥的中学生,才是真正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
“愿望”有两种。一种可以叫“欲望”,或者叫“需求”(desire)。比如此时此刻的我特别想吃一碗兰州牛肉拉面,这就是需求。吃面是我现有价值观的一部分,我不会因为吃了一碗牛肉面而变成更好的自己。需求实现与否,都不会改变我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喜欢什么”和“我想要什么”。价值观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定义一个人。
而想要成为一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则是完全不同的愿望。我现在并不喜欢听古典音乐 —— 古典音乐不在我现有的价值观之中,我想要发展一个*新的价值观*。我们把这种愿望,叫做“渴望”(aspire)。
价值观不变的愿望都是能说清的。我们专栏讲过科学决策 [1],它的前提假设就是你得是一个“理性人” —— 而经济学中理性的意思,就是你对事物的偏好是固定的。决策就是做选择,根据什么选择呢?归根结底是根据你的价值观选择。
这么说的话,想要成为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这件事因为涉及到了价值观的改变,就不是理性决策了。
这个问题最近才得到哲学家的关注 [2]。
有个以色列女哲学家叫埃德娜·乌尔曼-玛格丽特(Edna Ullmann-Margalit),现在已经去世了,她在 2006 年写过一篇文章 ,说人生的很多决策其实都不是理性的,因为人的价值观会变。
比如说有个叫秦奋的人,本来过着自由快乐的单身生活,每天下班想打游戏就打游戏,想学习艺术就学艺术。后来他遭遇爱情,就结婚了,然后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孩子。
秦奋观察自己身边那些有孩子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辛苦了,而且很没意思!简直都是孩奴。秦奋并不十分想成为一个父亲……但是既然结婚了不生孩子好像也不对,后来他还是跟妻子生了一个孩子。
可是当秦奋把孩子抱在手里的那一刹那,他的感觉完全变了。他突然觉得,当父亲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你看这像不像网上流传的那个“王境泽真香定律”:事前说我打死也不吃,结果吃了一口马上表示“真香”。这个原理是你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生孩子之前的你和之后的你,是两个不同的你,有两套不同的价值观。
那之前的你,又怎么能理性决定要不要成为之后的你呢?
这简直是一个悖论。耶鲁大学的哲学家 L. A. 保罗,提出一个“维吉麦原则(Vegemite Principle)”,我看就相当于“真香定律”。维吉麦是澳大利亚的土产,是一种食物酱,可以抹在面包上吃。这个原则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吃过维吉麦,那你不论如何向他描述维吉麦的味道,他都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喜不喜欢 —— 他必须尝过之后才知道那种感觉。
看别人带孩子,哪怕你帮别人带过孩子,都不能让你真正体验到,拥有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人,怎么也理解不了欣赏古典音乐是怎样一种享受。
那你说一个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解的人,又凭什么说渴望成为物理学家呢?如果人的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你又如何能想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呢?
这个渴望的悖论,直到 2018 年才被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女哲学家,艾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给解决。
卡拉德写了一本书叫《渴望:成为的自主过程》(Aspiration: The Agency of Becoming)[3]。
卡拉德的答案很简单: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渴望,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但也不是什么事情发生的一瞬间就把你改变了。渴望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一开始你并不十分想成为父亲,你一听古典音乐就睡觉。但是成为父亲这个前景的某一方面打动了你,某支曲子的某个段落打动了你,你看到了那个“新的你”的可能性,你模模糊糊地觉得那是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渴望。
“新自己”的价值观和“旧自己”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你渴望成为新自己,你就采取了行动,准备接受新价值观。可能你会主动去了解古典音乐,你懂得越多就越能欣赏,你逐渐变成了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人,你的价值观就变了。
体育、艺术、慈善、信仰、包括品酒 —— 世间凡是有门槛的爱好,都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
从对价值观的改变这个意义上讲,“需求”是 “want to”,而渴望则是 “want to want to” —— 是你想从一个只想听通俗歌曲的人变成一个想听古典音乐的人。
我要强行用数学语言给你形容的话,需求是对现状的改变,是现状的一阶导数;渴望是对需求的改变,可以说是现状的二阶导数。
而二阶导数是不太容易说清楚的东西。你问一个人为啥好好的突然听起古典音乐来了,他要跟你说“古典音乐有一种深刻的美感,我要体会这种美感”,那肯定是吹牛,他这时候其实还欣赏不了那种美感。所以他更可能说“我听古典乐是为了获得放松的感觉”,而这其实是刻意的轻描淡写。
他其实是在渴望。哲学家比他自己更了解他。
我们很庆幸人有渴望的能力。如果没有渴望这种机制,每个人都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之中,不愿意探索新的价值观,这样的世界就太没意思了。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说人没有决定自己喜欢什么的自由,现在看来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没有考虑到“渴望”。
