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

2023-12-06 15: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因此以「大公」为名的报纸特别多,历史上一共有七个,包括「五四」前后在湖南长沙出版的那一家,毛主席曾为长沙的这家《大公报》写过文章。但坚持下来的只有目前在香港出版的这一家。《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今年九十八年周年了。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经历了四个阶段: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新记公司时期和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后五十二年在香港办报的时期。由满族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份支持改革的报纸开始,经过受皖系政客把持的一个短暂时期,和资产阶级「文人论政」的一段时期,到在香港作为爱国爱港报纸的时期,整个报纸的历史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把她当作一个辞条合起来写的。
在旧中国,《大公报》具有崇高的声望。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过重大的影响。是当时舆论界的重镇。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时期派往法国采访和会消息的唯一的一名中国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在波茨坦会议的现场,在东京湾的米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现场,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现场,都有《大公报》的记者在场。朱启平在米兰里号战舰上所写的那篇题为《日落》的通讯,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性的名篇。第一个派记者(曹谷冰)到苏联采访,报道中苏建交后苏联情况的,是《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开发行。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周恩来总理在一九五八年和费彝民谈旧《大公报》的历史贡献时,曾经肯定了三点,即第一,她是爱国的;第二,她是坚持抗日的;第三,她为中国的新闻界培养了大量杰出的人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以来的一百零八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的辞条,其中《大公报》人占了十二条。(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杨刚、彭子冈、徐盈、萧干等)占九分之一。列名《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栏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三十六人之多,是所有报纸中最多的。
《大公报》培养出来的著名的经营管理人才如曹谷冰、金诚夫、李子宽、费彝民、王文彬;著名主笔如王芸生、徐铸成、李侠文、蒋荫恩、曾敏之、谭文瑞,著名记者如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著名政论家梁厚甫,著名报刊活动家金庸等等,不仅蜚声于时,在两岸三地和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大公报》的贡献,还表现在她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还在出版的香港《大公报》
现在还在出版的《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复刊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一直是香港地区著名的爱国进步报纸,曾被推崇为香港「舆论之领导」。(见一九四七年版《香港年鉴》)1994年大公网的创建,在香港成为最早的网络新闻媒体之一。香港《大公报》复刊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部爱国爱港报纸的历史。香港回归以前,为支持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决策,香港回归以后,为香港特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贡献是巨大的。
二00二年,《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一个世纪以来,《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 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报道翔实为特色,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声誉。 《大公报》是联合国推选的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它是唯一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荣誉奖章的中文报纸,全亚洲获此殊荣的也只有两家(另一家是日本的《朝日新闻》)。
《大公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内容丰富。新闻版面包括世界要闻、香港新闻、中国新闻、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等,《要闻专题》版以时事为题材深入剖析论述,《国际热 点聚焦》版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社会现象;为迎合读者对经济讯息的需求,经济版面十 多个,详尽报道香港、内地和国际最新经济动态,并经常刊载专题文章、特稿等 , 极具参考价值。此外,《物流与航运》版、《大公教育》版受到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更 为航运界和教育界人士称道。《大公论坛》是各界人士对时事发表意见的园地。此外, 专题版面有《中国专题》、《海峡两岸》、《经济观察家》、《创新科技》、《社团》 、《中华医药》、《保健》、《消费新风》、《校园》、《文化》、《专业世界》、《 体坛长短镜》等,各具特色。
副刊内容丰富多彩,除了天天和读者见面的《大公园》、《小公园》、《新园地》、 《世界新潮》等之外,每日并出两大版《娱乐》、还有《星踪》、《神州新姿采》、《 寰球特写》、《摄影》、《文学》、《科学》等周刊,以及不定期特刊,讯息量丰富。
本报每周一期的《中国西部》和《中国民企》专版,特为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设立,受到广大读者好评。《中国西部》专版其中六个版面荣获二年香港报业公会主办的全年新闻大奖。
《大公报》还有不少附属刊物,如逢星期六出版十六开彩色杂志《大周刊》,内容丰富,是增广见闻的消闲性读物,甚受本港及内地读者欢迎。
