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家地理杂志动物照片

2023-12-11 07: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家地理杂志动物照片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国家地理杂志评出2010年十种最怪的新发现的动物物种,其中包括吃木头的鲶鱼、外形犹如尤达大师的蝙蝠,能够自我克隆的蜥蜴以及会打喷嚏的塌鼻猴。
  1.暴君水蛭  
  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4月报道,暴君水蛭(Tyrannosaurus rex,与暴龙的英文名相同)这种新物种是在秘鲁亚马逊河流域发现的,它们是丛林中的水蛭之王。暴君水蛭的身长可达到3英寸(约合7厘米),长有巨大的牙齿,这一点与暴龙类似。研究论文合著者、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无脊椎动物园馆长马克·西达尔表示:“这种新发现的水蛭生殖器相当小。”鉴于这些因素,编辑将暴君水蛭请上2010年十大最怪异新物种排行榜。 
  2.紫章鱼  
  7月在加拿大大西洋沿海进行的一次深海考察发现了11种潜在新物种,这只未经证实的紫章鱼便是其中之一。根据研究人员的博客,此次深海远征之旅为期20天,揭示了原始而怪异的环境下冷水珊瑚与其他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
  3.打喷嚏的塌鼻猴
  环保人士10月表示,这只新种猴子是在缅甸发现的,它长着塌鼻子,下雨的时候雨水会流入鼻孔,导致它忍不住要打喷嚏。照片中的猴子便是会打喷嚏的塌鼻猴,它是唯一一个经过科学观察的塌鼻猴标本。在研究人员发现它时,当地猎人已经把它杀死,不久后,它的肉也被吃掉。 
  4.忍者蛞蝓 
  科学家4月表示,目前只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发现这种新近被描述的长尾蛞蝓踪影。它们的尾巴长度是头部的3倍。这种新物种会向配偶射出由碳酸钙构成的“爱情之箭”,“箭头”含有激素,因此被昵称为“忍者蛞蝓”。科学家认为这种与丘比特类似的行为可能提高它们的繁殖成功率。
  5.尤达蝙蝠
  这只长着管状鼻子的果蝠被网民形象地称之为“尤达蝙蝠”,照片一经公布便在互联网上引发轰动。科学家10月宣布,2009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的两次科学考察共发现200种物种,尤达蝙蝠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在此前的科学考察中也曾发现尤达蝙蝠,但当时并未将其视为一种新物种,甚至没有对其进行命名。与其他果蝠有所不同的是,尤达蝙蝠会传播所吃水果的籽。对于其所在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种蝙蝠可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食木鲶
  照片在水下拍摄,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带甲食木鲶鱼。这种鲶鱼是2006年在亚马逊雨林发现的,以秘鲁桑塔阿纳河中的倒树为食。其他吸口带甲鲶鱼利用它们独特的牙齿从没入水中的木头表面啃掉有机物质。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9月报道,这种新发现的食木鲶鱼尚未命名,是已知十几种能够消化木头的鲶鱼种群之一。
  7.辛普森蟾蜍
  在9月于哥伦比亚西部搜寻迷失的两栖物种时,科学家偶然发现了3个全新物种,其中就包括图片中的这只喙状鼻蟾蜍。此次科学考察的领导人罗宾·摩尔在11月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它的鼻子又尖又长,好似喙,让我们联想到动画电视剧集《辛普森一家》中的恶棍伯恩斯先生。” 
  8.自克隆蜥蜴 
  科学家于11月宣布了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越南菜谱上的一种流行食物(蜥蜴)居然是科学界此前并不知晓的一个新物种。这种新发现的蜥蜴学名“Leiolepis ngovantrii”,是一种非比寻常的爬行动物。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11月报道,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是雌性,能够通过克隆繁育下一代,并不需要雄性蜥蜴参与。
  9.鱿鱼蠕虫
  这个新物种长有基于刚毛的桨状结构,用于游泳,头上则长有触角。面对这样一个怪异的物种,参与海洋生物普查的研究人员困惑不已,只能简单地将其称之为“鱿鱼蠕虫”。鱿鱼蠕虫是远程遥控潜水器2007年在西里伯斯海水下大约1.7英里(约合2.8公里)处发现的。这种动物身长4英寸(约合10厘米),是多毛目环节蠕虫中一个新家族的首位成员。
  10.粉红色长手鱼
  一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展现了一条粉红色长手鱼。这种鱼用鳍“走路”,而不是游泳,可漫步于海床之上。5月,科学家公布了针对长手鱼家族的科学评估报告,报告共描述了9种新命名的物种,粉红长手鱼便是其中之一。这种鱼身长4英寸(约合10厘米),目前只发现了4条,均是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霍巴特周围地区发现的。

