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人的神秘的桎梏。我整理了初中科学论文题材,欢迎阅读!
浅谈初中科学作业有效设计
摘 要: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作业的布置显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初中科学;前置作业;后置作业;设计策略 有效的作业设计既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也是学生学习知识与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设计作业,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有效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科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重复,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升学等的压力下,每天忙于繁多的教学,在课堂上忙于新的教学设计,都在课堂上各显神通,却忽视了作业的设计或甚少从改进作业设计的方面去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许多教师仍是采用大密度。高强度、多重复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师预定的目标,但是也忽视了许多问题的发现。如学生越来越抵抗学习,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等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作业的有效设计
(一)前置性作业设置
“前置作业”即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布置。
前置作业的布置既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预习过程,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对内容的主要脉络加以把握,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亦可以对某些问题加以思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提前探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预备、铺垫、指引,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前置作业设计不仅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外的充分探究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深入,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合作的习惯。
1.设计需有导向性
前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新课做铺垫,对问题呈现的认识和观点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更是新课重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亦是教师对新课的大概思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
2.设计需要难易度适中
难度过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作业的布置也就形同虚设了,达不到教学作业设计的目的,所以在作业设计中要难易度适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
3.设计要有开放性
前置作业的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多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新课的重难点把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
4.设计需体现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所以在设计中除了必须个人独立完成作业外也要有合作做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懂得尊重他人,敢于表达观点。
案例分析: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常见材料”一课中,设置“有关金属材料的锈蚀”的前置作业布置
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容易生锈,但是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请同学们试着通过实验对铁制品锈蚀形式的条件进行探究并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无锈的铁钉、试管、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问题:为什么用蒸馏水?)、植物园、棉花和干燥剂氧化钙,(亦可选择其他的物品,自行设计实验以证明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认真做好记录,并与同学进行
交流。
分析: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前就掌握了新课的主脉络,更快地进入学习,并验证自己的结论,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前置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创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二)后置性作业
后置作业即课后作业,其功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设计呢?
1.作业内容要精选,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
结果:喜欢上网查询能力强的学生就选①形式的题;喜欢动手操作和偏理科的学生选做②形式的题;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了③形式的题。(①②③表示不同的题型,内容略)
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正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成长点,把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统一起来,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促使了学生化学能力的长效发展。
2.作业内容要新
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去探究、去创造。
3.作业内容的实际性
知识是要回归生活实际的,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让学生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力量,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作业内容的合作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够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意识和品质可对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从策略上教师多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也就是学生不容易独立完成的,迫使他们寻求他人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地学习。
作业过程是学生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科学作业应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方向转变。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去关注、去改革,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封烨.初中科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策略初探[J].科学教育,2012(1).
[2]曹俊.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与应用[J].浙江教学研究,2011(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温州育英学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科学论文题材
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我整理了八年级科学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新型作业设计的探索
摘 要: 科学作业是科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作者通过对作业进行现状分析,并针对作业存在的弊端,提升作业设计理念,探索了一种以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为主的新型作业模式。
关键词: 初中科学 新型作业 设计 探索
目前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科学新教材及配套的作业A、B本与以前相比,作业形式有所改变,作业习题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套件。但由于不少教师的作业观没有相应跟进,为了应试教育,给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实施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有以下这些问题。
一、作业的现状分析
1.“统一式”作业
教师布置的作业还是全班学生统一要求的,设计的作业没有层次性,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统一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及作业难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和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的“统一”作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作业形式单一
大部分为笔答题型作业,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少有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
二、科学作业设计理念的提升
我认为,要改变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与素质教育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落后的作业观,进行理念的提升。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接受的科学作业。设计的作业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作业量和难度的适宜性
首先,注意科学作业的质。应根据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在作业的选编上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难度适中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过难的作业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退缩不前。过易的作业又会让学生感到“没劲”,缺乏 *** 。因此,对于有些难度较低的题目,要适当地升华;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适当地降低难度或干脆舍弃。
其次,应科学地控制作业的量。因为作业分量太大,学生往往只能赶时间、赶进度,这就很难真实地展现出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作业分量太少,达不到作业的目的。适量而有质量的作业才是最有效益的,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不布置那些机械重复的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严格控制题量。在科学作业设计中一般把握20―30分钟的作业量。
