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妇女时报杂志社

2023-12-12 10: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妇女时报杂志社

周瘦鹃(1895—196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他原名周祖福,字国贤,上海市人,一八九五年六月三十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六岁时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父亲因病去世,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断绝。周瘦鹃的母亲是一个倔强的女人,她含辛茹苦,日夜为人缝补针绩,拼死拼活也要让儿子们读书。在母亲的“爸爸死得早,要争气,要用功”的教诲下,周瘦鹃发愤苦读,小小年纪就跟着外祖母、母亲和哥哥认字。七岁入私塾,读诗集经传,后转入储实两等小学和民立中学。鉴于他的格外优异的成绩和格外贫穷的家庭,教过他的老师们无不给予叹赏和看顾,他受到免交学杂费的特殊优待,使他得以读完中学。一九一O年,刚刚十六岁,还在中学读书的周瘦鹃,于暑假期间偶尔在城隍庙旧书摊上购得一本《浙江潮》杂志。其中一篇描写法国军官爱情故事的笔记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下决心要把这篇笔记改编成小说或剧本。由于自我感觉写剧本要比做小说容易,他用一个月时间,夜以继日地改编出了八幕话剧《爱之花》,并用“泣红”笔名投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获得成功。这便是周瘦鹃的处女作。后该剧被郑正秋等搬上舞台,在武汉演出,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电影,易名为《美人关》。但是,他的第一篇见诸报刊的作品,并不是《爱之花》,而是一九一一年五月发表在《妇女时报》上的小说《落花怨》。 一九一二年,周瘦鹃十八岁。这年秋天,他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苏校长留校任教。他所教的预科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有的年龄比他大,有的还是他过去的同学,他们常常合伙欺负他这个小先生。周瘦鹃一边忍气吞声地执教,一边勤奋地写作。不久,便以一个多产小说家的声誉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于是他辞职专事写作。就在周瘦鹃中学毕业的那年冬天,他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务本女校学生周吟萍,两人书信往还,迅速发展为恋爱关系。但由于女方父母早已把吟萍许配给了一个富家子弟,两人的好事终于未能如愿。这场悲剧在周瘦鹃身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周吟萍有一个英文名字violet(紫罗兰),周瘦鹃就异乎寻常地喜爱紫罗兰花,而且喜爱终生。在文学创作上,他为抒发内心苦闷写出了大量所谓哀情、惨情小说,这些作品是使他成为鸳鸯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的重要原因。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后,他开始尝试参加编辑文学刊物。一九一四年夏,他协助王钝根编辑《礼拜六》周刊,不久停刊。后又于一九二一年春独自将该刊复活。在前后二百期《礼拜六》周刊中,周瘦鹃的作品最多。在千方百计地迎合小市民、小知识分子口味,供人消闲的办刊思想指导下,《礼拜六》周刊曾受到众多消闲读者的狂热吹捧,成为当时鸳鸯蝴蝶派的主要阵地和代表刊物。一九一五年,周瘦鹃经人介绍参加南社,在《南社丛刻》第十九集发表古体叙事诗《新情歌》。在《新情歌》中,女主人公不惜一切要情人出征去杀敌卫国的行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一九一五至一九一九年的数年间,周瘦鹃先后应聘于中华书局、《新闻报》和《申报》。在中华书局,他先后编译出版了《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和《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后于再版时易名《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系周瘦鹃与他人合译,是该书最早的中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则是周瘦鹃个人的翻译小说集,全书共分三册,比较客观地介绍了欧美十四国,包括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短篇小说作品。并且,该书还收进了高尔基的名篇《大义》(原题作《叛徒的母亲》)。这是高尔基作品中最早的中译。因此,《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特别受到鲁迅嘉奖,誉之为“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在《新闻报》和《申报》,周瘦鹃都是担任副刊特约撰述,尤其在《申报》,他几乎每天都要为《自由谈》副刊撰写一篇短文。一九一五年“五九”国耻事件发生之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为响应全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周瘦鹃先后创作日记体小说《亡国奴之日记》和《卖国奴之日记》。在这被称作姐妹篇的爱国小说中,他寓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于嘻笑怒骂之间,痛斥了侵略者和卖国卖国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因而受到人民欢迎。《亡国奴之日记》由中华书局出单行本,《卖国奴之日记》则由于言辞过于激烈而使各书局望而却步,最终不得不自费出版。此后,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周瘦鹃不间断地写了不少爱国作品,如较著名的《风雨中的国旗》、《南京之围》、《祖国之微》、《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等,使他成为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著名的爱国作家。