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漫画是《东亚时局形势图》。
漫画报刊,是指以漫画为主要刊载内容的报刊。创刊于1918年9月的《上海泼克》。是中国第一本专门的漫画杂志。
尽管仅出4期,但在中国漫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刊载的漫画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封建军阀的,非常具有战斗精神,1925年5月,丰子恺在《文学周报》上发表画作,编者冠以“子恺渑画”的标题,此后,漫画逐渐在中国风行,并成为大众报刊中的传播内容。
中国漫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紧扣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观点。中国漫画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严峻的民族危机现实使中国漫画内容蕴涵着争取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渴望。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业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报刊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报刊简介:
报刊报纸期刊的总称。孙犁《澹定集·读冉淮舟近作散文》:“把旅行所见,写为散文,陆续在各地报刊发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是《远生遗著》。报刊:通过利用纸张把文字资料传播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起到解释、宣传等作用。
它也可以维护一种形象,比如“人民日报”就是维护国家的形象;“解放军报”就是维护部队的形象;“企业报”就是维护企业形象。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业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报刊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美学者的历史研究显示,数百(甚至数千)年前,在南亚洞穴中发现古老的漫画;在佛教寺庙中,一份十二世纪遗留的日文故事图画滚动条、中国古代仰韶文化时期人民的陪葬用品与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前大幅故事图,皆可见早期漫画文化足迹。漫画文化学家均认为漫画的起源,应该以石雕造型、洞窟壁画…等图腾为出发点。当在十七、十八世纪时,英国的一位讽刺画家荷加思就正式为「近代漫画」揭幕。
而对于中国漫画,有人说,漫画“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说得对,也有人说,“我国早就有漫画了”说得也对。这是因为,我国确实很早就有漫画。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的画家黄慎就画过《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是18世纪的事。后来罗聘还画过《鬼趣图》,借鬼来讽刺人间不平等。15世纪的明朝皇上宪宗也画过《一团和气图》。那是世界上还没有“漫画”这么一个画种。过时候谁也不知道那几幅画就是漫画。
及至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才从报纸刊物上见到外国(西方的)漫画,于是也就出现了我们的漫画家。可见那时漫画是从国外传进来的。
民国七年沈伯尘独立出版了「上海泼克」。他传播了西洋黑白的技法,也扩大了漫画的题材,是早期漫画史上重要的一页。一直到民国十二年「文学周报」发表了「子恺漫画」,引进日本漫画,以单纯轻松的线条描写家庭琐事和社会某一层面。其童稚纯真的感情,颇受青少年和知识分子的欢迎,也是中国采用「漫画」名称之始。
日本传统意义上的漫画指开玩笑的、逗乐的画。
现在的漫画除了传统的单幅或四格讽刺漫画外,主要指新型漫画。新型漫画在最初传入中国时叫做卡通画;在日本较为通用的称谓叫做comic;在美国常用cartoon。新型漫画的裨是以格为单位的画,并用画面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它的风格打破以往的传统,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形式,像极了电影分镜头剧本。而新型漫画是直接以画面代替了镜头,把信息传达给读者。因此,新型漫画的最高境界称为电影感。
日本把1945年前的漫画称为“史前”。明治以后是漫画称为“史前”。
明治以后是漫画向家庭、少年渗透的时期,也陆续有了专登漫画的杂志、
报纸,但多为单幅、四格漫画。到了二战以后日本复兴的年代,漫画家从压
抑的气氛中解放出来,漫画文化初露端倪。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大师,他
的出现是日本新型漫画崛起的标志。他就是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父”、“之
神”的手冢冶虫。日本评论家如此评价他:“今天的日本漫画,是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战败的焦土中如慧星般登场的漫画家手冢冶虫带领出发的,他那戏
剧性的内容和视觉性的表现方法令众多读者欣喜若狂”。
日本漫画的崛起逐渐带动了东南亚地区漫画的发展。韩国、新加坡、马
来西亚、台湾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地区漫画已从最初的模仿到渐渐形成了
自己的漫画风格。中国漫画的发展较为缓慢,还处于初级阶段,形成自己的
风格党有待时日。
大洋彼岸的美国,漫画在cartoon兴趣的带动下,于六十年代初期诞生
了。英雄漫画这种体裁从一开始就成为美国漫画的主流,并标志着美国漫画
体系的形成
我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漫画是《东亚时局形势图》
《时局图》的原作者是谢瓒泰(广东开平人,1871年-1933年),1898年他创作这幅画时,正值“戊戌变法”。
谢瓒泰父亲谢日昌是天地会在两广负责人之一,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后逃往澳大利亚。1887年将儿子谢瓒泰送回中国,让他在香港读书(皇仁书院),将来反清兴汉,振兴中华,谢瓒泰成年后就参加了革命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谢瓒泰与来到香港的孙中山见面并加入了“兴中会”。
1895年4月17日,因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岛。然后,在俄法德三国干涉下,日本由于惧怕三国海军出兵,不得不吐出了辽东半岛。
5月2日,光绪在御前会议上批准了《马关条约》,台湾被割,海内外华人无不义愤填膺。
接下来,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之争日趋激烈,中华大地群魔乱舞,而“兴中会”又迟迟没有实际行动,谢瓒泰对孙中山也不再那么崇拜。
1898年,谢瓒泰感慨时局,悲愤难当,于是绘制了《时局图》(全名叫《东亚时局形势图》)
画毕,他还题了一首诗:
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此图发表后,影响极大,进入广东后,又有人加以修改,添上清廷昏聩官员的形象。并将谢诗改为广东话长诗,半年不到,《时局图》就向中国北方流传。
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爆发,10月,“兴中会”在惠州率“洪门”600多人起义,最终不敌清军,遭到失败。
谢瓒泰在香港的“指挥部”也被英警破获,他与旧友一起主笔英文版《南华早报》,不断在报上发表中国应当积蓄力量,团结抗争,争取独立的文章。
他晚年以著书、经商为主,1933年病逝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