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
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人)。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余秋雨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获1985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徐沛东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评委 徐沛东徐沛东,中国轻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理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北京青联老委员联谊会会长,著名词曲家等。
徐沛东,1954年2月1日出生于大连市。1970年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任首席大提琴。197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79年毕业,同年回福州军区歌舞团任作曲及指挥。1985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作曲、指挥。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室主任、副院长等职。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现任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 ——1991年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30名候选人之一。
——1992年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和国务院颁奖的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中青年优秀专家。
——1992、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词曲作家以最多选票名列榜首。
——1996年获得中国歌坛辉煌二十年作曲成就奖及1996年中国流行歌坛成就奖。
——因在1990年获得特殊荣誉、取得优异成绩,经《中国音乐年鉴》编辑部提名被评为1990年(中国音乐名人),并收入《中国音乐年鉴》1991年(中国音乐名人录)。
——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
——2000年5月在莫斯科获国际德尔菲大赛评委。
——2009年4月,获第71届美国好莱坞斯卡莫国际大奖“世界作曲家超级明星”奖。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生平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郭沫若、卫聚贤考古中合影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相关图注
文化界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甲骨文字学成就
卜辞通纂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编辑本段笔名的来历与含义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 郭沫若(右)与陈毅元帅(中)
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编辑本段中科大主要创建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编辑本段书法成就
行草见长韵味无穷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1906年8月17日生。父李鸣风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10岁起在北京求学。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翌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任职。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苦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应郑振铎之约,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 成长经历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就开始写作。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 作者历程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 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出名要趁早:十大90后作家榜 榜单前言: 用年代来划分人群,曾被很多人反对和不屑,但是随着一个又一个群体的差异变大、共性增强,这种划分也有它的可爱之处。例如,80后的成长被一种叫做“网络”的东西一分为二,中国互联网在90年代蓬勃发展,并逐渐融入生活、学习、工作、爱好等各个方面。而90后却是互联网的第一代原住民,他们有了诉求,会直接通过网络与世界相接、与朋友沟通联系、百度一下了解任何想知道的信息,毫无疑问,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因此被无限发掘…… 在很多地方,笔者对90后一代心怀敬畏,并努力保持着理解与尊重的姿态,虽然距离仍然很远,却做了一种积极的尝试。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我们刚刚从不被上一代人理解的现实中走出来,被理解被接受,--虽然我们本身并不在意,但完成这一过程用了近十年。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的是:在与90后的交往中,会发现除了QQ、火星文、非主流、大头贴、蜜糖体、快乐女生之外,他们还有另外一种个性和爱好,那就是“文学”。他们对于文字的热爱,并不亚于80后的我们。笔者断言:是时候了,90后的弟弟妹妹们,该你们出场了! “出名要趁早”,此语出自张爱玲。原话是这样的:“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里的“名”并非夸耀和光环,而是努力后一份沉甸甸的成绩;是被肯定和认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更是一种激励,使得校园作者们享受到更多的阳光,更茁壮地成长。 本活动还得到众多出版人、媒体编辑记者的推荐和提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牧笛 1991年10月生,满族,17岁成为天津作协会员。12岁开始写作,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美文》《中华少年写作精选》《中学生》《诗选刊》《读友》《意林》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60余万字,在全国性的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40余次,被称为90后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走走停停》等由中国少年新闻出版总社出版发行。 入选理由: 张牧笛十分勤奋,也具备了相当的写作实力,在文学前辈们的眼中,她是一位好苗子,《儿童文学》杂志社为她在北京举行张牧笛作品研讨会,她还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束沛德的欣赏。 白丁 原名杨郭君,1990年生,四川省散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员。