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已经停刊的时尚杂志

2023-12-06 15: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已经停刊的时尚杂志

1  

前段时间有传闻赫斯特中国集团旗下的《伊周》时尚周刊将会在2017年停刊,当时看了这个消息有些意外,就从身边订阅的人来看,《伊周》的销售业绩应该比一般时尚周刊要好很多,毕竟在服饰圈的朋友们都比较看好,而且都会整年订阅。

昨天《伊周FEMINA》通过官方微博宣布了停刊的消息。微博内容表示“在整体经济以及纸媒的寒冬,我们努力创造新模式的改革进程并不顺利”。在2008年5月创刊,到今年也差不多快有十年的时间了,在纸媒遇冷的当下,还是没能逃过停刊的命运。

《伊周》它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廉,周刊的内容丰富,而且在时尚资讯比较突出,版面时尚有自己的特色,比较受年轻人的欢迎。在众多竞争对手包括《优家画报》、《红秀GRAZIA》和《周末画报》等等的夹击下,拥有自己众多的读者,从2008年创刊以来,一度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女性时尚周刊。

2  

咋一听这个消息还是觉得挺难受的,毕竟这本杂志也陪伴了我们很多年,在办公室了的书架上,过去的几年里,都有它的位置,和《ELLE世界时装之苑》《Vogue服饰与美容》《装苑》等等一线杂志并列在一起。

同时因为它的体积小,易携带方便,而且实效性强,办公室的设计师都非常喜欢它。书架上的杂志很多都被翻脱页,还有些也被剪得支离破碎了,但是每年清理书柜的时候也没人舍得丢弃,所以依然保存好多往年的书刊。

每次快递寄来《伊周》,很多同事得知后,都会跑过来围城一圈看着同事把它的外层包装纸拆了,然后对着杂志的封面围观欣赏一番,有遇到是自己偶像的封面的,女孩子都惊呼道:“这是我家的某某···”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同事都会叮嘱正在翻阅人说:“记得看完给我看。”云云。也给我们日常枯燥工作时间难得的一份乐趣。

同时每期《伊周》新刊的到来,我们都会猜测这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资讯,呈现那些不一样的素材,这些精美的图片、时尚大片、时装、美容、旅行、生活等等丰富了我的生活也给我带来不了乐趣。

3  

其实《伊周》停刊不是没有预兆的,中国这几年随着网络、电子等新媒体起来,在这场生存大战中,纸媒也试图改变自己来迎合新媒体的趋势。

《世界时装之苑》作为赫斯特中国集团旗下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在所有数据下降的趋势下,从月刊改成半月刊,加大了发行量,随后推出iPad电子杂志、移动终端等等。

看得出来赫斯特是试图改变作为时尚纸媒大鳄也是试图改变颓势,而整合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如今《伊周》停刊也是无可厚非。

其实之前《伊周》据其官网显示,《伊周》为国内No.1国际潮流周刊,发行量巨大,覆盖国内一线及二、三线城市。现在《伊周》停刊也不知道是不是算丢卒保车?

《伊周》并不是赫斯特中国旗下第一本停刊的杂志,早前旗下的《心理月刊》和《健康之友》两本杂志已先后停刊。

今年8月《芭莎艺术》与《新视线》停刊,如今到了《伊周》也是一种必然。

另外赫斯特中国旗下另外一本主要杂志《Marie Clarie嘉人》整体的营收状况较过去出现了明显下滑,整合是迟早的事情。

除了赫斯特中国旗下的杂志,国内其他刊物,去年底《外滩画报》和《瑞丽时尚先锋》杂志相继停刊。

4  

前段时间,本人也曾经写过现在国人的阅读方式已经改变了,从传统的纸媒到网络阅读,也是导致如今纸媒越来越难熬,包括各种类型的出版业,图书,杂志,报纸等等。

如今赫斯特在各方面的调整并没有给旗下杂志扩展阅读人群,随着读者渐渐流失,杂志刊物广告收入必定下降,关闭旗下收益低的刊物也是必然的结果。

这些都是我们一般读者能想象得到。而中国跟欧美传统喜欢纸媒的国家不一样,中国如今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拥有量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网络阅读的各种便捷,让人民抛却纸媒是迟早的事情。

除了杂志、报纸等发行量越来越差,国内传统的媒体人也纷纷跳槽到新媒体的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

随着中国自媒体的兴起,中国媒体人才结构已经呈现出传统和新媒体相结合,并且将会迎来另外一种突破传统出版业的范畴,展现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些对中国媒体大环境未必是一件坏事,人们既能从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得资讯,也能从网络、手机APP等各种新媒体获得时效性更强的新闻。

