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两河流域的论文题目

2023-12-08 16: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两河流域的论文题目

我们传统收到的教育,总是笼统地被告知,中国的历史很悠久,非常伟大。
其实,这事比较复杂,值得研究,拿出文物证据,厘清事实,这很有意义的。

西亚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巴比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地中海沿岸地区(包括现代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古代文明、
现代伊朗西南部地区的古代文明(埃兰、米底、古波斯)
以及小亚细亚地区的古代文明(赫梯文明)。
Sumer 苏美尔文明为例,非常有意思,季羡林老先生做过研究的。

我给你建议的题目:《亚洲文明源头的比较研究》

1500字论文,以某地域文明发展过程为例,分析地理环境与文明变迁的关系,多用历史事实,逻辑清晰。

  梁勇的世界文明史么? 一、 地理环境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所谓两河流域,指的是发源于西亚塔失鲁山和扎格罗斯山的两条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流过的地区。这两条河流在巴格达附近几乎相汇有分开,到距离波斯湾大约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汇。从巴格达以下,两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冲积平原,就是两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地方。这块冲积平原的南半部古时成为苏美尔,北半部称为阿卡德,又可以成为巴比伦,巴比伦的北面成为亚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在干燥环境中的水分充足的冲积地。两河的水源是土耳其东部的积雪,它们每年泛滥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积雪融化的快慢,泛滥的时间一般在四月到六月。从水源头到三角洲的距离很短,所以冲积的比较剧烈。两河流经大片的沼泽地时,河水大量蒸发,在到达三角洲入海口时沉淀了大量的盐分,所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直存在盐碱化的问题。幼发拉底河河床的中间部分比周围高,泛滥的河水就会在几个星期中停留在临近的泛滥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积了大量的盐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两河流域的人们需要修建灌溉网络来控制河水的泛滥。如果不做维护,任河水泛滥,两河流域的平原将不能够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从苏美尔到阿卡德再到亚述,于土地弃耕有一定的关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河流比较婉转曲折,因为北部多山。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有所改变。从乌鲁克晚期到乌尔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区,但是随着南部盐碱化的不断加剧,居民逐渐北移。
  在没有先进的水利技术的条件下,北部河谷地区很难维持灌溉网络,随着水利技术的不断提高,帝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部的盐碱化问题变得越来越重。在一个时期,农作物的产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种子的数量却增加了一倍多。长期连续的耕作,不做设当的休耕,加速了盐碱化的进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盐分不能被冲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层。盐碱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人们不断地北移,从苏美尔到阿卡德再到亚述,三角洲地区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二、 地理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北部一片广袤的沙漠地区。尼罗河自南向北从这里流过,留下了一条狭长的河谷,与河谷相对应的是两边的沙漠地带,河谷和沙漠构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 。埃及的东西两边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较孤立,这种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对外交流比较困难,但另一方面这种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敌的入侵,有利于保持文明的延续性。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在干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没有尼罗,也就不会有埃及的文明。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维多利亚湖,主要有两条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白尼罗河的水量比较稳定。尼罗河全长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内有一千多公里,流经开罗时分为五条支流呈放射状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罗河三角洲称为“下埃及”,把开罗以南比较狭长的地带称为“上埃及”,古埃及的国王自称“上下埃及之王”,这个称号反映了河谷与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别。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为古代埃及人的乐园。每年的七月,尼罗河的水位逐渐上涨,并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达到高潮,整个河谷都淹没在河水中,河水退后,留下了一层淤泥,这些淤泥富含磷酸盐和腐殖质,是农作物生长的沃土。由于河水在大多数的时候都定期泛滥,及时带来天然化肥,使得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尼罗河不仅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还避免了两河流域的盐碱化问题。在收获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月的干旱,使水涝和盐碱化问题得以避免。此外,由于淤泥的沉淀,河两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滥不是冲破堤岸,而是顺着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这些小池塘可以储存许多水,在枯水期的时候在倒流出来。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盐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补充灌溉。
  沙漠虽然不能让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资源对古埃及人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势相对平坦,分布着几个绿洲,绿洲中产一些宝石,西部沙漠对古埃及人的影响仅限于此。东部沙漠对古埃及人的生活较为密切。这里的山比较多,石料丰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从这里弄得;东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还有储量较丰富的金矿,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对沙漠中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是埃及人经济生活的重要环节。没有积极开发沙漠的愿望和勇气,就不会有金字塔和卡纳克神庙的奇迹,和令后世赞叹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古代希腊人的故乡既包括被爱琴海环绕的巴尔干半岛,也包括海洋周围的其它地区,爱琴海上有许许多多的岛屿,这些岛屿就成为古代希腊人向外拓展的垫脚石。希腊半岛的东部比西部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的海岸线比较曲折,航海条件较好,而且面朝东方的古代文明发达地区,有条件汲取埃及、西亚文明的成果并与之进行各种交流。位于半岛的科林斯地峡延长了动不得海岸线,形成几个独立的岛屿,并将它们推向大海的怀抱,使得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商贸中心都集中在东部。
  希腊半岛上多山,一系列崎岖的山地将希腊与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分割开来,北部成为马其顿。希腊半岛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过一万英尺,但是这些比较陡峭,不易翻越,这就使希腊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这也是古希腊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个原因。希腊半岛上没有大平原,也没有利于农业灌溉和交通的大河,农业不是很发达。希腊的海岸线比较曲折,几乎所有的城邦离海岸线都不超过四十公里。对当时的希腊人来说,半岛上唯一的交通途径就是崎岖的泥路,陆路交通既缓慢有昂贵;海上经常有风,而且海盗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当时的希腊大都不愿意出门,这可能是希腊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腊半岛的矿产资源较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较早。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潮湿多雨,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区有雪,其余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会有大风和寒冷的天气。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样,农业收成不稳定,时好时坏。希腊人自己认为除了偶尔的自然灾害外,当地的气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亚里士多德相信气候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命运,希腊的天气不冷也不热,对希腊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都有好处。他们能保持自由,并创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们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统一,他们就能征服整个世界。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古文明的产生、发展。西亚之所以有这样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样的文明,希腊之所以有不同于它们的文明,跟地理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为什么金字塔出现在埃及而不是出现在希腊,为什么城邦政治盛行于希腊而不是西亚,这跟地理环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水的议论文800字 以水为话题的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水的议论文800字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善若水,处处彰显人性美丽和人格伟大,至善者,水也。

水,清澈纯粹者也。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曾接受王茂生夫妇救济而生活。当他被封为平辽王后,前来送礼文武大臣络绎不绝,他都婉言谢绝了,而面对王茂生送来两坛美酒,他不仅不生气,反而十分感激,并当众畅饮三大碗。君子之交淡如水也由此而传为一段佳话。不错,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趋炎附势贪念,没有阿谀奉承虚伪,没有荣华富贵欲望,只有如水般清澈纯粹真诚与坦率,又怎不叫人在琳琅满目珍宝中独爱一坛平淡却象征纯洁清水呢?至清至洁者,水也。

水,能屈能伸者。世间万物,或高如巍峨青山,或圆如中秋皓月,或直如飘渺在大漠孤烟,或细如弯弯柳叶,而能集方,圆,高,低,弯,直于一身,能伸则伸,应屈则屈者,唯有水矣。水之申屈,令人惊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发奋写《史记》,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一章。他正是具备了水能屈能伸性格,忍辱屈于宫刑惨痛遭遇,忍受身体上和心灵上耻辱,却在精神境界上伸向了一个新高度,更为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经典著作。我们不得不惊叹,能屈能伸者,水哉!

