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世界史研究论文写作

2023-12-05 2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世界史研究论文写作

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啊,像历史学研究之类的

关于世界文化史的论文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于犯罪之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育化却起着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从中共1949年窃据政权开始,就倾国家之力开始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破坏,这绝不是它出于工业化的狂热、或希望靠拢西方文明而干了一些蠢事,而是它在意识形态上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如水火,因此它的文化破坏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并且是以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从建党到现在,中-共对中国文化的“革-命”从来都没有停过,也确实企图彻底“革”中国文化的“命”。 更为恶劣的是,中-共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把从古到今,人在背离传统文化后产生的宫廷斗争、权谋诡计、独裁专制等等“发扬光大”,创造出一套它们的善恶标准、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并让人认为这种“党文化”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利用人们对“-党-文-化-”的反感而使人进一步抛弃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 这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心不但失去了道德约束,更被-中-共-强行灌输了其邪恶学说。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破-坏-民族文化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信仰为本道德为尊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所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属于精神层面的道德常常是抽像的,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才是“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天、道、神、-佛、命、缘、仁、义、礼、智、信、廉、耻、忠、孝、节”等等,许多人可能一生都不识字,但是对传统戏剧和评书却耳熟能详,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民间百姓获得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共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是直接毁去中国的道德,也是在破坏社会安定祥和的基础。 65回答者:笑醉怡殇-四级2009-6-2 13:05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大瞎....呵呵...相关内容元曲在中国文化史有什么影响???2009-9-9《左传》和《战国策》哪个更精彩?哪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价值更高?2009-9-13关于韩国抢夺中国文化史真是假22009-8-13求一本书中国文化史概要12009-5-10急!中国文化史思考题答案!!!22009-1-18更多关于世界文化史 论文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文化史论文等待您来回答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从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的角度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从中国的婚俗变化看西方文化的影响。求英文翻译,有关唐朝饮食文化(汉→英)美术史题目~麻烦各位帮忙解答一下我国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国卓越的领导人。 要英语翻译。。Thank you对近现代史有研究的近来解答其他回答共2条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比全世界其余别的所有的国家加起来都强的多,都深厚的多~~~ 回答者:永恒的中国战士-十一级2009-6-2 14:03关于图腾的,可以写。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伤。

世界史研究对语言学的意义

摘要]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研究者的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是衡量专业外语能力的主要指标。本文以俄国史研究者的俄语能力建设为例,基于学习研究中积累的翻译经验和语言材料,探讨俄语能力问题对俄国史研究的影响,最后以词汇问题的处理为例,指出提高翻译水平的路径之一,进而对加强专业外语能力建设,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世界史研究;俄国史;翻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升为一级学科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学术研究质量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不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密切关注。”[1]在论文成果方面,仅2018年全年在国内期刊正式发表的世界史论文(包括研究性论文、书评、研究综述和会议综述)就有1220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98篇。[2]科研项目方面,在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世界历史立项总计108项[3],充分体现了当前国内世界史研究的规模与能力。不过,我们虽然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完善,外语能力的建设,尤其是专业文献的翻译问题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要知道,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从阅读资料(史料)开始的。史料的搜集与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论文的整体风貌与是否具有原创性。[4]“研究外国史,各国现代外语是研究国别史的起码条件,否则连专业的门都没有入。如果研究古代文明史,那象形文、楔形文、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都是入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这些钥匙,进入文本层次的研究,才能说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或古典学算是真正登堂入室了。”[5]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世界史研究而言,专业外语能力主要包括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三个方面。

一、扩大掌握语种

当前我国世界史研究人员掌握语种不多,限制了获取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能使用英文,但懂得其他语种的人却很少。且“由于语种的限制,我们在使用材料时无法做到多样化,更谈不上对多种材料进行比对和筛选。”[6]而“在欧美国家,要想研究世界历史,最少得会三门外语。如果是世界古代史,则需精通至少一门古典语言——拉丁语或古希腊语。研究古代东方史,甚至需要掌握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与梵文之类的语言。”[7]掌握多种外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献资料来源的丰富性、研究视野和深化空间上的广度、史料和论述的厚度及对特定问题论说的力度和可信度上,[8]还反映在对史料真实性的考证鉴别上。要知道,“材料的正确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而对材料加以考证鉴定是“达到材料正确性的唯一方法”。所谓兼听则明,孤证不立。如果我们掌握多种外语,就有可能对一则史料的不同出处或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进行参互比较、考证,从而最大限度地鉴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完整性和可信度。[9]

