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柳叶刀医学杂志孙静

2023-12-08 14: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柳叶刀医学杂志孙静

         第一个模块主要讲了心脏的四个部分:结构、功能、适应和储备。

      在医学里心脏呢,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器官,但心血管系统啊却是一个由心脏每一层的动脉,庞大的毛细血管网和一层层的静脉组成的循环结构。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全部都要来源于这个网络循环结构,而不是心脏本身。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心脏类似水泵,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动力。

心血管系统,向全身输送氧气、养分,把每一个组织的代谢废物带走。同时,针对我们的需求,随时调整各个器官血液的分配,从而适应我们生活工作的需要。

第一点: 起于微末 ,心血管的广泛影响力就在于它起于微末的组织架构,也就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遍布全身。因为毛细血管非常庞大,这样有能力有能力服务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给他们输送氧气,提供养分,带走他们的代谢产物。

第二点: 价值回报 ,心血管对各个器官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就如古代的皇帝。心血管,决定了各个脏器的供血,给谁多一点分,谁少一些,甚至在最紧急的关头,心血管有权选择依次放弃哪些器官,哪些组织,保证谁的供应? 冯雪说:“人的一生呢,也是如此,我们看似是为了自己而活,但如果想要达到成就自我这个目标,我们终其一生都要为实现别人的需要而努力。你能实现越多人的需求,成就越多人的梦想,你的收获必然更丰盛”。

第三点: 层递畅通 ,心血管用了一个层递式的结构,从心脏开始大动脉分出若干个中动脉,每个中动脉呢,又分出若干个小动脉,而小动脉又分出更为庞大的毛细血管网。而更为厉害的是,在往下输出的每一层过程中,心脏射出的血液成分,直到营养细胞前也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达到了价值。百分百的传递,几乎是零损耗,做到了层递的高度畅通,也就完成了价值的有效输出,继而成就了心血管的影响力。

第四点: 信息闭环 。心血管设计了一个信息闭环的系统,它不仅能将价值百分百地传递下去,还能将信息百分百的收集回来。它能将每一个细胞的代谢产物都收集回来,并能将这些产物及时的调整处理,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输出。这就使得心血管循环作为一个整体保证了影响力的高度一致性。

第五点, 备胎机制 ,最后啊,心血管架构为了确保影响力,在战备时候的安全性,起用了备胎机制。比如当我们的某根血管被堵塞后,我们还有附近其他的血管可以为他供血。在我们的身体中,绝大多数的组织器官都有两套,甚至两套以上的供血系统。

一个健康的心血管结构满足如下五点

    一,能兼顾到每一个细胞的滋养。

    二,输出血液分配血液。

    三,血液输送要层层畅通。

    四,能将代谢产物收回。

    五,对组织供血有备用方案。

心血系统的潜在危险:

    因为心脏这样畅通的结构,再受伤时,会反过来被影响。比如:假如有一根八微米的细针,从毛细血管侵入,他会顺着循环,最终进入心脏。

    因为给器官供血的血管日积月累发生病变,导致了我们所熟知的冠心病,心梗、脑中风和下肢动脉闭塞。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疾病。如果有人不幸在五十岁发生了心梗,那么大约从二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血管壁上就已经开始生长出了第一个斑块。这个斑块会在未来不断的长大,直到堵塞血管,直到心梗爆发。

了解了心血管系统的网络循环结构。我们就可以更早地对自己的心脏负责任的做些什么、不做些什么。

    心血管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用一个控制系统就调节了两个维度,行使了自己的分配权,怎么样用一套基本动作就完成了所有精准的供血功能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别是这套控制系统的两种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是快速应答机制,主要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类。

    交感神经就是正向作用于心血管,让他跳得更快更强。

    副交感神经则是让心脏跳得更缓更弱。

    体液调节属于慢反馈机制,成分比较复杂。

    神经体液控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置身非洲大草原,身后站着一头狮子,在你感受到威胁的瞬间,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就启动了兴奋,副交感神经减弱,两者都在0.5秒以内直接作用于心血管,是心脏射血量达到正常的八倍以上。以匹配你飞速奔跑的四肢,还有重要的心肺功能。

