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画观察杂志官网

2023-12-07 19: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画观察杂志官网

国画方面比较权威得有,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画研究,《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画》、《国画家》。希望有您喜欢的。

试述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生活是一切造型艺术创作的源泉。中西方艺术创作都必须深入生活,但二者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上却截然不同。中国画画家是在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表现生活。中国画尤其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它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但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本形象,还是以墨线为主体。用线能最迅速灵活地捕捉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和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又因中国画所使用的水与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的枯湿浓淡之变,既极其丰富复杂,又极其单纯概括。从艺术性上来讲,中国画的用色力求单纯概括,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处。中国画非常重视强调诗、书、画、印并用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使画面丰富而有变化,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简单地讲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来比较:以情观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

  中国画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以及浓郁的兴趣,而不是作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而西画观察事物只限于对象的形、色、明、暗,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中国画却相反,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方法:如冷暖观、动静观、面面观、前后观、上下观、表里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无所不观等方法。这些观察方法都是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固定的视点和视线。对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然后综合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里的印象,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

  以理观景是中国画另一观察事物的法则,理就是画家在深入观察生活中,分析总结出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特征,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要求画家在观察对象时不被一些偶然的、暂时的、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事物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稳定的、本质的东西。中国绘画特点是画常理之常形(本质)兼及变则。物体是常理之常形,而物体的色彩、明暗是常变之变则,是虚象;是由于光线的照射所引起。一个物体因光线环境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明暗。物体表面是由面构成的,本来没有线,线是我们先辈观察分析和概括提炼而成的。它不受时间、环境影响和限制,用线表现物体外轮廓之常形,因此中国画的线是理性的,用线的眼光观察事物就是以理观景。它最能抓住事物形色的常理和本质特征,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你抓住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和常理,了解事物的偶然性变化,那大千世界无论如何千姿百态都能归纳出它的本质和常理,就能正确表现事物特征的本质。因此中国画能“不似之似为真似”,虽变形而真实,能以墨代色,能计白当黑,计黑当白,能以少胜多,以小观大,以大观小。所以学习欣赏中国画时,不但要用眼看,更要心想。而西画所追求的是一种向科学看齐的纯客观的方式,是表现瞬息万变的表象和偶然性存在的特点,是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个别形态。例如在一天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所画三张同一角度的写生画,其色彩、形象都不同,甚至有时画笔跟不上对象的变化。而中国画画家只要精通事物之规律,意识事物之常理,了解事物之常形,便可左右逢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搜尽奇峰打草稿”。

  中国画第三个观察原则是以心观景。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须一一观察,与我们有关的就看,无关的就不看,注意力所到之处便看,注意力未到之处便不看,这也是人们的观察习惯。中国画画家就是以“见心之所见”来观察事物的,加上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和取舍,物象主体力求清楚明确突出,而其他东西及背景可以尽量减少、舍弃,甚至空白。这样得到的印象才能深刻、清晰、突出,否则,就会模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客观事物观察熟悉后,再经过画家主观的概括、分析、提炼形成意象,然后加工成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以心观景,以心思物,应物象形的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中国画画家认为机械地抄袭自然最没有出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只要两三枝其他可以视而不见,这种对事物进行提炼概括的典型方法,传统画论谓之“以一当十”,“遗貌取神”。而西画观察事物是见之所见,完全像照相机镜头一样追求客观的反映,是限制在一定的视点、视域之内;而中国画以心观景便可获得充分自由,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作百里之回。

  秉着这种原则和指导思想去品评鉴赏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将会从中发现更多难以捕捉的“闪光”美.

《收藏的旅程》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收藏的旅程》(刘丽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收藏的旅程

作者: 刘丽芳出版年: 2012-10页数: 279

内容简介

《收藏的旅程》内容简介:透过古今中外的历史帷幕,揭开人类文明史上有关收藏的神秘面纱。无论是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是扑朔迷离的传奇,皆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和世界收藏文化的岁月过往。从皇家宫廷到普通民间,从国家博物馆的珍奇公藏到个人收藏家的私房宝贝,无不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并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蜿蜒了神奇诡异的收藏旅程。

