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客 花火 萤火 绘意 MayBe.青晴ABBYABBIE
是ABIGAIL的简写。人们认为ABBY是娇小可爱的女人,文静,令人喜爱,个性甜美。
ANGELIA
(希腊)"天使,传送讯息者。"Angelia被描绘为美丽,娇小的女子若不是有着甜美温柔的个性,即是活泼莽撞的女孩。。
AMANDA
(拉丁名)其词根表示爱的意思。AMANDA表示可爱的人。人们认为她保守美丽又纤细,甜美富有。
一九七九年,四川省科协创办了一个名叫《科学文艺》的科普杂志,就是今天《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前身。
大家一定要注意“四川省科协”这五个字,否则你无法理解《科幻世界》的真实地位。近几年来,这家杂志社在广大科幻爱好者心目中已经隐约有了“国家级科幻杂志”的权威性。一次,《科幻大王》杂志社邀请太原当地的科幻迷座谈,那些被邀的科幻迷们就私下里嘀咕:“总部”知道后会不会生气?河南刘相辉掏自己的钱办了《科幻小品》,就有读者写信质问:你办这个杂志,有没有得到《科幻世界》的批准?甚至一些比较有见识,知道中国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的人也不清楚真相。前年,笔者参加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科幻课题研讨会,会上一位来自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编辑就问:为什么中国科协把这样一份“国家级”的科幻杂志放到了四川?
另外大家还要知道,在中国的计划体制下,每个省都要办一家科普刊物,象上海的《科学画报》、海南的《大科技》等。如果你没有找到你那个省的科普刊物,基本上是由于它的发行量太小的原因。《科学文艺》当初就是作为四川省下属的省级科普刊物出台的。
那个时代里,科幻和科普是不分家的。甚至中国科幻作家的全国性组织都被称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并延续至今。当时的《科学文艺》上充满了科普文章、科学家传记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科幻小说。而那时许多科普刊物甚至纯文学刊物也都在发科幻小说。《科学文艺》只是更为集中一些。当时与它风格一样的刊物有北京的《科幻海洋》、天津的《智慧树》、黑龙江的《科学时代》和《科幻小说报》,被称为中国科幻的“四刊一报”。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科学文艺》轻而易举就达到了二十万册发行量。其它几家科幻报刊也是一样。但是很快,政治和市场的压力双管齐下,其它几家无法抵挡,败下阵来。最后一个倒闭的是天津的《智慧树》,时间是一九八六年。
压力之下,四川省科协让《科学文艺》自负盈亏,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从那以后,这家杂志社慢慢变成了“红帽子企业”:头顶着国家刊物的名义,实际上是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它的老板就是杂志社里的几个大股东。这也是中国的科幻爱好者应该知道的,否则你无从了解它的许多作法的基础是什么。它拥有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灵活,同时对于市场垄断也拥有一般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渴望。
没有婆婆,一方面没有靠山,一方面也没有了束缚。当时不足十人的小杂志社民主选举了自己的社长,就是现在的杨潇。杨潇当选除了本身确有能力外,前四川省委书记女儿的身份也是重要因素。客观地说,如果不是这个挡箭牌,中国科幻惟一的一脉香火也将不复存在。那么九十年代中国科幻的复兴将因为缺乏核心,会比现在更困难一些。在杨潇的带领下,杂志社举办了世界科幻大会,改变了办刊风格等等。这些<科幻世界>本身有大量文字宣传,我就不多说了。有一个事实我可以告诉向往英雄主义的朋友:《科幻世界》发行量最少的一期仅七百份。而今天是数十万。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确是一个商业英雄。
当时,科幻世界的决策层主要由四人组成:杨潇、谭楷、向际纯、莫树清。向际纯时任美编负责人,也是一个策划人。老读者们一定还知道,九四、九五年那时,《科幻世界》象今天的《科幻大王》一样,一半文字一半卡通。没有这个转轨,《科幻世界》就无法切入中学生市场并获得生机。而整个工作基本是向策划并组织的。当时还有一套畅销的科幻美术卡片也是向的手笔。
人的功劳大了,自然不满足原来的地位。于是决策层中发生了一场1:3的斗争。结果以向际纯离开成都到北京一家出版社任职告终。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向杨潇的地位挑战。今天,她是杂志社的绝对权威,整个杂志的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她个性的延伸。只是她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公众并不熟悉她。