    另外一方面呢,神经调节也收缩了其他所有不必要的脏器供血,比如胃肠道等等,这会让你在紧张的时候连饥饿都会忘掉,将所有射出心脏的血供给它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神经调节的快速应答。但这个效应是瞬间的,没有办法维持很久。五分钟以后,狮子还在身后怎么办?这是体液机制接管并延续了这一效应。交感神经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心脏;一方面呢,则用于体液控制系统,使这个系统分泌出比平时多1000倍以上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而它们都是使心血管跳的更快更强的技术。

    在危险消除运动停止后,副交感神经就随之启动了,它会逐渐减缓、减弱心血管的射血,直到我们恢复正常为止。其实,即便是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一正一副两个神经也在对抗,使我们处于平衡状态。只是副交感神经呢,会占据更主导一点的地位。

    心血管实际上只调节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高冷医学把它称作变时功能即每分钟跳多少次?另一个是力的维度,医学上叫变力功能,即每次用多大的力量,射出多少血。

    如果你把时间和力相成物理学叫做做功,而在心血管呢,就意味着每分钟射出多少血量,这也是评价心血管功能的核心指标。

    还是用上面那个例子解释一下这两个维度的调节。当你的眼角掠过狮子的瞬间,心脏在一系列的调控下就完成了变时和变力。两个动作。是在瞬间使我们的心跳到达150次/分,是你平常的2倍左右。是让心肌收缩力达到正常的4倍,两者相乘达到了8倍的供血能力。这两个纬度,哪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故障。如果是时间维度出了问题,无论是快了,慢了或是不均匀了,或是时快时慢就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心律失常。如果是力的维度出了问题呢?就更好理解了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无力,就是心衰或是不匹配的力度过大,比如高血压都是疾病,而一个健康的心血管功能必须能够实现变时和变力,两个维度的健康条件。

    这套基本动作不断的循环往替,就完成了全身的供血,不同层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匹配调控了各个部位的供血。所有的变时和变力功能就是为了收缩与舒张的快和慢,有利或者无力,仅此而已。

    就像计算机一样,无论它实现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它的语言基础都是二进制的0和1。为什么复杂的系统能用这么简单的逻辑来实现呢?冯雪说:有三点原因,

    第一,这是最容易实现的,就像二进制是电气元件的开和关。对于有弹性的心脏和血管,收缩和舒张就是最基本的特性,最容易实现也最直接,中间没有能量不必要的损耗。

    第二,越是简单的越不容易出错,这个我们都有经验,越是复杂的事物错误概率越大。而如此复杂的功能,如果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就大大降低了出错的概率。

    第三,抽丝剥茧,事物的本质都很简单。世界上最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要解决的也从来都是最简单的命题。例如我从哪里来呀,将向哪里去之类。

    第三个维度适应。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终极目标就是适应。适应啊,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心血管能不能匹配我们的需求。

    只要你当下的心血管功能和你现在的需求平衡就好。如果不平衡,即便功能指标再正常,那也是不够的。如果可以满足呢,即便有一些残缺,我们也可以去容忍它。

    心血管适应有一个明确的上限,适者生存,说的就是,如果我们超出这个上限的场景,就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直面生死存亡。

    讲个具体的例子。在911事件的火灾现场,消防员Mike已经是第三次冲进双子星大楼里了。这一次,他觉得和前两次明显不一样,他能听见自己粗重的呼吸越来越急,而且胸前还像压了块大石头,他的速度,力量都在急速减退。伴随着每一个艰难的动作,心跳却非常快,很快随之而来的是判断力的下降。即便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他也分不清眼前的方向了,甚至找不到安全出口。Mike可能没有任何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问题。他走不出火场的原因,是因为他现在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他心脏适应的上限。其实消防员Mike的心脏功能可能比我们正常人还要略好一些,但只要行为超过了这个明确的上线,我们就要直面生死存亡。所以,意识到适应是有上限的,是一件关乎生存的大事。

    有办法可以明确的判断出下一秒你的心血管能不能适应你的需求吗?其实并不能,因为适应是一个复杂体系,而且要涉及到心血管功能的各个维度,衰老,疾病都会影响,另一方面要涉及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形态,里面的变量非常大,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在这种体系中,每一个微小的变量都会引起最后结论的改变。 对适不仅医学的检测是一个概率,每个人的适应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何评判我们是否适应?