笔者曾读到一篇研究美国对1928-1941年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的学位论文。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在其参考文献中竟无一份俄文文献,只有英文史料和中文专著和译著。其问题不仅在于过度依赖英文资料,恐怕也受到作者外语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掌握语种的限制。这不能不影响到取材范围、论述深度乃至整体研究质量。在这方面,不乏优秀范例可资参考。譬如,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版)征引和参考了俄文和英文档案、报刊、文献、著作、回忆录和口述史料,成为近年来国内冷战国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李工真著《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利用了大量德文、英文和拉丁文文献,对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推动下的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洲际大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如崔丕著《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也大量利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文和英文档案史料,在多国多边解密档案互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冷战时期美日关系上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考察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我们认为,对地区国别史研究而言,如研究对象为非英语国家,则最好掌握该国母语,因其间最权威最丰富的文献资料必定是用该国母语记录的。单纯使用中文资料或汉译二手文献,很难做出原创性成果,而且资料来源也比较有限,这会影响到研究视野、选题范围、文章质量乃至最终结论。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指出,“1978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法国史研究越来越专门化,学术规范进一步完善,法语成为必要的工作语言。” [10]就俄国史研究而言,阅读和翻译俄文文献应该成为俄国史研究者的“日课”。以俄国史研究中的“苏联核计划(АП СССР)”研究为例,在俄罗斯原子能部组织编辑的三卷本官方档案文献资料汇编——《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11]出版之前,西方学界虽然对该领域研究起步很早,且有美国建立的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美国威尔逊学者中心数字档案”特别下设的苏联核历史专题及广泛涉及美苏核问题的“ALSOS”核相关问题数字图书馆等研究资源[12],但因严重缺乏俄文史料支持,导致一些研究成果难免“雾里看花”,甚至“道听途说”,而不具有科学性。只有在俄文档案资料得以解密公开后,学者经过翻译、整理、解读,”客观、科学的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可能,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显学”。[13]

二、丰富语文知识

语言贮存着民族的共同记忆,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活历史。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甚至认为,“语言是历史产生的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历史学”。[14]在掌握尽量多的语种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仅有语言还不能用好材料。“要透辟、彻底地了解材料的含义,恰到好处地使用材料,还需要借助于丰富的知识,还要用相关理论来做透镜。”[15]研读专业文献,准确解读和运用材料绝非易事,尤其在翻译专业文献时,学者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便很难胜任。正如“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具备古汉语的识读与理解能力,熟悉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规律。”[16]

对俄国史研究者来说,首先要打下扎实的俄语基础。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足够的俄语词汇量,系统地掌握俄语语法知识。[17]如果从事俄国古代史研究,除了要精通现代俄语语法,还要了解正字法,在阅读古俄语文献,想要了解“俄语历史发展过程中业已消失了的语言旧质”时,还要熟悉俄语历史语法(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a)。[18]在研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过程中,除了注意学术观点和最新材料外,还要留心不断积累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俄语作为一种屈折语,有比较明显的词形变化,而且变化的规律性比较强。”通过语言的类推规律建构起个性化的词汇知识库,形成词汇语义场,利用语文知识,解读和分析史料,有时会收到触类旁通,意想不到的效果。[19]

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现代汉语中省略号一般位于段落中间“……”;俄语中省略号可以是三个点“…”,且位于段落的下方。俄语中破折号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可以表示词语的省略,包括主谓结构中的系词﹑句子成分的省略、两个表示时间、空间和数量意义的词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有名词之间、表示相同词语的省略等,可见其用途之广。俄语中常有双重破折号,主要用于标示句子中的插入结构、嵌入结构、独立同位语、加确语等成分。但是汉译后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往往要调整或者打乱语序,某些结构汉译后就变成了倒装句,需要重新梳理,或者干脆“编译”。

