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以人为本的管理论文

2023-12-07 04: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以人为本的管理论文

论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本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在现代以新知识为驱动的新经济浪潮中,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正成为价值创造中的第一资源。当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21世纪是人才战略的时代,充斥着机遇与挑战,在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世界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的竞争退而居其次,在以人力资本为基石的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资源竞争的第一位,如何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规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战略上提出合理性对策建议。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始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和源泉。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特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属“服务中心”,管理出发点是“着眼于人”,考虑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用权变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 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将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自身的财富,重视开发使用,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采取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授权,少命令, 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尽可能地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与应用有:
1、以人为本的引进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领导人把企业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等指标作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忽视人才引进工作。在一些企业领导人看来,人力资源工作往往排在市场、销售、研发等要素之后,事实上,企业持续生产发展的关键不是单一的,而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即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前提,企业只有彻底贯彻这一理念,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才引进法认为,对人才而言,“比文凭更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比技能更重要的是素质”,因此,企业应当多渠道的引进人才,面向社会招聘人才,进入高校吸引人才,内部广泛培养人才,或者在重组的企业中发现人才。坚持重视人才能力、素质、潜力为指导的选人方针,为企业发展筹备良好的人才队伍。
2、以人为本的调动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竞争上岗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具体的用人机制中,企业采取量化指标竞争上岗、对外聘人员实行试用上岗制,首先让外聘工作人员对企业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然后再看是否能发挥潜能。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出现人岗不相适应的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感受,酌情进行处理。目前,我国很多比较大的集团公司在用人上,成功地引用了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比如,海尔集团公司实行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工并存的人才机制,河南许继集团公司实行“末尾淘汰制”、“轮岗换岗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潜能,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推动了企业在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3.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创新意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企业建立有效的用人激励机制,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优势。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因此,根据人的需要层次不同对人的激励机制也要具有多样性,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位晋升、改善环境、工作自由等,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激励机制。
三、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 “人本管理”策略的探寻
以人本管理为导向,树立新型的人力资源价值观。人是企业活力之源、竞争之本,企业应当将员工看作组织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当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转变传统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式的人事管理观念,建立新型人才观。
1、树立“知识自然流向最受尊重地方”的理念
构筑人才高地,要使企业的急需人才引得进、优秀人才留得住,所有员工都能够施展抱负、大有作为。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观念上、机制上、行动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珍惜人才。
2、树立“竞争出人才”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行业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有组织、非对抗性的竞争,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的“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应建立公平的舞台和赛场,让“千里马”和“毛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激发活力、增加压力、强化动力,使人人都有危机感,人人都有进取心,从而培养造就富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3、树立“人才是资本”的理念
人才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资本。人才既然是资本,就存在投资和回报的问题,存在资本如何增值的问题。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训练等方面的投入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寻找工作、完成任务、获得薪酬,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寻求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对于企业来说,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等渠道,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增值。同时,还应优化人才资本结构,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相对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大的人才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日东.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研究的结晶——评廖泉文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 2005,(08)
[2]郑晓明著《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张士铨,等.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体制改革,1998,(9).
[4]高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下面就请阅读我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思想的践行,可以改变传统企业管理中重企业轻员工的管理理念,调节制度对员工行为的强制行为,帮助员工在和谐的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些国际性大型企业大都比较重视人本管理,在实际的管理中注重对员工工作环境质量的提升,合理安排员工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人本管理的思想在我国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注重开发人本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伴随着企业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企业在实际的成本核算过程中,逐渐开始考虑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运营的实际影响,这也促进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断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尊重与重视,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得到充分运用,可以充分改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重企业轻员工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凝聚企业员工的整体力量,实现企业强有力的发展。人本管理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较强的前置性,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可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更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推动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有效将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凝聚在一起,实现员工自身进步和企业的协同进步。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践行以人为本思想中的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实际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虽然逐渐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脱离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基础,建立的一系列的工作准则和规范,依旧受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中体现更为明显。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制度性比较强,注重企业的整理效益,忽视员工的自身利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受到了限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虽然在管理思想上,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相趋同,但是在管理方法上却存在着比较苛刻、刻板的不良现象,过分强调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从员工的思想方面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从制度上加强员工的管理,用过多的制度条框在规范和约束员工的思想行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都存在着与以人为本思想相背离的地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得到提升。