这是什么动物?国家地理上看的

这叫“树懒”。

树懒是哺乳纲披毛目下树懒亚目(学名:Folivora)动物的通称,哺乳动物,共有2科2属6种。形状略似猴,动作迟缓,常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小时不移动,故称之为树懒。树懒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分布于南美洲。毛被蓬松长厚;头短圆,耳小并隐于毛内;尾短;前肢3指,后肢3趾,均有可屈曲的锐爪,前肢长于后肢;上颚有齿5对,下颚4对,共18枚;胃分数室;颈椎9节,为哺乳动物中最多者;全身毛色灰褐因身上毛被附着有藻类植物,外表呈现绿色。

终年栖居树上,用爪钩住树枝倒挂身躯,并在树上移行,可防备食肉兽的袭击,天敌为蟒蛇和猛禽。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夜行性,以树叶、果实为食。多数种类春季繁殖,妊娠期随种类而异,4-6个月或9个月。每胎1仔。产于热带森林中,分布于南美洲。

卡通形象:

美国探索杂志或者国家地理拍过一个短片,记录一只雨林青蛙的一生坎坷,有人知道叫什么吗?

高中时我在《读者》里读过一篇星竹写的文章 就是关于一部电影的 这个该是《亚马逊蝌蚪》 附个全文你看符不符合

大约是夏末初秋的季节,亚马逊蝌蚪被大蛙产了下来,这时的所谓亚马孙蝌蚪,只是一团儿上万只黏在一起的卵子,除了一团白色的泡沫,什么也看不出来。这团白色的卵子,是被大蛙产在河塘上的一片阔大的荷叶上。通常,荷叶离水面有二尺高,腾于半空,这样,产在荷叶上的卵子就相对安全了一些。不过,也只是相对安全了一些。
这之后,卵子就要靠自己的生命力来慢慢孵化了,准确地说,是要看它们的造化如何。这时候的大蛙再也管不了这些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孩子了。而此时的亚马逊河两岸,艳阳高照,万物充溢,正值初秋最美好的时光。整个亚马逊河上,到处都是一片金黄感人的景象,和风徐徐,在这个季节里,亚马逊河真是难得的宁静。而这个时候,满天的红蜻蜓,正处于交配的旺盛期。它们在水面上飞来飞去,自由地翱翔,远远望去丰饶如海,真是美丽极了。
然而这些美丽得让人动情的红蜻蜓,却是以大蛙的卵子为食物的。这就是亚马逊蝌蚪命运中遇到的第一次危险。
这时的它们,尚无任何能力抵挡天敌的吞食,在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时候,便已经被红蜻蜓吃掉了多半。确切地说,红蜻蜓的存在,是仰仗于亚马逊蝌蚪的存在而存在的,毫无办法。
当剩下的亚马逊蝌蚪有了一点形状之后,一种叫做蓝水鸟的亚马逊水鸟,不早不晚,正好长大。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种食物,也是亚马逊蝌蚪,一切就像是准备好的一样。这种上苍安排的食物链,让亚马逊蝌蚪只好成为自然界中的一道牺牲品。
