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稻米编辑部官网

2023-12-06 05: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稻米编辑部官网

搜词条
中国水稻研究所
非营利性农业科研机构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蔺州王宗益
中国水稻研究所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杭州建立,1989年10月落成,2003年经科技部等部门批准为非营利性农业科研机构。[1]
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稻作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1]
根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水稻研究所有国家级改良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1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1]有在职职工591人(含试验场职工329人),其中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高级职务89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1人[2];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60余人,其中博士44人,硕士118人;有在校学生110余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主要职能

研究所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稻作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具有从事水稻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各层次的科研能力。(1)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2)研究有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耐不良环境和经济效益的重大科学技术和理论问题;(3)组织和协调全国有关水稻重点科技项目和综合发展研究;(4)开展国内外水稻科学技术交流、合作研究与人员培训工作,编辑出版水稻学术刊物和理论著作。

我国水稻种植区分布在哪里

根据水稻种植区域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中国稻区可以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南方3个稻作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稻作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分为9个亚区;北方3个稻作区虽然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左右,但稻作区跨度很大,包括7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的积温5800~9300℃,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

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和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毫米。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季早稻米质不佳等原因,本区的双季早稻面积锐减,使本区稻作面积从80年代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尽管如此,本区稻米生产的丰歉,对全国粮食形势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历来都是中国著名的稻米产区。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并存。长江以南多为单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大,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较小。四川盆地和陕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

本区分3个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和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貌、地形复杂。稻田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垄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米以上,低至160米以下,立体农业特点非常显著。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稻作生长季180~260天,≥1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时数800~1500小时,稻作生长期降雨量500~14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等。本区稻作籼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养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种一熟中稻。本区病虫害种类多,为害严重。

本区分3个亚区: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和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陕西、江苏和安徽省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但春、秋季温度较低,稻作生长季较短。常年稻作面积约12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4%。本区稻作生长期≥10℃积温4000~5000℃,年日照数2000~3000小时,年降雨量580~1000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棕壤和黑黏土。本区以单季粳稻为主。华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两熟。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种植有旱稻。本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水稻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水源不足、盐碱地面积大,是本区发展水稻的障碍因素。

本区分2个亚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和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及吉林省全部、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地区、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属寒温带—暖温带、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温热湿润,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10℃,≥10℃积温2000~3700℃,年日照时数2200~3100小时,年降雨量350~1100毫米。光照充足,但昼夜温差大,稻作生长期短。土壤多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盐碱土。本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发展稻田机械化。耕作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国有农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稻区,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20年由于大力发展灌溉系统,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7万公顷,成为中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冷害是本区稻作的主要问题。

本区分2个亚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宁夏自治区的全部,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区)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东部分,陕西、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东部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本区虽幅员广阔,但常年稻作面积仅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光热资源丰富,但干燥少雨,气温变化大,无霜期160~200天,年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10℃积温3450~3700℃,年降雨量仅150~200毫米。稻田土壤较瘠薄,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沙土、灌淤土及盐碱土。稻区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仑山北坡。本区出产的稻米品种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好的地方,有麦稻一年两熟。

本区分3个亚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和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中国水稻有哪些分类?

为适应我国水稻生产、科研的发展和深化农业区划工作的需要,中国水稻研究所于1984—1986年完成了农牧渔业部重点课题“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研究”任务。该项研究完成全国和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水稻种植区划。全国水稻种植区划的划分依据为种植水稻的自然生态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与种植水稻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相对一致性的两个原则,提出了中国水稻种植区划,保留原区划的6个稻作带,更名为稻作区。由于各稻作区的跨度很大,区内的自然生态、生产条件、种植制度、耕作习惯、品种类型等均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而重点进行稻作亚区的划分与评述。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分区系统包括6个稻作区(一级区)与16个亚区(二级区):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

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

Ⅴ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

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

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