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23-12-12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由中华临床医药学会 主办,月刊,具有ISSN/CN标准刊号。2004年起,被著名医学期刊网站首席医学网全文收录,面向公众全文免费开放阅读。同年被国家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2005年起,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权威期刊数据库收录。2005年曾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医学影像学哪些期刊最权威

有: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国内好象就这几个专门是影像学杂志的。

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论文

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论文

摘 要: 目的:研究CT检查中窗口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方法:对CT扫描的516例患者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按实际情况对窗宽和窗位参数进行调查,以便建立最佳的影视图像。结果: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结论:熟练的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窗宽;窗位;CT检查;应用研究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而窗口技术即是分析CT影像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窗宽和窗位调节出清晰的医学图像,反映出器官组织的结构以及毗邻关系,以便采取恰当有效的医学方法进行治疗,是医学判断的重要依据。所以,利用窗口技术呈现出清晰准确的医学图像,是CT检查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间接受CT扫描的患者共计516例,其中男331例,女185例,年龄1 d~87岁(新生儿共计19例)。接受扫描的主要部位有:头颅,眼眶、颌面部,喉、颈部,胸部,腹部,脊柱和四肢,盆腔。扫描设置采取SOMATO DRH以及SOMATOM Balace,扫描软件使用MSO5,采取Vc30、Vc40、Vc47的扫描模式,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灵活地加以适当调整,以便建立起最为准确有效的图像。

2 结果

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想获得最有医疗价值的影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以便掌握更加详细的病程资料,灵活采取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1]。本研究中具体设定如下所示。

2.1 头颅:脑组织的窗宽在80~100 Hu之间,窗位设定在35~40 Hu之间。如果脑垂体或者蝶鞍区发生病变,窗宽改设为200~250 Hu,同时窗位改设为45~50 Hu;而脑出血患者的设定为窗宽200~300 Hu,宽位则为60~100 Hu,以便更加清晰地检测病灶。

2.2 眼眶、颌面部:窗宽的设定是300~400 Hu,窗位则为30~40 Hu;若要观察骨骼,窗宽改为200~300 Hu,窗位改为400~450 Hu。对软组织细节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采取窄窗的形式,依据软组织的密度来设置窗位。

2.3 喉、颈部:一般情况下,窗宽设置为300~350 Hu,窗位为30~50 Hu。

2.4 胸部:常规的胸部CT检查有纵格窗和肺窗两种查看方式。纵隔窗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到心脏和大血管的具体位置,同时还可以看到淋巴结大小、肿块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设定为窗宽300~500 Hu,窗位为30~50 Hu。肺窗观察的设置则为窗宽1 300~1 700 Hu,窗位为600~800 Hu,如果观察的对象是肺血管或者肺裂,可以将窗宽适当调窄、将窗位适当降低。此外,如果采用纵隔窗与肺窗相结合的双窗技术,可以对胸腔有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观察,获得更为详尽的病征资料。

2.5 腹部:通常设置窗宽为300~500 Hu,窗位为30~50 Hu。在肝和脾的CT检查中,窗宽和窗位灵活加以修改,分别为100~200 Hu、30~45 Hu;检查肾脏时,比较常用的窗宽设置是200~300 Hu,窗位则是25~35 Hu;若发生病变的是胰腺,那么窗宽和窗位分别设置为300~500 Hu、35~50 Hu,窄窗设置分别是120~150 Hu、30~40 Hu。

2.6 脊柱和四肢:一般对脊柱进行扫描时,脊椎周围的软组织也会得以呈现,窗宽通常设置成200~350 Hu,窗位设成35~45 Hu。骨窗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800~2 000 Hu、250~500 Hu。