《科幻世界》艰苦多年,到九四年才扭亏为盈,后来经历了一个暴涨期,钱大把的进来,又不知如何管理。当我九八年到《科幻世界》时,杂志社正处在这个时期内。成都的科幻迷组织只要报个活动计划,就能成百上千地从杂志社拿出钱来。装修个办公室也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无预算无计划。他们在上海搞的大型宣传活动花费了两万块钱。九七年那场完全由《科幻世界》一家出资,投入巨大的世界科幻大会更不用说了。公正地说,《科幻世界》那些年搞的活动是中国大陆仅有的科幻活动。没有这些活动,世人更不知科幻为何物了。
笔者于九八年初进入科幻世界,除本人申请外,还因为一个非常荒诞的原因。当时,他们开始想在科幻爱好者圈子里找编辑人员,先考查了江苏一位姓侯的科幻迷。结论是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对杂志社的形象有影响。正好我提出申请,于是我这个身材不矮小的北方人就占了便宜。虽然我作了充分准备,但没有任何考试、测试,我就进了《科幻世界》,直到我自己不想呆下去为止。
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没有这种任职考试,是因为社里根本就没有人能考我。我到杂志社最初一个多月里,竟然没找到能够谈科幻的人。当时杂志社的编辑部由来自成都一些文学刊物、剧团的编辑组成,本身对科幻全无理解。我与一位五十出头的老编辑住对门,他家里有许多古典文学著作。他对我说,下了班以后他就看这些,对科幻全没有兴趣。至于年轻员工更不用说了,他们基本上是科协老员工的子弟,来《科幻世界》单纯是为了一个饭碗。那时社某领导爱提的一件事就是,他把年轻员工召到一起,让他们每人说出三个科幻作家的名字,无论中外均可,结果成绩最好的说出了两个!当然,这些职工的为人都很不错。同事期间,他们也很关心我这个外地人。但是这种兴趣和志向上的错位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自我以后,杂志社陆续引进了姚海君、文瑾、唐风、刘维佳等人,这才使《科幻世界》里有了懂科幻的人。在杂志社与作者和读者交流时,这些年轻朋友作了主要的工作。但是你千万别有误解或者多大的期望,因为他们只是打工仔,在大政方针上是完全没有发言权的。
阿来进入杂志社又是另外的问题。九七年我参加北京世界科幻大会时,阿来就随谭楷来到的北京。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位北京“消息灵通人士”远远地指着他说,这个人将是茅盾文学奖的得主。那时我连茅盾文学奖几年一届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想到,这位老兄竟然在“预言”三年以后的事情!当然,《科幻世界》的领导想必更有“预见性”,所以早早地把未来的茅盾文学奖得主聘于账下,等待新闻爆起的那一天。
作为生意人,杂志社高层在扭亏为盈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他们看来,中国科幻的市场就这么大,也没什么搞头了。于是把大量资金抽到其它项目上去。颇为讽刺地是,这些项目都赔了钱,个别小公司甚至走到倒闭的边缘。几年来,仍然只有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的科幻给他们带来了利润。并且利润十分巨大,足以把那些亏损冲得无影无踪。后来他们变“扎实”了,只是把从科幻上赚到的钱置换成房地产:住宅房以奖励为名送给“老职工”,另外还有其它一些房地产,置业范围甚至远达成都以外的某郊县。当一个科幻爱好者走进他们那些拥挤的办公室时,很难想象这个杂志社真正的家底。
这种“见好就收”的举动从九八年就开始了,这也是促使我离开杂志社的原因。杂志社的领导都临近了退休年纪,这么作无可非议。而我还是个三十不到的年轻人,坐在一辆日见保守的车上是没有前程的。只不过那时,我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个心里话。
人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价《科幻世界》的性质。我个人认为,《科幻世界》总得来说,只是一家介入科幻市场的普通文化企业。它在以自身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中,大大开拓了中国科幻的市场,在九十年代以后,提高了中国科幻本以衰弱的影响力。但它从来不是,也从不准备成为中国科幻事业的某种核心。
在科幻方面,笔者只看到过杨潇的两篇文字,一篇是八十年代初期发表在《科学文艺》上的科幻小说《兰》,一篇是九七世界科幻大会上的论文。谭楷发表过科幻小说《太空修道院》,以及《林聪点评科幻》。除此之外,在私下场合里,他们对科幻是很淡漠的,甚至颇有自卑感。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并不在科幻作者和广大的科幻迷中间,而在他们真正生活的那个环境里,说自己是搞科幻的,一直会受到周围人的白眼。这几年情况之所以好转,也完全是因为《科幻世界》是整个四川省最赚钱的杂志,看在钱的份上,没有人再笑话他们是“搞科幻的”。笔者半年中参加了十几次社内会议,没有一次谈科幻文艺的创作问题,甚至也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因为那时《科幻世界》在全国科幻爱好者中间已经有了坚实的影响,杂志社可以把它当钞票来印刷。最近两年里,《科幻世界》的大批年轻编辑写下了不少有关中国科幻事业的文字,但他们从来没有决策权。