    第一位,基本型号,也就是身体给你一些很常见的小信号。比如我饿了,我困了,我的眼睛有点干。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心血管是不适应。但如果你听不到来自身体的基本信号,那可能后续有一些紧迫的信号,你同样感受不到,所以对小信号的观察是为了积累对自我评价的经验。

    第二种,是警灯型号,它和危及生命的器官有关系。上面我们提过紧要关头,心脏会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所以啊,当危及生命的脏器出现信号的时候,比如说呼吸特别急促,胸闷或者胸痛,我们就一定要停下来,想一想看看心血管还能不能适应。

    第三类,危机信号,这类信号的时候,心血管适应其实已经出现不匹配了,比如说我的心跳加快,呼吸跟不上,但是我的行动依然还是很迟缓,甚至头晕,没有力气,如果有了这个信号就很紧迫了,证明你的心血管在加速工作,但所有的信号都提示你的血压可能依然在下降。所有重要组织的供血可能出现了不足。

    如果你能注意到三类信号,并能作出正确评价的话,就大概率知道自己的心血管功能是不是适应你现在所处的状态。如果能做到,恭喜你,那你就离“我心随我欲”更进一步了。

    自我观察是不容易的,可以从每天花十分钟静坐,感受自己的呼吸开始。

    储备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不过概念很简单,就是心脏因为身体的需要而增加射血的能力,也被称为心力储备。

    储备就是一种扩大适应范围的潜力。正常健康人群心脏的储备,最大可以是日常心脏功能的八倍。但每个人由于健康状况不同,心脏的储备也完全不同,这和你长期的健康习惯、近期的工作,生活压力,当下的疾病状态等一系列因素环环相扣,而且它的减退和提升都是一个相对较长而且隐秘的过程。所以,在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不知不觉中,你的心血管储备就会接近坍塌。这时你在给自己一个压力,你就不知道能不能承受,然后就很有可能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所以大部分情况下,猝死都是因为心血管的储备坍塌所导致的。

    猝死就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短的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猝死,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小时之内死亡,因为实在是太快了,80%的死亡都没有发生在医院,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猝死,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对日常生活冲击也非常大的事件。一个人昨天还好端端的,还热情洋溢地发朋友圈呢。今天传来消息,人没了。

    第一种是避免最后一根稻草策略。能引发猝死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做。

    第二种是关注身体信号策略。我们要注意引发猝死的先兆,也就是储备透支的信号。

    第三种是最重要的一种是拓展储备策略。既然储备是一种潜能,我们就可以通过努力去拓展它。

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3年发表了一项研究,列出了引发猝死的十根稻草:

    1,在闹市骑车。

    2,用力解大便。

    3,大量喝酒或咖啡。

    4,心情抑郁。

    5,暴饮暴食。

    6,性生活纵欲过度。

    7,吸食毒品。

    8,吸烟或者二手烟。

    9,吃的太咸或者太甜。

    10,是久坐不动。

    在我们的这一生中啊,这些稻草基本都无法避免,所以避免最后一根稻草的策略不够有效。其实这很容易理解。骆驼能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是因为已经有了一大捆的稻草,放不放最后一根,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啊,注意先兆要比发现最后一根稻草有效。骆驼倒地前,或许腿会颤抖一下,注意到了,并且移走一定量的稻草才是预防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才能正确的注意到先兆呢?储备透支的信号有哪些呢?

