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遥感学报优先出版吗

2023-12-12 11: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遥感学报优先出版吗

1951年8月1日“铁道部人民铁道出版社”成立。当月出版第一部图书——《如何改善流动资金的运用》。1952年4月扩充出版机构。设立编辑部、出版部、办公室、会计组。1952年8月签订第一个图书经销合同。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部由新华书店华北总分店总经销。1952年10月签订第一本翻译图书出版合同翻译前苏联出版的《铁路建设的流动资金及降低成本》一书。1952年11月铁道部印票厂划归人民铁道出版社领导。1952年12月《人民铁道》杂志划归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人民铁道》杂志于1949年11月创刊。1953年2月人民铁道出版社由铁道部长直接领导,施行企业化管理。1953年3月将原铁道部印刷厂,与先前领导的铁道部印票厂合并为人民铁道印刷厂。1954年1月批准实行第一个《书稿报酬暂行办法》,实行《劳动保险条例》,实行第一个《职工奖励办法》。1954年4月第一次选送5种图书与东欧各国交换使用。与新华书店总店签订《图书产销合同》。1955年8月第一次向南斯拉夫赠送图书6种。赠送图书:《新建铁路工作报告选集》、《中长铁路经验介绍》、《乘务员保养机车的办法》、《金属材料》、《工程计划管理一长负责制》。1956年1月在济南铁路管理局召开第一次读者座谈会。会议听取了各业务部门对铁路课件数据出版的意见和要求。1956年9月《铁路运输》和《铁路工程》两本期刊计划于次年由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1957年1月《铁路运输》杂志创刊。《铁路工程》创刊。1960年2月出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该书13万字,209张照片,彩色印刷。1960年6月制定《提高书籍质量的办法》。1960年12月建立中国铁路出版通讯网。该网络成为人民铁道出版社联系作者、沟通读者的重要渠道。1975年12月第一部《法汉铁路词典》出版。1977年12月第一部《英汉铁路词典》出版。1978年5月开办日语学习班,共有20名职工参加。1979年7月第一部《日汉铁路词典》出版。1980年3月铁道部人民铁道出版社更名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年4月与国际书店签订《铁道学报》、《土木工程学报》、《铁道知识》杂志的出口协议书。1980年7月接待日本《铁道杂志》社代表团来访。双方就交换出版资料,合作出版《火车时刻表》、《快车时刻表》、《中国铁道画册》交换意见。1980年8月第一部《中国铁道画册》出版。1981年1月向日本出口《中国铁路旅客车票》5000册。1981年3月《铁路运输工作基础》一书获第一届中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1982年2月《桥》一书获第一届中国优先科技图书奖。1983年5月《会议电话机的维修》一书获“全国优秀通信图书”二等奖。1983年6月《遥感原理和工程地质判释》一书获第二届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84年5月欧洲《铁组通讯》总编辑德列斯列尔和波兰塔姆卡印刷厂经历对该社进行友好访问。1985年1月《旅客之友》双月刊发行。1985年2月成立中国铁道出版社齐齐哈尔音像制品厂。1985年6月向拱北中国图书贸易公司、中国南方图书公司和中国东方图书公司投资110万元。1987年10月与瑞士贝克霍塞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铁路机车》(德文版),向全球发行。1995年12月拨款1710万元购买职工住房。1997年3月在中国5百余家出版社中,被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1998年4月建立铁路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基金总额900万元。2002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电子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取得电子出版物出版资格。2003年1月《旅伴》杂志创刊号发行。2005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发该社《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2006年2月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协调委员会发出通知,授予该社“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这是该社第一次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殊荣。2006年8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教高[2006]9号),该社九十余种教材被列为国家级选题。2007年2月被授予“北京市节水型单位”。2007年5月被铁道部授予“全路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转制为企业,拥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近300人,出版品种近3400种,出版码洋约4.7亿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研究所在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开展了海洋经济动植物的生物学和人工养殖原理研究,先后进行了海带、紫菜、中国对虾、贻贝、海湾扇贝等人工养殖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海洋所共取得9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2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3项,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奖、科技一等奖127项,国际奖16项。共发表论文9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0余篇),出版专著210余部;共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7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0余件,外观设计专利50余件。 《海洋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1977年创刊。及时报道海洋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新工艺和新进展。尤其对重大科研和应用研究成果特别予以优先报道。主要刊登海洋生物、海洋水产生产、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仪器研制等方面的文章。《海洋科学》 是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中国科学院获奖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该刊已被中国国外数据库如美国的《化学文摘》( CA)、英国的《剑桥科学文摘》和联合国的《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收录;被中国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等十几个数据库收录。《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是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一级学报类学术期刊,1982年创刊。该刊主要刊登内容为海洋湖沼科学及相关的生物、水产养殖、物理、气象、化学、地质、水文、地貌、工程、环保、遥感、仪器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论文,简报,综述等。该刊已被SCI-E、CA、AJ、BA、OA、ASFA、BIOSIS、CBA、南非NISCS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C)、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台湾CEPS等文摘杂志及数据库收录。《海洋与湖沼》学报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中国海洋湖沼科技领域最有影响的基础性综合学术刊物之一。该刊创办于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所长担任主编。刊物以报道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主,特别重视刊载有影响的重要技术研发成果的论文。刊物内容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形式有论文、研究简报、高新技术、高水平综述、学术争鸣等。自 2002 年起,《海洋与湖沼》是中国水科学领域唯一受中国科协择优资助的期刊,同时也是受中国科学院择优资助的刊物。据中国科技信息所资料显示,1996—2006年《海洋与湖沼》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中国水科学领域期刊首位,其中2006年的影响因子为 1.634(他引率为0.9), 总被引频次为 1772次。《海洋科学集刊》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先生创办,系海洋科学领域综合性刊物,以报道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特别是以生物学的分类学科为重点,并已作为核心期刊被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海洋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光盘版)和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 1994年及1995年该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被引频次最高期刊前500名之一。