(二)缺少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与规划

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不陌生,很多企业也都在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中,更加注重对员工利益的考虑,尊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获得感。但是,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企业缺乏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大多只是照搬照抄管理经验,没有站在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研究,造成实际践行中变成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管理为主,并没有真正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融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落后在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之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是存在于管理理念上,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积极作用。

三、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一)坚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企业的人本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切实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作用,就需要企业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整体归化,实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整体效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改革与建设时,要注重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是要对企业目前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注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总结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验和不足,从企业的实际发展角度去考虑企业发展中的不足,提出改建和完善的建议和策略。

(二)不断重视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综合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效果,与管理者的能力和管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增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就需要重视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提高,增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增强管理者的职业素养,更好满足企业发展对管理者的需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综合利益的共同发展,更好帮助员工在充分考虑企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思考和安排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身的职业成长意识,使员工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提高个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幸福指数。

求以人为本与保持职工积极性论文 速度呀 给高分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们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不仅要靠人来创造,而且还要靠人来丰富。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功能是对人的价值观﹑精神﹑道德等的引导和控制。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企业管理中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性和责任感,做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人的因素是企业文化的来源
  (一)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同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等。这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文化。文化与人类共生,是人类存在和历史发展的表现。企业文化与文化一样,存在于一定劳动活动之中。文化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二) 企业文化的兴起
  任何一个组织的功能发挥都需要管理,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管理组织,但管理的背后是文化,是文化的不同才造成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模式。企业文化热潮的影响是全球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中劳动的性质和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企业中脑力劳动者和“文化人”增多,员工对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方面的自尊的需求日趋增大。三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更具开放性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各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为了谋求生存以至发展,不得不重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兴起正是缘于人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
  二、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人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人的活动。
  (一) 以人为本重在志同道合
  第一是以人为主: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唯有以人为主,才有办法把事做好。第二是因道结合:在制度化管理基础上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识,比较容易同心协力,把一盘散沙聚集起来发挥巨大的力量。第三是依理而变:合理解决,一直被视为更合乎道理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合理化管理。
  因此,志同道合是组织的首要条件。乌合之众看起来有声势,却各怀鬼胎,各有不同的利害标准,稍有风吹草动,即如鸟兽般散去,不算是组织。一个企业在创办之初,以志同道合的少数人为伙伴。当企业的组织扩大之际,以不断完善的企业文化来吸引闻风而来的同道。这样的企业,必能欣欣向荣,不断发展。因此,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不但可以因人而异﹑因道而异,而且同样的人员和观念,还能够因时、因地而合理调整,以求制宜。
  (二) 企业文化依托人力资源
  人自身文化素质的开发水平,人对组织文化的认同与理解的程度,都内在地制约着体能﹑技能和智能的开发水平与速度。因此,人力资源的文化开发是其他资源开发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主张人本管理,重视人力资源潜质的培养与塑造,致力于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文化的奥秘的探究,倾心于人的管理﹑生产﹑经营以一切社会行为的文化元素审视,力图从人作为文化主体与其思维和行为的关系中追溯出人力资源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文化逻辑起点与价值观归宿,从而为企业﹑为社会﹑为人类提出一条张扬人性﹑发展人性又使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的文化途径。
