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三刀(公众号同名)
8月3日早上,新华社旗下媒体《经济参考报》,发表《网游对未成年人影响触目惊心 “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雄文,矛头直指腾讯、网易等 游戏 巨头。
文章发出后,港股、A股市场 游戏 股集体暴跌。 游戏 龙头腾讯、网易、中手游等跌幅一度超过10%,中手游跌幅最高超过20%。
然而到了当天中午,也即仅仅四个小时之后,该篇文章悄然在官网和官方公众号被删除,午后 游戏 股也集体回升。
为什么拿下?需要给人们一个交待。是数据失实?还是情况失真?或者有其它外部因素?难不成是错误字过多超过国标?或者哪位临时工一时手抖误删所致?还是哪位领导发话?
从研究人类赌性的盲盒经济,到一玩就上瘾的王者荣耀,背后都是资本的力量。
一门生意,要想赚钱,总要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显然,资本已经不满足仅仅“满足需求”,而是已进阶到“制造需求”的层面了。
也许一开始,理性的声音和资本的追逐这双方的力量,就不对称。
面对数以千亿计的中国 游戏 市场,理性的声音往往微弱到连个屁都不是。
正所谓“信不信我的水军一人一口水就淹死你”。
文章被“河蟹”后,引发了坊间的种种猜测与议论,网友们愤然指出:国社发文我不惊讶,惊讶的是背后的公关力量之强,这难道不是“资本操控舆论”活生生的实锤?
所幸我们看到,到晚上6点40分左右,该文,改了名字的该文《网络 游戏 长成数千亿产业》在《经济参考报》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恢复了。
我们不得而知,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艰巨博弈和决战紫禁城。
雄文恢复后,《经济参考报》副总编辑、国社子报的副总、作者王恒涛激动地发表评论说:感谢大家关心支持,万千心声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随后,王恒涛又语重心长地告诫某公司说: “腾讯有动作了,实实在在改进工作比公关和抹黑,更符合有 社会 担当的公司形象。网络水军把我们骂得好像南霸天,其实我只是以人民为中心,讲了点实话,不指向任何人。”
联想到俞敏洪哭鼻子事件,我想我们确实还是心太硬了。
7月23日,一份文件打破了教培界的平静,这场震荡至今还在继续。
这份中央下发、名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文件,向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释放了一些清晰的信号: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看到这个文件,最开心的恐怕是那些被课外培训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而最心痛的,恐怕就是这些培训机构了。
仅7月23日一天,中概股的教育阵营中,多只龙头盘前交易就跌超40%。连带着一众中概股真实感受了一回“跌妈不认”。
据说,作为头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已哭晕在厕所。
其实,新东方的前途我们并不担心,一个新东方倒下了,还有下一个“新南方”“新北方”跃跃欲试。
正所谓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可能正在崛起。所以,兜比脸还干净的广大吃瓜群众没什么好担心的。
尽管俞敏洪哭了,腾讯网易眉头皱了,广大家长们也笑不出来。
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下一场资本争夺的领域,到底是哪里。而自己又会如何被不知不觉地裹挟其中。
我们更操心的是,下一代的 健康 网络环境和公平竞争氛围。
虽说人生如戏又如棋,但没有人愿意成为那一枚被戏弄的棋子。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来主持这次论坛,我是来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今天在来的路上可能很多朋友通过广播都听到了,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股寒流,这标志着降温的开始。而就在年末岁初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迎来了寒冬。回首2007年,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政策频出,在这一年里房价疯长,而就在年终岁尾的时候,拐点论也是纷争四起,所以今天我们相聚在瑞宾楼来共同参加一次论坛,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共同举办的2007?中国房地产业权威高层论坛北京论坛。
【主持人】今天在这个盘点的日子里,我们要努力的寻求解读国家政策,揭示企业机会,化解行业风险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在寒冬中迎来了这样一次温暖的聚会,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地产商在新形势下怎样寻求发展之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寻找答案。
【主持人】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副总编辑李仁虎;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副局长郭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严重中心主任牛凤瑞。我们接下来欢迎下一位嘉宾,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员邹平座;北京建工地产党委书记仉怀;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赵云伟;经济参考报副总经理。在这里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代表以及主流媒体的记者,并且我们今天的论坛将通过新华网、搜房网现场直播,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欢迎各位!
【主持人】首先我们有请主办单位领导致辞,有请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有请!
