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名的两个报纸文学副刋~早期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从这出名的.
中时人间副刋 : literature_mail_chinatimes_com_tw
联合副刋 : lianfu_udngroup_com
例行都是不退稿,也勿一稿多投,三日未见报,不会通知,也都对来稿有删修权,不愿删稿要注明.
定居香港后,父亲当时任职九龙巴士公司,当稽查员。此外,从上海到香港,一直先后兼任甲组足球队教练及裁判员。西西自小就随父亲上足球场。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少读于协恩中学,初中时在中文部,中四后转入英文部。毕业于葛量洪师范学院。在香港,她早年的生活颇艰苦,常常为书簿、校服、家政科等费用发愁。初中时代已开始投稿香港的报刊、杂志。最早的作品发表于50年代的《人人文学》,是一首十四行新诗。 中三时参加云碧琳主编的《学友》征文比赛,越级得高级组首奖。一九五七年进入葛量洪教育学院,毕业后任教于官立小学。 西西作为官校教师,在70年代曾积极参与争取教师权益的连动。至于志趣所寄的写作,诗、小说、散文﹑童话、翻译之外,60年代还写过电影剧本,如《黛绿年华》(秦剑导演)、《窗》(龙刚导演)等等,又以清新鲜活的笔调写作影评影论。她是香港较旱制作实验电影的元老之一。 后专门从事写作。还担任过《中国学生周报》、《大拇指》等杂志编辑。主编过《素叶》文学杂志。她长期从事严肃文学的创作,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但以小说见称。她的小说表现了传统和现代的交错,欧美及拉丁美洲文学精髓融合于中国语言之中的格调,具有现代意识和悲喜感性。她曾长时间在各种报章、杂志写作专栏:从60年代的童话专栏(天天日报)﹑《电影与我》(中国学生周报)、《牛眼和我》(快报);70年代初的《我之试写室》(剪贴册)(快报)。到80年初的《阅读笔记》(快报)。80年代末的《花目栏》(星岛日报)、《四块玉》(台湾联合报)。其中还包括跟小朋友谈画的“明报周刊:小明周”,谈音乐的“星岛日报:随耳想”,以至专谈看世界杯足球此赛的“明报:西西看足球”。 此外,她担任过《中国学生周报》诗页编辑以及《大拇指周报》(1975年至1977年)、《素叶文学》(1981年至1984年)的编辑。后二者是她和朋友创办的。素叶是一个非牟利的同人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出版严肃而水平相当,缺乏商业元素的香港作者的作品。这样的出版社,在香港是凤毛麟角。到了1984年,共出书二十二种,包括马朗的诗集《焚琴的浪子》、林年同的中国电影论集《镜游》、钟玲玲的诗及散文集《我的灿烂》等等。丛书之余,稍后又出版《素叶文学》杂志,共出了二十五期。终因亏蚀过甚不得不偃旗息鼓。近来﹐素叶出版社在九十年代初又复刊了,现在还在出版。 一九七九年,香港一度因教师过多,教育署乃准许教师提早退休。西西提出申请获准。从此专心读书、写作。十多年来,一直每月拿千余港元微薄的退休金。不过,整个八十年代,香港社会不断变化,教师又变得短缺起来,她偶然应旧同事之邀而重登教坛。签一年短约,或者代课,并没有完全脱离教师这行业。 二十年来,她去过不少地方旅行,先后到过几次欧洲以及土耳其、埃及、希腊等地,最常到的仍是中国大陆。这些都融铸成为她艺术生命的养素。 一九八三年,台湾联合报副刊转刊她在《素叶文学》发表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从而正式开始了她与台湾的文学因缘。《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并获当年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按:此奖乃颁给该年在该报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之最佳者)。 1988年,《致西绪福斯》再获联合报第十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 小说集《手卷》则获1988年台湾中国时报第十一届时报文学奖之小说推荐奖(此奖乃授与该年在台湾出版之小说集最佳者)。前此,远在1965年,她得过《中国学生周报》第十四届征文北赛小说组第一名,作品为《玛利亚》。1990年,则获《八方》文艺丛刊之“八方文学创作奖”。 西西曾得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以作家身份住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她以这种交流对香港年轻的作家更有裨益为由而婉拒了。8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交流日渐频密。西西在这期间曾向台港读者转介中国大陆新时期的作家、作品,先后为台湾洪范书店主编了四本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小说选集《红高粱》、《阁楼》﹑《爆炸》、《第6部门》。 港台及海外报刊、杂志出过若干西西专辑,专辑中或收评论、访问,或收西西的创作﹐这包括:《新晚报本地作家系列3》(1981年10月13日);《马来西亚学报》第1049期(1983年6月16日)《读者页友》第二卷第一期(1985年1月);《学文》第九辑(1985年2月);《文艺杂志》第十六期(1985年12月);《联合文学》第三卷总三十五期(1987年9月),《八方》文艺丛刊第12期(1990年11月)。其中《读者良友》一辑,内附陈进权所编西西的作品编目;至于《八方》一辑,则关秀琼、甘玉贞两位据此再加增订,所编西西作品的编目、评论等,尤具参考价值。