刚学会展翅的蓝水鸟,从天上俯冲下来,滑过一片片苇叶,颤颤抖抖地降落在荷叶上,开始大口地饱餐起来。经过蓝水鸟的再次洗劫,所剩下的亚马逊蝌蚪就更少了,它们要想真正地长成一只大蛙,往后的道路,只能被称作是一种幸运了。
亚马逊蝌蚪,要想从一团儿卵子中,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蝌蚪,最少也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而这个季节,又是亚马孙河上最为变化莫测、万物争荣的季节。这段日子,对于亚马逊蝌蚪来说,真是既漫长又艰辛。危险对于它们来说,实在是数不胜数。然而作为生命,这时的它们,没有一点能力可以逃脱或是躲避,它们只能一直呆在荷叶上,任天敌肆意攻击。
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在整个秋季,亚马逊蝌蚪的弱小卑微,简直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它们是靠着数量的众多,而看谁的命更大一些罢了。如果说得更干脆一点,这要看它们的天敌,饱餐之后剩下的到底是谁,命运就是如此,别无选择。
能逃过这一劫的亚马逊蝌蚪,马上要赶上的,是一场惊涛骇浪般的暴风骤雨。亚马逊河的最后一次潮汛这时已经形成,整个亚马逊河上终日白浪滔天,河水猛涨,不期而至的暴风骤雨会带着嘶鸣突然从天而降,把惊恐布满天地.比豆粒还要大的雨点,会将大多数已经成形的小蝌蚪打烂撕碎,连同荷叶一起,抛洒到湍急的河水中,一泻千里.
看到这种景象的人都会想到那句“命如纸薄”的话。暴风骤雨过后,能留下来的亚马逊蝌蚪,只能被视为一种奇迹。干脆说是不可能中的一种可能。
当这些残留于世的蝌蚪,艰难地成长为可以活动的、带腿的动物时,它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还没有被摧毁的残叶上尽快地滚落到河里,然后慢慢地变成一只幼蛙。这看似已经结束了的危险阶段,却又被一种新的,更危险的情景所取代。
一种叫做红扁嘴的大头鱼,这时会准时到达一片片荷叶的下面。日夜守候在那里,仰望着头上的叶片。红扁嘴的这种行为,完全是由于基因所致,它们能准时准点的从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亚马逊河上游汇集到这里,等待着刚刚在千辛万苦中长大了一点点的小蝌蚪,这真是没办法的事。
已经成形的亚马逊蝌蚪,为了生存,这时正开始拼命地向荷叶的下面滚去。谁想,滚下一个,红扁嘴就张开大嘴,接住一个。红扁嘴要在这里等候一个星期,直到把亚马逊蝌蚪基本吃光为止。能够逃过这一劫,而又辛免于难的亚马逊蝌蚪,就更是一种神奇了。用“虎口脱险,死里逃生”等任何句子来形容它们的命运都不足为过。
而这时水中的一种绿得不能再绿的草蛇也会跟着来凑热闹,它们爬上荷叶,或也等在水里,将一只只成形的亚马逊蝌蚪吞进肚里......