3 讨论

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窗宽窗位,能较充分反映解剖内容和病灶影像表现,头颅:脑组织窗宽设定为80~100 Hu,窗位为30~40 Hu,垂体及蝶鞍区病变窗宽宜设在200~250 Hu,窗位45~50 Hu,脑出血患者可改变窗宽位80~140 Hu,窗位30~50 Hu,脑梗死患者常用窄窗60 Hu,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清楚显示梗死及软化灶,颌面部眼眶窗宽定为150~250 Hu,窗位30~40 Hu,观察骨骼时窗宽150~2 000 Hu,窗位400~450 Hu,喉颈部、鼻咽、咽喉部的窗宽和窗位常设在300~350 Hu和30~50 Hu,能满足该部位的`解剖和病灶显示,胸部:常规胸部CT检查分别用纵隔窗及肺窗观察,纵隔窗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位置,纵隔内淋巴结的大小,纵隔内肿块及这些结构的比邻关系,设定纵隔窗可用窗宽300~500 Hu,窗位30~50 Hu,肺部窗宽1 300~1 700 Hu,窗位-600~-800 Hu,在上述基本窗宽的基础上,若观察肺裂和肺血管,可调窄窗宽和调低窗位,对肿块形态,分叶,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增的观察肺窗比纵隔窗更为清晰,腹部:腹部检查常设定窗宽为300~500 Hu,窗位30~50 Hu,肝脾CT检查应适当变窄窗宽以便更好发现病灶,窗宽为100~200 Hu,窗位为30~45 Hu,肾脏因含水量较多,检查时常用窗宽200~300 Hu,窗位为25~35 Hu,胰腺一般为300~350 Hu,窗位为35~50 Hu,窄窗120~150 Hu和30~40 Hu,脊柱及四肢:常规脊柱扫描显示脊椎旁软组织,窗宽200~350 Hu,窗位35~45 Hu,骨窗为窗宽800~2 000 Hu,窗位250~500 Hu,骨的CT值多在1 000 Hu左右,肌肉为40 Hu左右,脂肪多为-50 Hu以下。

CT影像可以人为地进行调制。但对其进行调制时,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部位或者不同组织的检查时,需要对窗宽和宽位进行合理的调节。如果窗口技术能够达到正确的理解、熟练的掌握,就能够利用窗口技术获得清的CT影像,为医疗诊断提供明确的信息和判定依据[2]。窗宽以及窗位,指的是采取灰阶的软件功能,把灰队范围加以调节,使人类肉眼可以观察。它是相对于CT值的全体范围而言的,窗位显示的是影像CT值的中心,与影像显示的亮度和具体位置密切相关;而窗宽则表示对窗位进行选定的灰阶范围,根据大小分别适用于较大部位或者软组织的观察。双窗是现阶段很多CT都具备的一种功能,它指的是把两个窗宽、窗位各不相同的影像同时在CRT上显示出来,或者拍摄到同一张胶片上,方便两个不同影像间的对比研究和病理诊断,在困难病例的病理诊断当中,其结果是一份相当有效的补充资料。

目前,很多CT机都设置有脑窗、肺窗、腹窗等固定窗,方便不同组织的检查。但是不同患者之间在年龄、病程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其组织结构也不尽相等,另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设备,其性能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3]。因此,要想照好CT片,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好调查技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人为的合理判断,充分发挥出CT检查定位、定量、以及定性诊断的优势,避免因为不恰当的窗宽设置和不合理的窗位调、导致病变被忽视或者遗漏的现象发生,从而能更好地为医疗服务[4]。

4 参考文献

[1] 苏友恒,邱丹红.窗口技术在CT检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7,14(5):560.

[2] 郑粤军.窗口技术在CT检中的应用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6):523.

[3] 莫瑞嘉.CT窗口技术的选择与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1):93.

[4] 鲁书琴,田素良,金克斯,等.CT检查硬膜外血肿窗口技术的灵活应用与注意事项[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2):101.