人们选择性更多了,只要符合自己爱好和审美的,能开拓思想和视野的广度和宽度,对一般人来说是一种好事。

5

虽然对于《伊周》停刊有很多的不舍,但是接受起来也并不是难事,毕竟如今能替代的资讯并不少。

我个人是挺怀念《伊周》的时装大片,它的各方面的品质都能与顶级时尚杂志媲美,其风格接受程度更加平易近人,而且《伊周》的价格实在是良心价,从08年原来的2元到现在的5元,物美价廉。用一杯奶茶能买两本的杂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简直是太超值了,纸媒的冬天太难熬,成功转型的太少。

希望以后能复刊,哪怕仅仅恢复iPad电子刊也是好事。希望不是所有的Ending,都是所有美好和意义定格,而是另一个从新的开始。

-----------------------------------------------------------------------------------------------------------------------

点赞是赞美, 关注是支持 。亲爱的朋友,我需要你,等你。

《女报时尚》停刊:青春没有回头路可走

就在三八妇女节当天,《女报时尚》编辑部发表声明称该刊已经于1月份正式停刊,原编辑部并未参与之后杂志社的出刊工作。

一句“青春没有回头路可走,各自的江湖,各自珍重。”道尽无奈和苦衷。因为涉及到编辑部的离职赔偿,想必这内部一定是出问题了,至于什么内幕,不得而知。

我看到这个消息不禁叹息,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再爱的杂志也买不到了。

嗯,那感觉就像你平日里经常去吃的早餐店突然有一天结业了,心里空落落的,不知该去哪才能吃到这么对味的早餐。

很多网友都表示很难接受这个现实,纷纷忆起那时年少流连于各个报刊亭,手捧杂志的日子,还在评论里晒出自己这么多年来买的杂志,搬多少次家都舍不得卖。

从1999年到2016年,刚好15年,这15年对于纸媒行业来说,不算嫩得能掐出水来,也不算老态龙钟,而对于首批即将老去的90后来说,恰巧是整个青春里最美好最诗意的时光。

从3.5块到8块,每个月能从钱包里掏出一顿饭钱来买一本杂志,确实是真爱。

可惜我们这波人已经踏入社会,每天对付着生活和工作,每天看着手机里的各类新闻,入眼的全是碎片式阅读,已经没有闲心好好翻看一本杂志了。

尽管现在可以掏出很多个8块钱,但却不复从前细嚼一篇篇文章时的心情。

是老了吗?只是一个时代过去了而已,就像《康熙来了》的停播,多少人叹息再也找不到这么好下饭的娱乐节目了。不管哪个行业都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像一个个巨浪,前仆后继。

可我们就是那么固执,那么念旧。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依赖手机,觉得《女报时尚》简直就是如厕的必备品,翻开一页随便一句就能把我击倒在地。

大三那年,我在学校书店找《女报时尚》,结果没找到,店员说店里没有卖这本杂志,后来我在他们的意见薄上写希望能有这本杂志出售。

隔了一个星期再去那家书店,架子上妥妥地摆放着色彩明亮艳丽的《女报时尚》,封面的模特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与张扬。

舍友说何必那么麻烦,直接在网上订就好了,每月准时送到。

可我就是喜欢这样“今天要特地去买一本杂志”的心情,或者是有时候经过书店,刚好看到出刊了,这种不期而遇更让人惊喜。

我最期待的就是杨小果的卷首语,读起来耐人寻味,她从不吝啬与读者分享编辑工作的累与乐,也喜欢把人性分析得很透彻,决绝后又是另一种洒脱。

还有幽默的小BT,总喜欢做平常人不敢想的事,脑子里总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每篇文章读起来都畅快淋漓,画风自成一派,想必会是个恣意快活的女生。

美妆栏目也是实打实的较真,从平价到大牌,产品测评走心不掺水,记得那时候我刚上大学,身边的同学都开始学着买化妆品打扮自己了,看了这个专栏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些美白面膜效果突出,其实是荧光剂在作祟,从那以后,我就没买过有美白效果的化妆品。

还有一个专门介绍新奇古怪产品的专栏,让人脑洞大开,我在上面知道了原来这世上还有软件能让人放下手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直至到现在,不管是手机内存不足,还是换了手机,这款软件一直都在。

还有很多作者和专栏我都喜欢,美食专栏写的不仅是美食还有情怀,平星而论写的是明星却又很接地气,读经典写的是古代人物却生动有趣。

我也在这上面认识了很多写手,或者说是作家,像一直在路上的蔻蔻梁,曾经被拒稿的刘同,专门解答情感问题的艾叶草,如今自己创业的咪蒙...