到了这个时候,一团上万只的亚马逊蝌蚪,能剩下三到五只,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大都是整团卵子全军覆没。如果它们真的能够滚落到河里,又逃过红扁嘴鱼和草蛇的袭击,成长为一只大蛙,那实在是上苍赐予它们的一种神奇。好在它们并没有思想,并不知道这一路活过来的苦难和艰辛,自然也就没有了抱怨。
经过重重的劫难,没有被吃掉的亚马逊蝌蚪,似乎已经获得了自由,然而,随着它们身体的长大成形,它们身边的天敌却数倍增加。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喜欢以亚马逊大蛙为食的动物,这时会猛增到二十多种,真是天罗地网,密密如丝地罩着这些弱小的生命。只是这时的它们,出于本能,多少也已经懂得了一点逃生与躲藏的本领。
是的,亚马逊蝌蚪的成活不死,始终都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
它们始终处于挣扎的命运,与波澜壮阔的亚马逊风光总有些不相符合。从降生的数万只亚马逊蝌蚪看,最后能剩下的,还不到万分之一。因此,亚马逊蝌蚪的一生,是被公认的最为不幸,最为险象环生的一生。
当法国摄影师德.塞克将它们一生的经历拍成影片后,每一个片段竟然都成了生死场,每一分钟里,都有惊心动魄、让人揪心的场面。事实上也是如此。亚马逊蝌蚪最终能成为大蛙的可能性小得微乎其微,无人敢去预料。
当人们为它们终于在千难万险中,长成一只大蛙而庆幸时,它们的命运却猛然陡转,又一场多灾多难的经历重新开始了......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许多人都已经不忍再看。
这时长成大蛙的亚马逊蝌蚪,会同它们的父母前辈一样,勇猛地跳上阔大的荷叶,为繁衍后代而不惜任何代价。惊险而揪心的情景也就再次出现了。为寻找配偶,它们毫无顾忌,日夜不停地对天鸣叫,这种响彻世间的蛙鸣,给他们带来的危险是毁灭性的,会招来所有的天敌。但为了赶在雨季之前产下卵子,它们只有奋然一搏。
白天,一种叫做长尾燕的大鸟循声而来,把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蛙从荷叶上一嘴叼住,衔向万里晴空,景象惨烈而又壮观。夜晚,猫头鹰从几里之外便能听到呱呱噪噪的蛙声,它们从天空直落到荷叶上,一口将大哇吞进肚里。而为了繁衍后代,大蛙们不但不会躲避这些猛勇的天敌,反而会相互挤在一起,高叫不止,比着谁的歌声更为嘹亮,用彼此的牺牲,保护着彼此。同时,这也是它们为繁衍后代吸引配偶的全部所在,有些义不容辞的味道!
结果,不少亚马逊蝌蚪,虽然经过千辛万苦长成了一只大蛙,可是在这最后的一刻里,还是无法幸免于难。
亚马逊蝌蚪,算得上是生命物种中最为多灾多难的一种了。因此,它对人们的触动也是震憾与颠覆性的,它始终给人以心灵上的撞击。一再告诫人们,作为生命,人已经是多么的幸运和造化,又该怎样地去珍惜、热爱和善待自己。
《亚马逊蝌蚪》这部影片,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作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就像一面镜子,对照出人类的幸运。尤其对那些患有心理疾病,和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的人,《亚马逊蝌蚪》会对他们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疗效。看过这部片子,不少人很快就转变了对世间和自己的看法,甚至是根本性的转变,并会由衷地感谢上苍已经赋予他们的一切。
简单地说,通过这部片子,使他们豁然开朗,使他们懂得,原来只要活着,就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了,那么还有什么想不通,还有什么可以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代价而换取其他的道理呢。在最为宝贵的生命面前,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吗?
《亚马逊蝌蚪》会让人在比较中感到一种满足和庆幸。甚至会有一种重新生活,重新体验的愿望,从头开始。
“人事无常”,作为人类,本身没有那么多自然界的风雨艰辛,这本来是我们的大造化。但我们却因种种名利与欲望的争斗陷入艰辛,反而过得不愉快。甚至时时做着自我威胁、损伤自我生命的事。
这正是《亚马逊蝌蚪》这部片子让我们可以对照,并总结的原因,至今,这部片子被西方国家的不少首脑人物、富贵名流所收藏。他们是在用亚马逊蝌蚪的一生,来劝解告诫自己应该注重些什么。同时这部片子也更多地被宗教界人士、心理医生当做敲击人们心灵的典范,因为它所揭示的是你该如何活着,如何保护你的生命和善待自己的大问题。
因此,亚马逊蝌蚪的一生,也是唤起人类内心对自我生活的某些警觉的范例,让我们对“平安是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英国的传教士撒拉曾向人们发出他的心声:“如果你不够珍爱自己,如果你不懂得生命,如果你总觉得不满,如果你连怎么活着都像是淡忘了的话,那么请你去看看《亚马逊蝌蚪》。”
他认为,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受益匪浅,尤其是对如何保持内心平静,安福愉悦地走完自己一生的人,都会大有裨益。

