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泸州医学院学报官网

2023-12-06 21: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泸州医学院学报官网

【泸州医学院】(LuZhou Medical College)
泸医精神:团结奋斗 艰苦创业
泸医校训:高尚医德 精湛技术 健壮体魄 服务人民
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省属高等院校,坐落在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泸州市。学院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等级。
(一)办学规模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其中留学生292人,研究生759人,本科生11,382人,成人教育脱产生200余人。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丰富、质量好,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2006年起口腔医学和麻醉学专业在川、渝两地纳入一本招生。
(二)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16个二级院(系):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麻醉系、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公共卫生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法学系、体育系。设有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英语、药学、中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体育、生物医学工程等1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文、法等学科门类。其中,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是四川省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首批品牌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法学专业是我院校级品牌专业。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27门。
学院现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医学电生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感染与免疫实验室;省级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实验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生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眼科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药理学。其中,内科学(传染病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学)、外科学(血管外科学)、外科学(肝胆外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内科)、中医内科学(肝胆内科)等8个学科为省、厅级重点及重点建设学科。
(三)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874人,另有直属附属医院医师504人承担临床教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兼职教学人员近2,000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10人,副高职称的226人,中级职称的24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有硕士生导师245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8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2人,获省、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49人,获国家、省部级表彰38人。
(四)教学设施
学院现有忠山和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83,854 m2。校本部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240,674m2,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108,455m2,运动场地总面积69,386 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08万元,多媒体教室74间,语音室13间,教学用计算机2,123台。图书馆建筑总面积为28,212 m2,馆藏文献143.88万册(含电子图书58.19万册)。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三级以上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附属医院开放床位9,844张;有三级乙等及以上临床教学医院20所及其他稳定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5个。
(五)教学改革
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学院实施了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在三个层面上对本科教学进行了改革:一是加强了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基础,修订和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和加强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了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建设和应用;三是进行了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在近两次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一等奖1 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 6项。
(六)科学研究
学院现有心血管医学研究所等16个省级、院级研究机构。其中,作为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心肌电生理实验室、省重点学科传染与免疫研究室具有较高水平。近三年,学院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25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8项,省高等教育学科优秀科研成果4项,国家专利授权8项;出版学术专著44部,发表论文2,919篇,其中核心期刊453篇,SCI收录论文19篇。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首次获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资助1项和“十一五”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参加了“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防止研究”;科研的立项及获奖的数量、级别逐年提高。
学院主办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获得国际文献检索系统CODEN代码和国家科技期刊统计源的《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份医学与法学交叉渗透、相互结合的学术性季刊《医学与法学》杂志创刊发行。
(七)医疗服务
学院三个直属附属医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科研、教学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连上台阶,早在20世纪60年代,附属医院率先在四川省成功开展断肢再植手术;70年代末继华西医科大学之后在四川省第二家成功开展器官移植手术;2004年、2005年相继成功开展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术、心脏移植手术,是川、渝、滇、黔结合地区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八)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学院加强了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联系,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援外医疗工作成绩显著。学院聘请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吴旻教授为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口腔医学专家邱蔚六教授和美国国家健康总所糖尿病、消化病及肾病研究所哺乳类遗传实验室主任、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邓初夏博士为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法学专家梁慧星教授为兼职教授。通过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医疗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为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学院党委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大了学生政工干部队伍的培养力度,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证。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加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多样的学生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院校风、教风、学风良好,各级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广大教职医护员工勤奋工作,学生刻苦学习,学院各项工作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高教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求,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对我院办学的定位,学院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质量立院、科技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医疗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把学院建设成为 “学习、和谐、奋进、品牌”的高水平医学院校而不懈奋斗。

李杰的专家履历

李杰,女,主任医师,教授,外阴白斑科主任,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医学系,1997年成为北京医科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硕士学位,2008年成为美国西雅图 Swedish Hospital访问学者.从事外阴白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外阴白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外阴白斑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会员、四川省医学会外阴白斑分会委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中华医师杂志》《泸州医学院学报》特约审稿人。近年来开展外阴白斑科新技术3项。

有谁知道泸州医学院的历史吗

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泸州医学院。 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泸州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坐落在川、渝、滇、黔结合地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泸州市。学校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忠山和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70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2亿元。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校本部现有在职教职工1148人,其中专任教师763人,正高职称教师113人,副高职称教师221人,硕士生导师(含校外兼职)380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7人,省、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52人,省级教学名师5名。

学校现有17个二级院系,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留学生14000余人。设有22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七大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7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所中等卫生学校、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三级乙等以上临床教学医院29所,以及近医、非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近两届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2011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生源丰富、质量良好,近10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学位授权学科5个。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科技条件平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主办有《泸州医学院学报》和《医学与法学》两种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

近5年,学校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部省级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104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8项,出版学术专著33部。2001年以来,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123项,3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7项;85项成果获市厅局级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交流互访、合作研究。20余次获得国家、省外专局智力引进项目。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留学生教育逐步发展壮大,援外医疗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校60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泸州医学院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和特色名校”战略,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医疗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属一流、国内知名,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特色鲜明、声誉良好的高水平医学院校而不懈奋斗。

四川医科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四川医科大学是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坐落在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市。学校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起先后开始联合培养博士和中医师承博士,2003年获学历教育留学生招生资格,先后开展学历教育本科和留学生研究生培养工作。2010年获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忠山和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11亩,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5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余亿元。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及三附院有在职教职工5000余人(含聘用),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02人,硕士生导师571人(含校外兼职)。有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以及四川省“*”引进人才、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并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学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门类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授权点4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形成了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肿瘤基础与转化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三大特色优势学科群。有25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教育学七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7个。

学校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本科生14420人,硕士研究生1309人,留学生291人。在本科教育方面,学校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地方高校第一批“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有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是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项高校和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学校。有教学实践基地80余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近两届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3项。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四年蝉联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各2次;获国际口腔医学本科生操作技能大赛一等奖;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国家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招生就业形势喜人,生源质量好,先后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11万余人,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是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并率先在四川省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项目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医教协同,探索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四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学校现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的学历教育本科和留学生研究生。毕业留学生回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81.88%,远高于其所在国平均水平。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各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医学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学校是“四川2011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泸州医学院大学科技园是四川省第二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主办有《泸州医学院学报》和《医学与法学》两种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2009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学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I、ISTP三大检索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100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文章达35分,发表于《NatureReviewsCancer》;获全国医药卫生行业最高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成果“严重脑创伤救治技术创新与应用”已被四川省推荐申报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结合,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加强校地、校校、校企、校院合作,在道地药材、医疗器械、保健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

学校拥有3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成功开展了全国首例爆炸伤导致的断臂再植、四川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和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抢险救灾、援外医疗,引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互访、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历经六十余载风雨沧桑,学校在改革奋进中崛起,在开放融合中壮大,现已成为四川省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川滇黔渝结合部省级医疗卫生中心。目前,全校上下秉承“厚德精业、仁爱济世”的校训,传承“自强不息、守正出新”的学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医药卫生行业和人民健康服务,大力实施“125”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