作者简介

刘丽芳:198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1988年攻读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双学位,1990年毕业,任职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目前在北京做自由撰稿人,并任《中国画观察》杂志编辑。已出版《陶瓷款识与装饰鉴赏》、《中国世界长寿文化》、《中国世界音乐文化》、《中国民居文化》、《中国画名家作品赏析》、《临潼民俗物语》等多部文化类图书,同时在国内报纸、杂志上发表人物专访、文物鉴赏、美术评论等文章多篇,共计百万余字。

高海平的作品发表

1.中国画《韵》、速写《沧桑岁月》、速写《黄土人家》、速写《山城小院》,《横山文史资料》第八辑,2006年版。2.中国画《邻居》《终南印象》《沟壑》,《新西部》2007年14期。3.中国画《家在陕北》《古柏》《古木怪石图》,《华商》2007年第7月号。4.钢钢笔速写画《紫阳写生》(四幅),《华商》2007年第11月号。5.中国画《黄土塬》《陕北窑洞》《古柏》《宝塔山》,《西安人大》2007年10期。6.中国画《黄土人家》《邻居》,《时代人物》2007年11期。7.钢笔速写画《紫阳写生·老街》,《中国钢笔画精品·第二届全国钢笔画展作品选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版。8.中国画《陕北民居》,《美术报》2008年5月24日,总第757期。9.中国画《晋陕峡谷人家》,《榆林日报》2009年4月1日第6版。10.中国画《古柏之魂》,《榆林日报》2009年6月17日第6版。11.中国画《塞上春色》《窑洞人家》,个人介绍等3幅图片,入选《长安艺家集萃》(赵东锋编著),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版。12.中国画《田间乐园》,发表于《美术报》2009年8月15日。13.中国画《正午》《山野人家图》,《山花》2009年2期。14.中国画《胡杨系列之一》《胡杨系列之二》《胡杨系列之三》《桥柏长寿》15.《陕北山水系列之三十三》《陕北山水系列之三十二》《陕北山水系列之二十一》《陕北山水系列之三》《岸边古槐》《共同成长》《痕迹》等11幅,《陕北》2009年4期。16.中国画《正午》《山野人家图》,发表于《山花》2009年2期。17.素描《柱头》,发表于《横山报》2009年8月21日,总第240期。18.中国画《塞上秋色》《马秋图》《陕北农家》《塞上之行》《寿柏图》《古柏扬帆》《争逢》《胡杨系列之二》《胡杨系列之四》《胡杨之一》《陕北行走》19.《陕北人家》《高昌》等十三幅作品,发表于《神木》2009年4期。20.中国画《山村人家》《岸边古槐》《期望》,发表于《人文风情》2009年10期。21.中国画《胡杨》《塬上人家》《胡杨礼赞》《野渡》《青山》发表于《扇载翰墨》,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22.摄影《第三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开幕式场景》1幅,发表于《美术观察》杂志,2009年12期。23.中国画《药王古柏》及本人介绍,收入《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画家作品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24.中国画《柳树湾》《展望》《寿柏图》《陕北早春图》《冬日》《晋陕行》《秦直道》,及本人介绍整版,发表于《神州诗书画报》2009年12月25日第八版。25.中国画《陕北人家》,发表于《书画艺术》杂志,2009年6期。26. 中国画《煤之歌》,发表于《银川晚报》,2010年4月26日。27.中国画《良缘》《岸边古槐》《古柏》《寿柏图》《争逢》《胡杨》系列等八幅发表于《盘龙山》杂志,2010年春季号(第1期)。28.中国画《胡杨》《黄土印痕》《历史之痕》等五幅发表于《盘龙山》杂志,2010年夏季号(第2期)。29.中国画《青山》《高昌》《长城边》《秦直道》《陕北早春》《诗意陕北》,及题为《心灵的翱翔——高海平中国画作品欣赏》作了专题(专版)介绍,发表于《文化艺术报》2010年12月8日A14版,总第2761期。30.中国画《长城边》,发表于《西安美术学院报》2010年12月,总第130期。31.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高原秋景》《边塞白杨系列之三》《塬上人家》《远古的回忆》研究成果,两个整版介绍,发表于《国画家报》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10年12月版。32.中国画《梦回远古》《西山闭逸图》《诗意陕北》三幅作品,及简介和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观察》杂志,2010年9期(封三进行了专版介绍)。33. “十问实答”、简介及摄影作品9幅,发表于《榆林新青年》杂志,2010年8期。34.中国画《长城边》,发表于《西北美术》杂志,2010年4期。35.中国画《白杨》及简历工作照,发表于《长安新锐中国画作品集》(台历9月份),2011年1月由河南郑州利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发行。36.