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风险的论文下载篇2
谈网上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摘要:网上银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银行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其独特的风险必须引起重视。其中,信用风险已成为网上银行深入发展的瓶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控制。
关键词:网上银行 信用风险 信用机制
一、网上银行的内涵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金融机构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在Internet上开设的银行,是一种全新的银行客户服务手段,使客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 、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网上银行又称为“3A银行”,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我国目前网上银行的信用风险
1.信用风险的含义。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所带来的风险。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易双方不直接见面,身份难以确认,追究违约责任等方面有较大的障碍。金融也是具有虚拟性的服务特点,因此,相比传统金融而言,基于网络而产生的金融业务更容易发生信用风险。
在信用价值被忽视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和个人既不会有目的地利用信用手段增强经营实力,也不会注重自身的信用形象和地位,造成了宝贵的信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历史和现实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2.我国的信用发展现状。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相对滞后,银行交易活动中失信现象非常严重。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我国目前还基本属于空白,信用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交易当事人的不诚实不诚信的行为屡见不鲜,彼此金融行为具有短期化倾向,而最主要的是对相应的不诚信的交易行为的惩戒力度非常不够,使当事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个人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太低,远远低于他不诚信所得到的好处,而社会上没有一种舆论对他进行谴责。
首先,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严重缺乏。在网上银行业务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的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信息不够通畅,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很多企业与个人对于信用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社会上信用缺失现象非常普遍,没有信用的经济个体,竟然还会有交易行为的发上,说明整个社会行为和舆论取向会大大制约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不利于信用状况的改善和提高。
其次,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所导致的违约的可能性很高。网上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因素,还有制度层面的因素。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状况的不完善性,整个社会对信用评价的重视程度不高,个人和企业用户对网上银行还没有达到完全信任,这也间接阻碍了网上银行的发展。
3.银行机构内部的信用风险。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信用基础上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系统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网上银行业务引发信用风险的机会比以往增加。例如,当银行未能稳定地提供安全、准确与及时的网上银行服务和产品或者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如公众预期的那样好时,银行信用受到质疑;内部员工操作失误和欺诈使用户遭受损失,可能会削弱消费者或整个市场对银行是否具备适当管理互联网交易能力的信心,甚至还会导致整个网上银行业务系统因客户流失而中断,银行信誉便因此受损。所以没有信用的基础,想要高效地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确实是不现实的。
信用风险影响着银行建立是否新的客户关系或业务渠道,也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诉讼、财务损失及客户流失的不利局面。如果银行机构因从事网上银行业务而遭受信用风险,那么网上银行业务这一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将会受到削弱,其 发展势头也必将遭到遏制,会起到反方向的作用。
三、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1.健全建立信用机制。要建立整个社会信用机制是一个社会系统复杂工程,要全方位地努力,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配套工程,以期能够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
2.建立银行内部信用管理机制。银行内部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以保障银行的切身利益,促进网上银行信用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强网上客户档案管理。银行在进行网上业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根据用户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就会使得优良的客户定单得不到增加,也无法及时发现信誉较差的客户,造成信用损失。随着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网上客户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调查,以更好地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2)提高风险测量水平。信用风险评估对银行来说是一项复杂而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求银行具备准确地识别的风险和实力,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为用户评定出统一且准确的信用等级。银行也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从事信用管理的工作。
(3)合理利用客户信用信息。目前,针对房屋贷款还款信用规范还是比较普遍的,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到资源共享,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3.建立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 。建立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目的是与国际信用管理体系接轨。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的,可以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极力维护评级的公正性,可以帮助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行评级。在当前我国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必须强调信用评级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一方面通过向银行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特有的信用信息的传递机制,促进有效的社会惩罚机制的形成,使失信的企业和个人的失信成本要远高于其失信所获得的“收益”,以此来弥补 法律惩罚的不足,确保社会信用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整个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4.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监管机构的建设。要防范信用风险,必须建立起以监管当局牵头的,同时要跨部门的,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多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做到信息共享。
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有效减少 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人们在 经济交易中,只有具有确定的安全预期心理,才会很安心的很规范的进行金融活动,否则,信用无法建立,网上银行的业务也无法继续创新和扩大。
猜你喜欢:
1. 金融风险方面的论文免费下载
2. 金融风险的论文免费下载
3. 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措施毕业论文
4. 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5.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方向论文
第一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金融风险的种类
第三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途径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浅谈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目的:
金融风险是每个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各经济实体(尤其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因此,如何防范和管理金融风险已成为现代金融界的首要话题。
本文通过对“中航油”事件和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的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存在着的各种类型的金融风险,并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提供一些防范与管理各种类型的金融风险的对策。
意义:,