《大公报》与时并进,不断充实内容,更新版面,越来越受到本港、内地和海外广大读者欢迎,销量日增,目前除在香港发行外,还营销中国大陆,发行网遍及全球五大洲逾百个国家和地区。每日来往穗港的直通火车、飞翔船,以及内地各大城市主要宾馆均有《大公报》发售。
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版的《大公报》菲律宾版,是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此外,《大公报》还有海外版,营销欧美各地。
《大公报》互联网电子版除发布当日大部分版面内容外,还发放即时新闻,让网上读者即时获取最新讯息。日点击率达一千万次,以欧美地区读者居多。
《大公报》是获香港特区政府指定为刊登有关法律性质广告的有效刊物。《大公报》 读者以企业决策人士及商贸界人士居多。

小弟刚进入电视行业,需要自己写新闻稿。无奈文笔太差,希望哪位大侠能推荐几本书,让小弟水平得以提升。

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简介:中国新闻史的奠基之作,至今仍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和精当的论述为学界所推崇,与前朝那批学人的传世之作并为20世纪的学术经典,而作者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史学的开山鼻祖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中国新闻史的集大成之作,气势恢弘,包罗万象,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卷
  3.《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4.《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简介:既严谨,又洒脱,虽是学术著作(系博士学位论文),但读来津津有味,作者乃我国第一位新闻学的女博士,现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博士生导师
  5.《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简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地勾勒了1840~1919年间,国人新闻思想的演化轨迹,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动因
  6.《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重庆出版社,1994
  7.《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8.《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
  9.《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徐铸成,三联书店,1986
  10.《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简介:一部论述美国新闻事业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互动的力著,80年代译介到我国后曾发生较为广泛的影响,故出版社又购入最新的版本予以翻译出版,可惜的是原作者父子两人如今仅剩儿子一人了
  11.《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12.《普里策传》,[美]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1983
  13.《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日]仓田保雄,新华出版社,1980
  简介:一部史话体的路透社及早期通讯社发展史的书,写得生动有趣
  14.《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简介:同样是部史话体的趣书,其中讲到西方新闻界众多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5.《无冕之王》,[美]哈尔伯斯坦,新华出版社,1986
  16.《权利的媒介》,[美]赫伯特•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
  17.《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美]卡特利奇,新华出版社,1985
  18.《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张允若、高宁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简介:目前国内较好的一部外国新闻史教材
  三、 业务
  1.《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杰克•海敦,新华出版社,1986
  简介:典型的美国式新闻学著作,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际的东西,然而,确实很有用,很实用
  2.《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南振中,新华出版社,1985
  简介:作者是我国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现任新华社总编辑,本书是他几十年记者生涯的经验之谈
  3.《风云人物采访记》,[意]法拉奇,新华出版社,1988
  简介:法拉奇是位蜚声世界的名记者,以采访政要、提问犀利而著称"生子当如孙仲谋",新一代记者应有如此风范
  4.《好新闻的后面--编辑耕耘录》,郑兴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美]钱塞勒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6.《美国电视明星》,[美]芭芭拉•马图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7.《全能记者必备》,[美]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8.《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9.《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简介:我国新闻界人才济济,然而能够在新闻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研究、实践和管理上均有作为者则寥寥无几,艾丰则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一员就实践而言,他撰写或组织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报道,如开封何时才"开封"、中国质量万里行等,并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就管理而言,他先做人民日报的部主任,后任经济日报的总编辑;就研究而言,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即这部《新闻采访方法论》,曾获得首届吴玉章新闻奖--我国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