【摄影师】自然摄影师的标杆 Frans Lanting

Kwikwasut'inuxw印第安部落里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所有的动物,无论表象如何,都是同一个物种。每年他们都会跑到一个神秘的洞穴里,褪下自己的羽毛/皮毛/表皮/甲壳,露出它们真实的形态,然后一起快乐地舞蹈,庆祝他们的相聚。有一天,人类发现了这个洞穴,看到了它们的舞蹈。人类大肆嘲笑它们怪异的行为,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动物们在干什么。动物们尴尬又羞愤,各自散去,这也是它们最后一次,在洞穴相聚((Lanting, "Photos that give voice to the animal kingdom")。

自然摄影师弗朗斯 澜庭(Frans Lanting)说,“这个故事大大地启发了我,我不断地尝试着拍摄动物表皮下的灵魂,拍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所有的动物,其实都是同一个物种,我想要真正地理解他们,和他们建立链接,弥补传说中,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情”((Lanting, "Photos that give voice to the animal kingdom")。

很多人问澜庭,”你拍摄人类吗?” 

澜庭回答说,“人类一直都在我的照片里。即使人类并不一定出现在照片里,你得看透表面的伪装.” 的确,在澜庭的很多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在与我们对视,或愤怒,或安详,或警觉,或惊愕……无论是哪一种情感,我们都能感受到对方与我们的互动。不需要语言,但我们听得懂。

他的拍摄秘诀是什么呢?澜庭这么说过,“作为一个摄影师,我试图穿透基因的伪装来突显我们所有的生物都共有的东西。当我举起相机的同时,我也脱下了我的皮囊,就像洞穴里的动物们那样。唯有如此,我才能带你去发现,真实的他们,表象之下的他们,是什么样的。” 

1951年, 法兰斯 澜庭 (Frans Lanting)出生在荷兰鹿特丹。和Sebastião Salgado一样,他主修经济学,并拿到了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后赴美研究环境规划。大概是被美国的丰富地貌和风光感染,不久之后他便开始拍摄自然。

从小,他就热爱自然,希望之后的工作能 “work with nature(和自然合作)”。他开始职业摄影师的生涯之后,从南美亚马逊雨林到马达加斯加,到冰寒刺骨的南极,他透过镜头,通过一张张打动人心的照片,来展示地球的美并传达环境保护的号召。他的使命是“通过出版作品、建立联盟、出席公众场合、积极支持环保组织,用摄影的力量来扩大自然保护工作的影响”(国家地理)。

作为一名出色的自然历史记录者,他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户外摄影师》( Outdoor Photographer )等刊物拍摄风光和野生动物照片。他的妻子克里斯汀 埃克斯布朗姆(Christine Eckstrom)是一位出色的作家、编辑和制作人,也是他的最佳搭档。他们经常合作完成摄影集和展览。

看澜庭的作品和演讲,给我拍摄野生动物照片了一些启发。我开始自然摄影刚满一年,拿到我人生第一个超长焦镜头也不过半年。最初,能清晰完整地拍到一个野生动物,就能让我得意洋洋半天。但随着技巧熟练、肌肉发达,我开始迷茫,我拍这些动物,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纯粹地喜爱,我可以去看相关电视节目;如果是享受和它们的相处时光,我何不拿着望远镜坐在椅子上打发一整天的凉风; 我曾尝试过运用人像摄影的一些手法让我镜头下的动物们看上去更加第一眼美女,但最终澜庭教会了我,拍摄并不仅仅是要给观众印象深刻,更是要把作品给人们的冲击,引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去,从而达到摄影师最终的目的。

在澜庭看来,拍摄动物,并不是拿到了一个“我拍到了XX”的奖杯,而是把这些自然界的大使介绍给世人。通过这些大使,人们可以更具象地认识一个物种,一个生态圈,甚至我们的地球。