水,以柔克刚,坚持不懈者也。水滴则石穿,我们无法想象至柔者是以怎样耐力抚平坚硬棱角,我们无法想象至弱者是以怎样勇气攻克坚固外壳,我们无法想象只柔者又是以怎样恒心穿透坚硬石块,然而,清晰事实却告诉我们,水天下柔者却做到了。在无限惊叹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以柔克刚,坚持不懈者,当为水也。

水,简单平凡却处处伟大,水,清澈透明,却深邃而幽远,水,柔弱温和,却积蓄力量老子云上善若水。

奔腾不息的江河,浩瀚汹涌的大海,它们都是因水而精彩,因水而壮观。如果没有了水,江河便不再是江河,大海也不会有汹涌的波涛,澎湃的巨浪。

水是生命的基础,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便不可能繁衍至今。目前,科学家发现水能够合成最简单的有机分子。因此出现了轰动一时的大海起源说。不光是人类,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水。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动物的生活离不开水;农田需要水的灌溉;土地需要水的滋润;发电、生产也需要水

用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当它的温度低于0℃时,它会凝固成冰,当它的温度厂家到100℃时就会沸腾,蒸发成水蒸气。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水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大气中有水、云层中有水、土壤中有水、地表下有水,还有我们人体,大约80%是水。我们的地球素有水的行星之称,因为在地球上70%是海洋,而仅有30%是陆地,而这其中还包括南北两极。

水下的世界多彩多姿,生物种类千奇百怪。正是因为水,才构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另一道风景线。水滋养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早就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并延伸出许许多多的文化形态。四大文明就是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萌生发展的。它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奠定了文明的基础。水,哺育万物,泽被众生。然而人类在水边书写自己的历史和文明的同时却破坏了它。昔日流水的潺潺声已被沉重的叹息所代替。水资源日益短缺,却存在着极度的浪费和污染。当我们满眼所见都是缺水的面孔时,我们将品尝人类无节制用水的后果。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土地龟裂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痛苦,不要用这种杰作来报答生我们养我们的这颗水球。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不能使它一天天减少,一天天被污染,不要让我们的国家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因,让我们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列,用艺术手段赞美水,唤起更多的人珍视水,爱惜水,共同努力,使涓涓清水永存人间!

那是一种液体,可以被分解,可以被混合于其它物质中;那是一种养料,是生命动力,所到之处,万物发荣滋长;那是一种境界,随遇而安,清澈故我,不卑不亢。水,从天而降落成雨,由石流下淌成泉,积少成多形成湖,奔流至海汇成洋。

你可曾留意那淙淙小溪,涓之细,行之轻;如清晨间淡淡鸟语,似傍晚中迷蒙霞光。可它生生不息,磨去了多少奇锋利石锐气!那是一种毅力!你可曾感叹长江壮丽,或从容向前,或奔流湍急;所经之处虽有万种风情,但无论旱湿冷暖,飞砂走石,亦或灌木丛生,它都一往直前。九曲蜿蜒中,那是一种勇气!

你可曾敬佩大海无边无际,日出光芒遮不住它浩天之气;它孕育生命,是万物母亲;它海纳百川是多么广博胸襟!它给予人类一切珍贵资源,给予生物生存动力,那是一种魄力!

水滴石穿教会了我们只要肯坚持不懈地努力,任何困难都将不再使我们畏惧!滚滚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教会了我们自强不息民族气节,也教会了我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哲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大海给予我们启迪,只要我们用智慧光芒升华自己,用坚强火炎锤燃自己,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如凤凰一般飞如属于我们自己一片天地!

正是那种神奇液体,蕴涵了无数生命真谛。水是一种精神,是大自然赋予每种生命都应有精神。当我们认识了水,我们也等于认识了自己。当我们向不可能说再见时,我们就有了溪水恒心与毅力;当我们欣然地接受挑战,积极地面对挫折时,我们就有了长江勇气与坚强;当我们平淡地处理矛盾,谦虚地接受指教,和善地对待他人时,我们就有了大海宽容与博爱。

滴水成流,百流成川,千川汇河,万河成洋。倘若在自己成长中也积累如此之多美德,那么原本平淡生命也会绽放出耀眼美丽!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水:雨水、露水、江水、河水、湖水等,它们有的晶莹透明,有的浑浊不堪;有的缓缓流动,有的激昂澎湃;有的小如珍珠,有的浩瀚如云。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启示,使我们的心灵也如水一般清明。

遥望那向东流去的河水,让人们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时光飞逝。古人对此也有不少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前人对后人的期望:要珍惜时光。是啊,拥有无限生机的我们,若不趁着这逐渐流逝的大好时光奋力一搏;又更待何时呢?

俯首注视那被雨水打上小孔的石头,让人们体会到了水滴石穿。这其间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是由量的慢慢积累才导致最终的质变。设若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一夜间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或是让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瞬间变成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再或是让一个双眼残疾的人一眨眼间变成一名100米运动员等等,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难以相信。因而凡是要想获得成功的人必须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时时牢记水滴石穿。

倾听那春雨水滋润万物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空灵。那一丝丝轻盈的细雨犹如淘气的精灵,伴随着微风,轻轻地跳到树叶上、花丛中、泥土中,也跳到了在一旁聆听的人的心中,让人联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雨声在喧嚣的生活中为我们平添了一份平静、一份空灵。

凝望那汹涌澎湃的波涛,让人们感觉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那激荡的海水中,蕴含着大自然雄伟的力量,同时也教会了人们:应该奋力拼搏,不管有任何艰难和阻碍,只须尽自身全力去搏,便无须遗憾了。正如汹涌的波浪无所顾忌地向海边的岩石打去一样。

总之,水无时不刻地在向人们启示着什么,水给人们的启示有很多很多。而在这其间的启示,惟有用如水的眼睛和如水的心才能找到,才能感受到。

水是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人的身体70%的都是水。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能够说没有水,就没有我们的世界,没有动物植物,更没有人类。

水是怎样来的呢?原先,在地球生成之时,火山频频爆发,科学家在研究火山熔浆时发现,岩浆中足有6%的水蒸发出去了。它们在当时的大气层中结合,构成了气体云块,越聚越多,上升气体再也托不住时,就下雨了。这样反反复复,就构成了原始的海洋,湖泊,也就是超多的水构成的。所以,水是来之不易的。

工业不能没有水。就拿原子弹来说,它生产时需要一种叫重水的东西淡化原子和质子,在建筑中也需要水,没有水城市就陷入瘫痪状态。

城市不能没有水。城市一旦没了水,建筑不能建造,不能生产任何东西,人类也会面临一场大灾难,种群就会灭亡。人体不能没有水,人体的内脏都需要水,构成人体的三个重大因素中,其中之一就是水。

但是人类却大肆的破坏水源,大肆的砍伐树木,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壳表面空虚甚至陷落,构成地质灾难,甚至污染残存的水。在此,我向全世界人民呼唤: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就是在保护生命。

地球上的水总有一天会用完,而没有水的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也许人类也会像恐龙一样消失。所以从现在开始人类要节约水资源。

节约水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用洗衣水冲马桶;随时关掉水龙头,生活中一件小事就可以节约用水。我还记得妈妈是怎样节约用水的:

一天,我肚子很饿,便跑出来监视妈妈有没有筛米,只见妈妈等了一盆水,我想:这不是在浪费水吗?我跑过去说:“妈妈,老师讲过水,生命之源,要节约用水,否则最后一滴水便是我们的眼泪。“妈妈说:”一盆水既能去筛米,也能去做别的事。“我半信半疑。只见妈妈将水倒入浇花的花瓶里,妈妈解释道筛米的水很有营养,浇花很适用。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接着还剩下半盆水妈妈先用来擦桌子,瞧,我家的桌子多么明亮和干净,这都是妈妈的功劳,擦完桌子的脏水则用来冲马桶。一盆水还真是多用,这就是节约用水的一件小事。

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人均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再不注意节约用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水荒。

大家都看到“疯狂阅读”,我记得有一次看到这样一段话:“少年喜欢喝汽水,它甜、变化多,因为少年不知愁滋味;青年喜欢喝咖啡,苦而甜、香而涩,有极成熟的刺激感;中年人爱喝茶,它幽香、恬淡;老年人爱喝白开水,因为它极淡。”但是,我却也独爱这白开水。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所以总在热闹的地方徘徊,正因为这样,所以也会喜欢或的是需要一份安静。