  10.《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简介:新闻编辑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在这本书里,它可能是我国新闻学方面发行量最大一部书
  11.《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2.《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简介:最早同时也最好的一部对外报道的书,作者是我国外宣方面的专家,曾任外文局局长,人称外文局大才子,这从本书里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和文笔
  13.《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
  简介:美国新闻报道方面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即使开始对新闻事业不了解的人,读后也会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14.《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四、 传播
  1.《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柯惠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2.《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舆论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在国内外都堪称高水平
  3.《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简介:对初学者来说不失为一部引领入门的"敲门砖",读完本书再看其他高头讲章,就不至于找不着北了
  4.《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简介:一部令人瞩目也令人犯晕的奇书,不管赞成,还是反对,你都不得不面对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骇世惊俗的思想,如媒介即信息
  5.《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6.《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简介:探讨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本书即提供了一种样板
  7.《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8.《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简介:莫尔斯是19世纪中叶发明电报的人,麦克卢汉是20世纪中叶以一系列"奇谈怪论"骇世惊俗的人,本书即论述一个世纪中美国大众传播的演变及意义
  9.《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
  10.《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简介:以模式的形式而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囊括其中,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所以,必须具备相当的传播学理论基础才能看得明白
  1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传播学教材,值得仔细研读
  12.《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
  13.《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
  14.《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对日本新兴的信息社会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开阔眼界
  15.《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简介:本书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译介的最好的一部传播学原著
  1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7.《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简介:传播学批判学派,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其中,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是批判学派的一大分支,而本书对这一分支做了详尽的论述
  18.《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简介:对批判学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虽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深入浅出,思想宏博,是部难能可贵的佳作
  五、 广电
  1.《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简介:在中国新闻学的最高奖--吴玉章新闻奖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广播电视方面的获奖图书把这本书读烂了,电视行当的那些名堂也就基本明白了
  2.《开拍啦》,[英]哈里斯•华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3.《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六、 作品
  1.《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新闻通讯选评》,汤世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外国新闻通讯选评》,黎信等编著,长征出版社,1985
  4.《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简介:新闻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一个记者一生中能有这么一部作品就可以不朽了
  5.《邵飘萍选集》,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中外广播作品选析》,程道才主编,新华出版社,1989
  7.《消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8.《通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9《梁厚甫通讯评论选》,东山编,新华出版社,1985
  10.《经历》,韬奋,三联书店,1979