在担任大约一年的特约撰述后,一九二O年四月,《申报》正式录用周瘦鹃为该报副刊《自由谈》编辑。此后,直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申报》革新版面,《自由谈》编辑由黎烈文接任时止,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周瘦鹃一面负责《申报?自由谈》编务,一面先后创办、主编或与人合编了《游戏世界》、《半月》、《紫兰花片》、《上海画报》、《紫葡萄画报》、《良友》画报等多种报刊。其中,《紫兰花片》月刊最具特色,内容全是周瘦鹃一人或创作或翻译的短篇杂作,被称作“周瘦鹃个人的小杂志”,月出一册,从无缺漏,维持达两年之久。此外,《半月》半月刊也很出名,它不仅寿命长,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较活泼。封面画用三色铜板精印,并首创三十开本版式,被当时杂志界称作创举,一时竞相仿效。《半月》半月刊曾两次易名:一九二五年改作《紫罗兰》半月刊,一九三O年改作《新家庭》月刊。“九一八”事变时,周瘦鹃曾在《新家庭》月刊上发表《为国难事吁求全国家庭一致抵制日货》的呼吁书,号召全国家庭团结一致,积极行动起来,坚决抵制日货。一九三一年,周瘦鹃买宅于苏州,稍后,即举家迁苏。一九三三年,《申报》又辟《春秋》副刊,由周瘦鹃任编辑。一九三六年,日寇积极准备大举侵华,时局日益紧张。十月,他与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新旧一切文艺派别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言论自由而斗争。不久,鲁迅病逝。周瘦鹃专程由苏州赶去上海参加葬礼,表达对鲁迅的敬爱与掉念。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不久,“八一三”事变爆发,《申报》被迫停刊。战火波及苏州,周瘦鹃携家眷避兵浙江南浔,继之转赴安徽黟县。在此期间,他时刻牵挂家园及祖国的安危存亡,作诗词二百余首,感时伤怀,排愁遣闷。次年春,《申报》在租界复刊,他也举家赴沪复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陷落,《申报》也随之被日寇接管,周瘦鹃为保持清白,辞去《申报》副刊编务。抗战期间,周瘦鹃在上海先后编辑出版了《乐观》月刊、《紫罗兰》月刊等刊物,创作、发表了唯一的一部白话中篇小说《新秋海棠》,并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了回忆早年那段恋爱史的回忆文章《爱的供状》。与此同时,沉湎于花草,潜心于盆景、盆栽的艺术研究。一九三八年冬,经人介绍,加入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国际性的上海中西莳花会,在莳花会展出比赛中,以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中国盆景、盆栽艺术两度夺魁,获得彼得葛兰奖杯,为祖国争了光。后因该会英籍评判人员有意贬低中国,裁判不公,愤而退出。一九四五年秋,日本无条件投降,伟大的八年抗战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国民党接收《申报》,授予周瘦鹃以《申报》设计委员的虚衔,这使满怀希望的周瘦鹃极为不满。于是,次年春,举家返苏,过着陶渊明、林和靖式的隐居生活,在苏州,周瘦鹃将以前发表过的旧译作结集出版,名为《世界名家短篇小说全集》。该书分上中下三册,收入以欧美为主的世界范围内著名、知名作家短篇小说计八十篇,其中包括高尔基的《换魂记》和《绿猫》。一九四九年,全国大陆解放。周瘦鹃欣喜之余,自感跟不上伟大的时代,仍旧深居简出,杜门谢客,自我陶醉于花木丛中。但他却未料到,一九五O年秋,当苏南区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一个过着隐居生活的人竟然收到大会的邀请。会上,苏南行政公署领导鼓励他为新中国写作。同样未料到的是,一九五三年三月,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突然慕名往访,在观赏盆景、盆栽之后,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要他打消一切顾虑,为新中国歌唱。于是,在养花种草、研究盆景艺术之余,周瘦鹃又重新拿起了笔,为国内外报刊撰写小品文、散文、游记,并于一九六二到一九六六年期间,以“姑苏书简”形式,不定期为香港《文汇报》撰文,向港澳同胞介绍日新月异的祖国和他本人的幸福生活。截止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出版的小品文、散文、游记结集有《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行云集》等。他的文笔朴实自然,清灵秀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深得广大读者喜爱。一九六二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的发展,使周瘦鹃重又走出家门,越来越关心政治,尽力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做有益的事。他的高超的盆景技艺,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慕名者前去拜访。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除前边提到的陈毅,还有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颖超等都先后前往参观,有的还不止一次。一九六二年四月,他作为政协委员,在出席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三次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召见,畅谈达半小时之久。