散文、小说见于《杂文选刊》《岁月》《原创文学》《青年文学家》《华夏散文》《都市小说》等多家杂志,获华语网络文学大赛散文组金奖,首届百驿杯、新思维写作、紫香槐下全国网络征文等文学奖项,文章入各种选本。受到《深圳晚报》《晶报》《大华商报》(加拿大)《南方都市报》等报纸采访报道。 入选理由: 白丁是90后少年作家当中少有的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写作者,小说多以农村和校园为题材,加之中文系的科班出身,使他的作品显得张力十足,意蕴深刻。 顾文艳 1991年生,2009年5月保送至浙江大学。同年8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留学。两次获得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四次特等奖,首届全国冰心作文比赛初中组小说类一等奖,中国少年作家班十周年文学创作金奖。2005年个人文集《我和我的替身》在全国发行。2009年长篇小说《和氏璧的谎言》与《爱因斯坦的电影院》在全国发行。作品多次在《儿童文学》《少年作家》《求学》《文摘》等各类刊物上发表,并收入各种重量级小说文摘选集。担任中国少年作家学会第一届全国副主席与浙江省分会主席。 入选理由: 顾文艳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与憧憬,相信文学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震撼人心。自称“在文字上汲取力量与勇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奇特的幸福感”,文学也回报了她。 周晓燕: 女,1990年生,双子座,浙江绍兴人。现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热爱写作、电影、诗歌。曾获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在《萌芽》杂志发表《你不可能在乎的声音》《举手投足之间》等文章。 入选理由: 获得新概念一等奖是一个起点,进入戏剧学院接受专业的戏剧文学训练,也是一个起步。目前的周晓燕,在大学里充分享受文学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沉迷于故事和技巧、悬疑和推理,这对她个人来说是一种突破。如果有一天,她能够完整地将好奇心和以前让她获得肯定的情绪结合起来,那就好比打通了任督二脉,必定会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陈胜 原名陈晟,92年1月生,90后代表作家。文章多见《少年文艺》《少年作家》《课堂内外》《求学》等杂志。曾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二等奖,代表作《巴金和韩寒,90后更需要的是韩寒》,体现90后一代的思考,在网络上有较大反响。著有小说《卖梦》《放生》。 入选理由: 以其不羁的个性,犀利的视角洞察周围一切,总是拥有和常人不一样的看法,在90后写手中颇具代表性。其文笔老练,小说优雅细腻而耐人寻味,可以称其为“靠幻觉写小说的90后作家”。 樊朔 1993年生,浙江丽水人,曾用笔名“聪明的小疯子”,被称为“网络上最具人气的90后少女作家”:创作完成近百万字,拥有超高人气,作品总点击过亿,获腾讯网第三届作家杯原创文学大赛奖。已出版作品:《丑女皇后》《红绿》。 入选理由: 她完全成长于网络,作品体现了90后作家的新特点。她每天下课后便匆匆跑到电脑跟前,流着鼻涕噼哩叭啦地敲出来的作品,吸引了无数同龄人,同时被吸引的,还有白领、大妈、在家养猫养狗的女人们。这是个奇迹。 刘琳 1991年出生,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全国理事会理事山东分会副主席。曾荣获第六、七、八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文章多次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曾连续多年担任《中华小记者》杂志社记者。新书《被风吹起的日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入选理由: 代表作品《彩云之南》,让我们走近了90后华丽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无限大。在高考重压下,刘琳目前为学习而努力,但像环境恶劣缝隙里的绿色植物,她倔强地探出了个头,相信她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嫣然 原名李悦嫣,土家族。1995年生,10岁开始发表文章, 12岁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校园小说《把爱寄给天使》,受到著名作家铁凝和高洪波的关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寄语:“有梦就有翅膀,也才有飞翔的未来,愿悦嫣的作家梦成真,但先得做好结实的‘梦’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道:“是种子就得发芽。愿芽苞能有一个美好的春天!”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曾多次报道。出版作品《把爱寄给天使》《90后小女孩的寂寞》《90后小女孩的忧伤》《天仙若诗》等长篇小说和《那片天空有点涩》《浅甜深涩》等作品集。 入选理由: 嫣然的写作之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她的文字中有一种坚实的内核,例如梦想、纯粹、自我。 张震扬 原名张力,1992年生,四川成都人。中国大陆最活跃最具潜力的90后推理作家。15岁开始广泛接触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同年发表第一篇推理小说《四分之一的杀机》。作品散见于各大专业推理杂志,多涉及不可能犯罪、叙述性诡计等题材,深具新本格精神,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出版推理短篇集《杀机重重》,并有多部作品入选合集。 入选理由: 张震扬绝对是个有潜力的新生代作家,区别于90后写青春言情小说的作家,他选择了推理小说。新书《杀机重重》横空出世,直接宣告了90后一代看《名侦探柯南》的时代就此终结!在90后作家群体里的地位绝对是不可动摇的! 陈励子 1991年生,满族,现赴美念书。现任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副主席,北京少年作家学会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阳光大使,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特邀嘉宾。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席2006年亚洲青年领袖峰会等国际会议。7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个人作品集及作品合集《月亮船》《看不懂你就不要看》《正着成长,倒着回忆》等4部,作品曾入选《2006年度中国少年作家作品》《冰是睡着的水》《下一驿站的温暖》《没有翅膀用脚走》《秋千上的五人世界》等多种合集。获得各项国际国内文学奖项近百项,含“梁斌文学奖”“冰心文学新人奖”“俊以儿童文学基金”“中国少年作家杯特等奖”等。获“全国文学之星”“全国百名少年作家”“中国少年作家散文十佳”等荣誉称号。其书信作品《给你写信,谈谈我们的友谊和不同》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在国际青少年书信写作比赛中代表中国获得银质奖章,这是中国近7年来在该比赛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入选理由: 早在她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就有幸偶然地参与见证她神奇的文学成长之路。她的写作天份与生俱来,所以一路走来她是快乐的,对她来说,文学使她身心合一,是一种境界。她有着不同于80后文学小青年的超脱,近期她因突出的文学成绩被冰心母校录取,挥一挥手,出国留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