中国画《印象香炉寺》《塬上人家》《大道人家》和成果介绍,发表于《艺术与财富》杂志,2011年4月号,总第1103期。37.中国画《陕北之春》(六尺对开焦墨设色),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节美术、书法、摄影大展”,2011年。同时作品《陕北之春》刊发于《翰墨春韵·中国西部(银川)房·车节美术、书法、摄影大展集》第145页。(该展由宁夏区政府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宁夏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区美术家协会协办)38.中国画《黄土情韵》、《崖上人家》、《毛头柳》、《秦直道行》、《直道人家》、《秦直道边窑洞群》,及理论文章《穿梭在城市与黄土地之间——自述我的绘画艺术》和《画我所画——记青年画家高海平》两篇和个人研究成果通版介绍,发表于《西安商报·现代教育周刊》2011年6月15日,第8-9版。39.中国画《冬日》、《山居》、《崖上人家》、《黄土情韵》、《秦直道行》、《悠悠岁月》,刊于《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山水卷》2011年7月1日,T12版,第20期(总第424期)。40.《榆林新青年》杂志2011年1期(本刊特稿)专题介绍高海平。并发表论文《陕北塔湾镇剪纸艺术探析》3000字,2幅图片;配发秦客的评述文章《画我所画:海平小记》800余字;中国画《陕北之春》、《悠悠岁月》、《沟壑人家》、《沟壑》、《星期天的上午》、《秋曲》和刘文西合影及作者近照,作了专题介绍。41.中国画《冬日》、《毛头柳》、《晨韵》和作者介绍及研究成果综述,发表于《文化市场》2011年5月16日,总第20期,专版介绍。42.中国画《红都陕北行》,发表于《榆林日报》2011年7月2日 第六版。43.中国画《红都黄土地》,发表于《榆林日报》2011年7月4日 第六版。44.中国画《秋韵》入选“陕西省庆祝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2011年6月(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45.中国画《冬日》、《崖上人家》、《毛头柳》、《秦直道边窑洞群》、《岁月悠悠》,及秦客的理论文章《画我所画——记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个人介绍整版发表,发表于《画说长安》2011年7月号(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7月)。46.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毛头柳》、《晨韵》、《陕北情》、《红都黄土地》、《红都陕北行》,并配发推荐文章,发表于《三秦广播电视报·榆林周刊》2011年7月29日B08∕26版整版介绍。47.中国画《直道人家》、《秦直道边窑洞群》、《毛头柳》等11幅作品,及《我的绘画艺术观》3000余字述评和个人介绍,发表于《美术世界》杂志2011年5期(总第36期)。48.中国画《旧舍》,发表于《陕西日报》2011年8月14日第三版。49.中国画《毛头柳》,发表于《开发区报道》2011年8月22日总第186期,第16版书画收藏栏目。50.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旧舍》、《物华闲雅》和作者介绍及研究成果综述,并配发推荐文章,发表于《文化市场》2011年8月16日,总第26期,专版介绍。51.中国画《黄土情韵》、《晨韵》、《旧舍》、《胡杨系列之四》、《毛头柳》和作者介绍,并配发推荐文章,发表于《西部开发报·西部书画》2010年7月28日,通版介绍。(注:实为2011年9月初出版)52.中国画《陕北雅秋》等5幅作品,艺术介绍和推荐文章通版刊登,发表于《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月末版》,2011年10月28日。53.中国画《砍头柳》、《渭北庄园》,艺术介绍整版刊登,发表于《陕西当代书画家作品典藏》,2011年10月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54.中国画《砍头柳》、《红都黄土地》等4幅作品和艺术介绍及推荐文章2个整版刊登,其中画作刊登于封三,推荐文章刊登在第43页,发表于《传播》杂志,2011年2-3期(合刊)。55.中国画《红都黄土地》、《秦直道行》和艺术介绍3个整版刊登,发表于《长安美术人物》杂志2011年1期。56.中国画《青山》,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年10期(核心)。57.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直道人家》、《直到边上的毛头柳》,58.中国画《冬日》,发表于《陕西日报》2011年12月21日,“书画专刊”栏目专题介绍。59.中国画《杨家沟印象》、《春夏秋冬》(四条屏)等4幅作品,并撰写题为《理论与实践的构成》一文,发表于《社会保障报》2011年12月14日,B4版“翰墨名家”栏目专题介绍。60.中国画《黄土颂》、《毛头柳》及相关成果介绍,发表于《艺术与财富》2011年12期,“艺术关注”栏目2版专题介绍。61.中国画《山居》、《晨韵》等4组(幅)作品及相关成果介绍5个版面刊登,发表于《西部财富》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年11月版。