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疫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参加国际免疫学会联合委员会IUIS(中国免疫学会前身)的学报。1989年中国免疫学会成立,正式定为学会会刊。本刊由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主办,中国科协主管。
1984年8月中国科协国际部领导筹建了“中国参加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联合委员会”,英文简称CJCI,主席为顾方舟教授,并于同年9月参加了国际免疫学联合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成为其正式会员国。1985年1月CJCI创立了自己的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1986年9月,在谢少文、顾方舟、吴安然等教授学者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免疫学会筹委会”,及时向国家科委及卫生部报告了学会的组织工作。1988年10月29日“申请成立中国免疫学会挂靠医科院”的报告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批准,自此,中国免疫学会正式成立。1989年12月1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72名代表选举出了由43名理事组成的中国免疫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并通过了学会章程。随后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出了16名常务理事和第一届领导班子。根据需要,大会决定在中国免疫学会下属设立8个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它们是:组织委员会、对外学术交流委员会、教育和出版委员会、命名委员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免疫制剂专业委员会和兽医免疫专业委员会。1991年,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正式成立。1991年9月,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正式成立。1992年3月14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一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将“命名委员会”更名为“免疫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2年5月,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分会正式成立。1993年,由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创刊。1994年,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专业分会正式成立。1994年12月26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二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免疫学会会徽。1998年1月12,中国免疫学会第二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在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分会下设立老年痴呆学组,与国际接轨2001年2月15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三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免疫学会学术会议管理规则》。2001年11月,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2004年6月,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正式成立,挂靠于广州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免疫研究室。2008年3月,《免疫学名词》(CHINESE TERMS IN IMMUNOLOGY)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收录免疫学专业名词1727条,主编为葛锡锐教授,副主编:周光炎、龚非力、金伯泉。2008年10月8日,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2011年3月11-13日,“第一届免疫学博士生论坛”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细胞免疫学前沿热点与研究进展”。2011年6月12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 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2011年8月7-9日,以中国免疫学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为主体的“第一届免疫学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举行。2011年9月1日至5日,由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维教授和德国免疫学会理事长Dieter KABELITZ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的“第二届中德免疫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11年12月9-12日,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承办的 “中国免疫学会第三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班”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召开,共招收学员400余人。2012年4月,中国免疫学会被民政部评为3A级学会。2012年,中国免疫学会获得“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三等奖,学会英文期刊CMI获得了“优秀国际期刊奖”二等奖。2012年7月1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山东召开。2012年7月14 - 23日,“感染与肿瘤免疫学进展”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举办。2012年7月27-29日,“第二届中国青年免疫学者论坛”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召开。2012年9月3-7日,由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曹雪涛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Richard Flavell教授、东京大学医学研究生院Tada Taniguchi教授联合组织的“第二届健康与疾病免疫学前沿论坛”在苏州独墅湖会议中心召开。2012年10月18日至10月21日,“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召开。2013年8月22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六十次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执委会会议”和“第十五届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免疫学会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最终击败了德国、希腊、俄罗斯三个竞争对手,首次申办将一举获得了第17届国际免疫学学术大会的举办权。2013年4月17至19日,由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曹雪涛院士牵头,召开了主题为“免疫学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香山科学会议。2013年7月7-9日,由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主办,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召开。2013年7月28-29日,主题为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识别机制的“第二届免疫学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召开。2013年10月17-20日,由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FIMSA)、中国免疫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举办的“FIMSA自身免疫疾病国际论坛—从基础到临床”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2013年12月20-22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班”在桂林召开。2014年5月24-26日,主题为“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免疫学会组织了题为“感染、免疫和疫苗论坛”的学术分会场。2014年7月11日至20日,以“免疫应答的识别与调控”为主题的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八大处)召开。2014年10月,由曹雪涛院士主编的《免疫学新进展(第三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4年10月18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同日,召开了中国免疫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修改、通过《中国免疫学会章程》,修改、通过《中国免疫学会会员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下午,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一次全体理事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和新一届领导班子。田志刚教授当选为理事长,曹雪涛教授当选为秘书长。2014年10月18至21日,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会堂召开。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免疫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成立,成立大会在济南山东大厦中华厅召开。