  简介:邹韬奋先生在新闻史上如奇峰秀拔,令后人高山仰止,以他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并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两大最高奖本书是他新闻作品的精华
  七、 其他
  1.《新闻职业道德》,董炜,新华出版社,1996
  简介:一部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博士论文,代表目前国内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因此,被中宣部和中国记协列为新闻工作者的必读材料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简介: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闻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奋争这份驰名世界的研究报告,就是这场努力与奋争的一个里程碑
  3.《孤独的狂欢》,吴伯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新闻侵权与诉讼》,孙旭培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5.《新闻法规政策须知》,中宣部新闻局等编,学习出版社,1994
  6.《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刘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简介:国际传播研究方面一部力作,见解独到,思想犀利,材料翔实,发人深省
  7.《媒体轰炸与洗脑》,李希光、刘康,江苏人民出版社
  8.《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简介:在国外,媒介批评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目前对此问题还比较隔膜本书作者以此为题所做的这篇博士论文,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关注
  八、 工具
  1.《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方汉奇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
  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北京广播学院编
  5.《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6.《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
  九、报刊
  1. 新华文摘
  2. 读书
  3. 天涯:天涯既是地理上的边缘状态,也是思想上的超越姿态,惟其超越,方能有旁观者清的明白
  4. 电视研究
  5.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不能不读《中国记者》
  6. 新闻战线
  7. 新闻大学: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学院刊物
  8. 现代传播
  9. 国际新闻界:有关外国新闻传播的权威刊物,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
  11.新闻与传播研究:国内最高级 别的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12.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广播电视 领域的权威刊物,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
  13.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14.中华新闻报:中国记协机关报
  15.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出版署 的机关报
  16.中华读书报:思想界、学术界 和文化界的大报,为读书人文化人所必读
  读完并写笔记,天下无敌!努力兄弟。

卢剑利的获奖经历

卢剑利从事新闻工作十六多年来,已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件5000余篇,计600余万字,有50多篇稿件在各级新闻评奖中获奖,主要获奖稿件有:1,1994年5月,采写的消息《长安建成人面桃花园》[与张宝贵合作]荣获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短新闻竞赛一等奖,西安新闻奖三等奖,“长建杯”首届长安新闻奖一等奖,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转载。2,1994年6月,采写的消息《羚羊“情场”失意下山连伤六人》荣获西安晚报“摩托罗拉杯”社会新闻大奖赛一等奖,并被《中国商报》“非军事窥探”栏目全文转载。3, 1994年6月,采写的通讯《特大空难发生之后》[与张宝贵张海建合作]在长安报发表,全面反映了“6 .6空难”发生后政府及军民如何善后的真实场景,在当时引起极大关注,被全国新闻媒体转载,并荣获当年长安新闻奖特别奖。4 1994年11月,采写的消息《山里人雇保姆》在西安晚报发表,并被评为西安日报社1994年度好新闻一等奖。5,1995年5月,采写的通讯《县长深山结对子》荣获西安新闻奖一等奖,长安新闻奖二等奖。6,1995年6月,在《中国当代集藏家集藏人物辞典》编委会主办的首届“集藏家杯”全国集藏论文、短文大赛中,作品《影视资料收藏的乐趣》荣获优秀短文奖,并被《收藏》杂志刊发。7, 1998年6月,采写的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在西安日报发表,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8,1999年12月,采写的消息《西部开发让在外老陕返乡挣大钱》在《三秦都市报》头版头条发表,荣获陕西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第一位,被新华社向全国转发,同时荣获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陕西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被载入2000年卷《中国新闻年鉴》。9,1999年10月,采写的《可怜少女惨遭不幸,脚趾被剁卖为人妻》在《三秦都市报》发表,荣获“钟楼杯”社会新闻大奖赛二等奖。1999年9月,卢剑利在陕北子长县调查采访变卖国家储备粮事件 启子摄10 1999年采写的消息《子长粮食收储中心擅自变卖国家储备粮》,荣获“钟楼杯”社会新闻大赛二等奖。11,1999年12月,采写的消息《延安一村官舞厅潇洒惹事端村委会大印竟被小姐掳跑了》荣获中国晚报西北协作区新闻奖三等奖,“国优猴王杯”热点新闻大奖赛三等奖。12,1999年11月,采写的消息《支书家成了富民公路“拦路虎”》,荣获“钟楼杯”社会新闻大奖赛三等奖。13, 1999年12月,采写的消息《清涧法院牌子竟被债主摘了》荣获“国优猴王杯”热点新闻大奖赛二等奖、陕西日报社级好新闻奖。14, 1999年12月,采写的消息《山庄越修越豪华,环境越变越恶化〉在三秦都市报头版头条发表,荣获1999年度中国晚报西北协作区好新闻、好标题奖。15,1999年10月,散文《西安城店名的演变》在西安晚报副刊发表,后被西安旅游报等多家媒体转载。2001年5月,卢剑利在西安市长安区太乙镇采访香港投资商16,1999年1月,散文《机缘》在西安晚报副刊发表。