一个人,拿着水杯,抛开一切杂念,放下一切工作,静静地坐在阳台上的书房里,面向太阳,吸吮着阳光的温暖,让心尽情驰骋,独做着属天我的梦,带着梦想的翅膀,飞过末空,是一种自由。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我会忘记一切。仿佛整个世界是我的,似乎臵身于云层之中,飘飘然……

品水的清,品水的纯,品水的一似甜意。因清而纯,唯纯则清,纯清酝酿了甜意。心也似被洗涤过一番,清清的、纯纯的、甜甜的。轻呷一口,卷入遐思,仿佛在一片绿地,微风轻拂,抬头看天,天空一望无际的蓝天。

品水的浪漫,品水的诗意,品水的神秘。水的清,水的纯,总会令人心旷神怡,烦恼都烟消云散。似乎步入了那个我向往的“桃源”世界,有种虚无飘渺,又有一种近在咫尺,但又是摸不着的。眼前如画,诗意似的浪漫,如画般的浪漫,心随着思绪飘,带着浪漫飞。

品水,是件极雅致的事,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温度,这样品出来的水才会是或清纯或浪漫或诗意的。不过在我看来,有这些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一种心境,这样才能真正的品出水的蕴味来。

炎火夏日,日上中天,万籁俱静。

捧一杯滚烫的开水。独自盘坐在书房,手持标柄,将杯子合在手中,吹开来,缕缕热气从杯中浮出,水被微荡,轻吮杯中之热气,抿一小口,如温泉涓涓入腹。

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寒气逼人。

捧一杯凉白开,独自踱步栏杆前,轻呷一口,如冰泉缓缓入腹,更像冻雪融化。这水,越品越醇,越品越甜。那种醇香甜美,清清淡淡,超脱尘世,如果你也想这样,试呷一品白开水吧……。一切都会在清而淡中酝酿,在纯而洁中升华,品水,品出人生。

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就是水的精神———以柔克刚。

水的精神所有的门道,都在一个“柔”字上。水形随境变,贵在灵活。金属刚强,却因其延展性而遭切割轧压,而水则连绵不绝,抽刀不断。用掌去劈,它只会激荡着水花从你手边流过,依旧高歌前行。柔者存,刚者灭,这个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一时的迂回,既不是软弱无能,也不是卑躬屈膝。绕开刀剑,以柔碰硬,是为了顽强地坚守生命,而这正是生活的根本。

水本身既柔且韧,既纯而坚。钢铁砂石造就的楼房巍然耸立,却经不起水天长日久的冲击。何也?因为钢铁砂石的坚硬只是其外,而水能与其中的元素发生反应,使其渐渐土崩瓦解。水那坚韧灵巧的力量始终喷薄奔涌,带着亘古不变的活力。须知强大的水压甚至能切割工件,其威力不逊于任何材质。

水的刚中潜伏着柔的智慧,这柔便是刚的能量来源。为人处世之道亦如此,即甘处下风,藏愚守拙,进而厚积薄发,攻坚克险。刘邦就是这种智慧的典范。面对气势汹汹的项羽,刘邦思及自己实力不足,亲自登门道歉,用一时的退让换得了安全发展的时机。刘邦深谙“屈伸”之道,凭着高情商与项羽周旋到底,终取天下。而项羽则“过刚易折”,他只知生当作人杰,却不懂大丈夫也应能屈能伸,最终只能血洒乌江。由此可见,老子所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谬。须知一味地压缩,水就会获得更大的反作用力,而这正是刚柔转换的关键所在!

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是,有时韬光养晦要好过锋芒毕露。汉初匈奴不断犯边,为了安定民生,积蓄力量,汉初皇帝只得咽下不平之气,答应与匈奴和亲。一次次的忍让换来六十多年的.休养,“文景之治”使得汉朝经济繁荣,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匈奴作战。于是汉武帝毅然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力将匈奴赶出西域。没有先前的“柔”,何来后来的“刚”?大国外交应有水的精神,这样才能为国家缔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综合实力提高了,说话自然就硬气了。

水,以柔之手段攻刚之强敌,以柔之方式达刚之目的,和光同尘,养精蓄锐,骨子里却铮铮不屈,胜过铁打。学习水的精神,对修身与治国都大有裨益。

上善若水,柔者至刚!

据科学家研究,人十天不吃饭还能维持生命,而三到五天不喝水就会严重脱水,直至死亡。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污染的严重,全球有八十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中国是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有这样一个故事,让人看了非常心酸:

青海省有一个沙漠地区特别缺水。听说,每人每日只有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3斤定额的水量。3斤水,不光饮用、淘米、洗菜……最后还要喂牲口。

终于有一日,一头一向被人们认为憨厚、忠诚的老牛渴极了,挣脱缰绳,强行闯入沙漠中一条运水车必经的公路。老牛以惊世骇俗的识别力,等运水的军车来了,便迅速顶上去,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这样的情形,但那些动物不象老牛这样倔强。部队有规定,运水车在中途不能出现滴漏,更不能随便给水。沙漠中,人和牛就这样耗着,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使出浑身解数。可老牛一直没有动。

牛主人来了,他操起长鞭狠狠打在瘦弱的老牛身上,老牛被打得浑身伤痕累累,可还是没有动,最后顺着鞭痕沥出的血迹染红了鞭子,染红了牛身,染红了黄沙,染红了夕阳。老牛的凄惨哞叫,显得那么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队规吧,我愿接受处分。他拿出自己随身的水盆,从水车上放了3斤左右的水,放在老牛面前。

老牛没有喝面前以死抗争得到的水,仰天长啸,似乎在呼唤。晚霞中,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小牛贪婪地喝完水,和老牛一起在人们的一片静寂无语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读完了这个故事,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他能挽救许多生命。

我联系生活经验,编出了这样一个节水口诀:

珍惜水源,人人有责。

淘米的水,用来洗碗。

去除油垢,人的帮手。

洗脸的水,来冲厕所。

既不浪费,又很干净。

洗衣之水,来洗拖把。

拖把清香,人人喜爱。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一定要记住:“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

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就会渴死;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如果没有了水……是啊,我们要珍惜每滴水,爱惜地球妈妈的每一滴眼泪。大家都知道水是重要的,生活中唯一不可少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还那样的浪费水?为什么还有人要玩水?为什么他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什么看见了那些人的举止不去阻止?无数个“为什么”在我的脑中浮现。

今天下午我班举行了“节约用水”的活动,活动中,老师给我们看了许多照片,最令我震撼的是:温总理蹲在一块干裂了的土地上。据老师讲解,我知道了:以前那是一块湿润的土地,为人们收种庄稼的土地,由于一直没有下雨而造成干旱,温总理站的那一片土地,干裂的地方足有一尺深,总理低着头看着这一片土地,头埋得很低很低……看见了这个场面,我深深的沉思着,心想:天哪,云南干旱都倒了这种地步,而我们还这样无忧无虑地用水,玩水,浪费水,还不知道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回到家后,我在电脑上查资料的时候,一不小心打开了一个网站,在里面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角落里我发现了这一则惊人的消息: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美国的20%,在世界上列名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看见时我不禁吓了一大跳:原来我们每天喝的水面临着这么大的威胁,也许有一天我们就会没水喝了,怪不得当我们在用水时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你的眼泪。看见了这个消息,我才知道其中的含义。

经过今天的班会和网上的消息,让我知道了:节约用水,尽管只是一件小事,但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这也是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14亿人民将汇聚成一股很强大的力量,那么我们的地球家园就会更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从节约一滴水做起吧!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人几天不吃食物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几天不喝水却会死亡!而现在,全球有二十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我国干旱地区约有一千三百万人口严重缺水。缺水成为甘肃。宁夏等地区贫穷的直接原因,能让孩子喝上一口纯净水,洗个澡,是那些地区多少母亲的奢望呀!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有: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等。

我在小的时候,常常看新闻报道说,某某地区缺水,某某地区干旱,某某地区渴死多少人。傻傻的我就在想:水龙头里的水“哗哗”流个不停,他们怎么可能会干旱、缺水、渴死呢?再说了,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缺水应该不可能吧!后来,我慢慢明白,地球上的水不是都能喝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总水量高达十八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满足全球人口对水的需求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事实却令人大失所望。现在地球的存水量中,海水是不适宜人类饮用的。人类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源的一小部分,仅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一半的陆地面积、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二十亿人饮水困难。而我们人类正以每十五年增加一倍的淡水需求的速度消耗着淡水资源。到目前为止,人类淡水消费量已占全世界可用淡水资源的54%。

这一严峻形式并没有让所有人感到紧张。人类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有的人养成了一些陋习,随手将垃圾扔入河流里,或者无限制的浪费水资源,一些工厂甚至将污水排入河流里,这样严重污染了我们的河流。

难道大家一定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自己的眼泪才意识到要保护水资源么?我们要爱水护水节水,其实也不难!可以从我做起,充分利用用过的废水,尽量避免浪费。目前,我国还制定了很多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除了我国法律法规的约束,自己也要约束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爱水护水节水。让淡水资源更好、的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为人类做贡献。

爱水护水节水,我们在行动!