  企业文化依托人力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企业文化不可否认具有功利目的和功利效果,这是企业文化性质的内在规定性,但它不唯功利论,更加关注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的事业情怀和终极价值。
  2.企业文化依托以人力资源开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最大化地发挥人的作用,从而取得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开发人的文化价值,即不是强调经济的功利目的,至于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一种客观效果,在这个论域中,经济效果不是主观目的的产物。
  3.企业文化的整体客观效果必然是长远与现实的统一,人才与钢材的统一,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统一。
  我们可以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的选择影响特别显着。如果企业价值观崇尚效率﹑实践的话,人力资源的宗旨可能是高效﹑快速;如果企业价值观崇尚创新有活力﹑人力资源的宗旨可能是创新﹑速度。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认为:“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必须挑选人才,并且激发某些杰出的人畅所欲言。发挥大家主观能动性的好处是,这不仅使经营更有乐趣,而且这的确给公司带来了许多的成功。”所以说,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在于: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因为人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强化。人类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其自我强化的主要手段。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他们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刻苦锻炼意志和身体,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劳动素质和能力,达到自我强化。
  2.选择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主要靠市场来调节。人作为劳动力所有者可自选职业。选择职业是人力资源主动与物质资源结合的过程。
  3.积极劳动。敬业、爱业、努力工作、创造价值,这是人力资源能动性的主要方面,也是人力资源发挥潜能的决定性因素。
  (二) 调动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1.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人的需要带有客观性,而人的动机则是纯主观的,但它却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人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具体而言,有三个层次:一是社会价值观。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它决定了社会风气的性质和方向。二是群体价值观。具体在每个企业,在同样的社会大气候下,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传统、风气,其背后是不同的群体价值观。三是个人价值观。在一个企业内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并不一样,这与组织结构、人员任用、激励方法、领导作风、人际关系等客观密切相关。从主观因素来讲,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是一个关键。
  2.现实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即:任用情况、信任程度、晋升制度、工资制度、奖励制度、处罚制度、参与程度和福利状况。各种激励因素之优势,决定了对员工工作动机激发的强弱,只有强有力的激励,才会出现员工主
观能动性的高涨。
  3.偶发因素。偶发因素指在企业中发生的一些偶然事件。会影响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称赞、表扬、友好的表示、善意的交往、尊重的举动,这些积极的偶发事件,会增加企业员工的满意感、归属感、成就感、责任感、激发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三) 民主作风促进能动性发挥
  这是权威接受论所必然导致的管理者行为,其特点是讲究民主,注意倾听下级的意见,吸收其参与决策过程,主要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个人的高尚品德、业务专长所形成的个人权力来推动工作,权力定位与群体。管理者只有注意民主,倾听下级对企业的合理化建议并予实施,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能动性。
  (四) 团队精神是多层能动性的体现
  作为一个企业的第一把手,应该是超越自我,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共振,才最有战斗力。这同样也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团队精神贵在集体同步,具体包括理想上互勉、信念上一致、观念上共鸣、意志上互励等,一个企业有着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有助于企业占领市场;有助于企业广招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实力;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全体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与企业的形象联系起来,热爱企业、献身企业、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和旺盛斗志。
  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键是建立“任人惟贤”的管理机制
  (一)、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企业长期处于困难的境地,厂长、经理换了一任又一任,每换一任往往只从技术制度层面上下工夫,却忽视了人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性,未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致使人才流失、人心涣散,企业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有学者曾对中、日、美三国的企业文化进行比较,认为美国的企业文化突出的是利润挂帅,日本的企业文化突出的是团队精神,而中国的企业文化突出的则是“安人”。“安人”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的最大特色。如何做到“安人”,他列举了适当的关怀、真诚的服务、相当的尊重、安定的保障等办法。由此可见,“安人”实质上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只有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放在核心位置,才能最充分地释放出蕴藏在员工中对事业追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能量,从而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惟才是举的导向。我们常说,用好一个人才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如果我们选拔的人确实才华出众,品行端正,且被群众公认,大家就会感到组织是公正的,企业是可以信赖的。反之,如果企业用人是搞拉关系、耍手腕、拉山头、讲宗派等不正之风,员工就会对组织产生蔑视心理。所以,用好人才是最好的工作导向。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关键在领导,其人才观正确,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惟才是举。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有识“才”之眼、招“才”之方、育“才”之责、用“才”之能、容“才”之量和护“才”之德。同时,企业的领导者还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三)、构建人才成长的平台。我们一直说要事业留人,事业留人的核心是要使人才对个人前途预期要好。研究表明,人才对个人前途的预期越好,则他对组织的归属感也越强。人才对个人前途预期取决于企业本身发展的前景,也取决于人才自身发展的潜质。企业应当形成一个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氛围,帮助人才把他对个人前途的预测一步步地

