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给定资料,联系社会实际,围绕你对“给定资料7”中划线句的理解,以“你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3)语言流畅,书写工整;(4)总字数800-1000字。
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变化,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工作也需与时俱进,只有共建、共治,才能共享美好生活。
共治共建共享需要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划桨和掌舵的区别在于,是否给市民足够的空间。市民是城市的见证者也是经历者,他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更有发言权,如快递小哥穿梭在街头巷尾更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所在街区的情况,成为城市共享共治的新生力量。政府从“划桨者”向“掌舵者”的转变,需要引导全社会居民共同参与,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政府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调动起各方主体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的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实现共治共享。社会的改革发展需要政府从大处着眼、从全局统筹,更需要市民从小处着手、从细节把控。
共治共建共享需要正视政府与市民的关系,从“你和我”到“我们”。政府和市民的关系从来不是对立的,二者都是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政府和市民合力,才能下好城市治理这盘棋。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的“三民”活动政府从老百姓的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民活动”的开展,是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提意见、评议政府工作的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提升了政府效能。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烈,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政府做到“事事有回音”,是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让城市的建设更加美好。
共治共建共享需要激发群众热情,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路长制”方案具体,操作流程明确,责任主体清晰,建立了“发现问题、现场处置、情况上报、指挥调度、落实整改、结果反馈”全闭合的工作“回路”,社区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得到较大的提升。“五十五条巷子”发动景区物业管理公司实行“百商联勤”模式,组织并指导社会力量参与治安防范,成立老党员工作室,利用群众力量,解决老百姓和游客的难事和纠纷。
共治共建共享不是一句空谈,是需要政府应转变角色、处理好政府与市民的关系,并激发群众热情。城市治理的优化,往往就是经由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互动,一点一点积累,一厘米一厘米推进,通过共治、共建的良性互动,将会共享城市治理的成果。
进入“九五”以来,我国大规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全面展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质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水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水环境问题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仍将十分严重。
1. 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河,以及内陆河5个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47%左右,耕地面积占65%以上,GDP占全国的45%以上,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人均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3。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通过采取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过剩生产力中,取缔、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
2.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重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将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长;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入江量,将由1995年的约20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67万t;三峡库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
目前,全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将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4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费最高不超过0.5元/l;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按计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约需资金1260亿元,但是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与需求相差甚远。1998年国家增发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配给淮河流域1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这些资金仅为淮河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16.5%,而且投资项目达34个之多。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
3. 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3.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
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3.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
3.6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3.7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钱 勇.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
[2] 井文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国水环境保护: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解振华.完成跨世纪的环保任务.科技日报,1999 09 28(1).
[4] 周春晖主编.过程控制工程手册[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编.工业酸度计[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城市文明的高中议论文800字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有一亲戚,一走进他家门,就有一阵芳香扑面而来,往里走,你就能看到一簇鲜艳的野花,此花非同寻常,问它从哪儿来?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天,我们去偏远的山村旅游,酒店的前面总是会站着一个手捧竹篮子的小女孩。小女孩不大,大约十二岁,竹篮子里放着一簇颜色不一的鲜花,很明显,每一朵都是 精心挑选出来的。小女孩皮肤黝黑,但还算长得清秀,她的衣服不会太破旧也不会太亮眼,整个人结合起来反倒和对面的三清山相融合。她在那里小声地说:“新鲜鲜花,一元一束。”看样子,应该是家境的原因才会来这里卖花吧。
第一天,我们驾着车来到这个地方,这里环境清幽迷人,新鲜的空气令我们神清气爽。我们在订酒店时,这个小女孩就提着篮子不停地在大厅里走动:“新鲜鲜花,一元一束。”但似乎没有多少人理她,都是摆摆手就过了。这时,我的这一亲戚走了过去一边翻来覆去地看这些野花,一边啧啧称赞,只见他一摆手,说:“这些花我全要了。”小女孩攥着钱,提着个空篮子,欣喜地往外走,朝着小平房缓缓走去。而他的房间里也透出了一丝丝生命的活力。
第二天早晨,太阳还没扫去眼前夜晚的雾气,我们就拄着登山棍,扛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往外走,又碰到了那个小女孩。还是我那个亲戚一个健步上去,反复抚摸欣赏,拍拍小女孩的肩,笑笑说:“你瞅瞅这些花多漂亮啊,都给我留着,我回来全抱走。”等到夜幕降临,我们气喘吁吁下山的时候,他的房间里还真的又多了一窝精灵。
第三天一早,我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了,车子路过一个小村庄,真巧看到那个小女孩提着一篮鲜花往外走。他把车子停下,摇下窗户,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说:“这些花还是那么鲜艳啊!……”没等到他说完,小女孩就开口了:“高尚的精灵只配给高尚的人,我只是帮助它们找到一个家而已。”说完,便把一篮鲜花递进窗子里。嘴角微微翘起,走了。
这时,车子里放起了周杰伦的《稻香》: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为什么人还要这么的脆弱堕落,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了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
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 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 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 中国人凝聚,使我们 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 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 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 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中国人的 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面对新时期实现 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有些家长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看《漫画书》,说看《漫画书》浪费时间,对学习没有益处。可是,今天,我看到的四幅漫画,却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文明——只差一步。
漫画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儿和一个男孩一起走路回家,路过了一个垃圾箱,那垃圾箱的旁边是一堆垃圾。确实,文明的确之需一步根本没有人愿意把垃圾投入垃圾箱里,现在,总有少数这样的人,不愿意多走这一步,而把垃圾随意地扔在垃圾桶周围。这样做方便了自己,却破坏了这个城市的公共环境,这样的人真可耻!