朱科蓉阶梯一水是人类的生命源泉,许多人都会说,水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维持下去,可以发电,可以为大地浇灌农作物……

但我想,水虽有那么多的好处,可是人类再随意浪费水,水最后也会像人类的生命一样慢慢枯竭。

水可以浇灌大树。大树还是小苗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点作用,只能种在路旁,供给大家欣赏,成为一种摆设。大树长大后,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立在路旁、山上,大树也成为了天然的屏障。大树贪婪地吸收着水分,根扎得越来越深,永坚不摧。

当自然灾害来到的时候,大树像守卫边疆的战士们一样,保护着人类,保护着我们的家园。而这归根结底是水的功劳,水赋予了大树生命,使大树长得更好,更强壮!

大树需要水,柔弱的小花也需要水。小花需要水,如果没有水,花将不存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将没有更多色彩,只有满目的青、黄和白几种自然呈现出来的颜色。

像现在是桂林、云南等拥有自然美景的地方,还不是有四分之一的美来源于花。如果没有花,这些地方将失去四分之一的美,而这些地方会让人觉得为什么只有一种颜色,游客减少,旅游景区也在慢慢被冷落掉,许多美景也会跟我们就此拜拜。

而花最终能够存活下来,并有那么多的品种和颜色,不仅仅是培育、施肥,还有更重要的是水。

大树需要水,花儿需要水,可有一天,水没有了怎么办?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篇故事,关于拍卖水的。有一位高人拿出一个用黑布包裹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掀开布,这世界上仅存在的最后一滴纯净的水。

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滴水。

“15000元美金。”

“20000元美金……”

大家相继用高价来争夺这滴水,最后一位大富翁以100万美金买走。

想想看,当人们拥有用不完的水时,有没有想到过水的价值。可人们没有水时,却想尽办法夺回这最后一滴纯净水,感觉自己好傻,当初不节约用水。

节约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别人洗完手后,水龙头没关,你帮他拧上;别人要把自己喝不下的水倒掉时,你告诉他,可以去浇花草树木……

总之,想要水永远存在,那就请节约用水吧!

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智慧生物为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团结协作,就构成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史 文化 研究论文 范文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 全文如下: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洲科学文化起源的基础。然而,起步就生机蓬勃的古希腊科学文化却不是奥林匹克山上诸神创造出来赐予欧洲人的。现代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这样说过:“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与其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1]因此,讨论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必须首先从西亚和北非的文明中去寻找答案。

一、时空渊源

从空间看,古希腊文化的发育离不开爱琴海的哺育。“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它恰处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两个伟大文化的交汇处。这里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它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2]因此,在爱琴海区域中孕育出的古希腊科学文化正是在吸纳和借鉴了东方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民族特点基础上的伟大产物。

从时间上看,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克里特文明与埃及文明的接触。希腊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那里翻开了它的第一页。克里特岛和埃及的来往始于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在此后的一千年里,克里特岛凭借其地处埃及和希腊半岛之间的有利地理位置,成为埃及和希腊的贸易通道,使克里特文化吸取了许多古埃及文化的成分,“克里特岛的刻印、壁画、石器,更主要的是它的在文字中都可以感受到古埃及人对其的影响。”[3]与此同时,克里特文化还与其东边的古巴比伦、特洛伊、塞浦路斯、北叙利亚文化有密切的来往。

从范围看,相当多的系统性科学知识远在古希腊科学文化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西亚、北非等地区存在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不可能是古希腊文明的最初成果。“像所有辉煌的开端一样,这不仅是一次进化的序幕,而且是另一次进化的终结和顶点。”[4]即无论是古希腊人的数学、天文学或医学都是在从北非的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借用了大量观察和原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东方文化为古希腊科学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利条件,才使起步较晚的古希腊科学文化迅速产生与发展起来。

古希腊科学文化是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科学文化相交汇、融合的产物。它不仅首次沟通了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还揭开了欧亚非大陆的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古希腊科学文化又将借来的东西重新整合,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复合体,进而奠定了欧洲文化的根基。

二、形式渊源

古希腊科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三个阶段,无论是古风时期的希腊文字与艺术,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还是希腊化时期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无一不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这可从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具体形式上找到其渊源所在。

(一)文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腓尼基人对古代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所创造的文字字母。在古埃及象形文字逐渐简化成24个单辅音符号的基础上,腓尼基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母,共22个,为线性符号,只有辅音而无元音。“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希腊人原本没有字母,是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了他们。”[5]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元音,便形成希腊字母,为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二)艺术

每一种古老文明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埃及艺术也不例外。

古风时代的希腊,改变了早期建筑材料——木头和泥石,而学习埃及人采用大理石作为其建筑的主要材料。公元前7世纪中期,希腊人就开始采用大理石 雕刻 巨大的人像,他们制作这种直立人像的灵感直接来自古埃及,同时还从古埃及人那里学到了雕刻技术。对比一下古埃及与古希腊雕刻作品,便知用石头雕出同真人一般大小的雕像并非易事,任何无系统的策划都将导致失败。因此,古希腊人不仅采用了古埃及的雕刻艺术,还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埃及的比例系统。

同时,伴随着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航海和海上贸易,古希腊人不断带回西亚的金属制品、珠宝、象牙等。对古希腊工匠的制作风格影响最深的是彩陶制作工艺,从东方传来的动物图案也出现在古希腊的彩陶上,如用在古希腊自然环境中未曾有过的狮子来作装饰就是最好的证据。此外,象牙雕刻则完全是西亚的工艺,它使古希腊工匠们从几何图案的风格中解脱出来。

(三)宗教

在宗教方面,古希腊是开放的多神教宗教体系,在古希腊人所崇拜的神中,只有少数属印欧语系。古希腊众神中的阿波罗和阿佛洛忒可能都是舶来品,最早起源于西亚和小亚细亚,只不过它们传到古希腊的时间要大大早于古风时代。“在东西方宗教的联系中,对阿多尼斯神的崇拜又从西亚传入了希腊,腓尼基神话中的浦昂神(锤子神)也被希腊人接受,改称‘皮格梅’,即‘拳头大的神’”。[6]可以说,虽然在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独特宗教体系,但其中也折射出一部分西亚宗教的影子。

(四)文学

古希腊文学也受到美索不达米亚的诸多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 故事 和希腊神话中的笛卡利翁的 传说 相似,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古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中相似的题材,希腊史诗的形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以找到原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苏美尔也有原型,同时,在赫西奥德的《神谱》中首次创造了神权更替的神话,其结构和细节都同西亚的一些神权更替的故事相近,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交流与借鉴的结果。

(五)哲学

“希腊哲学的根源在埃及,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是明显有误的。早在希腊人之前,埃及人就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提出了他们的哲学思考。”[7]同时,希腊人又在美索不达米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科学知识,带回了天文学和发达的数学原理,希腊人的思想和眼界也因此而大大拓宽。在此基础上,加之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与实践相结合,便产生了古希腊哲学,并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萌芽。