2014年10月24日,山西省免疫学会成立,成立大会暨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召开。2014年12月27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举行了中国免疫学会科学普及教育工作专业委员会实体化成立仪式。2015年,中国免疫学会成功入选了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项目建设一类单位”。2015年6月17-19日,由《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和《细胞和分子免疫学》(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联合主办的第一届NI-CMI免疫学国际研讨会于在合肥召开。2015年7月3-12日,主题为“肿瘤免疫”的2015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顺利召开。2015年8月2日-4日,“第四届全国免疫学博士生论坛”在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举行。2015年8月14日-16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2015年9月19日至21日,“第四届中日韩免疫学研讨会”在苏州召开。2015年11月10-13日,“第四届中德免疫学研讨会”在成都召开。2015年11月14日至17日,“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1 Yieh TH(叶天星).Studies on the serological types of V.cholerae isolated in Kwei-yang,1942.Chin Med J(Chenhtuh ed),1944,60 (1):81—88.霍乱弧菌的血清学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47,33(7/8):227-233. 2 Yieh TH,Landauer E,Miyagawa,et al.Primary pneumonic plague in Mukden,1946,and report of 39 cases with 3 recoveries. J Infect Dis,1948,82(1):52-58. 3 Yieh TH.Practical guide for Bacteriological examinations.Shanghai:Hong-win Book Co.1950. 4 叶天星.病毒学及其它微生物学篇.见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及卫生细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79—407. 5 叶天星,陈义文.Rh血型在上海1600余人中的分型.临床检验杂志,1958,1(2):102—104. 6 叶天星.免疫学理论与实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1979. 7 叶天星.环磷核苷对免疫调节作用.见:林飞卿,章谷生主编.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87—424. 8 孟强骅,叶天星,杨嗣坤.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作用:I.初步结果及对培养条件的探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1,1(4):267—273. 9 孟强骅,叶天星,杨嗣坤.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作用:Ⅱ.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探讨.上海免疫学杂志,1981,1(4):58. 10 孟强骅,叶天星,杨嗣坤.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82,2(6):326. 11 谢正旸,叶天星,吴艳芳.吖啶橙简易免疫荧光法用于快速检定细菌的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2,2(3):150—155. 12 叶天星.病毒学总论.见: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44—580. 13 田野苹,叶天星,杨嗣坤.着色性干皮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I.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3,3(1):21—25. 14 田野苹,叶天星,杨嗣坤,着色性干皮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Ⅱ.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变化及紫外线对淋转和产生α干扰素的影响.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4,4(1):55—58. 15 严运坤,谢正旸,叶天星等.以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证明单株双型轻链病二例.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5,5(5):283—285. 16 冯根生,叶天星,杨嗣坤.人γ-干扰素进一步纯化和理化性质的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6,6(2):103—106. 17 叶天星.抗原抗体反应概论.见:上海市医学化验所主编.临床免疫学检验,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4. 18 谢正旸,叶天星主编.霍乱与副霍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19 谢正旸,严运坤,叶天星.一例LP免疫细胞瘤的细胞学免疫荧光双标记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87,3(3):157—160. 20 Wang JB,Cheng M S,Ye T X et al.Experimental vibrio el-Tor infected water fish breeding:stressing reservoir establishment inloach and finless eels.Chin Med J,1987,100(2):142—145. 21 孙卫民,杨嗣坤,叶天星.干扰素和药物对NK活性的调节.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7,7(2):95—97. 22 孙卫民,叶天星,杨嗣坤.抗癌物和免疫干扰素对NK活性的调节.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8,8(2):92—95. 23 倪健,杨嗣坤,叶天星等.白细胞调节素诱生条件的探讨.中国免疫学杂志,1988,4(2):77—79. 24 叶天星,杜平.疗养与免疫.见:高显,恩主编.现代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21—47. 25 谢正旸,叶天星.免疫酶技术在中国的改进及其应用.见:钱信忠,王季午等主编.中国现代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与联邦德国Springer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19—33,31—37. 26 叶天星.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巨噬细胞及其它免疫赋佐细胞.见:林飞卿,余传霖,何球藻主编.医用免疫学基础.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0—26,54—71. 27 曹雪涛,叶天星,杨嗣坤.IL—2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0,10(3)183—!87. 28 曹雪涛,叶天星,杨嗣坤等.IL-4对IL-2诱导LAK细胞和激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0,10(5):317320. 29 叶天星,郑玲莉,徐志工,等.正常人外伤脾多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产生较高效价γ-干扰素.免疫学杂志,1990,6(2):82—85.
2007 年10月我刊编辑部收到美国"Thomson Scientific "(汤 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公司) 来函通告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承办的《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Cellular & Molecular& nbspImmunology(CMI)已被SCI收录,收录年份自2007年起。
CMI杂志创刊于2004年2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 行,是目前中国免疫学会唯一的英文会刊。为了向国际学术界广泛宣传中国免疫学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杂志创办之初,即被定位为高起点,高标准,高 目标的科技期刊,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CMI创办成国际性免疫学期刊,争取在4年之内进入世界重要检索系统“SCI”。
为实现这一目标,CMI编辑部全方位朝着与国际接轨的 方向努力,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策划:一是逐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二是切实加强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三是制订期刊的精品化战略;四是形成期刊的学 术特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国内外,走稿源、编委、审稿、发行、文字语言及体例等国际化的道路,保障并不断提高了出版质量。
目前,CMI杂志已被SCI(科学引文索引)、PubMed/MEDLINE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CA(美国化学文摘)收录,同时是《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的来源期刊。被国际著名期刊检索系统SCI收录,将使CMI杂志为宣传我国免疫学研究成果发挥重要作用。
5、CMI编委会换届
田志刚教授建议“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杂志编委会有必要进行换届,CMI杂志在全体编委和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经计算,预测影响因子已达到1,今年有望进入SCI收录。CMI杂志编委会通过换届,吸收更高水平的国内外免疫学专家加入编委会队伍,甚至可聘请一个国外有名望的免疫学专家作杂志的名誉主编,通过编委会换届将促使刊物质量获得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