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不因他曾是鸳鸯蝴蝶派作家而瞧不起他,相反地,却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建国后,他历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苏州市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市政建设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江苏省文联委员等职,并被选为苏州市、江苏省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会议等。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周瘦鹃受到张春桥的点名攻击,不堪迫害,含冤去世。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苏州市隆重举行周瘦鹃先生悼念会。十年沉冤,终获昭雪。(《周瘦鹃研究资料》王智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周瘦鹃南社的唯一园艺名家。他六岁丧父,家道贫困,依靠母亲针黹为活。肄业上海西门民立中学,为文冠其侪辈。校长苏颖杰非常喜爱他,教师孙警僧又极鼓励他。不料离毕业仅一学期,忽患大病,眉毛头发都脱光,后来瘦鹃以特制假发戴上,直至晚年,不事修饰,便去假发成为髡首,眉毛没有办法,常架墨晶眼镜,用以掩饰。苏校长认为他功课优良,虽没有读到终了,就破例发给毕业证书,留校教课。可是他不善管理学生,课堂上嘈嘈嚷嚷,没有秩序,他自己觉得教书非其所长,试行投稿。有一天,他在城隍庙旧书摊上购得《浙江潮》旧杂志,载一法国恋爱故事,他就把它改头换面译为五幕剧,标题《爱之花》,署名泣红,投寄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获得稿费十六元。从此就继续写作,投稿《时报》社发行的《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署名周国贤。后认识了编辑包天笑,出他提掖,才得成名。后来进中华书局,翻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得了一笔较大的稿费,由此始得和胡凤君结婚,年二十二岁。此后再接再厉,连续翻译了好多种。他是最早翻译高尔基的作品,这时一般人尚不知高尔基其人,一九一七年,鲁迅正在教育部当佥事科长,亲自审阅加批,大加奖励,他也引以为荣。不久他进《申报》,编附刊《自由谈》及《春秋》,又为中华图书馆编《礼拜六》,为大东书局编《半月》、《紫罗兰》、《紫兰花片》、《新家庭》等杂志,顿时蜚声说苑。他爱好紫罗兰花,那是有一段因缘的。这时他尚未结婚,有一次偶观务本女学所演的戏剧,演剧者周吟萍,活泼秀美,他很爱慕,不知怎样,就认识了她,往还既频,谈到嫁娶,吟萍家境很富裕,瘦鹃是个穷书生,对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好事多磨,成为泡影。而吟萍是个弱女子,在封建家庭压迫之下,没有办法,只有饮泣。吟萍有一西名Violet,瘦鹃念念不忘其人,也就念念不忘紫兰其花。他所编的个人小杂志《紫兰花片》,每期汇集前人词中有“银屏”二字的,辟为一栏名《银屏词》,无非为吟萍的纪念,而事有凑巧,瘦鹃的儿子周铮娶郑于褒女为室,女名“玉带”,恰与“银屏”成一巧对。他富于审美观念,爱花成癖,不论盆栽盆景,经他设置,都成佳名。当时上海有一国际性的中西两花会,瘦鹃的同学蒋保厘,是莳花会的会员,介绍瘦鹃入会。一九三九年夏,瘦鹃参加大小盆栽二十二件,配着红木矮几及十景橱,又以百余年的爬山虎古桩作主体,附以松柏、菖蒲、黄杨、文竹、六月雪、金茉莉、细叶冬青,旁侧列古佛一尊及灵芝一盎,那几案有作秋海棠叶式的,有双连树根式的,引起无数西人的赞美。瘦鹃获得了荣誉奖状。翌年秋,又有秋季年会,瘦鹃以悬崖白菊,蟹爪黄菊,分种于紫砂旧盆和古瓷瓶盎间,加着水石盆景共二十九件,又附菖蒲、北瓜、小榆、稚柏、水棕竹、灵壁石、达摩像等点缀品,获得全会总锦标,及英国被得葛兰爵士的大银杯一座。瘦鹃很得意,有诗:“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又:“愿君休簿闲花草,万园衣冠拜下风。”次年秋季年会,瘦鹃煞费经营,罗致十八学士大菊花及粉霓裳、月下雪等名种盆景,或仿唐六如的蕉石图,或仿马远的古木及赏菊东篱、寒江独钓的画境,极活色生香、清华澹逸的能事。岂知主持的西人,不甘总锦标连落华人之手,瘦鹃被抑,仅得次奖,他中心忿懑,从此退出该会不再参加。他以善用古人名画制为盆景,题一诗云:“蕉石传神唐伯虎,竹技貌肖夏仲昭。生香活色盆中画,不用丹青着意描。”他本主编《申报》附刊《自由谈》及《春秋》的,这时他辞了《申报》辑务,在苏州王长河头辟紫兰小筑,大家称为周家花园,蓄着百年的大绿毛龟,五人墓畔移来的义士梅,白居易手植的槐树桔桩。又蓄着金鱼,以命名俚俗,乃用词牌名代之,如朝天龙改为喜朝天,银蛋改为瑶台月,五色绒球改为五采结同心等,上海市动物院金鱼部均采用。抗战时,他避难到上海,居愚园路的田庄,为维持生活,借海格路一小圃,售卖盆栽盆景,有“头衔新署卖花人”之句,邓散木撰一联为赠:“个中小寄闲情,待移来五岳精灵,供之几席。此处已非故国,且分取南冠涕泪,洒向花枝。”解放后返苏,重整故园,芳菲满目,朱德委员长送他兰花,周恩来总理夫妇、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到他园中,在签名簿上签了名(这签名簿归公家保存了)。他得到杨彭年手制的竹根形紫砂花盆,甚为珍视,嘱家人:“将来逝世,骨灰装在这盆中,置于其家梅屋,插以灵芝,衬以灵璧石。”又一次和人闲谈,谈到死的问题,他说:“深愿满室花香,于氤氲气氛中熏醉不醒,允称善终。”讵意在四人帮威胁迫害之下,他投井而死,所愿成虚,能不痛惜。如今已为瘦鹃开了个隆重的追悼会,并由政协优待其家属。他一八九五年乙未闰五月初二日生,一九六八年戊申七月十八日卒,七十四,著作很多,所编刊的有《新小说丛编》、《小说选》、《曼殊余集》、《亚森罗苹全集》、《消闲集》、《信美集》、《碎琼集》、《霏玉集》、《忆语选》等都是。(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1981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在黟县周瘦鹃君在数年前,于吴门封溪购一宅,颇有园林之胜,彼常往来于苏沪之间,遥领申报副刊事,而居苏之时日为多。其园林虽不大,而花木繁多,以园丁之外,瘦鹃亦能躬自种植也。种花之外,所蓄金鱼,亦颇名贵。左顾孺人,右弄稚子,人谓瘦鹃真能享自然之乐者也。惟去岁其次公子落池身死,深滋悲痛,郁郁寡欢者数月。此次吴门沦陷,朋辈飘零,均不知周瘦鹃避居何处者。今由吴友道及,在苏城未陷前,渠与程小青君,同时挈具妻孥,由浙江而至安徽,现闻其踪迹,避居于皖之黟县,其将遁迹于万山之中,觅得一世外桃源,不复问治乱事欤?瘦鹃真世外人也。(微妙1938年3月24日上海《晶报》第3版)

