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焦作大学学报怎么标记

2023-12-07 08: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焦作大学学报怎么标记

《焦作大学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焦作大学主办的社科版和自然版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焦作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https://jwc.jzu.edu.cn/

一、焦作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及简介 焦作大学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焦作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综合性地方院校。学校座落在豫西北新兴的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焦作市,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大学生成才深造的理想场所。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教授受聘为焦作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宋振骐,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清华大学机械学院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先逵,******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筹备创建、充实整顿、探索提高和快速发展等四个阶段, 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完善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708亩, 建筑面积43.5 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98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9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上的4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次)。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635万元。图书馆藏书137.3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2.5万余种;中外文期刊638种;拥有CNKI等19个数据库;拥有先进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文献计算机集成管理体系。学校建有“王梦奎教授捐赠图书藏馆”,收藏有王梦奎教授捐赠的10000余册珍贵图书、亲笔手稿和有关证件,为开展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58个,教学实习工厂4个,校外实习基地111个。学校拥有先进的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体育运动场,拥有条件良好、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和普通宿舍。公开发行《焦作大学学报》和《焦作大学报》等报刊。

焦作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二、焦作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项目认定骨干专业:化工生物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

河南省教育教学试点专业:化工工艺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化工工艺、市场营销

财政部、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行业发展能力的专业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

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市场营销、电脑艺术设计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哪些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40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
沈阳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
沈阳大学学报(社科)4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160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40
景德镇高专学报
70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4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60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科)50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40
孝感学院学报(社科)60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70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70
齐齐哈尔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6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40
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
70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90
邢台学院学报
70
滁州学院学报
40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40
咸宁学院学报
70
琼州学院学报
50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40
鸡西大学学报
70
绥化学院学报
70
新乡学院学报
60
贺州学院学报
40
牡丹江大学学报
60
西昌学院学报(社科)60
辽宁师专学报
(社科)70
新余学院学报
45
焦作大学学报
45
宿州学院学报
40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5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70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科)45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40
长江大学(社科)90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40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50
许昌学院学报
40
凯里学院学报
50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
----------------------------------------

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价 角色缺失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教育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新课标开展过程中与之并存的传统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为线索,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特有的传统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课堂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文史类课程时也就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不过多参与指导,那么在预定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也只好选择全程指导教学,这一现象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当多见。因此,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个学校在发展教研组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等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在相应学生群体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学生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屏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健康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再增加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设施,如书籍,影视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等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新课标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精神的同时,没有同步对我国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同步改革。这一现象则直接导致课堂评价的不足,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表扬的泛化,优劣界限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或不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好声一片”,实际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缺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容易使其养成骄燥情绪从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没有直观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家长及学校就难免要沿用老标准“分数”来体现自身优于他人之处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课相对缺乏重视,处于对分数的追求,科学,艺术类课程被打入“冷宫”,这也违背了新课标“顺应学科之间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初衷。
由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缩手缩脚,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们的困惑也相应地产生了:
(一)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被姑息迁就,教师生怕沾上“变相体罚”的骂名,教师角色的缺失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
(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实际并未跳出旧的评价模式,教师感觉到被成绩所逼,自然也会给学生压力了。
(四)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执行者,改革效果的评价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正因为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矛盾,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老师不敢挺而走险有大胆新的尝试,只好持观望态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害怕成为一旦教育改革失败的责任人而承担骂名。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教学思路都会单一,谈不上创新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改中遇到一些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想办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教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调整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生的评价要更科学合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的同时也努力创新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形式的创新与效益的提高密切结合,努力创设融“情感、互动、创新”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发挥评价与奖励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克服“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不能把考试结果做为评价教师的目标,不能把考试分数做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把考试各种"率"做为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奖励制度的基础是评价。我们各项表彰和奖励都是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评价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行动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突破。打破已有的束缚,坚持素质教育,服务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石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J]. 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4.
2. 李向东.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 [J]. 焦作大学学报,2007.4.
3. 董奇,周勇,陈红兵. 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王策三著. 教学论稿 [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皮连生著. 教与学的心理学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焦作大学怎么样