    首先是一些惯常的因素,比如吸烟会增加两到三倍的猝死。精神紧张,自卑都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相关因素。

    其次是一些和心率相关的信号。比如莫名其妙的安静时候的心率比以前加快了不少,这个表现可能是因为心血管的储备明显下降,连安静时候的基础代谢都不能满足,需要通过增加心跳来代偿。再比如运动时候心率增加缓慢,运动时候出现血压下降。

    还有一些,比方说像运动停止后一分钟内心率下降不是很多,这就是一个促使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体现了心力储备的不足。

    最后还有一些是和疾病相关的,比如心功能不全,合并心律失常的时候,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等。如果已经患了这类疾病,就说明储备呢,已经在透支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过量的运动会大大增加猝死的风险。这里的过量运动指的是那些长期以来的水平活动或者不活动的人群。他们如果突然做了剧烈的体育活动,就会增加心脏猝死的概率,高达17倍左右。注意到储备透支的信号已经能够比较有效地预防猝死了,

第三种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策略,那就是如何扩展我们的储备,提高我们心脏的潜能。

1,运动:

       1,每周做有氧运动,活动前热身,活动后整理,做一些拉伸

        2,有一定的运动量:每周的运动总量应该是在1000kcal。举个例子来说,一个70kg的成年人,如果是以8.5千米/每小时跑步,每周一共跑90分钟就够了,可以安排在3次,每次只需要30分钟。

但如果是以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快走呢,每周就大概需要四个小时。我们可以把他安排在5次,每次接近50分钟,那这两种方案呢?都是同样有效的

       3,每周有2~3次的力量训练:做俯卧撑,引体向上,或是举哑铃等。

    如果之前没有运动习惯的,请一定从小强度开始,逐渐过渡到中等,最后到高强度。循序渐进。

    如果不幸,你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请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心脏康复。。

2,静

    1,睡觉时间:,成年人每天睡六到八个小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是最低的。而如果每天睡八到九个小时,九到十个小时和十个小时以上的人风险因此会增加5%,17%和41%。

    2,午休:,习惯性的午睡如果超过三十分钟,心血管死亡风险也都会增加。睡多了,也感觉头晕,昏沉沉的。

    3,卧床休息,如果绝对卧床一天,就会带来认知和睡眠节律的改变,还会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增加肺部感染,血栓形成,心脏肌肉的萎缩。即使只卧床一天,四肢肌肉的流失量也高达3%到11%。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卧床三天,我们最多会有三分之一的肌肉都流失了。这些结论分分钟就把大病需要卧床静养的理念颠覆一个底朝天。

    4,每天两组腹式呼吸,每组十分钟。能让心脏安静下来的方法,那就是呼吸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呢,是指尽量不要做胸廓的起伏,做到随吸气,腹部隆起,随呼气腹部下陷,呼吸训练呢,也能更好的让你专注当下。而放空所有杂念,专注到当下,是一种强大的本领,它可以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安静。,

    我们讲的心率快慢是指在生理范围内的快慢,而不是因为病理问题导致的。如果你的心率已经到达每分钟五十次以下或者更慢,那就不是静不静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是不是生病了。

    动静圆融就是要做到每周完成我们上面提到的基本运动量。同时能够保证每天两次的呼吸训练,拥有一个好睡眠,长期坚持下来,你一定能有一颗属于你自己的强大心脏。

人的智商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吗?

人的智商可以通过锻炼提高。智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流体智力,一种是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后天发展空间有限。

晶体智力是指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其在人一生中都能不停发展。生活中值得探索、发现、提升的东西太多,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扩展资料:

对智商的误解

误解一:考试成绩好就是智商高

考试是对我们的学习能力、逻辑能力以及短时记忆力的检测,但智力还包括空间思维能力、想象力、环境适应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等,这些凭借单一的考试无法测出。

误解二:四肢发达,头脑就简单

人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健康的体魄能促进大脑的灵活,运动能力强也是高智力的表现。

误解三:父母智商高,孩子肯定聪明

孩子会继承父母的一些优点,包括智商,但最终是否聪明主要靠后天的教育、训练。存在很多小时候的“神童”,因不注重后天培养,最后资质平平,碌碌无为。

误解四:高智商能弥补低情商

智商高的人,情商不一定高。情商高最核心的能力是了解自我。一个人如果无法觉察自己真实的需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的动力,就算他们学业表现优秀,但情商发展还是受限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智商先天后天都重要 高智商是可以培养的

12月一妇婴东院疫情期间

12月15日下午,一妇婴(东院)门诊区,孕产妇们正有序前来就诊。

孕产妇“阳”了,是否影响宝宝?