(六)自然科学

严密的自然科学始于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是希腊自然科学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之时,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建立已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就是吸收系统的东方文化的过程,他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托勒密、塞琉古、马其顿三大希腊化王国,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促使各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兴办文化事业,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因此,古希腊的自然科学也就深深地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主要表现在:

1.医学。自古希腊人将古埃及的许多药物和治疗 方法 引入欧洲后,至今还被欧洲一些闭塞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的村民采用。前3世纪初,在埃及亚历山大城作研究的希腊解剖学家希罗菲卢斯证明,脑是思维器官,人的一切感觉都是通过脑神经传递的。此外,他还提出血液循环理论,认为脉搏的轻重缓急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毫无疑问,他的医学成就实际上是建立在古埃及人的医学之上的。希腊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中所举行的孵育仪式也可能源于埃及人的模式。埃及著名神庙中都 收藏 有大量临床观察的病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案,也说明了希腊医学继承并延续了埃及人的医学成果。

2.地理学。亚历山大军队的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探秘,远征军中有一批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专门人才,他们随军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在地理学上取得辉煌成就,大大丰富了古希腊人的地理知识。前3世纪中叶,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担任馆长的希腊学者埃拉托斯提尼利用古埃及地理测绘资料及希腊各地航海信息完成了地理学专著《地理概论》。

3.天文学。古希腊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巴比伦,同时也受到古埃及人的影响。古希腊天文学奠基人泰勒斯精心研究古埃及人、巴比伦人的数学和天文学后,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预测出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此外,希腊学者亚里斯托库斯根据巴比伦人的天文观测资料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前1世纪中期,希腊学者尤利乌斯·凯撒引进埃及的太阳历,稍加改变后,成为用凯撒名字命名的“儒略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太阳历,也可以说是承袭了6000多年前埃及人的遗产。

4.数学。古希腊的泰勒斯还是一位数学家,他研究埃及的土地测量法后,制定出测量公式。毕达哥拉斯曾游历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吸取了许多先进的东方科学文化思想。相传他和他的弟子 总结 了当时的数学知识,发现许多数学定理,如“勾股定律”等。其实在他之前,两河流域等地的数学家早已懂得勾股定律,毕达哥拉斯可能只是作了验证和普及一类的工作。前3世纪初,长期执教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总结了当时的数学知识,根据公理、定义制定了一系列计算公式,创立了欧氏几何,成就卓越。

由此可见,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各种形式都以东方文明精华为渊源,而并非其首创。

三、途径渊源

1.商贸。随着希腊历史进入古风时代,希腊人同古老的东方文明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加深。“早在公元前9世纪,优卑亚和爱琴海上的希腊商人同冒险家就已经航海到西亚的西部沿海。他们在叙利亚北部的奥隆提斯河口建立起一个贸易点,开始同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商贸活动,不久,这里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8]与此同时,由于这时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产出口到希腊,也有相当数量的工匠为寻找生路,到克里特岛建立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的加工和青铜器制作。

古希腊人还在埃及尼罗河的支流卡络色斯河岸建立了诺克拉底斯城。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上舰队,其士兵大多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诺克拉底斯城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法老拉美西斯还答应希腊人把这里建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按自己的意愿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

此外,雅典的皮里优斯港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商港。在频繁的陆路和海上贸易中,古希腊人不仅带回了必需的消费品,还带回了精神产品,即东方的科学与文化。

2.殖民运动。对早期希腊科学文化有影响的还有殖民运动。早在迈锡尼文化时期就曾在爱琴海区域建立起了许多殖民地。随后,崛起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北非、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建立殖民地。迈锡尼和腓尼基都是以西亚、北非繁荣的文化为基础,以商业、殖民活动为手段传播文明,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对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科学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后,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日渐饱和,耕地不足,出现经济、政治混乱时期。有航海传统的古希腊人迅速熟悉了气候、土壤与本土相似、而人口稀少的其他地区,他们沿爱琴海岸建立殖民地,甚至远达意大利和西西里,并在埃及地中海沿岸和东方的巴比伦建立起贸易中心。最终,希腊的扩张和殖民地使它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吸收和融合了东方文明精髓。

3.战争。古代东西方之间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影响深远的有前5世纪的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向西传播了东方文明,使东方文明影响到多瑙河流域和希腊半岛。波斯、巴比伦、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化沿着著名的波斯大道不断传向西方,直达希腊的各个城邦。亚历山大东征时,因其老师亚里士多德对印度哲学极感兴趣,便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腊人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此外,亚历山大还在各地搜集科学标本,送回希腊研究,其军队曾用过印度医生。而印度僧人也曾去过雅典传教布道。亚历山大死后,东方文明向西的传播有增无减,范围也更广阔,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东方文明向西方输出的最大港口。同时,战争又需要越来越复杂的攻守器械,这便增添了对新科学和新技术的需求,促进了文化的流动。这些无疑都说明战争也是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

4.旅行。古代西亚、北非的东方文明对欧洲人极具吸引力,促使他们到东方猎奇、探险和学习。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们每到一处都迫不及待地寻求与同行接触。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游遍波斯、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等地,他的力作《历史》中描写了他在东方旅行时的见闻,把东方古国的风俗习惯、文化成果、科学技术等详细介绍到西方,对东方文明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5.宗教传播。宗教是传播文明的特殊载体。犹太人在自己漫长的历史中创立了犹太教,其经典有《摩西五经》与《旧约》。公元前后,____在东方犹太教的基础上兴起,并首先进入欧洲希腊语地区。随着基督____进,希伯来人的《旧约》被译成希腊文。《旧约》连同东方的宗教思想一起传入西方,使希伯来的文化得以在欧洲传播,成为欧洲文化的又一源头。

综上所述,可知古希腊科学文化固然是古希腊人的杰作,然而它也是西亚、北非等东方科学文化基础上的产物,离开了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与东地中海特别是爱琴海区域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古希腊科学文化的起源便无法得到完整的解释,这不仅说明古希腊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其高度发展的时空、形式、途径渊源,也有力地说明了“文明来自东方”[9]。

【参考文献】

[1][5][6]商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大出版社,第91、94页。

[2]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4页。

[3]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第100页。

[4][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第61页。

[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23页。

[8]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8页。

[9][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第116页。

以论文形式分析为什么中国文明得以发展,而其他三大文明消亡的原因1200字左右,急1200字

很简单。
其他的三个民族,巴比伦一开始就面对了闪族这样的疯狂的军事民族,这样的民族在早期文明史只会像倒水一样毫无阻拦的淹没军事实力弱小的民族,而且还有赫梯、埃及这样本身就非常强悍的文明围追堵截,更要命的是闪族人最后孕育了波斯文明,而且还没有成为巴比伦的隐性继承人,这样巴比伦是死定了
埃及本身过分崇尚神秘论,对于神祗的崇敬带来了高度科学水平之下的可笑愚昧,而且遭遇了努比亚、赫梯和“海上民族”,以及后来的希腊罗马这样的民族的冲击,而且个个都不是善茬
印度在十分严重的内耗(比我们更严重,他们的人种已经换了整整一班不说,宗教、城邦、地区,什么都来插一脚,更恶心的是波斯和后来的伊斯兰、帖木儿,乃至唐朝的王玄策,全部都来凑热闹,以至于英国殖民者认为印度人是世界上最容易分化的民族),而且矛盾太多,同样处在高度文明的可笑愚昧之中,又被大海、森林和高山包围,文化渗透无从谈起……
而我们泱泱大国,一诞生就相当成熟,而且周围的民族大多具有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所以征服者不乏其人,却只会丰富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如果以华夏人的性格,如果放在两河,也许连五百年也支撑不了吧。
总而言之,中华是个桃源仙境,正是因为距离强大的民族很远,才得以生存下来。
还有,如果你学历史多一点,中国根本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世界学术界眼下根本不承认夏朝和有熊(炎黄时代)是文明。中华文明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明,本身的文化力和经济实力是长期雄霸世界的,而中华文明能够存续,只能用地缘政治学来解释。正是由大漠、大海、大山、大林构成的坚固防线,才将中国文明保存了下来。

