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稿费

2023-12-12 14: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稿费

是省级刊物。但是排队的都是本校的老师,不太好发。

陈国恩的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 (合作)专著 成都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6万字专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30万字专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和2002的10月重印 2001年获安徽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02年获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2月获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25万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05年12月出版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一辑(副主编)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二辑(合作主编) 中华书局2007年4月出版博士原创学术论丛(7本)(唐金海 陈国恩 周斌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权绘锦:《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龚金平:《开放视野下多维对话关系的构建——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罗显勇:《梦中的国土——后现代语境中的乡土小说的文化母题及现代性特质》刘海波:《20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刘俐莉:《战争苦难与女性成长——20世纪中国女性的战争书写》杨蓉蓉:《学府内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1、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88年第3期《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2、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1990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3、《柔石小传》补正两则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4、论五四文学的自我表现特征 《学术论坛》1993年第5期5、论现代浙江作家群的崛起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4年第5期转载 1995年宁波师院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6、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5年第12期转载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宁波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7、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 对人性的探索 《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6年第6期8、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摘录1997年获宁波市文联优秀评论奖二等奖9、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转载《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1998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 《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11、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摘录12、浪漫的传奇──论抗战时期的新浪漫派小说 《江汉论坛》199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9年第11期转载13、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回顾与反思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14、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15、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16、五四浪漫主义的局限与衰落 《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7、“感伤的行旅”──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18、闪光的浪漫主义流星──论新时期的知青小说 《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19、世纪初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萌芽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2期20、《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小说”吗? (易竹贤)──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21、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潜在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22、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新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人文论丛》2000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3、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24、回归、新变与泛化──论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 期25、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26、周作人思想蜕变问题的再检讨 《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7、“历史反思”应该具有历史感 《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28、论浪漫主义的自由本质——兼及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长江学术》第2辑(2002年)29、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2年12期转载30、《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31、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道家色彩 《文学评论》2002年专号32、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朱华阳) 《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2003年3期转载33、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34、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左敏)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5、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的文学变革(左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36、再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易竹贤)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37、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2期转载38、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9、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40、论池莉的小说创作(王艳)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41、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孙德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42、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综论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43、论冯至叙事诗中的现代意识(刘悠扬) 《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7期转载44、龙泉明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45、还原历史的真相——关于舒芜和七月派的几个问题(朱华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5年第1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46、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魏家文) 《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47、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48、《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权绘锦)《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49、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庄桂成) 《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1版理论周刊50、文学的审美泛化(庄桂成)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九版51、“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2、《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3、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雍青)《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4、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九十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吴矛)《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6年第8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论点摘编55、张承志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王淼怡) 《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56、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4期转载57、《萧萧》、《丈夫》、《三三》、《贵生》的版本问题(孙霞) 《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1期58、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59、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60、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意识(张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61、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62、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联想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63、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 《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64、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65、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66、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67、“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用300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69、沈从文小说《静》的空间形式(吴翔宇) 《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70、“革命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西南师范大学学报》71、论应修人诗的牧歌风味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72、巴人乡土小说探析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73、郁达夫小说抒情风格的演变 《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5期74、“五四”文学的文化品格 《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75、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史分期问题──与近现代文学合并说商榷《宁波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76、巴人作品中的宁波方言 全国第三届巴人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1年11月77、鲁迅《狂人日记》新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78、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79、关于《沈光文与晚明易学》一文史料失实及沈光文祖籍问题《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80、论“自我表现”的多重涵义 《广西民院学报》1994年第1期81、巴人作品使用宁波方言得失略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82、方方池莉谈创作 《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1期83、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 《广西民院学报》1995年增刊84、文学的民族化方向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85、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 《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86、整体世界史观与文学的民族化 《宁波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87、巴人作品宁波方言词语释义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88、中国现代文学为何较少深刻性 《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89、“男性的音调”:论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新诗研究》1998年第2期90、禅意与佛性──论废名小说 《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91、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郭沫若《女神》综论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92、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93、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洛阳师院学报 》2001年第6期94、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池莉创作简论(王艳) [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3期95、新月派诗与婉约派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96、论闻一多的“文化国家主义”(孙德高)《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97、情感的矛盾与艺术的超越——论闻一多的爱情诗(魏家文)《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98、萧红的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任秀霞)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99、“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5期100、游走于多重文学思潮之间——论林徽因的诗歌道路(王一珂)《创作评谭》2004年第4期101、中国乡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浮躁》《废都》《高老庄》的精神症候分析(王俊)《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102、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论萧红小说创作风格(万娟)《创作评谭》2005年第2期103、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陈国恩教授访谈录 《文学教育》2005—07(下)104、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105、爱情的想象与恋爱的告白——“湖畔”与“新月”情诗比较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6、心中有良知 彩笔写春秋——评龙志毅的长篇小说《政界》 《贵州作家》第1辑107、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湖北省作家协会2005年文学讲习班纪念特刊》108、《世界美文精选》序 《写作》2006年第2期109、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论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 《珞珈讲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110、新的开拓 新的挑战——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111、受虐倾向与权力欲望——余华早期小说人物心理分析及其他 (王钟屏)《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112、意识到的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论《祝福》中的“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2、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2005—07(下)3、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4、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 (参编)教材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5、当代中国文学 (参编)教材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ISBN 978-7-900725-12-7