我看这个渴望理论能解释很多事情。
什么叫青春呢?青春就是充满渴望的那个状态。
年轻人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他们有很多偶像,他们追逐明星,他们想成为各种各样的人 —— 他们其实并不完全理解那些偶像人物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勇于探索。他们并不知道那个所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们反正不想停留在现在的自己这个状态,他们不论如何都要超越自己。
刘邦和项羽观看秦始皇的仪仗队,十分羡慕,其实他俩那时候并不知道当皇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但是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青春少年就得有点这样的劲头。
而探索总是有危险的。比如有个人原本的价值观是“岁月静好、赚钱养家”,在银行有个收入很好的职位……有一天,他突然焕发了第二青春,产生了当艺术家的渴望。为此他决定从银行辞职,全职学习艺术。
可是学艺术是需要时间的。在旧的价值观已经不好使、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对艺术的决心并没有那么坚定。他会有一段迷茫的状态。
所以青春总是跟迷茫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中年油腻”呢?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定死了。他再也没有了渴望,他认为他的价值观就是最好的了,他所有愿望都只不过是欲望,他鄙视其他一切价值。
不再渴望,是青春彻底死去的标志。
“渴望”理论告诉我们,人生的重大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钱锺书先生的《围城》里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 那你可能会说,为什么城外的人不问问城里的人为什么想出来呢?为什么大家在结婚之前不好好做一番计算呢?
因为这不是一个纯理性的决策。一旦遭遇爱情,你的价值观就变了,你就不是以前的你了 —— 以前的你,不能给以后的你拿主意。
上大学选专业,到底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选一个赚钱的专业呢?“渴望”理论告诉我们,上大学之前的你,其实并不完全知道受到专业训练之后的那个你喜欢什么……你真正应该选择的其实是变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爱好和赚钱。
让人产生渴望的那个最初契机,可能是非常渺小而又模糊的。但是你感受到了一个召唤,你想要去追求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你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产生了渴望。
正是因为有了渴望,我们才可能摆脱那个“旧自己”的价值观的束缚。人生中的选择不仅仅是“根据价值观选择”,而且有“选择价值观”。
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那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曾经说过,自我实现是自我超越的副产品。人应该追求自我超越。超越之后是什么状态,你其实并不知道,不知道就对了。你就是想成为一个自己不知道的人,一个现在的自己理解不了的人。
还记得《权力的游戏》里那句台词吗?布兰问他的父亲:“一个人如果害怕,他还能勇敢吗?” 回答是:“人在害怕时候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
如果你不完全知道一个地方有什么,还能去那里探险吗?你不知道会有什么的探险,才是真的探险。
现在的你理解不了的自己,才是真正值得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这本原则最近非常火;据说创投圈的人都在读。我在得到app上听过万维钢老师的解读;也写过一些笔记。但是总觉得东西理我自己很远。于是我买回来自己再阅读一次。
在看书这件事儿上;我能看实体书还是愿意看实体书;一个是因为有读书的感觉;一个是不容易分心(因为我注意力冗余分散);第三读书笔记记录方便。写下来比打出来记忆更加深刻。最后一个是回顾的时候很方便;你要找自己划线做特殊标记的地方太容易了~
所以我之前的策略是电子买一本;实体书买一本;但是。。现在电子书的价格节节攀升。。还是只看实体书好了
整本书上半部分的重点很清晰,总结起来就是三点:
说起来简单;然而知易行难。但即使如此;知道总是改变的第一步。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去年一整年的想法;做事的方法。几乎都是情绪控制着我。有一种“恍然大明白”的感觉;我真的做错了很多事,做错了很多决策。
感谢原则。保持头脑开放;继续前行。下面是生活原则细节。
重点:
看样子是鸡汤;但是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就觉得满身冷汗;说的就是如此自以为是的我的现状。
雷达里奥(下面都成为Ray)在导言中说;《原则》分为上下两部;这是第一部;主要讲述的 生活 和 工作 的原则。下一部将会是 经济 与 投资 原则。期待中。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个人经历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生活原则的描述;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则的描述。 我看完了前两部分;发现全书才看了一半300多页;下面还有300多页全都是
第一部分是说的个人经历:主要描述了成长;遭遇重大失败;从重大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整桥水;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做事的原则。并整理成册。
在其中;对他打击最大的一起失误;因为过度自以为是,导致桥水破产;自己甚至筹集不到去见潜在客户的钱。痛苦无比;但也正是这次痛苦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可信度的加权决策;凡事都要多问问自己“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呢?”