回答者: 哎呦为公主坟 | 二级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比较

古希腊文化的发展模式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因此,汤因比曾经作这两个模式对比,指出其间的差别之巨,几乎各趋极端:中国走向统一,而希腊始终分裂为多元的列国。甚至马其顿以边陲统一了希腊世界,其统一的格局在亚历山大去世之后,不旋踵即分裂如故。

希腊半岛的地形十分破碎。希腊半岛本身是一片山地,港湾纷歧,半岛的南部是无数的小型半岛。爱琴海中,则岛屿星罗棋布,以克里特(Crete)为外沿,构成一个内海。无论半岛抑是岛屿,港湾四周的陆地不大,可耕地更少,聚落即分布于这些逼仄的湾底小平原及山脚的坡地中。这些聚落对内凝聚为生活共同体。整个半岛被山地割裂为零碎的地区,陆路交通不易,彼此之间以海道相通。为此,早在公元前2000余年时,亦即青铜文化的早期,克里特岛上及希腊半岛南端的迈锡尼(Mycenae)地区,都已发展了手划桨的船只,以利海上交通,也发展了种植橄榄树取油与种植葡萄酿酒的农业,以取代种植谷类为粮食作物的农业。橄榄油与葡萄酒均有高度的附加值,爱琴海的农业实际是为贸易而生产商品作物,以此营销于安纳托里亚,甚至间接输出到两河与海东地区,换取大陆出产的食粮。希腊文化有海洋的与贸易的特殊属性,遂与中国、两河流域与埃及的古代文化都大为不同,呈现其先天的特殊基调。

克里特文化与迈锡尼文化都曾有过十分光辉的日子。克里特的宫殿,重门复道,号为迷宫;迈锡尼的彩绘陶器,营销于古代地中海世界,至今考古所见实物,仍精致瑰丽,为世所珍宝。但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两个古代文明忽然消失。毁灭爱琴海古代文明的原因,或以为火山爆发,或以为外族入侵,或以为气候变化。总之,至今聚讼,未有定论。

迈锡尼曾发展B系古字母系统,现在已得解读。由这些B系文字的记录看来,迈锡尼曾有十分发达的商业。B系文字记录中,主要是表示所有权的印章及账目,却没有文字与历史记载。文字记录留下不少商品名称,不少专职人员的名称,也提到不少专业的技工。然而,文字出土不多,只在少数几处似是宫室的遗址中有之。凡此迹象,似可解释为迈锡尼曾有过相当有效率的管理系统,独占其经营贸易。这一特色,大致在后来的古希腊文化中也保持不失。

迈锡尼文化崩解之后,古希腊世界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所谓“黑暗时期”(前1150—前750)。这一段的历史,甚至不能由考古学获得足够的线索,以充分重建其社会与文化面貌。所幸,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虽是以不同时代的素材压缩为史诗,至少仍有一些“黑暗时期”生活的鳞爪。希腊因其地形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每一个区域之内有若干村落,或在海港,或在战略的要害地点,结合邻近的村落,组成一个政治经济的共同体,后来称为城邦。这样一个小区的疆域,大致方圆四五十英里,即使步行,也可在一日之内由中心走到边缘。城邦是自卫的单位,也是维持内部秩序的单位,而城邦居民事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在经济上,共同体是自给自足的单位,由农耕、渔牧以及贸易取得生活必需的资源。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小区中雄杰之士,能以其个人的勇略、智谋或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在史诗中,这种领袖号为君王,然而他们仍须耕作渔猎,一如众人。这是相当简单的小型部落,还谈不上“国家”的政治体制。若与古代世界的埃及与两河地区的大型国家相比,古希腊的情况,毋宁说是相当朴质简陋的。

史家通常将公元前750—前338年称为希腊古典文化发展的时期,而又将这四百年的历史,划分为初期(前750—前500),全盛(前500—前400)及衰败(前400—前338)三期。公元前338年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以武力统一希腊的年代,此后的希腊历史则是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称为后希腊文化时期(前338—前200),接下去即是罗马代替希腊,主宰地中海世界的时代了。

希腊古典文化时期的开始,当由希腊发展了书写文字为其发轫的关键。这一套古希腊文,是以拼音文字书写古代口述的荷马史诗。另一在政治制度上的重要发展,则是希腊的城邦体制。经由前者,古希腊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科学与哲学的思维及文学的创作。后者的发展则为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及其理念开启了历史上独特的传统,尤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转化为近代民主理念的理想泉源。

在上述二者之中,我们先讨论城邦制度的演化。城邦制度滥觞于黑暗时代的地方共同体,其性质已在上文简略提过。一个城邦通常由几个邻近地区共同体联合为较为大型的政治实体。城邦具有政治、宗教、防卫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多种功能;因此城邦之内有卫城、神庙及市集几个部分。希腊人只要不是奴隶或外邦人,即是某一个城邦的公民。今日西方语言中,政治(Politics)一辞的语根,即是城邦(Polis)。

今日政治学教科书上,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一语。其实,亚氏原意是说,希腊人的生活必在城邦之中,而外邦人和“蛮夷”则没有城邦为其安身立命之所。城邦的成员,其实并不都是地位平等的自由民;各地区“强人”领袖及其家族是城邦中的贵族分子,而公民之外,有经由掳掠贩买与征服而取得的劳役奴隶,以及不具公民权的游离人口与奴役的附属人口,人数可能不下于具有公民权的自由人。以雅典的人口为例,极盛时有三十余万,但至多只有十六七万为雅典人,其中四分之一(四万余)是公民(亦即二十一岁以上的男丁),三万多为外籍人口,而奴隶则不下于十万人。早期的城邦中,那些强家大族挟其奴役人口,是城邦的主宰成分。家族单位(gens),是地域组织(城邦)的基本单元。但是,城邦政治演变至成熟阶段,政权相当开放,容纳更多中产阶级的公民参政,家族的功能也相对削弱了。雅典在梭伦(Solon)立法改革之后,家族的组织基本上已经消失。然而,在比较保守的城邦,家族往往仍是政治权力的基础。

公元前8世纪中叶,由于人口增殖,而城邦四周的土地有限,不少希腊城邦开始向四周拓殖。拓殖的地区北至黑海,西至地中海中部;而小亚细亚及爱琴海周边,各国城邦更是竞相建立殖民地。殖民地也采城邦的形式,与宗邦之间有联盟的友好关系,却不是“帝国”的属地。此中例外,则是斯巴达;斯巴达人并不热中于四出殖民,却在其邻近地区以武力兼并邻邦,建立相当不小的领土国家,但是斯巴达本身仍保留城邦的结构。

也在此时,城邦之内中产阶层开始抬头。在公元前8世纪中末尾以及公元前7世纪的初叶,希腊各邦都编练重装步兵队(Hoplite)。披甲的兵士以密集队形并肩挺进,左手持盾,保护自己的左半面,而依仗邻兵的盾牌掩护自己执兵的右半面。这样的鱼鳞阵,既须动员大量的兵士,又必须有密切的团队意识,始能融千百人为一个同进同退的作战体。重装步兵的装备均属自备,因此只有稍有资产的城邦公民始能参加。基于以上的原因,城邦的中产阶层,因其执干戈卫社稷的功能而取得城邦政治的发言权;多数城邦遂由贵族统治演化为以中产公民为主体的民主政治。许多当世称为“僭主”的政治强人在这一情势下,应运而起,以其领导才能赢取中产公民的支持,夺得政权。