一妇婴院长、主任医师王育说,新冠病毒流行至今,极少发生病毒感染的妈妈对新生宝宝的垂直传播。“所以,不用担心妈妈得了新冠病毒后通过血液传给新生儿,新生儿是很安全的。”

许多哺乳期女性担心,感染新冠后,乳汁里是否带病毒?一妇婴副院长、主任医师应豪说,迄今未有乳汁中分离到“新冠”病毒的报道,大量研究也显示,母乳喂养没有造成新生儿病毒感染风险增加。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指出:新冠核酸阳性的妈妈在母乳喂养时戴口罩,触碰婴儿前做好手部清洁,可以防止将病毒传染给乳儿。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建议,新冠核酸阳性的妈妈洗净双手、佩戴口罩,可以进行母乳亲喂。如果合并较严重疾病等其他原因不能亲喂,也要做好充分的手卫生和皮肤一般清洁,吸出母乳借助他人进行瓶喂。

“孕产妇还是比较弱势的人群,怀孕期间抵抗力不足,不主张出没于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实在要去,防护口罩要规范佩戴,并且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还要注意勤洗手。”王育说。

吃海鲜的孩子聪明吗?

据路透社报道,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柳叶刀》医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孕妇在怀孕期间多吃鱼生下的孩子较之那些妈妈在妊娠期间不吃或是少吃鱼的孩子会更聪明,而且自我发展能力也更强。

这项研究的结果注定会引起争议,因为之前美国一些专家曾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该限制海鲜食物的摄入量,以避免海鲜食物中的汞毒素伤害胎儿正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但是,这次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约瑟夫·希贝尔恩表示,海鲜食品富含omega-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对于胎儿大脑发育十分重要。

研究人员表示,象之前美国一些健康专家建议的那样把孕妇每周摄入鱼和海鲜的数量限制在340克之内并不能保护她们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出问题,他们称,那些不吃海鲜的孕妇也许反而可能伤害到胎儿,因为胎儿大脑发育需要来自海鲜食品中的重要的保养物质。

希贝尔恩表示:“这次的研究结果让我们也大吃一惊,之前我们并没有预计到会得到这样一个明确的结果,即孕妇降低海鲜摄入量会对胎儿不利。”

研究人员对8000多名英国妇女生下的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看看如果这些妇女在怀孕期间按照每周摄入鱼和海鲜的数量超过340克会对她们的孩子产生何种影响。研究人员发现,上述怀孕期间多吃鱼和海鲜的妇女生下的孩子较之那些少吃鱼和海鲜的妇女生下的孩子在发育能力测试中表现得更出色,这一测试的内容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智商等,前者在5岁之前身体协调能力更强,7岁时行为能力更优秀,8岁时智商值更高。

如果怀孕期间多吃鱼和海鲜的孕妇生下的孩子再和怀孕期间从不吃海鲜的孕妇生下的孩子相比,反差就更明显一些。后者在8岁时智商相对较低的几率要比前者高出48%。

英国环境保护组织表示,上述研究的结果提醒政府部门应该尽可能保证海鲜食品免遭污染,“这项研究强调了保证海鲜食品洁净的重要性,以便其不含有可能伤害大脑发育的汞毒素或其他化学物质。”由于工业污染,生活在水中的鱼有可能受到污染体内生成汞毒素,这种物质对胎儿和儿童尤其有害,因为其有可能造成神经发育问题。

2004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和药监局建议孕妇和儿童限制海鲜摄入量以防汞毒素,对此,希贝尔恩说:“如果你看看海鲜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拿这些营养物质和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进行比较的话,看起来美国方面的建议产生的伤害实际上要比带来的益处更大。”

纽约罗切斯特医学中心的加里·麦耶斯和菲利浦·戴维森博士在《柳叶刀》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称:“这次的研究结果强调指出,鱼和海鲜食品在孕妇食谱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证实了多吃鱼可以补脑这样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