【聂梅生】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我非常高兴能参加一年一次的北京论坛,因为北京论坛连续办了几年以后,确实会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界的一个高层论坛,最近的论坛非常多,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会议,通过前一阵密集的会议和论坛之后,我倒有一个感觉,觉得业界的观众不尽一致,专家们的观众也大相径庭,不是太一致。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今天这样一个权威高层论坛讨论一些问题,为什么我寄希望于今天的论坛呢?我觉得这几个主办单位今天都到场了,而且都讨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个是金融,明年整个国家金融形势和房地产和金融方面的政策,还有一些今年的分析。今天到场的嘉宾有人民银行的研究员,土地和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所以我觉得在2007年就剩下两天的时候,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业界最关心的问题,我想应该是非常好的论坛,后面的两个对话我也觉得非常有意义,一个是讲市场,一个是说市场怎么办,希望北京论坛今天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同时给大家拜一个早年。在新形势下,希望我们的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聂会长,接下来我们继续有请主办单位领导致辞,有请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副总编辑李仁虎,有请!
【李仁虎】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地产界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共同举办的2007?中国房地产业权威高层论坛北京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我代表主办方经济参考报社对这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政府部门、专家和学者,房地产企业及企业家,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家出席本次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
【李仁虎】对于房地产而言,就像过去的2007年,许多人称之为中国楼市的政策年,从住房保障,限制外资炒房,提高房贷门槛,到收紧土地闸门等方面,国家立即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以往相比,今年国家调控思路更加清晰,政策取向更加鲜明,措施正在逐步细化,责任变得更加明确。纵观2007年,住房保证政策被提升到中央层面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住房商品化以来从未有过的,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大转变。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统在政治报告当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制度发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政策也出台了。一个住房保障体系的路线图已经成型,这标志着国家在房地产方面的调控已经细化到按照住房的属性及明确区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换句话说这明确了保障向市场的双轨制模式。
【李仁虎】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被写进报告中,健全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也被进一步明确,党将住房保证制度定性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责任的时候,这个政策正在悄然到来。2007年已经显示出了调控手段的多样性,更多的利用市场的手段进行调控已经成为各个方面的共识。2007年每年次贷危机向中国的住房市场敲响了警钟,这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防止催生房地产泡沫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家围绕个人消费住房贷款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第二套住房房贷首付提至40%,连续六次加息放贷条件从严等政策,使得房贷的门槛明显提高。
【李仁虎】十年来中央首次提出货币政策从紧的基调,这对遏制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过渡投资和炒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资金面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同时进一步紧缩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使用权规定,在政策组织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了盘紧的现象。
【李仁虎】2007年房地产市场仍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好的状况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第一部分城市,特别是北京、杭州等一些城市房价仍然偏高,切上涨较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12月20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创下近两年房价增幅的新高,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2%,其中北京已连续10个多月同比涨幅超过8%;第二市场供应结构不够合理,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作为市场供应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供给和需求是当前楼市主要矛盾尚在破解;第三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以中介行业为例,从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情况,中介行业的信誉度一直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管理部门已经通过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第四住房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和完善。
【李仁虎】朋友们,展望2008年以及未来,楼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价格会出现怎样的走势?房地产界的企业家们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应对政策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大众十分关心的热点话题,一会儿在座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我们房地产界的企业家们将以精彩的演讲给我们以启发。最后预祝大会论坛圆满成功,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总,谢谢我们主办方的领导,刚才李总对我们2007年房地产市场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我想在座的都是房产业内的人士,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心里面会有很多的感触。从今年年初的时候,国务院的会议就确实了这样一个主调,要确保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而今年房地产市场最大的亮点也被认为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布和稳步的推进。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和大家谈谈住房保障方面的问题,有请!