此外,还应熟习俄文惯用表达方式,成语、熟语、谚语、俚语、格言、文学常识;俄罗斯国情学,俄—拉丁字母转写对照表、俄汉音译表、俄汉计量单位对照表(长度、面积、容量、重量、液量、干量等)、俄汉历法对照等国情和实用知识。由于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及人的思想的复杂性,一些特殊表达方式(代号、代称、绰号等)、语言现象(断句、形动词、副动词、无人称句、泛指人称句、不定代词、语句倒装、语音交替、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等)及历史人物自创的新词新语等只有当事人才能心领神会、曲尽其妙,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语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对解读和利用专业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俄语词汇中包含了一些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姓氏列宁(Ленин)、斯大林(Сталин)、加米涅夫(Каменев),它们在俄语中的词根分别是“勒拿河”、“钢铁”和“石头”,在英语中则为Lenin、Stalin、Kamenev,如果不懂俄语就看不出原词的词根含义,也就无从联想其姓氏内涵。又如苏联政要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 他在谈判中常常否定西方国家代表的提议,因此被称为“涅特”先生,这里的“涅特”就是俄语“нет”的音译,意思是“不”。关于音译问题,笔者在翻译姓氏“Пономарев”一词时就遇到了困难。该姓应该译成“波诺马廖夫”还是“波诺马列夫”呢?俄语单词中字母“е”和“ё”往往是“雌雄同体”——“ё”也可写作“е”。个别外来词中“йо”和“ио”也可表示“ё”音。如,人名“约瑟夫”(Иосиф)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姚内奇”(Ионыч)便是这种构词法。最后通过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应取“ё”音,译成“波诺马廖夫”。如果不懂俄语,一旦遇到汉译本文献中的误译、漏译和错译,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辨识能力都没有,就很可能被误导,将错就错,错误解读信息,影响研究质量。

三、提高翻译水平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中介手段”。[20]翻译能力也是世界史研究者解读和利用外文材料,开展学术研究的“看家本领”。事实上,许多世界史研究大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翻译家,由其译介的译著也为学界了解国外优秀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翻译水平是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的必然要求,以下简述笔者对翻译俄文文献中词汇处理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笔者认为,一篇文献在动手翻译前,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简要通读全文,大概掌握文章的写作题材、主要内容、成文年代、作者简介等信息,据此判断该文需要用何种语体来翻译,选用何种色彩的语言来行文等,为通篇材料定下总体基调。笔者对选用译本词汇的主要原则是尽量选用雅词,避免陋译劣译;词汇使用上坚持术语化与规范化;统一翻译标准,避免一词多译;注意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和使用规范调整语序,避免倒装;酌情增减字词,补充缺失成分;求信与求雅相统一,既要尽量还原原文,忠实文本,又要考虑到适当修辞和变通,使文义通顺流畅而不失简洁博雅。

其次是根据文章特点选用合适的词汇。由于某些术语名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在组成句子时还要考虑其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从该词的若干义项中择取一个比较符合文义的义项来填补空缺。在翻译实践中,词汇的选择还存在“色彩”问题。翻译实践中对句子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词汇义项的斟酌选用上,尤其是对一些敏感词汇在细节方面的处理上最见功力。如翻译“покойник”、“мертвец”等词时,要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和不同场合变通为“死者”、“遇难者”、“先人”等;翻译“труп”、“тело"等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翻译成“遗体”、“尸体”、“遗骸”等不同义项。另外,与“死”有关的词组和句子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区分性质、褒贬等。如“перед смертью”形容烈士时要译成“就义前”,形容僧侣则可译成“圆寂前”,中性化形容方式则为“临死前”。翻译“после смерти”时则有“死后”、“去世后”、“仙逝后”、“遇难后”、“驾崩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根据具体死者身份和时代的差异,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

词汇问题还体现在口号类文字的翻译上。翻译口号类文字,一般采取语言的经济原则即在能够清楚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越简洁、越短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经验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经验分享

两年时间匆匆而过,终于得到了拟录取的通知,不禁松了一口气。回想这两年的复习和考试,心中有些感慨,走了不少弯路,也做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复习时间,在此特别写下来,希望能让看到这段经验的考生不再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笔者世界史专业毕业,本科就读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所师范类高校,母校在世界史方向有一定成就。因为我的兴趣方向主要集中于德国史,特别是近现代的德国,所以选择考取华东师大的世界史研究生,想在这一方向继续深造。我觉得考研时我和身边的一些同学朋友主要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考研学校的选择问题