 焦作大学(公办,国标代码:11522),座落在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大学生成才深造的理想场所。 聘请名誉校长仪式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历经筹备创建(1980年筹建至1986年正式更名为焦作大学)、充实整顿(1987年开始充实整顿,至1992年通过国家教委验收、1993年省编委批准焦作大学为副市级规格)、探索提高(1994年至1999年,实施568规划,提出“当龙头、争示范、出特色、办本科”)及快速发展(2000年至今,开展新校区建设,实现两个校区办学;扩大招生,达到万人规模)4 个阶段,形成了在校生10888人(2007年)规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改革发展的28年,同时也是在职业教育道路上潜心探索的28年。焦作大学前身是焦作市职业大学,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职业大学。1998年获教育部高职专业专项建设资助200万元,2001年经过教育部和教育厅遴选,机电一体化和化工工艺专业分别被确定为国家和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在全省较早开展加拿大“CBE”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适应高职培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模式“四项改革”被省教育厅认可并在全省推广,学校办学模式的成功做法由高职教育研究会在《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上向全国推介。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专业   学校现有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经 焦作大学济管理系、中文系、艺术系、外语系、法律与政治教育系、体育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系部。开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装饰艺术设计、城镇规划、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商检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文秘、涉外旅游、新闻采编与制作、汉语、行政管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法律事务、公共事业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舞蹈表演、太极等40个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 院系介绍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是焦作大学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现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设有6个专业教研室、18个实验室、1个研究所。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98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在已拥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和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等全方位的实践场所。由于各专业所开设课程较为前沿、实用,所以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焦作大学建筑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是焦作大学较早设置的院系之一,现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2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6人,硕士学位以上15人,双师型教师占69.5%。
  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
  焦作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于1987年开始招生,现有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环境监测与工程技术,商检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化工工艺六个专业。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行政管理、文秘、新闻采编与制作、涉外旅游五个专业与播音与主持一个方向,其中播音与主持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08年新增方向。
  经济管理学院
  焦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1996年,目前学院下设工商管理、贸易经济、电子商务、会计、旅游与酒店管理五个教研室。学院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九个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艺术学院
  焦作大学艺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现有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教师85名,其中 焦作大学老师联谊晚会副教授以上4人,讲师9人,硕士研究生6人,双师素质教师30人,在校生1598人。
  外国语学院
  焦作大学外国语学院下设两个教研室:专业英语教研室和公共英语教研室。全院专职教师共有40人。其中外教2人,日语教师1人。全系共有正副教授8人,讲师20人。
  法政学院
  焦作大学法政学院成立于2003年。现有政治理论、德育、公共事务、法律四个教研室。开设有公共事务管理和法律事务两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363人。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经过28年的发展,焦作大学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占 焦作大学景观地面积1140亩,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8799万元(争取西班牙政府贷款教学仪器设备4000万元),现有在校普通生10000余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总数673人,校内高级职称177人(其中教授32人),占教师总数的30.4%,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25人(其中博士10人),占教师总数39%,双师素质教师 346 人,占校内教师总数60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地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 [编辑本段]教学设施  焦作大学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学校建有设施齐全的教学大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大楼,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国家级标准体育运动场。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09万元,拥有51个实验室和69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80台。图书馆藏书42.82万册,拥有各种中外文期刊1265种,公开发表有《焦作大学学报》和《焦作大学报》。 [编辑本段]获得荣誉  多年来,焦作大学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学校注重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 焦作大学建筑。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方向,办出特色。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面向全国就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倍受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的青睐。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万余名各类毕业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和"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编辑本段]奖励政策  为鼓励品学兼优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焦作大学,学校设立了"优秀新生奖学金",凡第一志愿报考焦作大学的考生,成绩前10名者学校将减免一年学费。为了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设立"国家奖学金",通过评选,一等奖学金6000元,免一年学费,二等奖学金4000元,免一年学费,同时学校还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该校专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还可按教育厅有关规定参加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层次学习。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助学贷款,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设有特困生补助,也可通过学校勤工俭学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顺利地完成学业。[1]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郭维杰,男,回族,1954年10月生,河南焦作人,中共党员,法学硕士。曾任博爱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博爱县县委副书记,焦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焦作市委老干部局局长等职。2007年3月任焦作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焦作大学领导会议林效廷,男,汉族,1954年5月生,河南柘城人,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后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焦作市第十五中学副校长,中共焦作市委宣传部教育科长、副部长,焦作市社科联副主席,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0年2月任焦作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
  焦金雷,男,汉族,1955年11月生,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历任博爱县金城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书记、乡长,博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机关支部书记,焦作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党委委员、党办主任。2000年8月任焦作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分管办公室、统战、宣传、学生、群团、教学督导、思想政治、德育和安全保卫工作,协助书记、校长做组织、人事工作。
  张生华,男,汉族,1957年2月生,河南武陟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焦作市西张庄粘土矿生产技术科长、工程师、副矿长,焦作大学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党支部书记、总务处长。2000年8月任焦作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总务、财务工作。
  张清山,男,汉族,1951年7月出生,河南沁阳人,中共党员,工程师、高级政工师。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任沁阳县城关乡党委副书记,沁阳县渠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沁阳市山王庄镇党委书记,沁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河南省沁阳师范学校党委书记。2004年8月任焦作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持学校纪委全面工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