17,1999年6月,撰写的新闻理论文章《新闻信息的搜集技巧》在陕西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核心期刊《新闻知识》上发表,并归入中文核心数据库。18,1999年5月,采写的消息《雕栏玉砌朱颜改长安清宅湮尘埃》[与尤凌波李勇军合作],在西安日报发表,荣获西安新闻奖一等奖。19,2000年4月,撰写的言论《春风化雨蕴生机——写在东西部贸洽会闭幕之际》在2000年中国东西部贸易洽谈会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三等奖,受到陕西省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20, 2002年1月,论文《从大背景里捕捉鲜活新闻》在新闻核心期刊《新闻知识》发表,被归入中文核心数据库。21,2001年,撰写的论文《心系社会,做有胆识的记者》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类核心期刊《新闻战线〉发表,被收入中国中文核心数据库。22,2004年,撰写的论文《记者采访竟借钱买粮》,在《今传媒》杂志发表,荣获中国记者节征文大奖赛三等奖,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人民网等转载。23,2000年11月,撰写的通讯《揭开中国“三汽”真面目》,在《三秦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杭州日报西湖周末》发表,荣获陕西日报社好新闻二等奖,被全国多家新闻媒体转载。2000年10月,卢剑利在陕西省韩城市黄河岸边采访“穴居人家”24,2003年5月,消息《西部开发让在外老乡返乡挣大钱》被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三秦十年报庆---力量》一书收录。25,2004年11月,通讯《青山隐隐作痛》被《西安日报五十年报庆获奖新闻选》收录。26,2003年8月,采写的通讯《从家到大学的路有多远》在西安晚报 8月25日特别报道专栏发表,引发了全社会关于贫困学生无钱上大学的各种反思。27,2005年7月,采写的通讯《宝鸡一“优秀”村支书携公款百万神秘失踪》在《美报》发表,并被华商网,新华网等国内主要新闻媒体转载。28,2003年7月,采写的通讯《被遗忘的战士作家——崔八娃〉在西部开发报发表,引发了国内诸多媒体如华商报、西安晚报等对上世纪6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军队战士作家崔八娃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陕西省作协主要领导陈忠实、雷涛、贾平凹的关心,省作协出面把崔八娃从安康深山接到西安,旅游观光,圆了他几十年未来省城的梦。29,2001年2月,采写的通讯《偷梁换柱兴教寺七佛北道》在当月12日的《羊城晚报焦点新闻》发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30,2003年采写的通讯《誓让中国“软黄金”变成真金》在《西部开发报》上发表,被国内新闻媒体广泛转载。31,2006年12月,撰写的理论文章《陕西几起假新闻出笼的台前幕后》被博客中国、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新浪网、搜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传播学论坛等新闻媒体转载,在新闻同行中产生较大影响,被多家新闻单位做为编辑记者学习的范文。32,2007年9月,采写的通讯《苏力宏:中国电子陶瓷材料科研“先锋”》在《西部开发报》发表,并收入中国重要报纸核心数据库。33,2007年1月,采写的通讯《秦岭千古栈道,今何在?》被北京《时代中国》杂志刊发,先后被国内2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34,2007年10月,散文《东佛沟观奇》被政协长安区委编印的《旅游长安》一书收录。35,2007年11月,散文《家乡的幸福时光》在西安晚报副刊发表,并在“我眼中的新长安”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36,2008年6月,散文<记者采访竟借钱买粮>在北京<中华散文>杂志发表,全国多家网站转载此稿.书法艺术获奖成就卢剑利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法艺术大展和赛事,获奖颇多. 成绩显著。1992年7月,卢剑利书法作品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北京电视台,“教育史研究”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争奥运“长城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中荣获银奖。同年被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3年5月,卢剑利参加由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等主办,协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征集活动“,书法作品喜获优秀奖。1993年12月26日,卢剑利书法作品被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书法作品精选征集工作委员会收藏.1993年9月,卢剑利书法作品经评选参加了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由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外合资北京哈罗保利艺术公司等十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神州盼奥运艺术大展”。并于1993年9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公展。1993年10月,卢剑利硬笔书法作品参加了由爱克发--吉华(香港)有限责任公司特别赞助的“爱克发”华人硬笔书法艺术中国展。大作荣获展示奖,并被选入北京中国当代美术馆举办的优秀作品展览。2002年8月,卢剑利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荣获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全国书画艺术大奖赛获银奖。2002年10月,卢剑利被《中国书画人才辞典》编委会,香港新世纪国际金融文化出版社,香港青少年视觉艺术研究学会授予“中国当代优秀书画艺术人才”称号,事迹被载入《中国书画人才辞典》。2007年8月, 卢剑利书法作品入选北京奥组委等机构联合主办的 《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书法,美术,摄影大型展览.近年来,卢剑利书法作品先后多次参加了“淮川杯”全国中学生钢笔书法大赛,“希望杯”中国硬笔书法大赛,“五台山杯”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1993年国际青少年书法邀请赛,“新潮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日硬笔书法比赛均获得奖励和证书。后记卢剑利部分书法作品入编《中国书画精品集》、《全国书画精品大全》,《20世纪中国书法博览大全》。有众多理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旅游报》、《收藏》、《西安晚报》等海内外报刊。

新华社发行哪些报刊?