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校长的角色

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校长的角色

  论文关键词: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校长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和领导者,在学校的管理创新中承担着引领者的角色,因此校长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升自身素质、转变管理理念、优化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技能技巧,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愿景。学校管理中必须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角色的有效实现是学校高效管理的有效保障。校长自身素质、管理理念、决策水平、工作技能技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工程的质量和各个环节的是否顺畅 ,校长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等深刻的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校长能否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体现在制度、决策上,也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需要,又要注重情感的激励作用,还要构建和谐的人家关系,实现有效地沟通,这就要求校长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权与情的关系等。
   1、校长要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制度规范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没有规范的制度是万万不行的。制度的规范化细化,更应做到人性化。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每个学校都有细致全面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硬性的制度如果缺乏相应的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就会影响到制度本身作用的发挥,不仅很难调动起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甚至会起到一种消极的负面作用。
   为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校长应积极推动学校的制度建设,制定科学的学校教职工的考核和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善于倾听不同声音,综合考虑各方要求,力求制定的规章制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学校管理中,制度规范化为人性化管理实施创造前提条件,而人性化的管理会为制度规范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制度规范化可以确定明确的标准,做到有章可循,人性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和主体性,可见规范化与人性化并不是一对矛盾,两者都是管理中都应具备的,缺一不可。但在实际管理中如何把握好"度",如何让二者更好的结合,则需要校长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不是以人情为本。要做到制度的规范化和人性化,需要注意的是人情并不是人性化。人性化是一种管理理念,制度人性化是为了让制度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而人情也许会破坏制度的规范化。
   2、处理好管理与激励的关系,成为有效地赏识激励者
   校长不仅仅是管理者,更应当是赏识激励者。学校管理中, 教师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所在。教师是一个有着高层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自尊自信,荣誉感强,事业心大,都希望他人对其工作成绩认可或称道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做到欣赏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开发人、发展人,知人善任,赏识自己的教职工。校长要研究教职工的需求特性,做到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员工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系统。教职工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具有精神需要的优先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需要和荣誉需要的关切性及特质需要的迫切性等特点 。校长要学会从生活上关心关怀教师,是教师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使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和认可;校长应从领导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与教师平等相待,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组织相应活动,建立沟通机制等,保证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隔阂。校长要优化学校氛围, 以优化人际关系为切入点, 以宏伟的学校发展蓝图激励人,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说服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社会所认可的需要,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尤其是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使得他们更加在乎别人对其工作的肯定。作为校长,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时,首先要肯定其付出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价值,使教师感到他们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从而使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教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样的激励方式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管理。
   3、校长要处理好"权"与"情"的关系,轻"权"重"情",用关爱启动师生的热情和内驱力
   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管人心,"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就是人心的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群体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把情感因素当做学校管理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尊重、信任胜过细化的调理规章,以情感人,以信管人胜过制定纷繁复杂的规章制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人情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一校之长也需要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化激励教师 。校长管理学校,必须运用手中的权力;但要用得恰当,不能用得过重,否则,会事与愿违。校长的权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最大限度地减轻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分量。
   在轻"权"的同时应重"情"。以人为本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应充分尊重教师人格、教师的辛勤劳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学校校长在行使职能时,必须用心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我们的一切决策、一切工作都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为教职工着想。把尊重人才,用好人才作为强化人本观念的重点,学校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就必须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因人而用,善用其长。
   校长要处理好"权"与"情"的关系,轻"权"重"情",并不是要只讲情而忽视管理,更不是要放弃原则。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必要的制度规则之上的,是以一定的原则为准绳的,片面重情而不讲原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校长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所好学校。总之,在学校管理中要全面实现以人为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校长切实承担起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学顺.如何在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中国教育学刊,2009增.
  [2]孙晓涤.学校管理中的情感因素.内蒙古电大学刊,2000.(2).
  [3]邵建萍.学校管理别论.教育革新,2008.07.
  [4]陈明琪.谈学校管理中的三个基本方面.教育革新,2010.4.
  [5]李永忠.中学校长应具备的管理素养与才能.资治文摘,2009.04:126.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 已经成为了企业变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世界范围内对于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火热,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各个企业的重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在未来进一步积累实力,就更应该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在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社会保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便从激励员工、提高生产、稳定队伍以及减轻负担等四个方面,分析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会保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作用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竞争力弱、生产效率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在用人时更多的会考虑人才的实用性特点,考察其能够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率。但人才对企业也是有要求的,企业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不吝啬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投入,而社会保险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具有激励员工的作用

在中小企业中,薪酬福利是收拢人才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保险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构建起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原则,将社会保险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运用社会保险,能够将员工的工作情况与企业给予员工的相关福利挂钩,从而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另外,员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消极情绪,社会保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员工的工作心理,消除消极情绪,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具有提高生产的作用

运用社会保险,能够营造出更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之下,员工便很容易产生对企业归属感与安全感,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员工的自我认同感,有利于企业对员工忠诚度的培养,另外,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过程中的纠纷。企业还可以以相关法律为基础,根据员工的工龄以及资历,适当调整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这也等于侧面调整了员工工资,对于员工来说,这种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不仅体现出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还促进了企业生产。