这样数着数着,突然发现我从未忘记,喜欢的那么多。

以前还常常摘抄杂志里面的语句,现在拿出来翻看,还是想给编辑们鼓掌,文笔精炼,游刃有余,句句戳心,虽说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不同的人写出来,读者就是感受不同,读完之后醍醐灌顶。

编辑艾叶草在《最好的告别是不告而别》里这样说: 那些看杂志的女生,我有时想,剧情给你们安慰,你们被故事感动,而生活是应当自己实实在在去过的,痛快享受斩钉截铁告别,决绝才是告别最好的姿态。无论面对怎样的关口,失恋、跳槽,抑或亲人离去,经历过才是人生另一重大的课题。

这样斩钉截铁,公诸于世的告别,何尝不是一本杂志保持本真,留给读者的最好姿态呢?既然留不住,那就让它定格在原地,最起码永垂不朽。

都市丽人杂志是否停刊

是。《都市丽人》(停刊)创刊于2000年6月,已成为国内成长最快、并已产生广泛品牌影响力的新概念时尚女性杂志之一。

为什么《Neway华夏》这本杂志会停刊?

居然停刊。 有一天我去买的时候那书店老板居然告诉我不卖了。 有看到主编223在豆瓣里面这样说: 因刊号还在使用中,所以公司会把华夏的刊号用来做其他杂志用。 总之不会是原来的模样。 所谓停刊,只是内部暂停。 刊号的使用期限还未到,所以内容上正式来讲是不能出现任何有关停刊的说明的。 事情就是这样的。 总之就是暂停掉了,就算改版改刊,也一定跟原来大不一样。 关于已经订阅3月号之后的读者,公司方面会一一退款的。 如未收到退款者,可打订阅电话咨询(杂志版权页里有)。 还有爱米说: 大家可能对大陆的出版的东西不大熟 在大陆不是有钱就能做杂志的.还需要国家批准的刊号 而这个刊号似乎是很久前国家就没有再批准过了 所以多数刊号的名字都很土... 大家留意很多杂志的封面上会有个透明的或者小小的字 比如大陆版的MILK上面写了 流行色 VOGUE封面小小的写着服饰美容 1626的封面上写着产品设计 这就是刊号 对我们这些经常看neway的读者来说,这个事情来的有点突然。 还有网上一些人这么说: 陆续看到一些人谈到《华夏neway》的停刊,包括223本人,大致是觉得《华夏》做的太另类、太小众,因此没有市场。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太正确的结论。从最后一期内容看,华夏做得满主流的,消费的内容有很多,许多内容甚至有与大多数杂志雷同的嫌疑。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做这些内容《华夏》就毫无优势可言了。华夏的亮点似乎还是摄影大片,大概是因为主编本人的摄影水平不错吧,可惜每期就一两组,并不过瘾。 《华夏neway》不能说是小众杂志还有一个原因,我个人觉得,小众杂志一定要低成本的,《华夏neway》(印象中)10个人的编辑团队和它的内容相比已经是一个正常成本了。成本一高,难免就有商业的压力了,难免要迎合起市场来。 华夏为什么不赢利(或者说看不到赢利的希望),我觉得最根本是年龄层定位的问题。华夏的年龄层定位偏低了。很早和广告界人士探讨过这个问题,(国内)品牌公司的人,也就是在时尚杂志上投广告的那群人,认为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点和日本、香港不一样,你在日本年轻男性杂志《men's nonno》上可以看到诸如paul smith、berburry等大牌的广告,那是因为他们的读者都买得起,品牌们也知道他们都买得起。我们这里虽然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高,但毕竟还是少数人。何况广告还有一个滞后,再要等到品牌意识到国内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又要经过一个时间。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反复论证过了。瑞丽的《可爱先锋》,时尚的《娇点》,洪晃的《青春一族》都定位在较低年龄层,他们也是先后的停刊了。 当然并非年轻杂志就一定做不下去。做杂志不是简单一个年龄层的问题。成本的控制,销售团队的能力,运气,都有原因。国内有些据说不错的潮流杂志,比如《touch双休日》,听说《yoho潮流志》卖得也不错。成本控制得好的话,或许销量就能赢利了呢。无论如何,只能说中国的时尚产业如此羸弱。中国的发展如此之快,大十岁的就看不懂小十岁在玩什么了。 那个cute的223,我觉得可以去做一个类似I-D或者CREME那样的摄影类的杂志,要低成本。我觉得那样有戏。而我没有那样的视觉才华,只好待在主流杂志里,小心翼翼地揣摩客户和读者的心理了。 引用:

有哪些已经停刊的著名纸质杂志和报纸?

很多这样的报纸,就比如《新青年》,这个报纸是非常有名的,而且在之前就是非常火的,在全国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热潮,所以说这份报纸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现在已经停刊了,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而且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