作为一家商业企业,进行任何以赢利为目的的行为,都是不应受指责的。但是,如果这家企业试图打破游戏规则,变自由竞争为垄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对于中国科幻,该杂志社主要领导私下里下过断语。客气些会说:没有《科幻世界》就没有中国科幻的今天。不客气时也说过:没有我某某某,就没有中国科幻的今天!(对包括笔者在内仅有的两个听众讲的。)所以,任何染指这个市场的力量,必然被他们视作当然的敌人。
当《科幻大王》于一九九四年准备创刊时,主编曾经到成都去向老大哥请教。受到冷遇自不必说。可笑的是,后来,在《科幻大王》已经生存了数年的情况下,《科幻世界》却在任何公开场合都称,自己是中国惟一的一家科幻杂志。直到九九年天津《科幻时空》创刊时,才改称自己是“中国最大的科幻杂志”。之所以给《科幻时空》这个面子,是因为《科幻时空》的前身《智慧树》乃元老级刊物,中国科幻圈里的元老们都与它有过合作关系,再不能视而不见。
垄断作者是《科幻世界》领导一惯的作法。在九七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曾给每个作者一份合同,要求全面垄断作品的使用权,但只付给一次性的稿费。这个《版权法》并不保护的无效合同在作者圈子里被戏称为“卖身契”。就是后来不再有这个合同时,他们也一惯视在该刊上发过作品的作者为“我们自己的人”,对他们到其它地方发作品非常反感。其实,现代出版业有“签约作者”制度存在,如果杂志社真的与某位作者签约,出钱买断他一定时间内所有作品的首发权,是可以将他称为“我们自己的人”的。但《科幻世界》从来不准备运用这种商业手段,而一直想靠“感情投资”来达到目的。
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杂志社、出版社找到《科幻世界》门下,想与他们合作出书。被一概拒绝。想打听作者的通讯地址,那更是没门。尤其是后者,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作者的利益和中国科幻事业的整体利益。因为《科幻世界》版面有限,再好的作者一年也只能发表几篇作品。而作者无法与其它出版单位沟通,手边大量积压稿件不能发表。想搞科幻的出版社又找不到作者。最后“出面”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现在绝大多数主力作者都已经上网,《科幻世界》已经根本无法再搞这钏封锁。
就是对一般科幻爱好者,“效忠”两个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九九年九月份,长春的科幻爱好者计划举办大型科幻活动,邀请了《科幻世界》。同时也邀请了《科幻大王》、《科幻时空》,以及当时准备复刊的哈尔滨的《科幻小说报》。结果,《科幻世界》发现竟然有竞争对手也要到场,就扬言收回准备提供的两千元赞助。活动组织者都只是高校学生,没有这两千元,已经准备了近半年的活动就只有泡汤,只好在压力之下向其它三家说了拜拜。由于事发突然,《科幻时空》的主办单位,天津新蕾出版的副社长和该刊主编没得到通知,已经到了长春。于是几个高校科幻协会的负责人们只能用搞地下活动般的方式,偷偷地和他们见了面。长春那些可爱的科幻迷我都见过,也打过交道。但这件事发生后我一直没敢问他们,他们对中国科幻事业所抱有的理想主义是否有所衰退?但愿结果不是这样。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前几年的《科幻世界》上印有“特邀副主编吴岩”的字样,现在已经没有了。吴岩虽然今年尚不满四十岁,但却是中国科幻的前辈级人物。七十年代末,初中生吴岩就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产量颇丰,并且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七名中国会员之一。经历了中国科幻二十年的兴衰史。又因为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幻讲座,在作者群中拥有大量人望。当年《科幻世界》还非常弱小的时候,也颇能礼贤下士,于是有了这么一个“特邀副主编”的安排。吴岩为《科幻世界》作了两件事:首先是帮他们建立了与世界科幻协会的关系。今天《科幻世界》能够年年出席世界科幻大会,能够通过这个组织方便地购买海外科幻作家版权,吴岩作了重要贡献。另外,就是帮他们协调与年轻作者的关系。没有他的安抚,那些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作者与《科幻世界》的关系可能会更糟。但是,由于《科幻世界》一惯不变的霸气最终损害许多作者的利益,吴岩也不得不出来为作者们说话。所以他再不可能是《科幻世界》的“特邀副主编”了。
阅读面更广,关注中国科幻时间更长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七、八十年代一些科幻前辈(不方便具名,大家能理解)现在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他们编从书,搞翻译。到书店里能从各地出版的科幻图书中发现他们活动的身影。但却没有人与《科幻世界》合作。除了应酬性的活动和文字,双方就象是两个派别。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为“晚辈”的《科幻世界》现任领导希望一点点在年轻的科幻爱好者心目中抹去那些前辈的影响。另一方面,那些老作家、翻译家和编辑们也不买《科幻世界》的账。这种关系双方心照不宣已经有若干年了。九七年世界科幻大会召开前两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北京郊外某风景区召开了一次全国科幻研讨会