2.作业的层次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学生之间有差异,为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作业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自选式,即由学生自由选择现成的题目。如学生的科学配套作业分为:A―基础作业,B―选做作业,按照学生的基础要求学生A作业必做,B可以量力而行。如果是单元练习试卷,就并不要求学生全部完成,可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划出其中的重点和选择数量最合理的练习。
例如:在初三复习课《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74页A阶1―9题,B阶中的第11、12题必做,13、14题选做。
3.作业的合作性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学会合作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合作过程中,两者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生之间“师徒结对”的合作方式,学生互教互学,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师生进行合作:老师要与班中偏科的、缺乏家庭温暖的单亲学生结对,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当然以上合作也可由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家长与孩子要相互合作和分工,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在合作中感悟亲情。
三、科学作业设计形式的优化
科学作业理念的贯彻需要新型的作业来实现。作业设计的形式也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所选择。除书面习题作业形式外,通过教学实践,归纳整理了以下几种新型的作业形式。
1.探究性的作业形式
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的学习从死记硬背走向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学生根据所学科知识联络生活实际提出问题。***2***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处理后,把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留给学生,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内完成,最后写出探究报告。***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评选出优秀的探究作业。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第一课时后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试一试课后第3题活动:能想办法让乒乓球停留在倒置的漏口,并说明方法是什么科学道理。
2.开放性的作业形式
开放性作业内容对师生双方来说解决方法不确定,有的连问题也不确定,答案更不是唯一的,这类作业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科学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板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4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3.操作型的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许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创新。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或无法完成的实验、制作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例如:在学习“力的测量”时,弹簧秤的使用原理是一难点,课后,我布置了“你想拥有自己的弹簧秤吗?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制作一支弹簧测力计并亲手测出科学课本的重力”的作业。结果,就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弹簧秤交了上来,有用圆珠笔筒做的、有用纸卷的、有用尺的、有用橡皮筋、有用自行车内胎皮、有用笔里的弹簧的……并且标注著清楚的刻度和量程,甚至有的还有使用说明。看着学生的作品,我不由得不佩服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惊人的创造力。
在实践过程中,新型的作业设计和实施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有所收获,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在作业的解决过程中,不再是一味接收教师的标准答案,而是“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当然还存在一些困惑:新的作业形式还未被家长和学生完全接受。部分家长认为教师设计分层作业是放弃后进生,会使其越来越差;相当一些学生对分层作业认识不足,不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作业。再如,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等等。总之,科学作业形式的设计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朱慕菊,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解读[M].2002.7.
[3]高晓春.课外作业设计刍议.陕西教育,2003,***12***.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基础,奠定探索科学观念,提升观察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优化
摘 要:对于初中科学这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校条件和学生素质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增强实验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在本文中笔者讲述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改进来提高初中实验教学。
关键字:科学实验;优化
一、引语
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初中科学正是以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实验作为一项集观察、分析、创新等为一体的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之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优化学生实验教学,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优化操作实施
1.巧妙指导预习实验,提高课堂准备性
所谓实验预习就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准备性。通过预习,学生可充分理解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极大提高实验课堂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实验前我们应指导学生预习,每做一个实验前,我都明确提出以下几点:(1)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要达到什么目的;(3)实验分几个步骤;(4)操作过程有哪些具体要求和注意点。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理清实验步骤,因为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预习时可以提示学生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起来作为步骤,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关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找出不同的原理,应该使用怎么样的反应装置,收集氧气该用什么方法,这是根据什么性质。还可以将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可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路就非常清晰,有条不紊,使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
2.合理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
实验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科学实验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各方面去观察、思考,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现行的教材中的有些演示实验,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缺点,但是经过我们的合理的改进后,就会大大提高演示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这一课中,有一个这样的活动: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先用左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当左手拿开后,水是否会流出来?为什么?这个实验的本意是要告诉我们,大气压强把纸给托住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纸片是被水给黏住了,教师为了验证水是被大气压托住而不是被水黏住,往往会把里面的水倒掉,再把纸片扣上去做一次,很不巧的是,由于纸片很轻巧,很容易在这次实验中被水黏住了。虽然教师会给予解释,但学生往往不是很信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想到了玻璃钟罩和抽气机。具体的做法是:把杯子的底部穿过一根线,用蜡做好密封,然后装满水,放上纸片,然后倒扣过来,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吸盘,吸盘倒吸在玻璃钟罩的顶部。纸片没有掉下来。然后用抽气机给玻璃钟罩抽气,随着里面气压的降低,纸片就会掉了下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证明纸片是被大气压托住的,而不是被水黏住的。
3.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进展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趣味因素,不难设计出巧妙的趣味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趣味实验,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中,有一个水的电解实验。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演示实验,由老师用水电解器做给学生看,然后再告诉学生哪个是氧气,哪个是氢气,以及区分它们的方法。实际上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只要稍微加以改进是可以把它做成趣味实验的,而且还能做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来完成。改进的实验用到这些器材:干电池四节、输液软管一条、大头针两枚、开关一个、培养皿一个、水、导线若干,依次连接在一起。闭合开关后,输液管中的水就会开始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将输液管另一端放在装有水的培养皿中,就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电解生产了气体。同时,如果把燃着的火柴放在气泡上方的话,还会产生爆鸣声,这就是氢气不纯燃烧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拓展课外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习’,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科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蜡烛燃烧完后,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教师仅仅从口头上分析一下质量守恒的原因,学生肯定是不感兴趣也是不深刻的。我就根据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蜡烛燃烧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然后从生活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是否观察到蜡烛燃烧有没有什么现象,会不会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最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课外小实验,把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收集起来,并设计实验判断产物,根据产物推断蜡烛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通过这一课外实验,使学生理解了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蜡烛燃烧现象,体会到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这一课中,有一个植物的向性实验。由于实验的时间较长,我们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学到这里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做,来研究玉米的生长情况。当然,为了取材的方便,我们是可以把它换成黄豆来做的。让学生从实践中观察根是向地生长、茎是背地生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下扩展,让学生研究下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到一举两得。