相信很多同学在决定考研之后,第一时间便会遇到院校选择的问题,这里仅介绍我的一点经验和实际面临过的问题,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我的本科是一所世界史特长的高校,并且我本人也受到了世界史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我很感谢我的本科学校对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我本人的兴趣方向是德国近现代,我的母校没有这个方向的老师,所以我在大二大三这个阶段就选择考研去其他学校读书。在择校方面,比起中国史,世界史的选择比较少一些,因为大部分能招收历史学研究生的院校,中国史学科建制都比较全,基本上各个方向都有老师可以带学生,相比之下世界史的硕士点和老师就少一些。比如我德国史这方面能选择的院校基本就是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华中师大和华东师大。这四所院校的德国史方向老师相对较多,并且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比如华中师大主要方向就是德国二战和冷战时期的研究。我本人更想做一些近代时期的研究,最后选择了考取华东师大的硕士。

话题谈到这里,院校的选择还并没有结束,兴趣只是选择因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客观问题。

第一个就是要关注国家政策和所选择高校的政策变化。先说院校政策的变化,相信考研的同学们对于这两年自命题高校纷纷改统考的事情有所耳闻,在我大二大三这个阶段确定考研华东师大后,华东当时还是自命题高校,并且考研推荐的书目也是华东自己的教材,所以我在买了华东教材和华中上岸学长学姐的复习资料、笔记进行复习。因为大三到大四的那个暑假华中还没说改统考,所以我就只复习了世界史。然后让我比较蒙的事情就发生了,华东在9月突然宣布改成统考,意味着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要加入我的复习范围。我自身是世界史专业出身,中国史修完必修课就没再继续学习,可以说很多东西都还给老师了,中国史基础不是很好,也没早早开始复习,所以第一次考试以微小的差距没有进到复试,遗憾落败。第二年痛定思痛早早开始补中国史的内容,但上学的时候我就没弄明白中国史很多问题,自学肯定是弄不明白的,于是我买了网上一些上岸的学长学姐,包括我舍友的复习笔记,同时还选择听了网上一些现成的中国史通史网课(关于具体复习的选择和安排我下面会讲)。特别是在我啃书的时候,还听到了好消息,今年统考名词解释取消了,可以说非常幸运了,减少了我很多复习的压力,于是第二次有惊无险地上岸了。

再有就是要关注国家政策,今年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自命题考生不能调剂统考院校,只能调剂自命题;而统考的考生不仅能调剂统考院校,还能调剂自命题院校。这个政策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舍友中国史中古方向,自身实力比较强,本科期间参加过学术论坛,并且在论坛上宣读过论文,还发表过文章。但他,怎么说呢,按我们家乡话说就是有点轴吧,一心认准北大,想去那读书。第一年考的分数和名次差的不是很远,差十名进复试,于是第二年选择继续考,遗憾依旧没有考上,分数很高,比我分数都高,但因为今年政策的变化,于是只能选择一些自命题高校进行调剂,选择就少了很多。他是因为分数比较高,所以还能有一些选择的余地,如果一些分数比较低的同学,比如刚过国家线,这样的同学还是自命题考生就比较难受了,如果是统考的考生,一志愿没上线的情况下,也会比自命题考生选择多一些。不知道明年考研的政策会如何变化,所以有考研意向的同学们一定要注重每年的国家政策和目标院校政策的变化。

第二个要考虑的就是,同学们如果要选择目标院校的话,笔者建议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做一个评估后再做决定。这里继续拿我室友举例(我询问过他意见了,他不会介意),之前我说过中国史的选择还是比我们世界史多一些的,他除了北大还可以选择比如人大、武大、南开这样的中古史研究实力也很强且录取名额比北大要多的学校考试,我觉得以他水平进复试应该没有问题。他自己也跟我讲,确实是高估了自己的水平,因为也是二战了,等不起了,所以今年选择了调剂。不过空说实力评估也不是很具体,这里我推荐一个我这位室友总结出的实力评估方法。我室友将考研考试的能力分为三档:

第一档是能在考试前把目标院校推荐的教材和一些市面流行的教辅上的知识点背下来,就是死背。比较欠缺用自己语言来陈述知识点,以及缺少遇上一些历年考试没有遇上过的问题或者问法灵活的问题时应变的能力。学术能力稍差,就是写论文比较痛苦,对于考取方向近年主要研究成果、专著和老师也不是很熟悉。这种考生建议可以选择一些有一定实力的一本院校进行考试。

第二档是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看过十本以内的自己想考取方向或者目标院校的除教材外的专业书籍,有一定学术能力(因为考研不只是初试,很多好的学校复试都会问学术类问题,这个也要在考虑范围内),建议可以选择有学术特长的几所一本院校和211考试,985也可以尝试挑战。