。包括“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在内,老中青三代作者济济一堂,探讨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前景。而近在咫尺的《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人却谁都不去。某记者就此询问当时《科幻世界》来的一个高层领导,那个会与这个会(北京世界科幻大会)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位领导很简明地说,两边不是一派!这段对话就发生在笔者面前。
当然,还有许多事实可以说明,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科幻世界》的高层领导一直在徒劳地试图使中国科幻成为自己一家的天下。只是那些事情涉及其他人的利益,或者一时无法核实,笔者就不写在这里了。
笔者曾经亲耳听到一位资深科幻迷说过,《科幻世界》就是中国科幻的“延安”。当然,在事实的教育下,今天他已经不再抱这个幻想了。笔者写出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希望更多的科幻迷不要对那些自己树起来的偶象抱有幻想。科幻是需要想象力的,但科幻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存在。如果你能这样考虑问题
[新闻周刊] 20121013[新闻周刊]本周特写:“神水”风波(20121013)[新闻周刊]本周视点:黄河大桥的“回归”?(20121013)[新闻周刊]本周人物:莫言 莫言(20121013)[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1013)[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1013)[新闻周刊]和希望有关的故事(20121006)[新闻周刊] 20120929[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孙杨:我的队?(20120929)[新闻周刊]本周特写:最堵周(20120929)[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929)[新闻周刊]本周视点:以法律的名义(20120929)[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929)[新闻周刊] 20120922[新闻周刊]本周特写:“复杂”的手术(20120922)[新闻周刊]本周人物:毒枭糯康(20120922)[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922)[新闻周刊]本周视点 钓鱼岛:临界点(20120922)[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922)[新闻周刊] 20120915[新闻周刊]本周特写:彝良的教师节(20120915)[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新知青(20120915)[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9015)[新闻周刊]本周视点:保卫钓鱼岛(20120915)[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915)[新闻周刊] 20120908[新闻周刊]本周特写:“帐篷区”与“警戒线”(20120908)[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闫芳:太极推手(20120908)[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908)[新闻周刊]本周视点:米之谜(20120908)[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908)[新闻周刊] 20120901[新闻周刊]本周特写:学车要过“水”门关(20120901)[新闻周刊]本周视点:被叫停的奥数(20120901)[新闻周刊]本周人物:非·让座者(20120901)[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901)[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901)[新闻周刊] 20120825[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825)[新闻周刊]特写:“小候鸟”回家(20120825)[新闻周刊]人物·鲁若晴:脆弱的信任(20120825)[新闻周刊]视点:“娃娃”讨薪(20120825)[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825)[新闻周刊] 20120818[新闻周刊]特写:迷雾“三国杀”:战?