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时事资料手册》《资料卡片杂志》《中国记者》《参考消息》《_望》《_望东方周刊》《中国证券报》《环球》《世界军事》《摄影世界》
新华社编辑出版20多种报刊,包括《新华每日电讯》(日报)、《新华社外文电讯稿》(英、法、西、阿、俄)、《参考消息》(日报)、《经济参考报》(日报)、《中国证券报》 (日报)、《上海证券报》(日报)、《了望》(周刊)、《半月谈》 (半月刊)、《环球》(半月刊)、《中国记者》(月刊)、《 摄影世界》(月刊)、《证券投资》(周二刊)、《农村大世界》(月刊)、《中国图片》(季刊)、《中国年鉴》(中、英文版)等。其中《参考消息》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半月谈》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新华社所属的新华出版社每年出版以新闻和时事政治为主的各类图书400余种。
新华社期刊包括:新闻时政类的《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 望》《 望东方》《环球》《时事资料手册》,新闻学术类的《中国记者》《摄影世界》,传媒科技类的《中国传媒科技》,以及《世界军事》《资料卡片》《中国名牌》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期刊方阵。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
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重要宣传舆论机构,从诞生起就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中国大陆的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有分社,有的地区还设有支社。新华社是中文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发稿。
新华网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国重点新闻网站,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每天24小时以7种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全球网站综合排名稳定在190位以内。开通31个地方频道,承办中国政府网、中国平安网、中国文明网、振兴东北网等大型政府网站,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网站集群。创办新华网产业园区,为进一步拓展全媒体业态打下了基础。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盘古搜索",着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搜索引擎。
2019年1月30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新华社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并向新华社正式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表示祝贺。"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的师资

王怡红: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宋小卫: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媒介消费、大众媒体。时统宇: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事业的研究。钱莲生: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室主任、《中国新闻年鉴》主编、中国传媒集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业务。李斯颐: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史。 叶秀山: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美学。方克立: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哲学家、中国哲学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中国大陆区域代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传统哲学范畴、中国现当代哲学与文化等。汝 信:社科院副院长、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曾任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执行主席、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美学会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美学史、西方哲学史。余 涌: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张清宇: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逻辑室副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逻辑。曾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符号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 滕守尧: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中西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1987年去英国杜伦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一年。1987年底去美国哈佛大学零点中心演讲中国艺术哲学。1988-1991年于德国明斯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与审美心理学。1995年去意大利哲学所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美学、中西美学比较等。章建刚: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副主任、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兼职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等。专业方向:美学理论、西方近现代美学、艺术史、文化产业理论。徐碧辉: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文艺美学等。 朱 玲: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方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发展政策问题。于祖尧: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经济研究》副主编、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经济学会总会副会长。胡家勇: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治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学术刊物转载。主要研究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经济发展理论。金 碚: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工业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营报》社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企业理论与实践。王 钦: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和跨国经营。杜莹芬: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财务与会计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冯 雷: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对外贸易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中国市场学会理事、中国高等学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王晓晔: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经济法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法工委反垄断立法顾问,国家商务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议程)贸易与竞争政策议题专家咨询组组长,国家价格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社会法。邱 本:博士,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士联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经济法、市场法治论、宏观调控法、市场竞争法。席月民: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室,主要研究方向:财税金融法、国有资产法以及经济法总论。黄东黎: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社科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经济法室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法,法经济学。郎 平:法学硕士,国际政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崔勤之: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参加过多项法律的拟订和修改,参与和主持过多项重大的研究课题,在各种著名法学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过《经济法原理》、《中国公司法论》等专著十余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