【牛凤瑞】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宾,祝贺咱们一年一度的北京论坛的胜利召开,也很高兴跟大家共同来讨论我们今年中央隆重推出的住房保障建设问题。我们十七大的政治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制度,另外要完善廉租房制度建设,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牛凤瑞】今年从中央到地方,我们的住房保障政策应该说是高调推出,同时也引来了一片喝采,作为学者我们为此感到高兴。作为我个人来讲,我认为国家这么高调推进住房保障的制度建设,它是基于这么一种时代的背景,就是我们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住房制度改革以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现在我们有一个纠偏、补偿和调整的动力在这里面,在我们一片叫好的过程当中,在我们低收入群体充满期待的背景下,我想我们应该冷静的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怎样才能够更好的落实中央有关我们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如何是一种最低社会成本的,更有利于社会科学和协调发展,下面我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牛凤瑞】我们现在讲住房保障,指的是低收入的家庭。据我们的调查,中国目前城镇的低收入家庭,住房有困难的现在有一千万户,现在有些地方提出的廉租房的建设标准是50平米,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也就是说,未来我们至少需要建设廉租房五亿平米,如果每平米的建筑成本或者我们的支出按一千块钱算就是五千亿,如果我们想达到这个应保尽保的水平的话,这只是一个静止的数字。以往我们的廉租房建设累计投资,2007年实际安排资金是79亿,这个07年的数字已经超过之前理念的累计之和,如果我们希望20年我们达到应保尽保的目标的话,按照静态的来说,每年至少需要250亿。这样我们就考虑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下面我进一步分析。
【牛凤瑞】我们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住房保障体制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请注意,这是在社会保障的层次上。那么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又是社会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次十七大报告讲,我们要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里面,社会保障只是一个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提出四大建设,社会建设只是其中之一,我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什么?是统筹兼顾。这里面我们要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统筹兼顾,也就是说我们的住房保障建设要在上述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统筹兼顾,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我们的政策建立在一个更加科学、合理和理性的基础上。
【牛凤瑞】再进一步说,廉租房建设,住房保障建设里面的廉租房建设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及目前我们有些地方提出的两限房建设这四者都是作为住房保障体系推进的,这里面在三者之间又有一个统筹兼顾问题,那么就是说,我们进行的住房保障建设至少应该在四个不同层次上进行统筹兼顾,接下来的话,既然进行住房保障建设,
《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先生
冯并同志,经济日报社总编辑,1945年出生在河北省,高级编辑,中国共产党党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宏基金学术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北京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级有贡献专家。
冯并同志于1968年大学毕业,197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82年在人民日报社任编辑。1984年调入经济日报社,1986年任经济日报社评论部主任,1993年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1996年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2001年3月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同志长期从事经济新闻工作与经济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经济论文、政论文章、杂文和经济随笔及新闻通讯。经济日报组织关广梅现象的大型系列报道中,冯并同志撰写的系列评论曾获1987年度全国好新闻特等奖。1998年撰写的《九八抗洪曲》等曾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0年荣获全国韬奋新闻奖。
冯并同志著有《不落的琴声》、《塞上明珠》、《新叶集》、《经济随笔》、《冯并通讯集》、《冯并杂文选》、《冯并评论选》和《中国文艺副刊史》、《即铭随笔》、《改版》,涉及文学、新闻和经济等领域。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零售港币6元。以爱国爱港为办报宗旨,新闻报道公正翔实,及时准确;新闻内容详尽丰富,生动活泼;版面时尚,色彩艳丽,印刷精美。香港文汇报在中国内地各省市共设立包括北京新闻中心、上海新闻中心、珠三角新闻中心在内的三十个办站机构,拥有一支敬业、勤业的专业记者队伍,其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和评论,经常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转载和高度评价。香港文汇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除香港外,每日还在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同步出版海外版,读者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文汇报正在努力成为一家覆盖全球华人世界,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华文精英媒体。香港文汇报社长王树成王树成先生,河北省平山县人,高级编辑,现任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编委,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他相继担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记者、编辑、主编、总编辑助理,1993年升任副总编辑、总经理;1994年12月调任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1997年底,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2005年底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2008年5月,担任香港文汇报董事、副社长,同年12月任现职。