第三档,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打破书本或者教材约束好的框架,答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讲出一些重要知识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和其他知识点进行联动的能力。同时具备有一定学术能力基础和阅读量的考生,可以选择985院校挑战。

Ps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拿“论述唐代两税法”这个题来举例

如果是第一档的学生,基本上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是,唐代杨炎所创,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收实物税逐渐向货币税改良,以原有的户税和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新的税收制度等等教材、教辅上零散的内容。

如果是第三档的学生,除了上述之外,他们还会想到一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比如他们可能会想到,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是随着安史之乱和以均田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度瓦解,大量的普通民众因为战乱和土地兼并的原因失去土地难以为生,进而大量流亡。国家失去了对土地和人口的管控,原有的税制从根本上遭到破坏,国家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就有了很多对策。先是地方逐步进行自我改革,然后国家统一把租庸调这种以均田制为基础的人头税制度改良成为两税法这种以户为单位、以土地财产多少为征收标准的税制。还会想到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两税法以前,中国古代多在土地分配上下功夫,注重于土地制度的改革,而以两税法为界,有的学者认为两税法改革代表中国古代政府很难继续控制基层土地、人口。所以两税法以后中国古代多在税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以求提高财政收入。并且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第三档的学生还具有把这些知识点有逻辑地进行排列组合并呈现在试卷上的能力。

总之院校的选择我认为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自己的兴趣方向或者一些未来就业规划,一个是国家政策和院校政策的变化,一个是自身实力的评估。

二、考研复习

结束了院校选择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复习。历史学考研分为三个部分,政治,英语(历史学考研一般都是学硕英语一),和专业课考试。其中专业课考试根据学校的不同,会分为只考中国史或只考世界史or世界史和中国史都考两种,个别院校有特殊要求,我记得好像南开考世界史的话也有考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一)政治复习

有关政治复习,我本人是不太推荐自己看书复习,因为几本政治书加起来还是很厚的,并且还会考一些时事热点,这个考试大概有70分的内容是不需要多年的理论素养就可以用应试的方法拿到的。这里推荐可以报一些网课或者线下课程,笔者这两年,肖秀荣、徐涛、腿姐,这御三家的网课和辅导书都用过,感觉都还可以,尤其是大题一定要看肖秀荣。在肖秀荣必选的基础上,徐涛和腿姐二位老师的“网课+刷题”选择其一即可,一般来说暑假开始复习的话,用两家教材复习时间绝对够用。

基本上大题好好背,他们的网课跟着上下来,再做做他们的选择题,一般来说拿个60+应该问题不大。哦对了各位要注意,他们的网课在暑假就开始了,暑假是知识点梳理部分,我第一年考研就是九月后才知道有网课才开始上,时间上就比较赶。第一年那个暑假就自己看书复习的政治,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也不知道哪部分是重点什么的。所以这里建议复习要从暑假开始,等着九月开学后,4个月时间想上岸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当然,如果是文科生,对政治复习比较有信心的话,暑假过后再开始复习也是来得及的,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哦还有政治大题一定要动笔写,而且要计时,最起码要动手抄一遍,因为考试的时候要持续写几十分钟,写数千字,没有前期训练的话很容易手速慢写不完。

(二)英语复习

有关英语的复习,我个人认为英语复习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能力,一个是答题技巧。基础能力就是最简单的单词量,这个不同英语考试是有不同的词库的,市面上英语单词书很多,比如恋恋有词啊或者小红书啊,如果是英语基础比较差,比如低分飘过六级,甚至低分飘过四级的,建议早早动手就开始准备英语基础的复习。

进入暑假后建议可以开始做题,训练答题技巧了。市面上买英语真题的话,一般都是分开包装的,分为近十年真题和近二十年真题,同学们在买的时候要注意自己买的是全部真题,还是十至二十年前真题。我个人建议,暑假7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先把近二十年英语真题写一遍。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第一次写英语一的试题肯定是很艰难的,别说能在规定三个小时内写完一套题,可能一下午才写完两三个阅读就烦躁了写不下去了。我记得我最早开始做题的时候,40分钟才能写完一个阅读,但这个时候不要放弃,哪怕做的慢也不要放弃,哪怕看不懂也不要直接抄答案,哪怕分两三天才写完一套题也不要紧,先努力做一遍,做完一遍。然后也先不要看答案详解,可以在简单对完一遍选择答案后,先自己用手机查查自己看不懂的单词,因为这时候单词记忆是印象最深刻的。这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文章可以有一些自己不会的单词,但每个选项的意思一定要都查字典弄懂。(因为考试的时候遇到看不懂的文章很正常,但遇到看不懂的选项几率比较低,很多选项的生词都是几年内甚至十几年内重复出现的,考试时候看不懂就很致命。)然后再看看自己的选择,先自己思考一下为什么选错,是会错意了,还是粗心没有关注到文中的关键词。就这样一个暑假过去,最起码要把近二十年的真题写一遍,如果是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这个过程会收获很多。

