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辽宁青年发表诗歌吗

2023-12-07 05: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辽宁青年发表诗歌吗

是不是汪国真?

汪国真(1956~ ),中国大陆当代诗人。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人)。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汪国真在书画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他的书法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云梦山,云台山,花果山,周瑜陵园,解州关帝庙等名胜风景区,他还应邀为以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涉外饭店创作书画作品。2002年他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年出版的《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一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又开始了音乐的研究与创作。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艺术人生》、《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和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栏目都对他作过介绍。2003年11月连续四期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擂台》歌手比赛评委。

  

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曾经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汪国真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在湖南杂志《年轻人》1984年第10期上发表,后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

  汪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汪国真热”出现于这本诗集出版之后,此书在装卸中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达十五万册。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1990年10月花城出版社)、《年轻的思绪》(截止1991年初,三次印刷达十四万册)、《年轻的潇洒》等诗集,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了《汪国真诗文系列》九种,中国妇女出版社会 出版了《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另外还有专收汪国真格言短句的随笔著作及其与他人的对话录。作为回应,市场上也出现了评介性的《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中国歌坛1991年2月推出了《青春时节──汪国真抒情歌系列之一》的盒带,并被《中国青年报》列为该月十盘优秀畅销磁带的第三名。

  1990年7月4日,其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

  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

  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是“汪国真年”。

  在上海,这种热潮来得稍晚一些。1990年10月上海徐家汇书店购进已经在北京走红的汪国真诗集《年轻的思绪》二十本,但二个月后才卖完。1991年春,上海《文学报》发表特写文章《美的征服,始于“手抄本”》报导汪国真的情况,这是他首次被完整介绍到上海。而《文汇报》为了将汪国真在"文汇书展"上重点推出汪作,则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连续介绍推崇汪国真,称汪国真为“诗坛王子”,造成舆论攻势,从而使得1991年3月27日的“文汇书展”中出现汪诗销售的热潮。

追问:
请问汪国真是现代的吗
回答:
呃~严格的说应该算当代的

谁有专门发表诗歌的杂志的地址 速给几个! 谢谢!!!

  黑龙江省
  《 北方文学》 组诗最后与北方事物有关森林大雪 村庄
  《 雪花》 组诗 生活化
  《 岁月》 组诗 生活化 乡村
  《诗林》
  《辽宁青年》文学梦园 散文诗 诗歌

  辽宁省
  《辽河》 组诗大气
  《芒种》 大型组诗
  《鸭绿江》
  《满族文学》 鸭绿江诗会 大型组诗
  《大连日报》诗歌专栏

  云南省
  《滇池》 先锋组诗

  山东省
  《时代文学》
  《山东文学》 济南舜玉路40号 250002
  《新诗文》 济南

  福建省
  《福建文学》 人生大气 时代社会

  安徽省
  《安徽文学》 现代些
  《诗歌月刊》 合肥市大钟楼邮局 518信箱 230001 曹五木

  天津
  《青春阅读》 侧重青春哲理

  浙江省
  《江南》

  甘肃省
  《飞天》 组诗

  四川省
  《星星》 成都市红星路二段 85 号 《星星诗歌》
  《重庆日报》
  《攀枝花日报〉 诗歌随笔
  《散文诗世界》

  北京
  <诗刊>
  《青年文学》 qnwx_ 诗歌外二首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文化报》 诗歌清淡

  湖南省
  《长江文艺》电子邮箱:
  《散文诗》湖南益阳市

  湖北省
  荆门日报 诗歌随笔

  山西省
  《黄河》双月刊 诗歌杂一些

  青海省
  《青海湖》 大型组诗有分量的

  内蒙古
  《草原》诗歌大气组诗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西路318号内蒙古文联

  北京
  《青年文学》
  《中国铁路文学》

  《芙蓉》 先锋口语
   蓝瓴原打工妹诗歌

  广州省
  讲门文艺诗歌 打工诗歌宋世安
  
   〈佛山文艺〉诗歌

   打工族诗歌
   心灵知音罗德远 创业者

   长安报诗歌散文随笔
  深圳:
  《石岩文艺》 百位小筑 打工诗歌

  江苏省
  《青春》诗歌清新
  湖北省
  《打工知音 》 打工

  其他:
  美国常青藤
  欧洲梅园文学
  新城市诗刊
  诗词报 校园诗歌作者投稿邮箱:
  社会诗歌作者投稿邮箱:
  本报校园记者投稿邮箱:
  大地诗刊
  深圳沿海青年

  《上海文学》
  

  《天涯》
  

  《滇池》
  诗歌 邹昆凌主持

  《中国铁路文艺》
  ZGTLWY@21CN.NET

  《鸭绿江》
   诗歌主持 柳云

  《边疆文学》
   七彩诗坛

  《广西文学》
   诗歌 冯艳冰

  《芒种》诗歌:张启智 王霆
  

  《朔方》
  诗歌:杨梓

  《长江文艺》
  诗歌阵地

  《岁月》
  经典诗歌

  《作品》
  

  《红岩》 中国诗展 冉冉
  

  《延安文学》诗读本 阎安
  

  刊 名:雪莲
  电子邮件信箱:

  刊 名:山西文学
  E-mail:

  名:黄河
  电子信箱:

  刊 名:福建文学
  电子信箱:

  刊 名:东方文学
  电子邮箱:

  刊 名:广州文艺
  电子邮件:

  刊 名:延安文学
  e-mail:

  刊 名:西湖
  电子邮件:

  刊 名:作家杂志
  电子邮箱:

  刊 名:江河文学
  邮 箱:

  刊 名:北极光
  E-mail:

  诗潮杂志社
  

  诗选刊
  人民文学

徐红的简介

笔名白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学时代在《辽宁青年》发表处女作,开始青春写作。多次获全球华人文学奖,在“中国十大晚报”《新安晚报》和中国作家网等多家知名媒体开有专栏。接受过《诗选刊》、《诗歌月刊》、《新安晚报》、《六十七度》和台湾《联合文学》等知名媒体专访。著有《水的唇语》。2010年10-12月作为由台湾陆委会的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出资,耕莘文教基金会邀请的大陆首批三位访问驻站青年作家之一,出访台湾。

汪国真关于读书的诗句

青春的风我不在乎多少梦幻已经成空 我不在多少追求都成泡影 在春天的季节里 谁愿意是 醉生梦死 醉死梦生 山峰挡不住我 河流挡不住我 噢,一往无前 我是青春的风我不满足已经获得的骄傲 我不满足已经获得的光荣 在年轻的心灵里 谁不愿意 明明白白 清清醒醒 鲜花留不住我 掌声留不住我 噢,一如既往 我是青春的风 跨越自己我们可以欺瞒别人却无法欺瞒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青春的风

我不在乎多少梦幻已经成空

我不在多少追求都成泡影

在春天的季节里 谁愿意是

醉生梦死 醉死梦生

山峰挡不住我 河流挡不住我

噢,一往无前

我是青春的风

我不满足已经获得的骄傲

我不满足已经获得的光荣

在年轻的心灵里 谁不愿意

明明白白 清清醒醒

鲜花留不住我 掌声留不住我

噢,一如既往

我是青春的风

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汪国真,中国大陆现代诗人。

祖籍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

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

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

汪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汪国真热”出现于这本诗集出版之后,此书在装卸中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达十五万册。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1990年10月花城出版社)、《年轻的思绪》(截止1991年初,三次印刷达十四万册)、《年轻的潇洒》等诗集,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了《汪国真诗文系列》九种,中国妇女出版社会 出版了《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另外还有专收汪国真格言短句的随笔著作及其与他人的对话录。

作为回应,市场上也出现了评介性的《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中国歌坛1991年2月推出了《青春时节──汪国真抒情歌系列之一》的盒带,并被《中国青年报》列为该月十盘优秀畅销磁带的第三名。

1990年7月4日,其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 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

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是“汪国真年”。 在上海,这种热潮来得稍晚一些。

1990年10月上海徐家汇书店购进已经在北京走红的汪国真诗集《年轻的思绪》二十本,但二个月后才卖完。1991年春,上海《文学报》发表特写文章《美的征服,始于“手抄本”》报导汪国真的情况,这是他首次被完整介绍到上海。

而《文汇报》为了将汪国真在"文汇书展"上重点推出汪作,则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连续介绍推崇汪国真,称汪国真为“诗坛王子”,造成舆论攻势,从而使得1991年3月27日的“文汇书展”中出现汪诗销售的热潮。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

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这种的量化的哲理,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

中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中学生们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如他的一首小诗《致友人》写道: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和更何况 我们要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这首诗简短而寓意明晰,十分适宜抄录与赠与,即使就阅读来说,也最适宜大众毫不费力的在小块而闲暇时间得到心情舒畅的快感。

再如: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汪国真的诗中不仅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的俯视现实中的一切,所采取的“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说是汪国真诗歌倍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简而言之,汪国真的诗歌实际上是将千百年来的各种至理名言,以押韵分行的形式更浅白地表达出来,是一种思想的快餐,哲理的炒卖。

这些作品中缺少诗人面对世界独特的感悟,缺少诗歌最应当具有的真切情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已。

至于汪某曾声称要拿取“诺奖”之类的言辞,则今日已成为文坛笑柄。一切缺少真正厚度的东西,都将成为明日黄花,至多以史料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

九十年代初,诗坛曾经为一个人热闹过一段时间,这个人,名字叫做汪国真。 据《南方都市报》《诗歌曾经的“黄金”年代》介绍:当年,洛湃的诗集曾与席慕蓉、汪国真的诗集一起,都以10万册为单位的销量席卷全国。

一手推出席慕蓉、汪国真和洛湃“热潮诗”的杨光治,还为此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从席慕蓉、汪国真到洛湃》。