女孩儿和男孩儿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时,女孩儿对男孩儿说:“我们一起来收拾这些垃圾吧!”男孩儿对女孩儿说:“好的。”开始行动了,女孩儿脑子一转,说:“文明,光靠我们两人,是不行的”,女孩儿又对男孩儿说:“我来收拾垃圾,你来写‘文明只差一步’的公告牌,好吗?”“好的。”男孩儿就行动起来了,便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纸和笔,趴在地上写着:文明——只差一步。”女孩儿在拾垃圾,不怕脏,满身大汗地捡完了垃圾,就在垃圾箱的外部贴上“文明——只差一步”的 温馨提示语,女孩儿竖起拇指赞美男孩儿说:“你写的毛笔字,真好看!”男孩儿回答说:“谢谢!”说完二个人便一起回家了。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道德有时候,只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是”,就是多走几步,把垃圾放到垃圾箱中;而“非”,就是少走几步,把垃圾扔到垃圾箱的附近。文明也是衡量一个人品格修养的试金石,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道理。这时,我心又想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我决心要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
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 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都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侍,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华要创新体制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中华文明为何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时隔几千年仍然璀璨夺目而光辉不朽?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独具的领先世界的道德文明和生命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宇宙自然规律!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圆融和谐的`文化!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有内涵,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具有洞察力;就是上善若水,把握大道,能圆融和谐一切;就是极其闪光的人格魅力,一身正气,具有凝聚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 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 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明礼德是现代社会中必备的品质,是我们成长所需的 精神营养,更是我们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在缺乏文明的国度里,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们就享受不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明礼德,主要指的是着装整洁、待人彬彬有礼、尊重长者、语言不低俗、诚信守法、爱护周边坏境等。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优秀品质。因为,文明之人必能使周边人对其产生好感,给他人带来快乐。同时,文明也是尊重他人、体现自身价值的良好行为。
文明就像一股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它是一种珍贵的 精神境界,见证了人类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历程,推动社会不断从愚昧向睿智、从落后向先进、从封建向科学发展。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拥有几千年的'文明精髓,我们应发扬其 精神,传承其文化,无愧于“文明之邦”的称号。
然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不文明的行为数不胜数,诸如:某些人在公共场合随意吐痰,不在乎他人感受;还有些人,在拥挤的公车上,常常会为了一点小事便肆意谩骂他人;更过分的是,一些人在面对跌倒老人时,置之不理地扬长而去,都怕惹上麻烦的心里让人既生气又无奈。这些不讲文明礼德的行为,是深藏在社会中的毒瘤,影响我们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阻碍社会的发展。
每当看到这种不讲文明礼德的现象时,我不解地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现象累见不鲜呢?是因为这些人缺乏文化素质还是家庭教育呢?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激动地连连道谢,脸上露出了可亲的笑容,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文明礼德不难做到,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人人都可以学会文明礼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文明礼德是我们成长的土壤,应当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崇尚的美德。我们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 党、爱人民,好好学习、刻苦专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文明礼德修养,遵纪守法,用文明浇灌青春和生命之花,争当新时代文明礼德的实践者。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是已文字的发明,单偶制家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为标志的,是人类或达到智慧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是指一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1]。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钮琇《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复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耶律楚材《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前蜀杜光庭《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司马光《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台阁尤蝉联。” 元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汉焦赣《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 前蜀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秋瑾《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词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郭孝威《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