省部级医学期刊有哪些?(急??)有论文发表

2007年核心期刊目录2(共485种)
序号 期刊名称 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肿瘤医学类

1、 中华肿瘤杂志 1948 0.888

2、 癌症 1534 0.707

3、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26 0.706

4、 中国肺癌杂志 313 0.444

5、 肿瘤 498 0.390

6、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56 0.352

7、 现代肿瘤医学 236 0.330

8、 癌变�6�1畸变�6�1突变 240 0.296

9、 中国肿瘤临床 1040 0.291

10、中国癌症杂志 395 0.285

11、肿瘤防治研究 436 0.280

12、中国肿瘤 580 0.275

13、肿瘤学杂志 196 0.195

14、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362 0.137

15、白血病�6�1淋巴瘤 151 0.131

中医类

1、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622 0.796

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709 0.740

3、 中国中药杂志 2587 0.579

4、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536 0.574

5、 中西医结合学报 125 0.521

6、 中草药 3696 0.519

7、 中国针灸 1125 0.466

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347 0.426

9、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692 0.397

10、中药材 1192 0.372

11、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373 0.366

12、针刺研究 332 0.336

13、中华中医药杂志 511 0.319

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370 0.272

15、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56 0.241

16、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336 0.236

17、中国骨伤 487 0.227

18、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45 0.225

19、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323 0.223

20、天津中医药 209 0.212

2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323 0.203

22、中国中医急症 322 0.196

2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66 0.195

24、中国中医药科技 406 0.183

25、中医杂志 1020 0.175

26、中医药学刊 480 0.169

27、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325 0.160

28、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5 0.157

29、上海中医药杂志 505 0.142

30、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44 0.128

31、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95 0.124

31、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94 0.124

33、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79 0.104

34、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00 0.044

特种医学类

1、 中华放射学杂志 2975 1.225

2、 中国内镜杂志 1919 0.820

3、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861 0.763

4、 中华核医学杂志 582 0.710

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620 0.620

6、 介入放射学杂志 501 0.591

7、 临床放射学杂志 1104 0.527

8、 实用放射学杂志 1025 0.500

9、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121 0.462

10、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95 0.406

11、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59 0.389

12、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350 0.328

13、医学影像学杂志 317 0.308

1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531 0.293

15、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24 0.291

16、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170 0.282

17、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199 0.267

18、放射学实践 389 0.255

19、中国法医学杂志 214 0.211

20、放射免疫学杂志 312 0.208

生物学类

1、 遗传学报 1642 1.050

2、 动物学报 1084 0.867

3、 CELL RESEARCH 213 0.764

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694 0.671

5、 中国科学C 433 0.644

6、 病毒学报 401 0.589

7、 遗传 836 0.535

8、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014 0.528

9、 动物学研究 644 0.486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673 0.482

11、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165 0.411

12、中国病毒学 346 0.404

13、动物学杂志 697 0.401

14、生命科学研究 171 0.343

15、细胞生物学杂志 223 0.258

16、生物学杂志 233 0.171

17、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155 0.156

18、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111 0.148

19、生命科学 220 0.142

20、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145 0.140

以上数据摘自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年)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发展,同时也使临床诊断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影像诊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摘要

【摘要】乌鲁木齐军医学院在六年多的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程配置,重组学科体系,改进 教学 方法 与内容,构建课程量化考核体系,开展教学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内容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兰州军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 教育 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 体操 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三)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 专业英语 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 经验 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一)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二)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 毕业 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 报告 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体位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三)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术学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为普放、CT、Mill三个小部分,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通过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开展教学质量评价,采用静评指标测评与动态考评相结合,通过教学条件评定、教师学术水平评定、教学手段评定、实验教学专家测评、课堂教学学生测评、教案质量专家测评、第二课堂质量评定、考试结果分析等19个静态指标与10个动态指标进行质量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推进专业主要课程建设,带支町关课程的建设。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现代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操作技能考核及格率达100%。各教学实习医院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毕业学生全部就业。但也存在由于生源素质差异较大,教改实施后部分学生不适应等情况,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我们不断在摸索与改进现有教改方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进行更进一步的 总结 与完善。

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刍议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摘要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问题愈益突出。从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书写等方面,就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进行探讨。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内容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

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是指医学影像诊断合乎一定的标准,即利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使其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它要求根据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地开展检查项目,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质量标准,最终目标是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并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患者需求,但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水平,准确可靠地为临床提供看得懂、能理解的诊断依据,因此,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就势在必行。