突入其来的汶川地震, 天崩地裂、地动山摇。

城镇、村舍, 倾刻被刈为平地; 数万鲜活的生灵, 瞬间飘然而去。 人类的历史, 从来就是多灾多难。

各种各样的灾难袭击, 一直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噩梦。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 脆弱的生命, 是如此地不堪一击。

面对灾难, 面对不可知的大自然。 为了生存、为了发展, 人类倾力创造, 和固执地守望着文明。

用精神的力量, 来抗拒各种各样的灾难。 废墟之下、绝境之中, 应该是一种地狱般的感觉。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可她,却在废墟里, 打着手电筒看书。 “下面一片漆黑, 我怕,我又冷又饿。

我只能靠看书, 缓解心中的害怕。” 在绝境之中, 用文明的成果, 来抗拒灾难对生命的威胁, 这是文明的力量, 也是文明的美丽。

天地为之动容, 人类的心灵为之而震撼! 美丽的小女孩, 在废墟下读书的美丽的画面, 她将定格在人类的灾难史中。 代表着人类面对困境, 面对灾难, 永远不屈的高贵灵魂。

小女孩儿的坚强, 亦如人类文明史的坚韧, 将会世世代代绵延不绝, 永远传承,发扬广大。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陆游《解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古代名人的读书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流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人们,读书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人们也许或多或少地都在向往着远方吧,一个美丽的、全新的、未知的世界.思慕远方与现实无关,爱做梦的人儿们的心总是飞得高高的,飘啊飘啊飘向远方. 小孩子们向往远方.在若干年后的远方,他们会以一个大人的身份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远方满足了他们童真的想象,承载着他们梦的翅膀. 少男少女们向往远方.羽翼未丰的他们有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想要去到更远的地方,也想要做更多的事,当他们的身体还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的淳淳教诲,而他们的心,却早已冲上蓝天,飞向远方,久久地盘旋在梦想的碧空不肯离去. 中年人或许是唯一不会向往远方的人了吧.走上社会,各种各样繁琐的事务纠缠着他们的心.心儿飞了,累了,像倦鸟一般地停驻下来,合上它的双翅,闭上它的双眼.梦中的大男孩大女孩们,是否依然在梦着远方呢? 老年人在想起远方时是带着惆怅的.一生之中他已做了多少个梦,梦中的远方他是否曾经到达?又留下了多少的遗憾?纷纷扰扰已无从分辨,昔日的远方想来或是欣慰或是遗憾,而明日的远方,又仅仅剩下一片虚幻的光影.每当这时,老人们所能做的,除了慨叹又都剩下了什么? 其实仔细想想,远方的存在其实是一个悖论.人人都在向往着远方,而其中的一部分人又正在为着抵达远方而不断努力.不论是孩童、少年,还是中年人、老年人也好,当思慕已久的远方终于在你洒下的汗水和泪水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在那一瞬间,你终于到达了远方,而远方也就随之不称其为远方了——它变成了你脚下的一片土地.而当你举目远望,在新的梦想开始的地方,依然有着新的远方.苦苦追求了多时的梦想,竟在实现的那一瞬间失去了它全部的意义,这真令人感到失落和惆怅. 或许,远方终究只是一个梦吧.所谓梦想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然而,人人却又都在渴望着它.又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在不断地引领着人们、催促着人们一直向前、向前.路没有尽头,远方永远不可能被踩在脚下,而人们却依然在一直向前坚定地走着. 这或许就是远方于人的意义了吧.它让我们一直在路上.。

汪国真,中国大陆现代诗人。祖籍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曾经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汪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汪国真热”出现于这本诗集出版之后,此书在装卸中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达十五万册。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1990年10月花城出版社)、《年轻的思绪》(截止1991年初,三次印刷达十四万册)、《年轻的潇洒》等诗集,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了《汪国真诗文系列》九种,中国妇女出版社会 出版了《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另外还有专收汪国真格言短句的随笔著作及其与他人的对话录。作为回应,市场上也出现了评介性的《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中国歌坛1991年2月推出了《青春时节──汪国真抒情歌系列之一》的盒带,并被《中国青年报》列为该月十盘优秀畅销磁带的第三名。

1990年7月4日,其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

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

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是“汪国真年”。

在上海,这种热潮来得稍晚一些。1990年10月上海徐家汇书店购进已经在北京走红的汪国真诗集《年轻的思绪》二十本,但二个月后才卖完。1991年春,上海《文学报》发表特写文章《美的征服,始于“手抄本”》报导汪国真的情况,这是他首次被完整介绍到上海。而《文汇报》为了将汪国真在"文汇书展"上重点推出汪作,则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连续介绍推崇汪国真,称汪国真为“诗坛王子”,造成舆论攻势,从而使得1991年3月27日的“文汇书展”中出现汪诗销售的热潮。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这种的量化的哲理,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中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中学生们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如他的一首小诗《致友人》写道: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和更何况

我们要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这首诗简短而寓意明晰,十分适宜抄录与赠与,即使就阅读来说,也最适宜大众毫不费力的在小块而闲暇时间得到心情舒畅的快感。

再如: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