飙诗岁月痖弦本名王庆麟,出生于河南南阳。在他的很多诗作里,都写满了对家乡的怀念:你离家这么多年了/怎么还带着那顶破斗笠/不,那是故乡的屋顶/……1949年他随军队赴台,历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等,也是台湾“创世纪”诗社发起人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上世纪50年代初,19岁的痖弦开始发表诗作,1965年停笔。诗歌写作生涯只有十几年,留下的诗作也不到90首。其几部诗集其实都可以看做是《深渊》的“异本”和延伸。但这些数量不多的作品,其原创性和高度想象力,在新诗界影响深远,这在现代汉诗史上,可以说是个异数。“我今天是来寻根的。”走进北京大学校园,登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台的痖弦这样说出第一句话:“我认为《创世纪》是拿得出去的台湾经验,我们把从北大烧起来的中国新诗的火燃到了台湾。”痖弦说:“我的文学事业是与《创世纪》一同成长的。我和洛夫、张默三人合办创世纪诗社,诗社一办就是50余年,至今仍在出刊,明年就整整60年了。白先勇曾形容《创世纪》是九命猫。”痖弦笑着回忆说,在那段时间里,大家热情很高,每个人都不拿稿费,是“没有薪饷的部队”。“如今的年轻人喜欢‘飙车’,我们那时是‘飙诗’,每天在宿舍里头对头、脚对脚地写诗,很多诗都在那时候写成。我曾经创下一天最多写6首诗的纪录。”北大教授洪子诚评价说,在50年代台湾诗坛,痖弦虽然属于创世纪诗派,却不为某一思潮、套路所拘束。痖弦的诗呈现多样的风貌。有抒情、有白描、有反讽、有淳朴的歌谣,有浓郁的乡愁,有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存在主义式的自剖。他的文字浑然天成,自成一格。关切底层小人物的悲苦,但不施以廉价的感伤、怜悯。以现实政治和日常生活为写作重心,但融入时间的维度而增加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诗评家张汉良早期对痖弦创作的评语现在看来仍然也有效:痖弦的诗具有其戏剧性,也有其思想性,有其乡土性,也有其世界性,有其生之为生的诠释,也有其死之为死之哲学。甜是他的语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他透过美而独特的意象,把诗转化为一支温柔且具震撼力的恋歌。“诗人是一辈子的”30多年来,台湾选过三次“十大诗人”,痖弦每次都当选。在接受采访时,痖弦多次这样说:“诗人是一辈子的”、“一日诗人,一世诗人”、“诗是信仰,如同宗教家殉道,诗人终生殉美”。诗于痖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已融于他的血液。或者这样说,不论他早年狂写诗,还是现今慎写诗,他永远都是一个诗人,过着诗的生活,一如他自己所言:“诗是很不容易戒掉的瘾,诗是一种癖性,一种毛病,喜欢上诗,就不容易抛掉它。”他称诗人有两种,一种是写诗的人,一种是写过诗的人—这么说,并非为自己诗写得少狡辩,他自觉一直在诗的光照之下。 痖弦认为诗分三个层界。第一个是小我层界,写的是最自我的感受,这个时候诗人还很年轻;第二个层界是大我,表达的是间接的感受,很具现实性,具有群体广博的精神,这个时候诗人差不多人到中年了,像杜甫的诗,即是抒大我之情;第三个是无我层界,即把我排除出去,超越人的现实,表现在创作上是一种哲学的态度。这个时候诗人已到晚年,进入玄学、禅宗的境界了。小我是美学的境界,大我是文化的境界,无我是哲学的或者说是玄学的、宗教的境界。他认为,一首好诗的标准是“思想要深,情感要真,技巧要新”。他建议诗歌创作“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人”。同时他也认为,诗歌是诗人人格魅力的展现,要做到诗如其人,人如诗,诗如人,这样才好。“中年后我的兴趣转向诗论,后来又转向编辑工作。但我从未有一天背叛诗神,诗作少一直让我忏悔。”他说。编辑是一项伟业痖弦总是谦称自己是“失败的作家,成功的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时,他长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经他扶持,在“联副”露头走上文坛并蔚成大家的,可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他对有苗头的投稿者,认真复信,对于诗歌作者,他的复信会比那稿件长出很多页。