2019年忻州师范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是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高校唯一的“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全国获得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称号的9所师范类院校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获此称号的高等学校。“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3个专业分别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一、二、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地方师范院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舞蹈系、音乐系与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联合创编演出的现代戏《黄河管子声》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剧目奖”,受到文化部表彰,并摄制数字电影,成为北路梆子发展史上由舞台走向银幕的第一部剧目;与原平市委宣传部联合创排演出的《秧歌情》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普通院校组表演奖。与原平市文化局联合创排演出的广场舞《凤阳歌》,获中国第九届艺术节“群星奖”,受文化部表彰。体育系代表全省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等9项荣誉,受教育部表彰。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地方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创新教学探索——《黄河管子声》的实践”、“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4项成果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现代汉语、有机化学、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中国近代史、计算机导论等7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等2个学科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现代教育中心、工商管理、体育、教育心理等8个实验室(中心)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八大中心之一,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

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学院毕业生考研率和考取村官、特岗教师的比例在全省同类高校名列前茅,择业期内就业率每年达到80%以上。

学院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的温泉之乡——山西省忻州市,有北同蒲铁路、京原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经过,交通十分便利,经高速公路35分钟即可抵达省会太原。

院本部设23个教学系部,36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文、理、工、经、管、法、体、艺等学科协调发展。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学名师16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国内领先水平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近5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院本部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57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7000余人。

学院建有先进的计算机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系统、计算机房、语音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地理实验室、案例教室、微格教室、心理仪器测试室、琴房、电脑绘画室以及图书馆、体育馆等良好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所、五台山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陶行知研究会、元好问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忻州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忻州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材料科学研究所、生化分析材料研究所、区域规划发展研究与开发中心、书法艺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出版党委机关报《忻州师院报》(半月刊)、文理综合版学报《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图书馆藏书130多万册,数字化资源4900GB,其中电子图书200GB。

多年来,学院把“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愿意献身党和人民基础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此统领各项工作,长期主动为山老贫困地区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特别是1997年以来,学院根据三方面需要组织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

一是师范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育,使学生接受国情省情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技能的需要;

二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艰苦条件下砺炼,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农村任教,奉献青春才智的需要;

三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建设的需要。

学院组织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个学期分期分批到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扶贫顶岗实习支教,1997年9月至今,已连续派出37批共37000多名本专科大学生,到忻州市各县市区和省内运城、阳泉、大同三个地级市及海南省五指山市的共729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2006年12月30日,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2009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实地考察时,对学院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开展大规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服务山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师范生扶贫顶岗实习不仅仅是我国现在农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而且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忻州师范学院作为探索者、先进者和坚守者,已经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做法。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不是走形式,不是点缀,而是真干,是动真格的。我要特别向你们,创造忻州师范学院经验,而且坚持十年不动摇,同时做得非常有效的同志们,代表全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表示致敬!”