秀?(20120818)[新闻周刊]人物:登岛者(20120818)[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818)[新闻周刊]视点:7.21的遗产(20120818)[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818)[新闻周刊] 20120721[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721)[新闻周刊]特写:都是眼保健操的错?(20120721)[新闻周刊]人物:廖丹:拿什么拯救?(20120721)[新闻周刊]视点:三公:用什么瘦身?(20120721)[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721)[新闻周刊] 20120714[新闻周刊]特写:火了,食人鲳!(20120714)[新闻周刊]人物:失独者(20120714)[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714)[新闻周刊]视点:以环境之名(20120714)[新闻周刊] 20120707[新闻周刊]本周特写 限购前夜(20120707)[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那些年,我们一起...(20120707)[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707)[新闻周刊]本周视点 中国海:行使主权!(20120707)[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707)[新闻周刊]20120630[新闻周刊]本周特写 危险的单车(20120630)[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谢霆锋:“新”香港人(20120630)[新闻周刊]本周视点 失控的卧铺客车(20120630)[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630)[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630)《新闻周刊》 20120623[新闻周刊]本周视点 太空“对接”(20120623)[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颜可青:讨个公道(20120623)[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623)[新闻周刊]本周特写 生死救援(201206023)[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6023)[新闻周刊]201206016[新闻周刊]本周特写 (201206016)[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周冲们(20120616)[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616)[新闻周刊]本周视点 秸秆迷雾(20120616)[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6016)[新闻周刊]20120609[新闻周刊]本周视点 谁的PM2.5?(20120609)[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609)[新闻周刊]本周特写 让书本飞(20120609)[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吴斌:合格的司机(20120609)[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609)[新闻周刊]20120602[新闻周刊]特写:送你去上学(20120602)[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李亚鹏:将爱进行到底(20120602)[新闻周刊]一周人物回顾(20120602)[新闻周刊]本周视点:控烟,先治“瘾”(20120602)[新闻周刊]一周新闻回顾(20120602)[新闻周刊]20120526[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陈作兵:另一种选择(20120526)[新闻周刊]本周特写 西瓜地图(20120526)[新闻周刊]本周视点 迷失的渔船(20120526)
摘要:现在的我们长大了,有的上高中了,有的大学了,还有的都已经毕业工作了,但是还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都看过哪些动画片和动漫呢?
