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个人发表sci论文

2023-12-12 14: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个人发表sci论文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能否在SCI收录的杂志发表论文,是能否进入学术前
沿,在国际公认的同一个平台上参与学术竞争,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一个基本标志。
那么怎样的论文才是合格的?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贡任,大者作为国家,小者作为
一个研究群体或个人,在高影响因子的SC]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多寡,显然是基础研究
水平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志。罗伯特?戴在其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
言中指出,“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
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
而是看他的著述。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他曾领导美国微生物学
会出版工作19年并作为《细菌学》杂志的主编。他的深刻的见地

值得从事基础研究的同事们思考。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正如蕹新吃士等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
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
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
律的提炼。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
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
(Solar,physics〉主编Harvey曾专门谈到,曾有少数作者在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
又寄给《太空物理学》。他强调,过去这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已

不允许。一个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再以
不同的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

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性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井对
学科发展有所推,动。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
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
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
价,包括得到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
。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充分评价已有的工作,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

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
术风范的重要方面。我们一部分作者往往愿意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有点“言
必称希腊”的味道,但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
做的工作,都没有得到自己的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较多地并且适当地援引国内同
行工作,是应当提倡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
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
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
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于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作
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的条件;即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
出相应的文献,让读者在必要时参考作者在充分评价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应当清晰
地指出自己在当前工作中的

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
清楚的内容。

要特别重视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每一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浏览目录,
只有对题目有,兴趣才愿意翻到有关论文;对一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首先
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的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
地反映了论文的结果。看过图表之

后,如读者还有兴趣,会接着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
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
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

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

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杂志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
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
。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
。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
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
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
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
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
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
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这两年,至少有
两位审稿人向笔者抱怨,个别中国同事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又原封不动地将
稿件寄给另外一家杂志,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做审稿。他们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
当然地被拒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宇宙物理学》(The,Astrophysical,Journ
al)的科学主编Thomas提出:“在一篇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

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一个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
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了修改。如果作者忽视这些忠告,这是对时间和努力的
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于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一种严重的损害。”实
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
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审稿人
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
,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
是会发生的。如何处理情况,有两个例子供参考。最近一位年青人的论文被一杂志
拒绝。经过反复的讨论检验,我们判断审稿人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
建议这位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

,指出审稿人的错误,并要求主编将他的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将论
文做必要改进,寄给另一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论文立即被接收,并得到很好的评
价。在这一例子中,论文并没有经过重要修改就改寄其他杂志。但是作者却负责地
请主编把对审稿人的意见转寄给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改寄其他杂志是不应
受到限制和责难的。但前提是对论文结果的反复检验,对论文的正确性有了确切的
把握。笔者组内一篇论文在一重要杂志经过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
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不同意发表这篇论文。通过向权
威的同事请教和反复的思考,我们确认对所进行的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是充分准
确和可靠的。作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还与审稿
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

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
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
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里有三个成功的经验供参考。中国科
技大学的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改的部分单独抄
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英语写作水平。他寄
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
内部的审稿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同时对研究也有

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不经过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
Sara,Martin建议找一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
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为范文来效仿。论文初稿完成之
后,一定要做拼写检查,不出现简单的拼写出错。如果对自己的英文写作无把握,
请一位英文好的同事和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是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者英
语水平,我们建议对研究生必须开设英语写作课程。在写英语上,我们实在需要打
个翻身仗。

sci怎么发表

sci发表方法如下:

第一步:选择sci期刊

Sci期刊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选刊时要注意期刊的刊登范围(找与自己论文对口的刊物)、期刊影响因子(sci每年都会有更新,避免使用论文时掉出sci导致不能认可,最好不好选影响因子比较低的刊物)、期刊分区(看自己需要在哪个分区上发表),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还要了解期刊的大概审稿周期,避免在审稿周期比较长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第二步:了解期刊要求并调整论文

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意味着不同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发表论文前要了解所选期刊对论文的体例格式要求是怎样的,并按照要求严格修改自己的论文。期刊也会对论文重复率有要求,重复率高也是不能通过的审核的,因此也要了解期刊对论文重复率要求。

第三步:确定投递稿件方式并上传

大部分sci期刊采用的是在线投稿系统,可以在期刊的官网找到入口。不同的期刊采用的系统不同,作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还有的是email,不过采用这种方式的比较少,还有一小部分采用纸质投。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所选期刊是怎么要求的。

第四步:推荐审稿人

有的sci期刊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可以通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学术交流会议中、以及导师介绍等方式找到同行业的专家来作为推荐的审稿人。

第五步:回复审稿人

投递稿件之后杂志社编辑会安排论文审稿,三审中任意一个环节发现问题都会需要退修或者拒稿,直到符合规定的要求才能通过,进行下一步,当稿件通过了终审才会安排录用。否则就会一直循环修改、审稿。

发表一篇sci意味着什么

sci论文发表被看作是科研能力水平的最高衡量标尺。

如果作者可以发表sci论文,毫无疑问,可以充分证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也正是因此,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对sci非常重视,是相关人员晋升与考核的重要指标。

本科生发表SCI难的原因:

原因一: 时间不够充裕,机会少,在本科期间,学生能够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同学,大一大二都在上课,真正能够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可能只有大三一年,大四又要准备保研、考研、找工作。所以说,首先在时间上,对于本科生来说,并不充裕。

原因二:本科生科研训练不够系统,达不到SCI论文要求其次,SCI文章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文章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不经过系统训练,中稿率并不高。

什么人可以发表SCI论文

 什么人可以发表SCI论文?发表SCI论文没有特定发表群体的限制,并且多数SCI期刊没有对作者本身的条件要求,只要文章写得好,就可以发表SCI期刊,这一点比一些国内核心期刊更容易,国内核心期刊有的只接收副高级职称以上作者的文章,SCI期刊反倒很少有这类要求。

    SCI期刊虽说对作者人群没有限制和要求,但由于SCI期刊的特殊性,它的发表人群确实是一些特定人群,SCI期刊是国际学术界顶尖的刊物,SCI期刊的发表被视为衡量学术能力水平的最高标准,能发表SCI期刊的作者必然是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人,因此在国内可以发表SCI期刊的人基本是专家、学者、科研机构人员、以及高学历人才。

    普通作者发表SCI期刊的也有,但比较少,毕竟普通作者还不具备发表SCI期刊的基础和能力,发表SCI期刊一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积累、英文写作能力以及较高的科研水平,所以如果是普通作者发表SCI期刊,个人的积累和提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