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东科技杂志李岩

2023-12-08 22: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华东科技杂志李岩

“闯王”李自成杀李岩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首先就是两人的出身不同,李岩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曾是山东的巡抚,而李自成确实农民阶级出身,两人并不是一路人。刚开始的时候,李自成确实非常赏识富有才华的李岩,但随着李岩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李自成开始对他有所顾虑,渐渐的疏远李岩,最后导致听信谗言,杀了李岩。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和李岩同为李自成身边谋士的牛金星,推波助澜。当初牛金星还是李岩推荐给李自成的,而且牛金星也确实是有点才能的,但后来牛金星居功自傲,贪念权势,嫉妒李岩的地位,甚至想除掉李岩取而代之。

确实,后来牛金星找机会污蔑李岩,而李自成刚好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可惜李岩最后换来的是李自成的一杯毒酒。当时可以说李岩也有求死之心,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地位,如果想走的话,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因为他对李自成早已失望,知道自己早已成为了李自成的一颗眼中钉,心怀天下的李岩坦然接受了这杯毒酒。

李岩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文武全才,品行非常端正,喜欢打抱不平,怀有一颗正义的心,当时他在军营中的名声和威望都是非常好的,这才使李自成对他产生了顾虑。但是如果当时李自成没有那么多顾虑,没有牛金星的推波助澜,那么李岩将会是李自成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最后的结局也会大不一样。

三国李岩是谁

李严(?-234),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最后因为粮草一事,被废为庶民,《三国志李严传》上是这样记载的: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

上文中的“平”就是李严,因为李严改名叫李平。也就是说,李严当时给诸葛亮做后勤部长,补给跟不上,李严就派人去通知诸葛亮,让他撤兵,还写了书信给诸葛亮;诸葛亮退兵后,李严又跑到后主面前,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军粮那么多,诸葛亮为什么要退兵,想把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诸葛亮后来出示了李严的书信,李严只好认罪,于是被废为庶人。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这样一个情况:李严要不是弱智,就是患上了老年痴呆。总之就是犯罪还要留下证据,被人举报就马上认罪,这简直连三岁小孩也不如。

那么,李严是这样的人吗?显然不可能。刘备夷陵之战战败后,病卧白帝城,特意把李严叫过来,封他为尚书令。刘备死前,还特意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李严传》上的记载是:“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可见,刘备是很器重李严的,把他和诸葛亮并列辅政大臣,一文一武,一正一副。刘备虽然其他本事不咋样,看人的本事还是超一流级的,他死前就看出马谡此人不可重用,后来果然如此。所以,李严的本事也不会差到哪里,断不可能做出上面这些矛盾的事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李严犯下这样的错误呢?要从刘备死后说起。刘备一死,后主登基,册封群臣。《诸葛亮传》的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传》的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八年,迁骠骑将军。”也就是说,1. 诸葛亮封武乡侯,李严封都乡侯,都是侯,差不多;2. 诸葛亮是丞相,李严是中都护,后来还升为前将军、骠骑将军,级别低点,但也差不多。

但是,关键在下面几点:
1. 诸葛亮开府治事,拥有自己的一套决策班子,而李严没有。不要小看这个开府权,有了这个权力,丞相的独立性就大大增强,可以独立处理朝政,不一定需要皇帝的批准。当年曹操就有了这个权力,被骂为汉贼,但也体现出这个权力之大,让大家都看不下去了。
2. 诸葛亮领益州牧,李严什么都没有,后来他要求做一个巴州刺史(他自己划出来的一个州,地盘很小,刺史也比州牧小很多),诸葛亮还不同意。
3.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诸葛亮处理所有政事,有点一手遮天的意思。而李严呢,长期驻守永安;后来诸葛亮要北伐,终于可以到江州,不过主要任务还是守边;又过了几年,才回到成都。长期处于边远地区,游离于政治中心之外,根本无法接触过多的政事,也就没什么权力。

所以,从李严的角度来看,他是很委屈的。明明和诸葛亮并为辅政大臣,到头来却长期守边,权力也大大不如,就算调回了成都,也是帮诸葛亮做后勤部长,你让他怎么能没有怨气?何况诸葛亮后来北伐打了败仗,自请贬职,但是后主还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权力不受影响,很快又恢复了丞相职位。这件事让李严怎么想?他肯定要想,你诸葛亮不行,那就换我来,我来领导北伐,怎么你降了级权力还是一样大啊?你让李严怎么能不气?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严和诸葛亮不是一派的。诸葛亮是刘备的原班人马,属于荆州系统的;而李严是刘璋手下,被刘璋的父亲刘焉带进西川的,属于东州系统的。这两股势力,再加益州本土势力,三股势力一直在内斗,互相扯皮、拖后腿。马谡丢了街亭,东州系统和益州系统就忍耐不住,诸葛亮只好把自己的心腹杀了,平息另两派的怒火,掩盖了矛盾。这次李严撞到枪口上来了,诸葛亮哪能放过这次机会?马上联合大多数文臣,一起上奏,把李严贬为庶民。

所以说,李严之所以会出此下策,是因为长期牢骚满腹,抑郁终日,再加上原本就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于是对诸葛亮怨恨日渐加深,怒火攻心,直至失去理智,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而他事后想补救,就来不及了,证据捏在诸葛亮手里呢。

上面说了这么多,全是说明李严做出这种没头脑的事情的原因,但是,这样一来,显得诸葛亮很是阴险狡诈,先是一味压制李严,然后伺机等到他犯错,就直接把他打倒。那么,诸葛亮是这样的人吗?从现在的分析来看,应该不是,我们下面从他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件事。

上面说了,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但是,这个权力是后主给他的,不是他自己要来的,总不能怪他贪权吧。何况他也没亏待李严,三年后升他为前将军,又过四年再升为骠骑将军,诸葛亮自己平定了南蛮都没升过。而且,李严擅自划分出一个巴州来,在诸葛亮看来是隐藏分裂的祸心,你让诸葛亮怎么去同意?肯定断然拒绝。再说运粮一事,古代粮草运输从来都是兵家大事,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意思。而且粮草运输一事牵涉范围太广,必须安排一个权力大、威望高的人负责,在诸葛亮看来,李严就是最好的人选。老大出征,老二管后勤,很正常。至于说最后诸葛亮废掉李严,那也很简单,李严犯下的是欺君之罪,是可以抄家的,只把他废为庶人,真是便宜他了。

所以,总结一下,在李严这件事上,诸葛亮并没有犯错,他一直按正规的路子办事。李严这个人,虽然字正方,其实为人气量有些狭小,总为地位的事斤斤计较,最后甚至到了妨害北伐大局、危及国家利益的地步,所以他的下场确实使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李岩是1999年农历冬月初七晚上十一点五十出生的是什么命呀

算得您的命重为4.8两金
[官员财禄厚重之人] 初年运道未曾通,几许蹉跎命亦穷。
兄弟六亲无依靠,一生事业晚来整。

上文释义:您年轻时运气总不好,老是很倒霉,做事容易失败,亲戚也帮不了多少,不过在您的不断努力下,您的梦想会在中晚年成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