在古典时代,雅典、斯巴达与科林多三邦,分别发展为希腊城邦的领袖。雅典的梭伦将雅典改组为民主的城邦,但是只有具公民身份的人始有参政的权利。斯巴达保持王政的形式,但是共同执政的两位国王事实上是作战的司令官;五人的执政团及二十八人的议会是实质的治理机构,由战士(公民)选出。科林多发展商业,以解决其粮食不足的困难。公元前7世纪,科林多的强人依仗中产阶层排除贵族,维持了以商业利益为主的城邦政治,达百年之久。不论以上三种城邦政治的差异,希腊城邦的民主取向至今仍为西方政治理论的古代典范。

希腊城邦最具光辉的事件,当然是在公元前5世纪击退了波斯帝国的攻击。这一连串的事件,最初只是波斯侵掠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希腊本土城邦对于这些小亚细亚殖民城邦的求救,本来只有雅典派遣援军,但波斯却直接攻击雅典。公元前492年的序战,雅典在马拉松一役中取胜,波斯无功而退。公元前486年波斯大举侵犯希腊本土,希腊各城邦联兵应战,波斯海军为雅典所败。公元前479年波斯再度侵犯,雅典和希腊联军与之苦战,波斯海陆均遭败绩。希腊以一群城邦,居然连连获得胜利;其后果,固然是希腊人对于希腊的政治体制十分自信,另一方面则开启了希腊历史上的联盟体制。

希腊诸邦之间原本没有任何联盟的组织。四年一度的奥林匹亚大会是文化活动,不具政治色彩。抵抗波斯之役,希腊各邦一度团结御侮,公元前479年战胜了波斯,不旋踵之间,希腊联盟也解散了。斯巴达的军队,急于班师回城,以保护其本国的安全。但是,小亚细亚的诸邦仍在波斯的阴影下;雅典在战争中被焚,难忘波斯的威胁,也势须依仗小亚细亚诸邦犄角前卫。斯巴达军队返国,雅典理所当然成为各邦外御其侮的领袖。这些小亚细亚与爱琴海周边的希腊城邦遂以雅典为首,组织了底洛斯联盟。参加联盟诸邦,每年在底洛斯(Delos)岛聚会,提出分摊的费用,以维持希腊海军之用。凡有关此事的政策,由参加各邦会商决定,每邦有一票投票权。雅典提供的经费数字最大,并提供雅典海军作为联盟舰队的主干,而且也担任执行联盟会议决议的责任及指挥舰队作战的任务。这样的联盟,正因雅典提供了最大的费用以及负起最大的责任,联盟的事务即使以民主表决,也不可能不是由雅典操纵与主宰。公元前477—前465年,联盟的功能相当成功,波斯舰队于公元前467年被希腊联合舰队击败,希腊不再有波斯侵略的危险。但是,底洛斯联盟已不再是自愿性的组织,一个小邦纳克索斯打算退盟,雅典却以武力逼迫它再度参加联盟。底洛斯联盟实际上已是雅典帝国。联盟盟国分摊的经费,变成缴纳给雅典的贡赋;加盟的城邦丧失了独立地位,被划为五个税区。原先盟国的公民自然分享了雅典帝国的繁荣,然而他们已不是自由的公民。于是,各处的叛变此起彼落,底洛斯联盟的力量,用于对付内部多于抵抗外敌。这一连串变动,由公元前478年开始,经历了四十年之久!

雅典劫持了一大批希腊大陆的城邦,当然会引发斯巴达的反弹。公元前430年,几乎所有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城邦都加入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PeloponnesianLeague)。这一联盟的加盟国,实际上还包括若干位于大陆的城邦,联盟的实力不下于雅典控制下的底洛斯联盟。雅典与斯巴达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兵连祸结,前后延续了二十七年之久。雅典败了,斯巴达由此建立了以联盟为名义的霸权。建立的武力控制的霸权,其实并不稳定。公元前404年以后的十年,斯巴达的旧仇雅典与阿戈斯(Argos)、科林多、底比斯(Thebes),连手反抗斯巴达的霸权。这次的城邦领袖是科林多,而战事也主要在科林多附近进行。战事由公元前395年延续至公元前387年,所有参战各邦都为之筋疲力尽。波斯帝国渔翁得利,不仅取得了小亚细亚,而且收斯巴达为其爪牙。停战数年之后,地处雅典北方的底比斯于公元前370年组织底比斯联盟,崛起为新的霸主。底比斯的霸权更为短暂。公元前362年,雅典与斯巴达联军击败了新兴的底比斯。此后的希腊历史,即有待更北方的马其顿王国取得整个希腊。马其顿并不是希腊的城邦,其政治是由部落酋邦演化为王权的领土国家。以文化而言,马其顿也只是希腊文化的边缘分子。雅典、斯巴达与底比斯的自相残杀,终于毁灭了城邦体制,终结了希腊城邦的时代。

以上叙述了希腊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以下则是中国历史中可与希腊发展形态相对比的讨论。

世界各地的历史,城邦出现的例子颇不在少数。两河流域的东南部,首有世界最早的城邦出现。印度河流域若干可能是城邦的单位,也曾与更多的部落酋邦共存。汉代开西域,中亚首有若干城邦式的居国,也与部落式的行国同存在。当然,这些中亚的居国,可能因亚历山大时代的大扩张而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自由城市则与古代的城邦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不必在此讨论。

中国古代是否有过城邦,至今仍是聚论未决的问题。主张中国曾有过城邦体制的学者,大致都以春秋时代的“国”当作城邦看待;也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国”,虽已不是城邦,但仍保留了城邦性质的若干痕迹。这两种看法的主要论据建立于以下几点:第一,古代的“国”即是一个都城。城市具有防卫的城墙,入“国”,即是进入都城。第二,“国人”与郊外的“野人”不同。前者是国中的“公民”,而后者则不在该国的管辖范围之内。第三,“国人”对于国之大事,有一定的发言权,例如征伐、迁移、君主的继承等重要事项,国君都应询问“国人”的意见。“国人”与“野人”之间,身份完全不同。孟子以其所知的古代赋税制度,说明井田的劳役地租不行于郊野,“野人”只负担个人申报的什一税。大约是战国时代作品的《周礼》,更将国中乡遂郊野,划分为两个不同的行政系统以及生产系统。

这些零散的史料看来,中国古代的“国”,确有一批可说是以“国”为单位的共同体成员。不过,中国周代的“国人”,终究不是希腊城邦的公民;中国周代封建制度中的列国,也终究不是希腊城邦那样的共同体。周代的封建,是一种控制人口与资源的层级组织。周代以少数人口征服了中原以及今日华北的主要地区,经过“三监之乱”,不能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因此,周代建立的封建列邦具有分戍驻防的性质。几种不同史料提到的分封情况,基本上都一致。《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的记载与1976年在陕西出土的墙盘铭文中,都将封建亲戚之事系于成康之世,虽然周初封三监及齐鲁大国之后,还有第二次大规模的分封。《左传》定公四年,提到鲁卫与唐(后世的晋)三大诸侯,三国都个别的分列若干重要的礼器(如车、旗、弓、剑、玉器……),若干专业的职工(如祝宗卜史、职官五正),若干族群的殷人,其中有些似是有专门技术的工匠,如陶氏、繁氏,而这些族群仍保持原来的宗族组织。同时,这三位重要的诸侯都有指定的封地,所谓少之皋之虞、殷虚、夏虞,以及奉命参杂周人法律与当地的传统,治理当地的原来居民,例如“商奄之民”。类似记载,也见于其他史料。《诗经·大雅》的《崧高》与《韩奕》两篇,分别说到申伯与韩侯的受封,其内容也包括诸侯带去的人众以及赏赐的礼物,在指定的封地治理当地的原居族群。申伯的立国曾由“召伯是营”,韩侯的立国曾有“燕师所完”,则召伯的人众与燕师,也是诸侯自有人众以外的周人队伍。申伯管理的南邦原有“谢人”,韩侯继承的北国原来也“因时百蛮”。20世纪50年代出土的矢簋,叙述虎侯移封于宜,受赐若干礼器及弓矢以及若干人众,包括在宜的王人、奠(郑)人与宜地的夫与庶人;在宜地的领土,则包括“邑州又五”与可能指灌溉系统的“厥川三百”。人众的前两类,相当于带去的族群,后两类当是宜地的服役人口。另一件成康时的大盂鼎,其铭文记载盂受命乃祖南公的职务。盂受封赏的项目,包括衣服车马服饰以及邦嗣,人鬲自驭以至庶人六百多夫、夷嗣王臣以及人鬲一千又五十夫。盂所得人众的分配,似是盂地的服役人口,相当于宜侯“在宜王人”那一类的夷嗣王臣及其附属的人众。