在个人经历的最后一章节,雷达里奥说他把痛苦当做大自然的提醒;告诉他有一些重要的东西要学习。他不会为痛苦沮丧;他开始学会体验痛苦;探索自然(我觉得就是潜意识)想通过痛苦给我们什么收益。甚至开始成为他的一项游戏。
后面重点的第二部分:生活原则
在乎梦想;但是扎根于现实
因为当真相与愿望不服的时候;大部分人抗拒真相 。 这种认知偏差;有很多心理学现象与之相关;如房间里的大象等。在《需求》 和 《思考快与慢中》都有过相关的论述。说到底;就是要扎根现实。理解现实,然后,改变自己;改变现实
这几乎是整个生活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了 你头脑越是开放,越是不会自欺欺人。其他人给你的反馈就会更加诚实(“你如果是喜欢听与自己意见一样的话;就会得到的反馈就越是虚假”)
如果这些人是 可信的人 ;你将会收货很多。
你必须以你认为最好的独特的方式行事; 这样做一定会收到反馈 ;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头脑思考这些反馈。
尽管你的极度透明会让你感觉到不舒服;但是这样对你是最好的。
两种视角;
保持客观: 不要让 偏见 ;使我们无法认识客观情况。
当看到一个认为自然是错误的想法的时候; 先假设自己是错的 ;然后想办法弄明白为什么自然如此是合理的。 一个例子: 大草原上鬣狗吃了小幼马;我们会心生同情。但是事实上这是自然法则;自然会走向 整体最优 ;而不是个体最优化。
人也是一样;人们会把对自己或者自己相关的人不利的事情叫做坏事;而忽略更大的好。 群体中也有这种倾向。如宗教歧视。
只根据事务对个人的影响就判断绝对的好与坏是不合理的。(这点很难做到)
这里推荐一本书:《基因之河》;
比如自然给了性行为个体巨大的快乐激励;来达到群体的不断进化迭代
为了整体做贡献,你就有可能收到回报。自然选择让更好产品得以保留;结果是整体的最优化。
实验和适应能带来更快的进步
“个人即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任何东西在从太少变太多的过程中; 边际收益都会递减
“人需要困难,这对健康来说是必须的”
如果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痛苦;感到痛苦就是你的 幸运 !! : 即使反思痛苦
最好的就是在痛苦的当时就进行反思。
直接结果很可能是诱惑或者痛苦; 如果因为直接结果的痛苦而不去做;就很难获得大的成功 如果因为直接结果的诱惑而去做了;就会遭遇更大的失败
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能够负起责任;进行良好的决策;而不是抱怨你无法控制的事情;你将更加容易知找到幸福
不要为喜不喜欢自己的处境担忧; 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愿望找到实现愿望的途径 ;然后 骨气勇气坚持下去 后面的`五部流程会给到你一定帮助
最难的事情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 客观的看待我们自己 ;不高看自己;不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这五个步骤形成一个循环。 需要注意的点是:
坚持这些规则;挫折;会让你难受;不完美永远存在;好消息是你可以从错误中吸收学习和成长; 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收获。
伟大的期望创造伟大的能力
逆境中;重要的是 守住优势 ;减少损失。 你的任务永远是 做出尽可能少的选择
吴军老师也说过;成功不难;关键在于 少犯错误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机会。 大多数人不喜欢这么做。
忍痛前行;痛苦会给你汇报
我无法得到很好的睡眠是一个原因 我工作效率低是一个问题;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原因。
一次良好的诊断一般需要 15-60分钟
提升认知能力;保持头脑开放;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你可以实现很多事情
这一章几乎是生活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章。(雷达里奥说;这也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 主要重点有两个: 一个是为什么要保持头脑开放; 一个是什么情况下你是头脑封闭的 认识到第二点其实很重要;这会帮助你的日常反思。
主要是你 潜意识里的防备机制 ; 使你难以接受你的错误和缺点。
我们有一些根植于内心的需求:
当有人和你意见不一样;并且要求你解释的时候;你的大脑会把这样的东西当做 攻击 ;你会变得愤怒。
