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防灾科技学院论文查重

2023-12-07 02: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防灾科技学院论文查重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
咨询电话:
  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
  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
  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
  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
  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
  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
  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
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
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
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
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科技学院是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

防灾科技学院是二本高校。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75年,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

学校立足防灾减灾行业,面向应急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型并存的现代办学体系。

学校32个本科专业中,获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各1个、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 防灾科技学院——学校简介

防灾科技学院代码是多少?

防灾科技的学院代码为:1177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院介绍

防灾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是中央部属高校(中国地震局),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燕郊,毗邻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学院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河北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0年12月,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14个学院(部),开设32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4月,该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该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等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获得第五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第六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学术科研

截至2018年4月,该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规划与地震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与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研究协会签署合作共建灾害信息与应急管理系统国际合作实验室。建有高教研究所、综合减灾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截至2018年4月,该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

2013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研究课题8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类)5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类)8项、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项。

截至2013年11月,有49项科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其中地震行业科研专项1项、技术服务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项。获得专利17项。

师资力量

截止2021年2月,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4%,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学院拥有一批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等在内的专家和教授。同时,学院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进了包括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到校任教,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底,图书馆纸介藏书达97万余册,藏书以地球科学、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科学类为主,同时还适当采集哲学、心理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类文献。2020年,图书馆订阅期刊1688种、报纸102种。

图书馆购置了“中国知网”“维普”“EBSCO”“汇雅书世界”“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等30余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92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2000余种电子期刊,560余万篇博硕士论文、450万篇会议论文。图书馆自建了长达4000小时的视频资源数据库并投入使用。

校训

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崇德博智”,出自防灾减灾鼻祖张衡之《应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为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之意,寓含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办学理念。

“扶危定倾”,原意谓匡救危急倾覆中的国势。《周书·梁御传》:“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无方,方欲扶危定倾,匡复京洛”。既寓含办学理念——培养经世安邦的栋梁之才(原义),又凸显了办学特色——防灾减灾、扶危救难(引申义)。训导师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献身防灾减灾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地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地球物理学

河北省高校新增重点发展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地质工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