在人类金融活动的历史进程中,随着金融风险的存在和演变,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也应运而生。金融业、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和企业,它不仅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为了有效防范与管理金融风险导致的经济灾难,我国按照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正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政策,促进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从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来看,积极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的对策措施,探讨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内在逻辑关系,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论文的写作初衷所在。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研究,世界许多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曾经或正在为严重的金融风险所困扰。各国都根据其金融业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管理,以保证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问题上的研究,而国内文献不仅研究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上的问题,还提出人才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即从管理层到操作层,人员的知识技术机构能否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随着金融活动和金融创新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防范与管理金融风险的对策不够全面,希望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对策。
二、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对整个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生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将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问题,了解和分析当前国内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深化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在制度上和实践上预防金融风险,完善防范与管理的对策。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和世界金融市场直接对接的时刻已经不远,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将从国内扩大到国际方面。所以,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任重而道远。
(1)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其经验
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问题上的研究。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问题历来是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防范和管理金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必须构建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使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RobertJShiller(2004),Henry(2006)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金融法制法规,并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第二,制定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第三,建立金融监管的外部控制系统,加强区域性金融风险管理。随后,Crouhy&Galal&Mark(20xx)提出实行混业监管,金融监管体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趋势,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
(2)国内的研究成果及其经验
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现状等内容的探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伍志文认为随着金融活动和金融创新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金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结果则导致了金融效率低下和金融风险积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程度日益加深。
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南旭光和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罗慧英认为金融防范与管理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四大金融监管机构相互之间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问题。还有,我金融防范与管理理念落后,比如,对金融监管在风险防范与管理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对市场防范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上的作用认识不足,对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认识不清等等。金融防范与管理措施同地方经济发展也存在着矛盾。此外,我国部分风险防范与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不高,不能严格依法、依纪办事,有的甚至徇私枉法(纪)、滥用权力。
从许多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失误的案例中,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卢文莹得出许多启示,比如,企业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即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与管理措施,导致很多可以避免的金融风险的产生。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许多大公司的总裁手中权力过大,一人集权,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内控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外部监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国内有些大公司进行的投机业务却没有受到任何监管和警示,从而也暴露出国内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监管的空白。
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发展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李建胜和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刘佳认为我国可尝试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成立一个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金融业最高监管机构,对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此外,还应该强化金融机够的内部控制,培养混业经营人才。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监管机制,建立一个由外部监管和公司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他们认为在对经营和监管体制做出各方面有益的探索后,我国金融业将通过实行统一、综合监管,逐步统一监管标准,实现监管标准的充分透明,实现金融公平竞争,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全面而又有效的混业监管。
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等文章主要着眼于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现状的探索,挖掘防范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典型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失误的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预见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对策。
结论:文献资料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现状和对一些典型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失误的案例的的分析,笔者比较赞同所分析的绝大多数观点,尤其是通过对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失误的案例的原因和启示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金融活动和金融创新的深入进行的状况,预见了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发展趋势。但笔者认为防范与管理金融风险的对策不够全面,希望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对策,为此提出以下研究思路。
三、设计(论文)的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方案: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阐述,加上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等。分析了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提出针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的对策:第一,拓展经营范围,分散金融风险;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第三,提高科技含量,创新金融产品;第四,提升金融监管水平;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法制;第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文以金融风险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金融风险现状和防范与管理的现状的研究,就如何防范与管理金融风险提供自己的思考。在论文结构上,本文首先对当前全球经济环境进行概述,在此背景下,从阐述金融风险的定义和内涵入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考察了金融业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的现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著名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和“中航油”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At last, analyzed the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further perfect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四、设计(论文)工作进展安排
20xx年xx月-20xx年11月,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拟订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20xx年3月,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3月-20xx年4月,修改论文初稿,资料的再搜集。
20xx年4月-20xx年5月,论文定稿。
20xx年5月底,进行论文答辩。
20xx年6月初,完成毕业论文相关的全部内容。
五、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