1 提高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素质

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且周期越来越短,建立在高新影像设备之上的影像学正发生着巨变,不断更新的设备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应用时的工作原理、性能无不涉及广博的计算机领域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影像科技人员,无论老中青,都要从零开始,逐步地熟悉、掌握以致精通这门新的数字影像技术,也就是说,要从陈旧的工作模式转为更为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树立新的医技理念,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应抓紧时间快速提高自身英文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数字化设备无论是界面显示还是操作使用提示,无论是部位选择还是投照方式,以及后处理内容均为英文显示,英语既是基础更是工具,同时,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将更加频繁,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速度也将加快。只有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才能进一步进行图像处理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其次,要多阅读一些有关IT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或通俗刊物,了解网络的运作,对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存储及打印等概念要清晰明了,并在与编程和网络工程师的合作中积累和丰富这一领域的知识。再次,不断完善影像诊断知识结构。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及病理演变,其图像在监视器上的显示与相关诊断所需,其形式和内涵不尽相同,且数字化影像各参数具有可调节性、大宽容度,如何使体位设计更合理、如何在图像的后处理中使感兴趣区真实并具有明确诊断所需的特征,对技师的影像学知识和诊断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建立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医学影像学这门综合性学科开始逐步从影像投照、成像、阅片、报告书写以及远程会诊诸环节进入全面数字化的崭新时代。比如,近年来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的引进和临床应用,拓宽了超声检查范围、服务对象,超声影像、诊断信息和工作量成倍增长,而原有的手写报告、热敏打印图像、人工病案存档、检索查询、工作量统计等,明显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患者的诊疗服务。这一切对于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医学影像室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与患者和临床科室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简单地表达为患者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与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答复。影像室从接收申请单到发出检查报告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每项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及其之间的衔接良好与否,将反映影像室整体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这要求从预约登记到发出报告必须实现一体化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影像网络工作系统流程(略)

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患者一般资料—图像采集—诊断报告全部信息的数据化存档,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而且由于使就诊顺序透明化、公开化和接诊服务的温情化,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所以大大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同时,这一网络的建立也真正体现了医疗信息共享,使患者在一所医院拍摄的X线、CT及MRI图像及诊断意见报告,在远程会诊或转诊到其他医院咨询、会诊或治疗时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不必再作重复检查,这样既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使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过去的隔日到目前的2 h,甚至0.5 h,而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又是每个医院所面对的。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做好这一点除了发挥设备优势外,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尤为重要。

3 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3.1 基本程序规范化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又是重要的医疗文件。报告书写的质量代表科室的诊断水平,也代表整个学科的水平以及发展的程度。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3.2 基本格式规范化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一般格式应依次包括以下5项内容: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如X线所见、CT所见、MH 所见、DSA所见等;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在临床工作中,上述五项内容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格式。第一种是从影像征象或讨论到影像诊断或印象的分段描述法。第二种是从影像诊断或印象到影像征象或讨论的分段描述法。第三种是将影像征象或讨论与影像诊断或印象混合描述法。第四种是表格式,是将报告设计成固定的表格。第五种是逐条列项式,是将各项观察的内容按顺序排列,在预留的空白处填写正常、异常或意见等。其中,第二种报告格式是目前采用最多、最常用的一种,因为它满足规范化报告的5项内容,符合检查的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格式之一。

3.3 基本要求规范化 书写规范化报告内容的总体原则是影像描述简洁,重要的部分或内容先写,回答临床医师的要求;病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像征象描述;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最后要得出影像检查的结论。一般和常规项目要齐全,描述要有顺序,主次要分明,描述部分与诊断结论要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术语规范。

3.4 注意事项 医学影像报告是一份把病变影像转换成文字、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讲求客观性、科学性、严禁掺杂主观印象,不要武断地单以图像诊断疾病,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故一定要写得确切、客观。这就必须运用规范的影像学术语或解剖学与病理学名称来描绘,不能随便下笔,按个人的 爱好 写。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是对医学影像技师的最基本要求。总之,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患者。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段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3] 林海波,曹然,叶晖,等.影像技术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J].现代医院,2004,(6):117?118.

有关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推荐:

1.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2. 医学影像技术晋升职称报告范文

3.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4. 医学晋升职称论文范文

5. 医学影像个人简历范文

6. 超声医学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