由上述不同性质的史料得知,周代的封国虽有都邑与封地,但诸侯立国的主要内容则是取得附属的人众,其中包括周人自己的人众、分属的殷人族群或其他辅属的族群(所谓“附庸陪敦”)以及当地的服役人口。古代的赐“姓”不是姓氏的符号,而是成族的姓氏族群。封建的命氏,则是由原来的族属分裂为独立的次级族群。这是族群繁衍分裂的过程,与希腊殖民地的新城邦有其相似处,也有不同处。类似者:希腊的殖民地已脱离宗邦,另成单位;相异处:周代的新单位,不论是建国与命氏,均为封建与宗法系统之中,属于原有体系的层级单元。

至于这些封国与其国土的关系,也与今日政治学上“国土”的定义不甚相同。诚然,每一个封国必有其领土,否则那些人众将无所托。不过,周代的封国并非固着于一地,上文所述虎侯徙封于宜,即是此类之例,其实多不胜数!一个封国迁徙,其所因袭的“因国”即有改变,领有土著的人民也已不是原有的族群。大致一个封国,真正属于封君的人众,是那些配属于封君的“王人”、“王臣”等类;这些人即是本文前面所说的“国人”。孔子所说,先进于礼乐的是“野人”,后进者是“君子”,则野人的相对者是“君子”,亦即与封主同一阶层的贵族“君主的孩子”!贵族自可为统治集团共同体的成员,却与希腊城邦中的公民不同。

周代封建诸侯的封国,有都邑,有人众;周代以前,商代也有邑,有族。再往古代推溯,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市遗址,大抵不很广大,不外有些城墙。单凭这些遗址,难以推测有无城邦式的城邑。在文献资料中,则殊未见有以城邑为中心的大型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如以周代的封国言之,其所因袭的“因国”,也尚未有可以明白讨论的城邦。新石器时代,中国有不少农耕聚落;文献中也有不少所谓“某某氏之虚”的地名。然而,中国古代的共同体似是以“姓”与“氏”为标志的族群,甚至隐含血缘意义的族群。夏代可能已有国家的组织,商代肯定已有之;但是,遍地均有的“国”,当是周代分封制度之下,由上而下,由周人的武力驻防各地,重新编组人口,凝聚为诸侯的“国”。

这一程序,与希腊的程序不同。希腊的城邦大致是一个地区之内,若干村落集合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那是由下而上的凝聚过程。周代的诸侯之下,还有再由诸侯分封的卿大夫,如晋之三桓,郑之七穆,无不命氏立家。此处的“家”,不是家庭,而是另一层次的封建次级单元。整个周代的封建网是一个层级结构,其中每一层级,均是上一级授民授土,取得其主权。每一级的主权其实都不是完整的。完整的主权在理论上,只有周天子有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政治结构,与希腊的城邦主体完全不同。

再以希腊联盟制度与中国春秋时代的霸主制度相比。上文已经提过,雅典曾领导底洛斯联盟,团结希腊诸邦,抵抗波斯帝国的侵略。嗣后,斯巴达、底比斯等也组织其联盟,控制了希腊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联盟逐渐演化,都渐成为其领袖城邦的工具和近于领土国家的政治单位。最后统一希腊的国家——马其顿,则未尝经历这一演化过程,即径由王权领导的领土国家迅速扩张,成为庞大的帝国。

春秋时代,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封建体制一变而为列国,霸主制度应运而起。正因王室权威已经凌夷,列国都尽力扩张,中原诸国壤土相接,不可能有多少扩张的空间。中原四周的各国,则以华夷杂处可以兼并不属于华夏系统的各种族群,既有攘夷的借口,又有扩张之实惠。东边的齐国是第一个霸权的国家,即以伐狄存卫,伐山戎救燕周,取得华夏列国的领导权,然后率中原诸侯伐南方新兴的楚国。齐桓公的霸业(前685—前643),以保卫华夏体制为盟会的理由,盟誓则谆谆以维持华夏体制的秩序为言。九会诸侯,均以盟会的方式,还没有明白地确立霸主制度,也没有延续到第二代。此后宋襄公的霸业并未成功。秦晋在西方与北方各自力求扩张,也不过在局部地区建立了领导权。

真正的霸主制度由晋文公建立。晋文公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团结中原诸国,遏制南方楚国北上发展。晋国领导的中原与南方集团对抗,战场上各有胜负,而晋国的霸权则经历八世,由晋文公至晋平公,维持了百年之久(前636—前532)。列国有定期的朝聘会盟,各国之间有所争执,盟主可以裁决曲直是非,若有战争,各国会师戍守。盟主可以向各国要求派遣师旅,组成联军;诸侯列国也以贡币输纳于盟主。分派的军力,以国家的等级与实力,有一定数字的兵车;贡赋多寡,也有相应的配额。这些贡赋逐渐成为参加盟会诸国的负担,不仅贡赋本身的价值不菲,甚至输纳运送的费用也相当沉重。晋国的霸权之外,南方楚国也有其与国,则更是等于楚的属邦了。同时,齐秦各在其邻近地区,团结与国,实为西方与东方的次级霸主。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发起弭兵。晋楚的与国都向对方的盟主朝聘,齐秦也仍旧拥有其各自的与国。这次弭兵之议,事实上确认了四个霸主的势力范围,也建立了四个势力范围和平共存的模式。此后,吴越代楚而为南方盟主,晋分三家,田氏取齐,秦有三世之乱:春秋遂一变而为战国。

春秋时代的霸主制度,与希腊的联盟发展的过程颇为相像:都是在抵抗外乱的口号下,同一文化圈的列国在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领导下团结为联盟;同时,霸主也都因此逐渐巩固领导权,将临时性的分摊兵力与贡赋逐渐制度化为长久的义务与负担。这一过程,实是列邦体制走向“帝国”的凝聚过程。中国古代与希腊古代,都有个分崩离析的列邦体制,只是希腊从未经过统一,中国则是周室封建制度崩解之后的局面。霸主与联盟都是收拾分崩离析的中间步骤。凝聚过程不仅发生于政治权力的渐趋统一,同时也意味着各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因应凝聚过程的开展渐由交流而终于同化。希腊各邦若未经这一联盟之间的竞争,马其顿将不能那么容易完成希腊统一。霸主制度也不仅使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减少,甚至经此交往,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城邦与霸主两项,讨论中国与希腊之间发展的异同。希腊城邦是由小地区的生活共同体发展而为政治单位。希腊在城邦时代,只有文化归属的认同,未曾有过政治上的统一;于是,虽然联盟制度是为了抵抗波斯而生,却为希腊的统一发挥了中间阶段的凝聚作用。中国的封建诸侯虽以城邑为中心,其“国人”实系“驻防”的成员,不同于希腊的公民。更须注意者,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列国,在西周时并无完整的主权。国室东迁,虽然各国已实质上拥有自主的权力,在名分上仍是周室封建的一部分。霸主如齐桓晋文,也必须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凝聚已经分散的华夏诸国,尊王仍是政权合法性的依据,攘夷则是文化的认同。霸主制度经过晋侯累世经营,已不是临时的组合,而演化为相当明确的政治权力中心。春秋一变而为战国,诸国内部权力及政府组织的重组,实系霸主制度的第二步发展。中国与希腊的列邦制度,经联盟霸主之制度,遂能逐步将其文化圈凝聚,终于扩散而及于各自古代世界。再下一步,希腊世界有地中海希腊化的时代,中国则有战国的华夏世界,遂致各自发展为罗马的普世秩序与秦汉的普世秩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