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北京化工大学报考代码

2023-12-09 02: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北京化工大学报考代码

北京化工大学学院代号即代码是10010。北京化工大学,简称北化(BUCT),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介绍北京化工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高校,是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学校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原化学工业部领导。建校的目标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1年,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北京化纤工学院从学校分出。199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同年,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1998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3个校区,2个基地,总占地面积约3000亩;设有1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400余人,研究生8500余人(其中博士13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200余人,学历留学生360余人;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3人;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院系专业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共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办51个本科专业。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3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5人),其他国家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30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3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学科建设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拥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拥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等。

教学成果

2001年—2014年,学校获得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

2019年8月5日,北京化工大学《基于“蜂巢模式”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实践》人选教育部首届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典型案例。

科研平台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引智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科研成就

2001年以来,学校有29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累计到款17.41亿元,比“十一五”增长7.9%;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78项,牵头承担中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11项;中国国防军工类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达2.72亿元,比“十一五”增加9200万元,高模量碳纤维等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十二五”期间学校SCI论文数量排名位居中国高校30名左右;中国国内专利授权量年均350余项,总授权量为“十一五”的3.4倍;共获得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

2018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24亿元,获专利授权419项,鉴定成果9项。

2019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8.1亿元,获专利授权448项,鉴定成果6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底,纸质图书达172.24万册,随书光盘10887种,54632张。采购数据库114个,数字资源量20TB,约960余万册。

学术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74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栏目包括专题综述、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管理与数理科学等,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加入了万方数据库、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名刊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天元数据网等多个数据库。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2005-2007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国际合作截至2019年12月,学校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53个国家(地区)的15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中59个合作伙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2019年新(续)签校际合作协议37份,新增合作伙伴15个。新成立中国-南非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9年,因公临时出国访问团组161个,共计255人次,涉及出访国家42个,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74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29人;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与18个国家(地区)的54所高校和机构开展74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年内共派出548人赴海外学习,199名国外大学生来华进行文化、科技交流活动。

2020院校代码四位

1、10001北京大学

2、10002中国人民大学

3、10003清华大学

4、10004北京交通大学

5、10005北京工业大学

6、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10007北京理工大学

8、10008北京科技大学

9、10009北方工业大学

10、10010北京化工大学

11、10011北京工商大学

12、10012北京服装学院

13、10013北京邮电大学

14、10015北京印刷学院

15、10016北京建筑大学

16、10017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17、10018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18、10019中国农业大学

19、10020北京农学院

20、10022北京林业大学

21、10024北京协和医学院

22、10025首都医科大学

23、10026北京中医药大学

24、10027北京师范大学

25、10028首都师范大学

26、10029首都体育学院

27、10030北京外国语大学

28、1003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9、10032北京语言大学

30、10033中国传媒大学

31、10034中央财经大学

32、1003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3、10037北京物资学院

34、10040外交学院

录取专业代码211

211大学院校代码四位?
序号 所在省市 单位代码 单位名称

1 安徽省 10357 安徽大学

2 安徽省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安徽省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4 北京市 10001 北京大学

5 北京市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6 北京市 10003 清华大学

7 北京市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8 北京市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9 北京市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北京市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11 北京市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12 北京市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13 北京市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14 北京市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15 北京市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16 北京市 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

17 北京市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18 北京市 10030 北京外国语大学

19 北京市 10033 中国传媒大学

20 北京市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21 北京市 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2 北京市 10043 北京体育大学

23 北京市 10045 中央音乐学院

24 北京市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25 北京市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26 北京市 11412 华北电力大学

27 北京市 1141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8 北京市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9 北京市 114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0 福建省 10384 厦门大学

31 福建省 10386 福州大学

32 甘肃省 10730 兰州大学

33 广东省 10558 中山大学

34 广东省 10559 暨南大学

35 广东省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36 广东省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37 广西壮族自治区 10593 广西大学

38 贵州省 10657 贵州大学

39 河北省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40 河北省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41 河南省 10459 郑州大学

42 黑龙江省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3 黑龙江省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44 黑龙江省 10224 东北农业大学

45 黑龙江省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46 湖北省 10486 武汉大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