多拉a梦
《哆啦A梦》的作者是藤本弘(藤子·F·不二雄),曾与漫画家安孙子素雄联名使用藤子·F·不二雄这个笔名(藤子.不二雄.A 没有参加)。两人终止合作后,藤本弘为纪念这个联名,开始使用藤子·F·不二雄这个笔名。1969年,哆啦A梦首次被小学馆作为长篇连载漫画出版,自此,这个可爱的机器猫就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当首部哆啦A梦动画片于1979年在日本播出时,全日本随即掀起了哆啦A梦的热潮,尽管在早期的时候曾经有过几年萧条期(如1973年第一版幻之动画的低迷人气),但是几十年来在日本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随后第一部哆啦A梦电影亦在1980年推出,除了2005年外,每年春季都有一部电影在日本发行。
《灌篮高手》
《灌篮高手》自《周刊少年JUMP》1990年第42期开始连载,当时篮球在日本和现在一样没有什么人气,但随着《灌篮高手》故事的深入,篮球一跃成为当时最热门的体育运动之一。但随着1993年动画化,《灌篮高手》大众认知度达到了最高点。1995年,由于井上雄彦的《灌篮高手》和鸟山明的《龙珠》等作品表现优异,《周刊少年JUMP》在34期合刊上,迎来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单期653万的销量 。与此同时,《灌篮高手》也创造了日本漫画史上最高初版发行量、最高卷均发行量等多项记录,这些记录直到后来才被《海贼王》打破。
犬夜叉
正在读初中三年级的女生——日暮篱是一名家住在神社的普通女孩子。15岁生日那天,被妖怪─百足妖妇拖入神社的枯井中,来到了500年前的日本战国时代,并与已被封印的半妖——犬夜叉相遇。犬夜叉自称是为得到四魂之玉以成为真正的妖怪,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来到战国时代的阿篱被误认为已逝世的巫女桔梗,而后因其灵力、相貌及体内的四魂之玉而令众人认为是桔梗的转世。由于阿篱唤醒了犬夜叉及不小心将四魂之玉用箭射碎,并散至各地。为了收集四魂之玉碎片,犬夜叉与阿篱踏上了旅途,而与犬夜叉以及后来出现的小妖狐七宝、法师弥勒和驱魔师珊瑚一同搜集四魂之玉。而且各人都是向着同样是收集四魂之玉的妖怪-奈落为目标进发。
猫和老鼠
这个机灵老鼠与笨猫的故事,堪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故事相媲美。没有动物世界中恃强凌弱的残酷,只有两个邻居之间的日常琐事和纷争,诸如小老鼠杰瑞偷吃了汤姆的奶酪,汤姆把捕鼠器放到了杰里的洞门口等等,中间穿插的无数恶作剧和幽默片断,让人感受到久违的天真快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在一瞬间发生变化——化敌为友或势不两立:为敌时绞尽脑汁,互不相让;为友时,亲如兄弟,谁也不记仇。
火影忍者
十多年前一只拥有巨大威力的妖兽“九尾妖狐”袭击了木叶忍者村,当时的第四代火影拼尽全力,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将“九尾妖狐”封印在了刚出生的鸣人身上。木叶村终于恢复了平静,但村民们却把鸣人当成像“九尾妖狐”那样的怪物看待,所有人都疏远他。鸣人自小就孤苦无依,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少年鸣人考入了木叶村的忍者学校,结识了好朋友佐助和小樱。佐助是宇智波家族的传人之一,当他还是小孩的时候他的哥哥——一个已经拥有高超忍术的忍者将他们家族的人都杀死了,然后投靠了一直想将木叶村毁灭的大蛇丸,佐助自小就发誓要超越哥哥,为家族报仇。鸣人他们在忍者学校得到了教官卡卡西的精心指点,在他的帮助下去迎接成长中的一次又一次挑战!
名侦探柯南
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被称为“日本警察的救世主”、“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一次在与青梅竹马的女友毛利兰去游乐园游玩时,发现两个行动诡异的黑衣人。新一跟踪他们直到交易现场,另一个黑衣人趁其不注意从后面将他一棒击倒,并灌下一种名为APTX4869的神秘毒药企图杀他灭口,但因为副作用他的身体竟回到发育期的孩童状态。考虑到要是黑衣人知道他还活着的话,必将使周围的亲朋好友受到牵连,于是新一化名为“江户川柯南”,寄住在毛利兰的家中,想借助其父亲、担任侦探的毛利小五郎的力量来找寻黑衣人。
还有好多没有说完的一些经典作品,每一个作品出来的时候都让人难以忘却的,说到这里你们想起了你们小时候看过的哪些动画片和动漫呢,反正我可是看过很多呢,我想我看过的每一部我都不会忘怀,因为那是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