62.中国画《红都黄土地》、《边塞诗意》等5幅,并撰写题为《理论与实践的构成》一文,及相关介绍和教学剪影等相关成果介绍4个半版面刊登,发表于《品艺术》2011年11期,总第29期。63.中国画《直道边景》、《边塞诗意》、《黄土颂》等8幅组画,及相关介绍4个整版,发表于《金页导航》2011年12期,总第93期。64.中国画《山水四条屏》、《毛头柳》、《秦直道边窑洞群》等3幅组画,及介绍整版发表于《汉上至尊·三粮液雅集》2011年11月25日,总第8期。65.中国画《窑洞人家》、《村口记忆》、《黄土颂》及相关成果介绍,刊于《水墨新锐作品集》2012年1月版,由中国水墨名家杂志社编辑出版发行。另,由西安水墨文化传媒主办的“长安画坛最具收藏升值潜力新锐作品展”,入展国画作品3幅,2012年1月10日至12日在西安亮宝楼美术馆举行。66.中国画《秋韵》等3幅,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1期(总第31期)。67.中国画《直到深思》、《直道秦韵》长卷,2个整版,转载《秦直道,历尽沧桑显神韵——<直道秦韵>长卷创作谈》一文,删节版剩2余字,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2期(总第32期)。68.中国画《初春访友》等4幅,2个整版,转载《这样的故土离你有多久多远——记青年画家高海平》一文,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3期(总第33期)。69.中国画《直道烟云》等3幅(件),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4期(总第34期)。70.中国画《根深蒂固》《秋色》等7幅,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5期(总第35期)。71.中国画《直道行之四》四条屏和“众家评说高海平”,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6期(总第36期)。72.中国画《诗意中国魂》《端午山行游记》和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7期(总第37期)。73.中国画《相互促进》1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3月20日 第6版。74.中国画《鸿门寺石龛》1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3月30日 第6版。70.中国画《展望》1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4月11日 第6版。71.中国画《直道秦韵》长卷等4幅,及艺术介绍,发表于《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月末》2012年4月2日第12、13版通版介绍。72.中国画《秦直道边上的陕北人家》等6幅作品,发表于《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月末》2012年5月25日 第20版。73.中国画《初春访友》、《直道行》等10余幅作品及相关介绍,先后8版专题刊发,发表于《中国画名家作品·价格月报》随《中国画观察》杂志2012年第51期出版发行。74.中国画《直道行》等4幅作品及艺术介绍,发表于《西安榆商》杂志,2012年2期(总第16期)。75.中国画《直到晨飞》入选“陕西第三届中国花鸟画展”,并随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展览主题同名出版发行,2012年。(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76.中国画《直道烟云》,参加“横山下来些游击队——民间书画及历史图片展”,并随同名《作品集》出版发行,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77.中国画《直道行之四》,作者介绍,2个整版,发表于《长安美术人物》杂志,2012年3期。78.中国画《直道秦韵》等6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7月11日 第6版正版介绍。79.中国画《直道行》四条屏,参加“臻品水墨——中国画新锐四条屏作品展”。(陕西亮宝楼美术馆,2012年8月26日至9月1日)同时载入同名画展《作品集》和《中国水墨名家》报刊等媒体。80.中国画《能源新都》捐赠于“《西安晚报》‘援’计划慈善拍卖义卖活动”,消息在《西安晚报》2012年8月13日刊出,并由陕西省慈善协会、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社颁发证书。81.中国画《砍头柳》、《黄土颂》,赵刚撰文《以骨法用笔造像传情》一文,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2年9月15日第72期第8版。82.中国画《秋语》等6幅作品,名家评介及作者简介题为“涉跋在秦直道上的画迹”,发表于《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2012年9月7日,T11版。83.