2007年5月,教育部长周济批示:“要认真总结山西忻州师院的经验,全面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工作,这是师范生教育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2007年9月15日,教育部长周济专程来校调研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指出:“实习支教是我们长期以来希望做的意义特别重大的工作,对培养优秀的师范生来说,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在这方面,忻州师范学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十年来组织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和理论都是对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是一举多赢、一举数得的好事,意义特别重大。忻州师范学院的同志们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一个很正确的方向,特别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方向是正确的。现在忻州师范学院走在了全国前列,属于先锋。我们一定要创造各种条件来支持忻州师范学院,继续在实习支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

2007年9月1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来校考察,高度评价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指出:“办好一所高校,硬件条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办学指导思想,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忻州师范学院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都很好。1997年以来,忻州师院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师范教育下乡、平民教育等思想,组织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为当地农村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坚持10年,很不容易,抓得很扎实,成绩突出,在师范教育改革方面有示范意义,很有推广价值。”

200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上,教育部代表中国政府提交了《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聚焦农村教师》,学院是报告专文介绍的全国唯一一所高校。

2010年5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专程来校考察指导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指出:“忻州师院通过积极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用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路,成为师范教育中服务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准确的办学定位,体现了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服务水平。”

2011年3月19日,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汤涛来校调研,充分肯定学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指出:“要根据山西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深化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凸显鲜明办学特色,做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提升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山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2013年9月14日,山西副省长张复明、省教育厅厅长张文栋来校调研,对学院长期大规模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给予高度评价,要求“进一步搞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从机制上、理念上总结经验,创新实践,抓住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拓宽服务山老贫困地区的路子,为提升农村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98年夏,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来校考察,高度评价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指出:“扶贫顶岗实习支教除具有直接支持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这一现实意义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省情教育、树立和巩固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均有长期的积极促进作用。”

1997年以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山西内参》、《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数十次对学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进行专题报道。

学院在56年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全面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节约型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基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2年5月起,学院开展“人道、奉献、博爱”的红十字精神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载体,组织师生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捐赠善款,至今已连续11次累计捐献3530人份造血干细胞和75万元善款,是山西高校率先开展这项活动的单位,也是山西捐赠人数最多、捐款数额最大的单位。2008年1月,学院荣获“红十字模范校”称号,受中国红十字总会、教育部联合表彰,是全省唯一获此称号的高校。2008年12月,学院荣获“山西省红十字会模范校”称号,受山西省红十字会表彰。2011年11月,学院荣获“建会百年红十字热心公益奖建会百年红十字热心公益奖”,受山西省文明办、山西省红十字会联合表彰。2009年12月,教育系本科0802班张迪同学与广州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相合,2010年4月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山西省分库第38例捐献者,也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1567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0年12月,法律系专科0801班谭张健同学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山西省分库第41例捐献者,也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1940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2年10月,数学系本科1003班贾嘉宾同学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山西省分库第68例捐献者,这也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3058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08年6月,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等次成绩,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评估的最高等次。教育部专家组全面评估后的书面评价意见指出:“忻州师范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全面推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

多年来,学院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模范单位”等国家级和省级表彰近50次,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级各类人才5万多人,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成为扎根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骨干,为国家、山西及忻州的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项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

当前,全院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重要讲话和省委各项部署,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这一忻州师院精神,秉承“厚学启智,修德树人”的校训,坚持落实办学指导思想,把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争取省市两级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努力建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社会影响日益广泛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为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和建设人才,为国家、山西和忻州的基础教育、经济文化与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O一五年九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一般什么时候出刊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主管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主办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快捷分类:教育教育综合
出版地区:山西
国际刊号:1671-1491
国内刊号:14-1286/G
创刊时间:1985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A4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所在栏目:社会科学II
综合影响因子:0.08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