等到开学后,也要继续保持手感做题,尤其是作文和翻译,我知道的有的同学一般不做这个,然后等着考场碰运气看能会几个,把得多少分的机会全部让给阅卷老师。但同学们,考研虽然不是高过一分压死千人,但这一分两分在上岸和调剂的时候可是有大用的,不能轻易放弃啊。英语这个东西,一天不弄就会有退步,语感就会有下降,但考虑到开学后事情可能也会比较多,一周也要尽量保持四套题的程度。并且这时期要开始努力一口气做完一套题了,即使都是做过的题,也是很考验精力和心态的。

等再然后进入到十一月,我个人建议做题的话,题集中于近十年真题,反复做,做个两三遍很正常。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像正式考试一样,下午两点开始做,模拟真实考试,因为这时候是人一般最困的时候,也是精神最不集中的时候,十一月了要开始调整生物钟了。并且要开始计时做题了,三个小时内写完,做全套,从完形做到大作文。最重要的是,中间也不要翻答案,因为这很容易养成一种惯性心态,真上了考场的话遇到不会的,很容易想翻答案,这时候又没答案可看,心情就很烦躁,很容易彻底崩掉,发挥大幅度失常。

基本上这就是我英语复习的一些经验,和一些个人复习计划的建议。接下来我们说最重要的专业课复习。

(三)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的复习根据考试的不同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这里我们两部分都介绍一下。

有些同学可能比较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在选择了院校后,并且直到报完名也没见学校考试政策有变化,于是就兴冲冲开始拿着教辅,比如长孙博那厚厚的好几本开始复习了。我个人不是很建议这么做,因为教辅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而历史学考研,尤其是统考,考的是学生对历史整体掌握的能力。这个听起来很玄,别着急,我下面会解释。

我建议同学们在选择院校后,可以先去目标院校的研招网看一眼硕士招生相关内容,大部分院校都会把自己学校所招生专业、方向和推荐书目挂在网上,一般来说这个变的概率不大,今年的要是还没出,看一看去年的也行。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不同学校推荐书目是有细微不同的,虽然大部分院校推荐教材,中国史都用朱绍侯先生的教材,世界史都用吴齐本。但也有一些院校,比如北师大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推荐用北师大自己的教材。即使有的同学是统考的也要注意查询这个,因为这个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命题院校,比如有的统考学校会在推荐书目里加入陈高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样的学校虽然无法决定初试统考考什么内容,但是他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问考生一些他们推荐的考试书目里的内容,比如有的学校列了陈先生这本书,回来人家复试的时候就问了几个历史文献学的问题,比如让你简述为什么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分类法从《七略》的分类法发展到了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简述《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评价某传世文献的学术价值。这种问题没准备的话当场编都编不出来,考研能多准备还是要多准备。

在浏览过推荐书目后,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暑假的时候把教材过一遍,而不是直接用教辅复习。因为我可以负责任说,市面上卖的好的几家教辅我和室友准备考试的时候基本都买齐了,我大体上都翻了一遍,大致上教辅的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部分论述题,第三部分历年真题,最近两年教辅还丰富了内容,加了一个大事年表。这样有好处,就是应试用的,准备起来应对考试很方便,但是也有坏处,因为人的记忆肯定不能记住所有真题,更何况每年还有变着方法问的题和新的题。所以我推荐暑假先看一遍教材,慢慢看,并且在这时候还可以找一些上岸的学长学姐帮助梳理一下知识点,还有可以结合b站就可以搜到的名校的通史课学习,比如北京大学阎步克老师、邓小南老师、张帆老师他们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和东北师大、北师大的世界通史的网课等等。暑假时期最好要对历史发展形成一个基本的印象。不过具体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复习内部略有不同,因为中国史的发展一以贯之,而世界史是个大的概念,内部应该分为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时期。接下来我们分开介绍。