他还相继担任安徽省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安徽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安徽政协委员、安徽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外联谊协会常务理事等。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写出百余万字的消息、通讯、特写、述评、人物专访、杂文、调查报告及报告文学等。其中一批稿件被新华社和相关部委评为全国好新闻,《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他在新华社工作期间,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国庆50周年、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抗击非典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过“漫游中华大地”等大型丛书的编撰,编著有《风云人物大写真》等人物通讯集和《太行山的呻吟》等报告文学作品。早在1946年,因国民党政府步步紧逼上海《文汇报》就范,报社负责人中就有人提议到香港创一新刊,这样可以桴鼓相应,互为犄角,使当局不敢轻易下手;一旦报馆真的被封,大家可以转移到香港。徐铸成力赞其议,但终因经费难筹,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鉴于上海馆已封,大家无事可做,何不趁此机会去香港开辟新的天地?徐铸成随即约来严宝礼、宦乡、陈虞孙商谈。大家一致同意徐先去香港与李济深见面,如愿合作,即共同出资,创办香港《文汇报》。事不宜迟,严宝礼很快托人秘密为徐铸成订好了赴港机票。临行前,徐铸成专门去了吴绍澍家一趟,问他在台湾旅游时所谈之事是否已经决定。吴恳请徐到港后务必向马叙伦、谭平山转达自己“转向”的决心。香港,徐铸成先去拜访夏衍。夏衍告诉他,非常欢迎《文汇报》来香港出版,但“色彩不宜太红”,因为港英当局对进步报刊处处刁难,《华商报》天天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汇报》应准备顶上去;如果态度一如《华商报》,恐怕有被一网打尽之虞。翌日见到潘汉年,潘也谈了同样的看法。在和香港共产党方面的负责人接触之后,徐铸成便去拜谒李济深。他提出由双方各出10万元作开办费,创刊香港《文汇报》。李济深表示完全赞同,说由徐负责在港创办《文汇报》,影响必大。李专门留徐共进午餐,并邀来陈邵先、陈此生和梅龚彬作陪,席间就创刊计划进行了详细磋商,约定由徐、梅和二陈等四人全权筹备。此时,香港有不少上海《文汇报》时期的同人。他们逃亡到港后,生活无着,不少人依靠领取由夏衍等募集的救济金糊口,然后才各自找到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闻听徐铸成抵港有出版《文汇报》之意,就约集起来开酒会欢迎,表示一旦报纸创刊,即辞去现有工作,重回报馆效力。正在香港办《大公报》的胡政之也宴请昔日的部下、今日的竞争对手徐铸成。徐对香港《大公报》一反该报之中立传统,称共军为“匪军”、中共为“匪党”深为骇异,只是当着胡政之和一帮朋友的面不便言说。酒过三巡后,胡政之笑着说:“铸成,欢迎你来港恢复《文汇报》,大家热闹些。”徐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就虚晃一枪说:“此来仅为访友。办报,谈何容易。胡先生清楚《文汇报》底子薄,要在香港办一报馆,哪有此力量?”在孟秋江的引荐下,徐铸成还拜访了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等在港民主人士。他们听说《文汇报》有来港出版的打算,都热情鼓励。在拜访谭平山、马叙伦时,徐铸成没有忘记吴绍澍的托请。谭、马二人表示一定将吴的转向意愿转告中共方面,并希望徐回沪继续向吴多做工作。诸事略有眉目之后,徐铸成即离港返沪,向严宝礼等汇报在港经过。大家都很振奋,立即着手准备相关工作。1948年5月,徐铸成正式赴港筹备创刊《文汇报》。临行前,他与黄炎培、陈叔通、包达三等三十余人在大世界附近的红棉酒家聚会,交换对于中共刚刚发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号召的意见。大家一致表示热烈拥护。经商定,香港《文汇报》由李济深任董事长(登记时用别名),蔡廷锴、虞顺懋、严宝礼、徐铸成为董事;总主笔徐铸成,总编辑马季良,副总编辑柯灵,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报社设社务委员会,正、副主任由陈邵先、徐铸成分任,委员为严宝礼、陈此生、梅龚彬和马季良。领导层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民革”和原上海《文汇报》双方的组合。历时四个月的筹备,1948年9月9日,香港《文汇报》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创办之初,报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拮据。上海《文汇报》本来就是个穷报馆,“民革”也属初创,资金不充裕,报纸出版近半年,双方交来的股款才各有两三万元,与当初约定10万元相距甚远。由于资金拮据,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不起像样的房子,大家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局促在一幢四层小楼里。这幢房子小得不成样子,每层不到60平方米,编辑、排字、印刷、发行、食宿都挤在一起,身为总主笔的徐铸成,起初也只能住在楼梯转角处一间仅容一单身铺位的“斗室”里。徐铸成本来只负责言论,可是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均不能脱身来港,他只好兼管经理部事务,每天除了写社论、审稿,还要为职工生活、报纸印刷发行尤其是筹款等琐事奔波,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称其为自己服务新闻界60年中“最辛苦劳累之时期”。香港《文汇报》创刊前,徐铸成请郭沫若主持了一个茶会,茅盾、夏衍、侯外庐等二十多位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应邀参加。他们大多为上海《文汇报》写过文章,有的还编过副刊。郭沫若在这次茶会上,把《文汇报》当作解放战争中文化战线的一支部队,号召一切进步力量都来支持《文汇报》,并且勉励《文汇报》同人高举民主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徐铸成邀请郭沫若主持周刊各版,郭欣然应允,并很快网罗了一批名流分任各个版面的主编:他和侯外庐主编哲学周刊,茅盾主编文学周刊,宋云彬主编青年周刊,千家驹主编经济周刊,翦伯赞主编历史周刊,孙起孟主编教育周刊。这一阵容之整齐强大,可谓一时无两。《文汇报》在香港能够“一炮打响”,这些专家主编的各具特色的高水准周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港九只有80万人口,加上澳门也不过百万。不过出版的报纸却不少,仅大型日报就在10家之上,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报业环境下,《文汇报》竟然后来居上,一创刊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半月订户就突破两万,超过了《大公报》和《华商报》,这让徐铸成和同人们备感自豪。曾任香港《文汇报》副经理的黄立文后来撰文说,1948年到1949年这一年多,“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如此长期持续地处于极度兴奋之中的岁月。‘号外’出版发行的频繁,可以说打破了我国报业史的纪录。革命发展带来的欢乐,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而持久的反应,报纸威信的迅速上升,在香港,除《华商报》等一两家外,是其他任何报纸无法比拟的。每当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自己经手编辑的报纸或‘号外’被抢购一空的时候,我们这批原来亡命香港的报人都很引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