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农业推广体制和发展趋势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

  一、现阶段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1.常规农业推广(传递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其目标是增产增收;其对象是全体农民,但往往选择一些类群的农户作为联系户、示范户;一般是在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下设立推广机构;主要采用直接面向个人的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和指导等活动;推广人员充当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
  这是一种试图将常规推广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推广效益的推广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和应用。
  3.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推广的组织体系健全,联邦、州、县和自愿者在人员、项目活动中合作默契,推广的内容丰富、经费充足、人员精干.它通过立法,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作项目的资助,并由州内的一所或几所农业大学来组织执行推广任务,其特征是合作关系。
  4.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推广工作是同投入供应、技术引进及其他农业服务相联系的。这种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单项商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对象一般只限于这种商品产区内的农民。通常是由为生产某一商品而设立的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公司来为农民提供有关的研究、推广、投入供应及其它市场信息服务。
  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组织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专题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该方式。
  6.综合乡村发展计划
  这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概念。它依据计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发展卫生、交通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目标。
  7.农作系统开发方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提供专为满足当地耕作条件及农户的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研究的成果。实地人员一般专业化程度很高。计划是通过研究和推广人员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当地农民的合作来实现的。农作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他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或农场的需要,把农户或农场视为一个综合系统。
  8.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广组织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其推广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指导及农家生活指导,在全国从上到下各级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

  二、农业推广体制发展主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50--100年内,农业推广仍然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陈良玉,高启杰)
  当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产业结构不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模式使理论。再者,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按一定程序分类型确定推广的组合模式模式。
  总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推广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推广体制也将呈现以下特征:
  1.推广要素的多元化。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农场主)等都将成为推广的相关参与者,起内容涉及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广模式的复杂化。单一的推广模式不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经济社会,这就要求各种推广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发挥作用
  3.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4.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农业推广中广泛应用。
  德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一是各州植保局开发和运营的电于数据管理系统(EDV),二是邮电系统开发经营的电视屏幕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须购买 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服务。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文献数据库系统(PHYTOMED)、农药残留数据库 INTERPRET、害虫管理数据库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宿主机,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存储了德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个数据库,其中农业方面的数据库30多个。
  凡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用户或大型计算机终端用户,如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的农场主等等,都可通过国家邮电通讯网络系统,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接,购买了数据库访问通行字的用户,可随时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客,经当场测试,无论全国哪个地方,联机接通后,一般仅需 l一3秒的等待时间,查询结果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查询结果。(李 远,孟晓宏)
  5.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信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高新技术开发、技术辐射模式,完善相应的技术市场和市场机制,(如目前采用的“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的多元化组织模式,或者类似于“公司加协会联农户”式的各种组合模式,这些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陈良玉,高启杰)
  美国所有的推广体系都是商业化的,唯独农业推广体系是绝对不向农民要一分钱的。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受自然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一旦遇到灾害就很难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帮助。(杨映辉)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这一格局可能会回发生变化。
  6.政府在农业推广的地位将在有偿服务开展后一段时间削弱。

  参考文献:

  〔1〕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2〕武英耀,张改清--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李 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4〕李 远,孟晓宏.日本双轨农业推广体系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16.
  〔6〕吴俊.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研究
  〔7〕.马晓岚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杨秀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时报.2006-03-02
  〔8〕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9〕李 远,孟晓宏,德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
  〔9〕佚名.关于加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中国网2006-03-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