我先来介绍暑假的一些任务

中国史我个人比较推荐古代史部分用朱绍侯先生的教材作为基础,多年以来久经考验,知识点涵盖范围比较广,有时间和需要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北京大学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提升深度。相对来说,如果是考211、985的同学,建议最好也看一下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并且结合已经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和上文介绍过的b站就可以搜索到的北京大学阎步克老师、邓小南老师、张帆老师他们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把古代史的知识好好梳理一遍。

中国近现代史,也就是经典意义上的历史分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国民党逃至台湾这个时间段的知识,我相信很多同学查一查都会发现教材因为篇幅所限,只记述了一些大事件,对于细节有所忽略,并且近现代史研究日新月异,教材受多种因素限制对于前沿研究吸收不足。这里推荐一个我复习的方法,首先教材就用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就可以了,在看教材的同时,b站就可以搜索到华中师范大学录的近现代史课程,我比较推荐这个。这个课程录于近十年,用这个课程结合教材复习一遍,我觉得基本上可以对纷繁复杂的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相对成条理的认识了,如果再不行,那只能再找辅导班或者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辅导了。

然后就是共和国史,本来因为大部分院校不怎么考共和国史的内容,我以前也不是很在意,简单复习一下名词解释就完了。结果今年统考大题那道大三线,好家伙,要不是我身为北方人,家里有亲戚就是当年大三线工程的工人,我还知道点这个事情,这题差点把我送走。所以保险起见,各位同学共和国史也要好好复习,我觉得这个教材哪个都行,比如我用过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觉得都可以。

在这个暑假期间也不能光看书听课,我的建议是可以自己简单做一些笔记,梳理一下知识逻辑。我自己就做了大概有几万字,可能有十多万字的笔记吧,把知识点都梳理了一遍,一些经常坑考生的重要问题也自己试着写了写,我认为这个方法对我还是比较有用的。如果实在不会做笔记的考生,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这种笔记一些机构都是有卖的,买他们课就有。或者也可以找一些上岸的学长学姐买,区别不大,机构卖的很多也是上岸的学长学姐写的。

世界史方面,统考推荐的教材一般是吴齐六本,但根据本人的复习体验,世界史复习如果能搭配上北师大四本一起复习的话,会事半功倍,尤其在梳理整体脉络方面,吴齐的横向脉络配合北师大的纵向脉络,会使事情变得轻松很多。延伸的阅读方面,古代史比较推荐李海峰老师的《古代近东文明》,篇幅不大,但很有助于梳理近东地区的线索,如果对古埃及有特别需要的,推荐刘文鹏老师的《古代埃及史》,对于统考来说一般还是主要考古代希腊罗马,但其实希腊罗马的内容在课本或者教辅上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如果仍有学有余力者,推荐阅读《剑桥古代史》。中世纪的话,推荐本内特的《欧洲中世纪史》,毕竟统考中世纪还是主要以西欧为主。近现代的情况感觉跟希腊罗马有点类似,如果时间充裕,你甚至可以把主要几个国家的国别史各看上一本,比如英法俄德美日这几个国家,

同样,世界史的复习最好也是教材搭配网课,b站网课古代史比较推荐东北师大的古代史课程,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一些名校的网课都是不错的。在此比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课的话建议多听名校的,辅导机构的网课总体来说评价都不太好,很多都是呆板地读ppt材料之类的。往年的统考复习时,可能对现代史和史学史之类的不是太重视,但有了今年血的教训,还是推荐大家也多看一些现代史和史学史的东西。史学史的话,比较推荐张广智老师的《西方史学史》。

暑假结束前能过完一遍教材就很不错了。最晚,暑假结束之后要开始用教辅了,我个人比较推荐长孙博。我刚入大学的时候,长孙博薄薄一本,可能也就300多页,不到400页,中国史和世界史知识点都在里面了,这哪够用。但近几年来,长孙博每年都在更新丰富内容,书是越来越全,也越来越厚,基本上可以说足够用了。但是幸福的烦恼也接踵而至,就是怎么用,因为一个字一个字背,背个一年都背不完。这个要是同学们有兴趣的话我回来可以单开一个帖子详细教学,这里说一下最基本的用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孙博21年版分为三部分,第一本是名词解释,第二本是论述题,第三本是真题集。第一本名词解释,有些统考的同学可能考虑到没有名词解释就不买了,我建议如果统考的有同学朋友考自命题的,或者学长学姐去年有买的,可以找他们借来看一看,看什么呢,学习他们的叙述方法。因为历史学考研主观题分为三种,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统考虽然没有名词解释了,但简答题还在。在我看来这两个并没有本质区别,名词解释和简单都是首先要求交代清楚所问的这个词或者这个事件是什么,其次起因经过是什么,最后对于中国历史,或者当时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个答题逻辑是很重要的,首先背的时候这么背,容易背下来,其次写题的时候这么写也容易得分。