三、结语
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动手和动脑去获取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研究实验课的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启动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科学第3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3.朱清时.科学第4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
4.郑康春.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8).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2
浅论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 科学概念教学对于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策略,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以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概念转变学习理论提出了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操作策略:(1)探测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2)“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3)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关键词] 前概念 概念转变 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由来
科学概念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不仅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能力的必要前提。科学概念教学是形成学生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科学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教学评价体制、落后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喜欢以自身概念体系为标准,运用机械训练的策略,导致学生概念学习水平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对概念缺乏实质的理解,无法实际应用。
2.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但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科学概念探究只注重结论而不是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缺乏对科学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学生无法真正建构概念。
以上第2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基本探究的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二、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已形成许多日常概念,称为前概念,有些前概念近似科学概念,而有些却是“错误概念”或“相异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容。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认为科学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强调学生对科学新概念同化、顺应式“自我建构”,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元认知等因素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基于这种观点,科学概念教学要以前概念为前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转变为根本目的。
三、促进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科学概念教学是一场发生在有限时间、空间里的师生互动,有效组织承载概念内涵的活动,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整理获取重要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等都要依赖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下文以文献查阅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提高科学概念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都基于“概念学习就是概念转变”这一观点。
(一)探测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前概念泛指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因人而异植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隐憋性、长期性、稳定性、缺乏概括性、牢固性等特点,师生都不易察觉。概念转变的起点是前概念,教师要借助一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借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升探究动机,进入意义建构概念的状态。
策略分析:
1.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匹配的熟悉情景来“唤醒”前概念,再设置挑战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动机;
2.借助概念图、概念层、关健概念、连接、层级、连接词关系来探测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学生学习相关前概念;
3.利用学生不同背景差异这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引导加强协商对话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不同的观点自由碰撞,自行暴露“错误概念”并意识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有情景存在冲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概念图是探测前概念和评价概念转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适用于概念层级联系比较明显的知识章节。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课前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
布朗和克莱门特提出并验证了“架桥”策略在概念转变教学的应用问题。“架桥”策略是通过生活事例与目标概念之间做出明确类比建立类比关系。初中学生思维抽象逻辑思给尚未发展完善,具体的形象成分在思维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难以直接理解许多抽象科学概念。抽象的科学概念需要通过“架桥”类比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促成概念理解。“架桥”策略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能有效得促成概念的转变。
策略分析:
1.学生对于抽象科学概念缺乏感性认识,教师直接介入教学,学生的兴趣与注意程度难以保证,需要一些熟悉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有用经验,提取与科学概念学习相关的前概念。
2.学生难以由当前情境建构科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事例进行类比铺垫激活学生形成相似前概念情景,促进情景迁移,理解科学概念。
3.选择的事例与科学概念的内部逻辑关系必须一致,否则会让学生思维陷入混乱。
(三)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是实现概念转变的条件。在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器材,组织安排实验探究的顺序,精巧设计成本低、趣味浓、创意新的“差异性实验”,有违学生“常识”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同时体验科学概念的合理性、有效性,从根本上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策略分析:
1.在开展探究之前,教师利用相关事例,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同时,又造成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验结果相违背的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定向目标。
2.学生感受到进行了“有意义”的自主探究,同时自主讨论、汇报、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所建立的密度概念合情合理,更为有效;
3.实验创新不是要求追求科学家探究的精度,而主要是指实验组织出现的排序,还有尽量充分地利用生活的实验素材,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
本文对于科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讨局限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有效地促进概念转变需要结合概念教学前的准备策略和教学后的评价策略进行系统思考,我们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J].学科教育,2004,(6):34.
[2]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07,23(1):25.
[3]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涵义、结构及其类型[J].教学与管理,2005,(2):5-7.
[4]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6).
[5]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8,(6) :12.
[6]袁维新.西方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5.
猜你喜欢:
1.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2.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
3. 初一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4.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5.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