妇女定义是什么?

按照我国官方界定,14岁以上的女性都属于妇女,14岁以下为儿童(幼女)。

在我们国家的话语体系中,在晚清之前是没有“妇女”这个称呼的,只存在“妇”(已婚)和“女”(未婚)的表述,它们来自于女性的家庭角色,却缺乏对与女性作为独立群体的整体性称呼,这也是对数千年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依附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

所以,常说的“女性”“妇女”这些概念都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而且天然地带有思想启蒙的色彩。就像“青年”这个概念,在古代的中国也是没有的,正是五四运动的革命火炬,让社会化了的“青年”概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扩展资料:

“妇女”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比“青年”更复杂一些。据学者考证,“妇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1898年撰写的《请禁妇女裹足折》当中,随后一系列关于禁缠足的文献,也大多在标题中使用了“妇女”一词。

但是,当时汉语双音节革命尚未兴起,这里的“妇女”大概率意味着两个单音节词的叠加,就如同“父子”或者“亲友”那样。此时的“妇女”仍然是家庭内的“妇”和“女”,并不具有脱离家庭的独立意涵。

在五四之前,从1898年的《女学报》开始,陆续出现了《女报》《女子世界》等杂志,基本采用“女”或“女界”称呼中国女性整体,直到1911年才出现了以“妇女”为题的《妇女时报》,但使用“妇女”的频率很低,各种不同称谓常常混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妇女(成年女子的统称)

哪几种报社属于事业单位?

1、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

2、全国人大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大杂志等。

3、全国政协直属事业单位: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政协杂志社等。

4、最高人民法院直属事业单位: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等。

5、最高人民检察院直属事业单位:检察日报社、中国检察出版社等。

6、民主党派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团结报社、团结出版社、群言杂志社、群言出版社等。

7、人民团体机关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法学杂志社、作家出版社等。

8、部属事业单位:经济导报社、市场出版社、计划出版社、中国经贸导刊、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工商报社、群众出版社、金融时报社等。

9、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新华通讯社等。

10、还有各省级日报

事业单位的五大特征

1、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不属于公共行政权力机关,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它对于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部门或个人也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它只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社会提供诸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

3、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

4、经费来源的国产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由国家财政统一拨给各项事业经费,这是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日趋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的经费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两类。

5、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事业单位的范围涉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部位和领域。其主体具有多元性,其规模具有宏大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