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奖

2023-12-10 17: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奖

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中国记者协会主办)

1、中国新闻奖(全国综合性的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

2、范长江新闻奖(优秀中青年记者奖,三年一次)

3、韬奋新闻奖(优秀编辑奖,二年一次)

4、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扩展资料: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

一、评奖宗旨

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展示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转改”活动成果,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促进新闻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进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二、评选范围

评选范围为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主办的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不含网络版、电子版)。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媒体,不得推荐作品参评当届中国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为以上单位原创,并在上一年度内首次刊播的新闻作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报刊在上一年度首次刊发的新闻论文。近三年内有不良职业道德记录的新闻从业人员参与采编的作品不予评选。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

李子柒如诗如画如梦的田园生活

李子柒于2019年12月14日,荣获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项。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为李子柒颁发荣誉时这样提到:

李子柒一位90后四川女孩,她文静、美丽,是个孝顺的孩子。她长发及腰,爱穿古典古韵的服装,禅意绵绵,宛若神仙下凡,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不得不说,李子柒把田园生活活成了另一种风采。

她身穿着古典服装、用着古典的灶台、磨着传统的石磨……她的美食都是沿袭古典的工序制作的,一个“古”字了得。

当初李子柒在城里打工,为了年迈生病的奶奶,回到家长家乡照顾起奶奶的生活起居。当初奶奶把她养育大,如今长大之后的李子柒要让奶奶过上世间最美好的日子,守护着奶奶。

李子柒能在田间赶牛耕地;李子柒能上山砍竹子,几根粗大的竹子在李子柒瘦小的肩膀上,被她晃悠悠地扛回家,最后李子柒还把它们做成竹床、竹椅子。

李子柒还能自己做酱油,从种黄豆,看着香喷喷的酱油装进瓶子。炒菜放着自己做的酱油,原汁原味,真正的健康食品。

文房四宝纸、磨、笔、砚,这些如此复杂的制作工序到了她手中也拿捏自如,到了炉火成青的地步。不得不说,她的出现不光在我们国内,乃至国外都成了有影响力的人物。

俗语说得好:行行行,不如精通一个行业。李子柒美食做得好,蜀绣绣得好,茶点美味又好看,她样样都会做,大概没有她不会做的事情了。

李子柒是个神奇的女孩,我只知道很多事情都是男人做的,她一个女孩也能顶起一片天。

她的孝顺值得我们学习。我身边有些年轻人,很少进厨房,天经地义就是父母做好饭菜等着孩子来吃,菜炒得不好还要遭到孩子的抱怨,有些孩子索性甩下碗筷到外面下馆子去,丝毫不管父母的感受。只留下父母在家欧气。

所以白岩松说:李子柒的出现,治好了中国人埋藏多年的大“隐疾”

李子柒的视频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一个美国女孩说:“我终于看到了另一面的中国,那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美食,中国的传统服饰。”

李子柒的视频里传达了中国的味道,她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李子柒是一个好学、肯干、扛下所有苦也不觉得累,相反她快乐的像个天使。

李子柒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她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了无数美好的事物呈现给大家,。这足以说明她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一个阳光女孩。

如今还能像李子柒这样生活在农村,爱农村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不光是年轻人,我身边很多生活在农村里的中年人都很少做农活了。

以往肥沃的田野,春天插秧,秋天割稻谷的热闹情景已经很难看到,很多田野长满野草,弃置不顾。菜园也是一样,杂草丛生。有些农村里的人自己不种地不种菜,他们也天天去集市上买菜,把自己的农业技术都丢得差不多了,很多年轻人基本不会做农活了。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也该享受生活了,还做那些农活干嘛?又辛苦,又脏、又累。”有人说。

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只因为她明白只要行动,才有收获;只要坚持,才有奇迹。

王瑶的艺术成就

王瑶是中国新闻社图片中心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5岁开始学习摄影,11岁在北京实验一小读书时拍的《穿着新制校服上学去》(《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7岁当选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社长,同年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1988年,被北京师大附中保送免试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92年毕业先后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摄影部主任等职。1992年去桂林空难现场采访报道,其中一幅照片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6年赴美国亚特兰大采访奥运会,所拍照片获多个专业比赛大奖。1998年以《特首董建华为香港回归首个赛马日开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年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女记者。1999年赴荷兰参加乔普·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讲习班学习。2002年至2003年被中国新闻社派赴美国研修深造。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以及多次重要国事新闻的采访。摄影作品曾先后获《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大赛》特等奖等30多个中外摄影奖顶。2000年以《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荷赛奖),这是中国记者在荷赛系列奖项中的最高奖项。同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2001年应邀担任“荷赛”讲习班中国学员资格评审人以及国内摄影比赛和国际影展评委。2001年底,当选中国文联全委,是本届全委会最年轻的委员。2002年,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并当选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获中国十佳摄影记者和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