第二本是论述题,这是重心。之前如果同学们暑假已经按我上面所说,对于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和认识,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论述题复习阶段了。论述题答题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名词解释+简答,要求我们解释清楚这是一个什么事物或者事件。第二部分就是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或者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是考验平时积累和理解深度的部分,这一部分没有什么技巧,是考试的精华所在。

论述题一般会要求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进行排列组合,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种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比如“论述欧洲封建制的诞生”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确定时期和地区,然后考虑到封建主义的两个来源:一个是日耳曼的公社、扈从制度等日耳曼来源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一个是罗马帝国交通网断裂后,大城市资源物资供应不足,破产的市民又遇上战乱,不得不依附有土地和军队的封建主,以求生存。最终在两个来源共同的运作下,封建制度得以诞生。但我说的是我自己整理的内容,教材上这些知识点都是分开的。到了世界近现代史,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实现,这种割裂感更为严重。比如一个外交事件背后,世界各国都有牵动,但教材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介绍的,使读者不能了解同一事件下不同国家的应对和影响;或者是一个大事件一个大事件介绍的,使读者不能理解不同国家内部发展的路径。

第二种就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深度,比如我前文所举出的两税法的例子,一些院校的考试中,如果学生只答了第一档的教材基本知识,是只能拿及格甚至一半分的,这些院校阅卷的时候还希望能看到学生可以就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历史意义、从人头税到户税的历史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的。

第三种就是考察学生对一个大历史时期发展的掌握程度,比如可能会问从xx时期到xx时期xx制度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打破教材上章节的限制,把一个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路径和历史细节讲述出来。

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教辅都是按照历年真题所考过的题目来排版他们的论述题内容。我认为这对复习非常方便。因为虽然我前面归类的看起来很难的样子,但很多知识点考了很多年,已经被考出各种花样了,基本上在研究生考试这个阶段创新的可能性不大了。我们学历史的更懂前人经验的重要性,教辅论述题部分按照考题进行分类,是我们很好的参考。我觉得长孙博教辅这部分唯一的问题就是有些太全了,比如有些科技史的题什么的也都事无巨细。如果完全按照他那个背,一道题好几千字,肯定是不好背,第二是考试的时候时间肯定不够,一道论述题手速最快的同学1500字就可以了,一般控制在1000字就是极限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挑重点背一下,不是省去知识点,而是可以把大段话缩减成为一句话。这个详细解释起来估计能贴一万多字,篇幅所限我就不详细说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有考题问你三省六部制度的发展,真的不用事无巨细从汉代三公九卿制度的渊源开始说,更不用详细说六部每个部都是啥,二十四司都负责什么。抓住几个要点,第一个皇权的变化,第二个三省六部到中书门下体制的变化,第三个三省六部变化所带来的政务运行和国家机构设置的变化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我觉得就可以了。

最后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最晚到十一月,无论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还是论述题,都一定要开始动笔写,因为历史学专业考试的写作量比政治大得多,并且一个事情你看似背的很好,但这很多情况下都是个错觉,写一写就会发现自己的漏洞,哪怕没有时间都写完,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把答题思路写一写。

在反复背默教辅的过程中,一般考试的时间就会悄悄到来了,这个过程非常艰苦,也非常枯燥,我很多同学不是在九月放弃的就是在十一月放弃的,当然了,他们还有其他的人生选择,有的人找的工作也不差,这没什么可评说的。但我希望有志于考研的同学还是不要被这种外部环境影响了,考研考到最后你最需要战胜的人往往不是你的竞争者而是自己的内心,加油啊朋友们。

以上基本就是我这两年考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了,大体上就是分为三个时期,即暑假准备,九月开始反复背,十一月开始冲刺训练。

不知不觉写了近万字,我这个人废话还真是不少啊哈哈哈希望里面有些事情能帮助到有志于考研上岸的同学们吧,加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