席慕蓉未出名的时候,投来的诗作常是既有妙句也有陈词的状态,痖弦给她回信耐心地分析说明,哪几句是诗,哪几句是败笔。席慕蓉非常感动,后来就写信给他:“您太费时间了,以后,您退稿时只要在妙句下画红线、败句下画蓝线就行了。”痖弦照此办理,席慕蓉果然有悟性,就依那红蓝线修改,有时画红线的也改,再寄回去,洵为好诗,“联副”刊发出来,读者反响强烈。痖弦对任何投稿都来稿必复,每天回信20到30封。“我不用那些尺牍套话,简单明白,把要说的话说清楚。”他招编辑,必问应试者“编辑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若应试者答“校对”,他就肯定要。“为什么‘校对’这么重要呢?虽说从前没电脑,是手写稿、铅活字排版,容易出错,但是有专职校对呀。这里有一个编辑责任心问题,一定不能出错,不然作品发表了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我对编辑非常着迷,非常醉心,我把编辑的意义看得很庄严,我不太喜欢人家说编辑是为人作嫁衣裳,我认为编辑就是一种事业,简直就是一种伟业。所以在编辑上我花的工夫很大。”痖弦说。“以中文文学参与人口之多、中文及汉学出版之广泛,以及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人文坛绝对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大文坛。”痖弦说自己一辈子都在鼓励年轻人,他认为华人文坛大有机会在不久将来成为全世界质量最大最可观的文坛。
二、主办单位:联合报、联合文学、财团法人联合文学基金会、宝瓶文化
三、目的:提倡文学风气,鼓励小说创作,发掘文坛新秀及反映时代精神。
四、徵文种类及奖额分配:
1.短篇小说首奖(文化部特别奖)一名:奖金新台币壹拾万元及奖座一座。
推荐奖一名:奖金新台币捌万元及奖座一座。
佳作奖若干名:支付本社最高稿酬及奖牌一面。
2.中篇小说首奖(文化部特别奖)一名:奖金新台币贰拾万元及奖座一座。
五、作品字数及参加甄选者资格:
1.短篇小说:字数以五千至一万五千字为原则。
参加者需於截止收件前同时符合下列两项甄选资格:(1)未获省级以上社会性各重要文学奖小说类首奖或最高名次;(2)小说不曾结集出书。
2.中篇小说:字数以三万至七万字为原则。
参加者需於截止收件前同时符合下列两项甄选资格:(1)未获省级以上社会性重要文学奖中篇/长篇首奖或最高名次;(2)中篇/长篇小说不曾结集出书。
六、收件、截稿、揭晓及赠奖日期:
1.收件:即日起开始收件。
2.收件截止日期:民国102年6月30日。(邮戳为凭)
3.得奖名单及作品刊登於十一月号《联合文学》,并於《联合副刊》刊布消息。
4.赠奖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注意事项:
1.海内外华人均可参加,惟须以中文写作。
2.参加甄选作品以未在任何报刊、杂志、网路(含Blog部落格)发表或出版者为限。
3.应徵作品须用电脑打字(以12级细明体字为原则)A4纸(可双面)直式横书列印三份,或用有格稿纸誊写影印三份,稿件上请标明篇名、页码,并於左上角以回纹针、长尾夹或便利夹固定(请勿另加封面或特殊装订)。在得奖名单公布前,不得迳自发表或参选其他文学奖,否则主办单位有权取消资格。
4.稿件上请勿填写任何个人资料。请以另张纸详尽条列:真实姓名、笔名、作品篇名、电脑统计或粗估字数、出生年月日、联络电话、地址、E-mail、学历、经历、文学奖得奖名称名次、出版著作等资料,并附近照一张(可连同个人资料一并列印)。
5.个人资料未详细填写者,主办单位有权不列入评选。
6.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应徵「第二十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字样,并注明参加「短篇」或「中篇」类别。请一律以挂号寄「110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78号10楼 第二十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评选会」收。
7.参赛作品请自留底稿,一律不退。
8.每一类别以参加一篇为限。
八、有关事项:
1.入选作品,发表及出版权归主办单位联合文学所有,主办单位有权发表或转载,不另支稿费。个人单行本,另订版税。如发现作品有抄袭之嫌,经查证属实,揭晓後所获之奖项及奖金悉数追回。
2.应徵作品如未达水准,该奖项可由决审委员决议从缺或调整奖项、酌减奖金。
3.大陆与海外地区得奖者,主办单位有权保留奖金三个月,以便作资格之查证。
九、评选作业:
1.稿件寄到後,立刻编号、密封,并分初审、复审、决审三级程序办理。
2.主办单位聘请国内知名作家及评论家担任评审工作。
十、其他:本办法若有未尽事宜,将另行补充公布。
------------------------------------------------------------------------------------------------
该杂志与联合报在1987年起合办之小说类文学创作比赛。供海内、外文学中文创作人士参加,於每年1月或2月初至6月30日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