中国画《冬日》、《直道行之一、二、三、四》等8版介绍,及作者简介,并由主编文韬、周莉撰文评述,发表于《高端品鉴·学术创新性青年国画家特刊》,中国国际华商新闻出版集团,2012年8月版。84.中国画《春晓》、《初春访友》等4幅作品,作者及成果介绍,发表于《饮食天地》杂志,2012年9月刊,总第52期。85.中国画《直道行》等18幅作品,题为“‘黄土情深、直道遗韵’高海平国画作品选登”,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一文,发表于《西安商报·安全陕西周刊》,2012年10月29日第7、8版。86.中国画《民族精神》和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一文,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11月12日第6版。87.中国画《直道边上的窑洞群》等8幅作品,“名家评说——高海平”和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一文,发表于《艺林》杂志,2012年11月刊,10个版专题推荐。88.中国画《毛头柳》、《黄土颂》,作者及成果介绍,发表于《人文风情》杂志,2012年11期。89.中国画《北国风光》,作者介绍,发表于《2013年癸巳银蛇大吉——中国水墨名家集萃》一书,汉唐书画网出版发行,2013年1月。90.中国画《初春访友》《岁月之痕》等四幅作品,作者撰文随想及艺术介绍等发表于《秦商》杂志,2013年3月25日,NO.13期。91. 中国画《毛头柳》等三幅作品,与刘文西、崔振宽、郭全忠等名家留影及作者介绍共计六版发表于《人文风情》杂志,2013年1期。92.中国画《塞上人家》等八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时空》杂志2013年4期。93.中国画《毛头柳》(一平尺),发表于《榆林日报》杂志2013年4月25日A6版。94.摄影作品《旭日》,发表于《榆林日报》2013年5月13日A6版95. 中国画《塞上春色》1幅图片,作者介绍等发表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2013年2月第8期,总第491期)。96.中国画《龙虎山印象》等3幅作品及成果、名家评介发表于《秦商》杂志2013年5月25日,第14期。97. 中国画《黄土颂》等6幅作品及成果介绍先后八版发表于《画韵中国》杂志2013年5月,第5期。98.中国画《陕北行》(四尺竖,水墨焦墨山水)1幅,入选由中共歙县县委、歙县人民政府、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歙县县委宣传部承办的“大美黄山 魅力徽州”第四届梦萦徽州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5月31日 安徽歙县)并出版同名《画集》,中国文艺出版社,2013年。99.中国画9幅参加由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主办的“信笔心境——八人中国画作品展”,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陕西电视塔、西安电视塔等宣传报道,并配发国画作品同步推出,网站、报纸、杂志转载。100.速写《陕北农家》《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国画《陕北人家》《毛头柳》等6幅作品,发表于《慈善书画》2013年9月15日,总第88期。101.速写《靖边小河窑洞》,发表于《榆林日报》2013年10月30日第六版。102.中国画《直道系列》8幅,及专题介绍先后6版,发表于《廉政风云》杂志(红旗出版社)2013年10期。103.中国画《高原新韵》《长城》等四幅作品,发表于《荆山》2013年4期。104.中国画《万里长城》等十余幅作品先后六版推出,发表于《美术时空》杂志2014年2期。105.中国画《乾坤湾》等四幅及介绍与采风场景,题为“高海平绘画作品选”,发表于《榆林新青年》杂志2014年4期“艺术榆林”栏目。106.中国画《香炉寺》等三幅及介绍与采风场景,题为“高海平的画”,发表于《榆林新青年》杂志2014年5期封三。107.中国画《长城》获得“第三届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一等奖。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时空》杂志社主办,2014年4月。108.中国画《榆楸》等三幅作品,“名家评鉴高海平”、介绍等,发表于《城市经济导报》2014年7月17日C8版。109.中国画《高原新韵》等六幅作品先后六版推出,发表于《中国艺术博览》杂志2014年6月刊。

我有一幅当代画家陈良敏的作品·9尺·不知道值多少钱?

他今年60岁,专业资质较高,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但名衔不太大,代表作是《蟠桃会》《高逸图》。
仔细研究了他的简历,感到这个人很有天赋饿,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不容易。
根据我的经验判断,你手头的作品,仅从尺幅大小看,将就值8、9万吧,如果是大型精品,价格会更高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