前《国家地理》摄影指导托马斯•肯尼迪评价他说,“他拥有科学家的头脑,猎人的心,以及诗人的眼睛。” 在下面他的作品集《生命:穿越时间的旅程》中,你会看到他是如何通过科学的选择拍摄物体、猎人般坚毅地捕捉,以及用诗人般的视角和手法传达作品的精髓。

生命:穿越时间的旅程观看链接

这部作品,是 一本书籍,一个展览,一个网站,也是菲利普格拉斯的音乐多媒体管弦乐的世界巡回表演 。七十多张照片,带着我们从大爆炸,穿越时空,慢慢走到现代人类生活的地球,从单一走向多样,从荒芜走到璀璨。我在这些照片中不但看到了一个自然摄影师的才华,还有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创造与浪漫。

相关TED演讲

澜庭的大部分作品都不能算是第一眼美女,但特别耐看。他的拍摄风格变化挺大的,使用过各种各样的技法,但照片的精神却很统一。看了这么多澜庭的作品,我不禁自嘲和懊恼,很多时候我把照片故意处理成第一眼美女,让人们在0.3秒的时间里感受到视觉冲击,并留下一个个“赞”;但同时我也更希望,我的作品是能够被挂在家里,可供人们长久地观赏品读的。而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是一个美丽的空架子。

拍摄之前我就必须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自然摄影的魅力不仅在于捕捉精彩而罕见的瞬间,更是要带有精神和目的。自然摄影和其他题材的摄影一样,是摄影师想法、情感和理念的表达。要成为一个好的自然摄影师,既要更多地了解自然,了解拍摄对象和对象所处环境的一切;还要保持谦卑和平等的姿态,融入它们的世界,追寻它们的真理。

"Let us rejoin the dance (让我们重新加入上次错过的洞穴之舞吧)!"

这是我眼中的,弗兰斯 澜庭。

Photos that give voice to the animal kingdom  [Video file]. (2014, Marc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frans_lanting_photos_that_give_voice_to_the_animal_kingdom 

认识《国家地理》摄影师 Frans Lanting. (2016, May 10). Retrieved from

世界12种最丑的动物

世界12种最丑的动物如下:

1、加州秃鹫:这种巨大的黑色秃鹫有着可怕的外貌。它有着北美洲所有鸟类中最大的翼展,而且属于最重的鸟类之一。

2、土豚:虽然它们的母亲认为它们很可爱,但是我们肯定不会。以我们的标准来说,有着褶皱皮肤和光秃秃外貌的土豚宝宝绝对不会让人喜爱。

3、日本娃娃鱼:这只日本娃娃鱼能够在瞬间咬下你的手指。据《国家地理杂志》报道,这种两栖动物现在属于近危物种。

4、水滴鱼:这种丑陋的水滴鱼最近获得了世界最丑动物的称号。

5、椰子蟹:椰子蟹是世界上存活在陆地的最大节肢动物。它因为能够使用强有力的钳子打破椰子而得名。它们有时候被用于保护椰林或者作为宠物出售。

6、毒棘豹蟾鱼:毒棘豹蟾鱼的丑陋外貌使它隐藏在海底,它会一动不动的潜伏在那等待猎物靠近。

7、巨大等足类:这是深海中重要的食腐动物,我们能够在167米到2100米的深海区域找到它们的身影。

8、疣猪:这种疣猪远不及《狮子王》中的Pumba可爱,它因为头上长有四个肉瘤一样的突出物而得名。

9、斯芬克斯猫:斯芬克斯猫是一种稀有物种。尽管它缺乏的皮毛,但是它全身覆盖有桃子一样的绒毛。

10、星鼻鼹鼠:星鼻鼹鼠因其与众不同的鼻子而得名。它的鼻子是触觉器官,被星鼻鼹鼠用于识别猎物。

11、贝尔德貘:这种动物原产自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它是拉丁美洲三大貘物种之一。

12、软甲龟:这种丑陋的软甲龟事实上一点也不温和。它们是好斗的动物而且经常与同伴进行争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