如果你想要成功; 你需要克制这一点 。 这样的人你也可以观察一下;身边到处都是。你也可以反思一下;你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怎么判断自己有这种倾向在后面会说到)
人很难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需求》 这本书里也有说到 塞缪尔思反射 。 如果你一心只想告诉对方自己的认为正确的想法;你就是 一个头脑封闭的人
这样的话;当其他人给你展示各种可能性威胁和批评的时候;你可能会看不见。也无法领会。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盲点;你就能找到一种解决办法。 头脑开放不仅仅是“承认自己可能错了”;但是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作用不大。
很多糟糕的决定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对的。而头脑极度开放的人知道;找到问题的答案很重要。
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思考;不会削弱你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自由。只会帮你拥有更广的角度
做出优秀决策的人;很少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好的答案;承认自己有 缺点 和 盲点 ;并试图了解更多;客服缺陷和盲点。
高度接受自己错了的可能性;鼓励别人告诉自己错在哪里
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比重要。 自问一下; 我是不是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可信度 有两个特征;
沟通方式要让对方觉得: 你是试图在理解 你需要提问;而不是做出陈述;心平气和的进行讨论,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
(某些时候) 人们在产生分歧时变得愤怒是毫无意义的 当讨论陷入僵局;最没效果的就是;你试图在脑子中将所有的事情都弄得清楚。
既单独询问专家;也鼓励专家在我面前展现意见分歧。
不开放 :会因为无法说服他人而沮丧;而不是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 开放 : 更想了解为什么会有分歧;明白自己可能是错的
开放的人;可信度很高的人;经常会提出很多问题。并真诚的相信自己可能是错的
封闭的人: 通常担心自己没有被理解 开放的人:觉得有必要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这是一个敷衍的回答;人们借此来固守自己的观点 最好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是做出一个 断言
开放的人更喜欢倾听发言;鼓励表达
同时持有两种想法;并且能保持独立思考。
开放的人: 时刻担忧自己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你意识不到你的潜意识的存在;你的行为就会像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做的那个比喻一样;是一个带着按钮的录音机;一按就播放。 比如;听到别人反对时候的被侵犯感。
如果你被情绪绑架;你讲不可能作出好的决策。作出决策时候必须用逻辑;理性;事实。
正如荣格所说:“如果你不知道潜意识的存在;否则潜意识就会主导你的人生;而你;称之为命运”
1 是什么 :先了解决策的基础知识;既包括“是什么”;也包括宏观的 因果关系
“习惯性的问自己;我在了解相关情况吗?我已经掌握了决策的所有知识了么?”
为了了解:
2 怎么做 :权衡结果;考虑结果;后续的结果;后续的后续的结果
骗你的,没有惊喜 ;《原则》说了;别什么都信 23333。
整本书上半部分的重点很清晰:
1 正视现实;有方法的(5步流程)追求你想要的东西。 2 通过头脑开放;认识自己的障碍;理解人的大不相同;感谢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3 不断成长和进化;作出更好的决策;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起来简单;然而知易行难。但即使如此;知道总是改变的第一步。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去年一整年的想法;做事的方法。几乎都是情绪控制着我。大错特错。
感谢原则。保持头脑开放;继续前行。
其实有啦:是整片笔记目录。虽然我写了发现原则书里也有类似的模块;但是鉴于它给我的作用很大,我还是坚持弄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