三、具有稳定队伍的作用

中小企业想要维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并实现进一步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是基础与保障,而社会保险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长远计划的体现。从员工的角度讲,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一般只有在退休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但如果在企业用人过程中,员工单方面想要与企业解除 劳动合同 ,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也会终止,员工的个人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所以,很多员工出于这方面考虑,便会在 离职 问题上更加慎重。有了社会保险的“束缚”,中小企业中的离职率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人员流动量小,企业团队的稳定性便会提升。另外,对于一些资历较浅,但对企业贡献率较高的人才,中小企业也可以采取适当调整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的方式给予奖励,以平衡这部分人的心理,不仅留住了人才,还没有增加中小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费用,对于维护企业团队的稳定性也有很大意义。

四、具有减轻负担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相对较少,而且盈利能力不强,在面对经营风险的过程中,也不具备很强的抵御能力,因此,如果企业出现失误,就很有可能面临破产风险。而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等部分,几乎囊括的员工生活与工作中的每一个方面,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一旦员工出现生育或工伤等问题时,原本应该全部由企业支出的费用,便由社会保险分担出去很大一部分,这部分支出由企业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中,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负担,有利于中小企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济活动中,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所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的对自身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真正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保证员工利益的前提下提升企业利益。现阶段,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社会保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运用社会保险,能够归拢住中小企业中的人才,稳定发展团队,促进企业生产,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红英.社会责任转移视角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8):118-119

[2]罗鄂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规范性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权变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9):94-98

[3]郭海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现状实证研究——以X企业为例[J].中国商贸,2013(35):4-7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另一类是需要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 方法 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用于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协同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耦合增效。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 总结 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合作学习;协同运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与研究中,教师能否模拟实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它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教师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为了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于2014年1月—3月采用个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首先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3所高校的10名教师进行开放式个人深度访谈,然后选取湖南省高校的4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落后(84.3%);案例资源不足,案例库建设滞后(79.6%);教师专业素养低,案例教学水平不高(70.1%);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投入缺乏(69.4%);领导重视不够、教学管理制度僵化(53.2%)等。另一类是案例教学法本身固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案例讨论与集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性学习不足(84.9%);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75.0%);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积极性不高(67.3%);等等。后一类问题需要通过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解决。

二、合作学习对案例教学法的耦合作用机制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动态地利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合作互助式的学习策略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将之与案例教学法协同运用,就能够与案例教学法产生耦合作用,发挥联动效应。第一,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让学生获得信任、认同、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第二,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扮演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不再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他们只是通过对组织形式的干预和引导来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充当活动的“管理者”“顾问”“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第三,合作学习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学习目标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合作学习中的讲授是师生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四,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传统教学模式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合作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总之,合作学习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追求课程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这对于克服案例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协同运用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总结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一)课前教学设计与准备

首先,授课教师需要明确应该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教学的目标设定与基本原则、教学案例的准备与选择、合作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场地设施准备以及辅助工具准备等。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学业目标,还包括学生同他人互动交往的社会技能目标。其中学业目标又包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目标两个方面。合作 学习方法 选择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以学业目标为主,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的方式学习大量新知识,可以采用小组调查法和拼图法;如果是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可以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或小组辅助教学法等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阅读案例、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做好讨论前的心理准备、拟定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时的发言提纲、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掌握一些必备的合作学习技能。

(二)课堂教学运用与管理

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案例课堂交流的组织实施两方面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小组规模为2~6人较为合适,这样既能可以保证每个组员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能较好地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组的积极互动。当然,在具体确定小组规模时,还需要考虑到全班人数、教室空间、学习时间、可用学习资料的多少等实际情况。此外,教师还需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思维模式、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差异进行分组,其基本原则是增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提高小组之间的同质性。课堂交流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整个合作学习的高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观察、监督与协调,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妥善处理。比如,有些成绩比较好或平时表现好的组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喜欢独占发言权。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处理,比如给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并定期轮换;使用发言卡或发言棒,限制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时间。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小组 报告 和总结发言,这时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其他小组必须提1~2个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三)课后 教学总结 与评价

总结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适当扩展与延伸,并指导各个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学习书面报告,以便消化吸收案例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对社会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中达到学习要求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以不断调整偏差,改进教学;而总结性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成绩,考查教材组织、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活动安排等的恰当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总体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以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值得尝试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新模式。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10.

[3]雷志柱.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2.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000字

3. 关于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4.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本

5.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