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2023-12-11 19: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董少鹏,经济日报集团证券日报副总编辑。曾任人民日报社所属国际金融报社常务副总编辑。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特聘专家。2001年前,他先后在上海证券报社、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任职。担任上海证券报北京记者站、深圳记者站负责人。1999年7月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主持创办《新证券》周报。1984年15岁时,成为“北京中学生通讯社”(北京青年报社主管主办)首批100小记者之一,任总社副社长。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举办、中宣部领导和管理的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综合性中央级党报。证券日报由经济日报主管主办,是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报纸。

360黑匣子之谜的评论

此举得到媒体界的一致支持,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秘书长,原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杨溟就在微博中力挺《每日经济新闻》。他表示:每经关于360黑匣子报道带来的是一场全民科普运动,引发了媒体、社会、公众对互联网技术安全、企业隐私道德和法律的重新认知与思考,影响力超过之前的所有IT界的大战。他也建议所有人在“匆忙表态前请先认真研读、反复比对、多方请教、深入思考。这是会对未来社会发展、媒介生态走向产生影响的大事。”媒体人鲁国平先生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每日经济新闻》此次报道的欣赏,他在评论时指出这个报道非常震撼,“‘黑匣子’之争是一次全民新媒体科普,让大家有所警惕私人隐私保护!”专栏作者李建昆也认为每经的《360黑匣子之谜》调查报道,确实深入分析解读了360的各种问题。成都商报记者郭文康更在微博中表示:“360行走在道德的边缘,私自安装、搞后门……利用无知蒙蔽小白用户。每经身先士卒,不管它是不是恶心如苍蝇,但挖粪都是媒体应该做的。”

三个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八年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管理者,也可以称为媒介经理人,其内涵指媒介组织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阶层,是组织中包括占据着上至总经理,中至各部门主管,下至行政、经营部门的业务骨干等特定职位,以及其他承担贡献部分高水准专业人员在内的所有成员。

  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说,谭军波、何力、李善友无疑是三个符号。

  谭的八年始终在报界辗转“流浪”,日前终究尘埃落定,回归体制之内;何则在报纸、电视、新媒体及期刊之间均有涉猎,算是在传媒业中的“杂家”;而李善友算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从搜狐功成身退之后,自己创办了“酷6网”……

  三个人,三个符号,三种经历……

  即使是从事不同形态的媒体工作,三个人的过程同样显出巨大的差别,其共性的背后同样折射出目前我国传统媒体、混合媒体与新媒体三者不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三个人,更真实的目的,其实就是关注其所在的媒体形态背后的体制与机制。我们试图找出媒体发展的脉络与现时代下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存法则,所以,本期,我们开始学会讲故事,三个人的故事。

  当我们同三位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时,他们每一次经历发生的背景也许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谭军波:尘埃落定

  谭军波的八年轨迹

  2001年3月~2004年6月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

  2004年6月~2005年10月任《重庆商报》副总裁;

  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任《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2006年6月~2007年1月任《广东工报》社长;

  2007年1月~2007年10月任《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2008年1月至今任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

  2008年5月31日,由东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然而让许多业内人士没想到的是,这次高规格论坛背后的实际操盘手,就是曾在中国报业显赫一时的职业发行人——谭军波。

  2008年1月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正式下发《关于谭军波等同志任职的通知》,谭军波被正式任命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至此,在经历了八年的游侠生活后,浪迹传媒江湖的谭军波终究又回到了体制之内。

  “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原先在体制内,后来走八年江湖,最后又被招安了。”在《东莞日报》的就职演说中,谭军波这样介绍了自己。

  ·出道京华·

  2001年3月2日,谭军波从南方日报社人事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盖了9个章的辞职信,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茫然。再过7天就将进京创办《京华时报》,前方的路到底顺不顺,未来的命运如何?心里确实没底。

  去《京华时报》,源于吴海民社长偶然的一次召唤。谭军波与他并不熟。只是在1994年1995年间,谭与吴有过一面之交。

  当时,谭军波在南方日报社的南方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由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自办发行的创业期已过,用谭的话说,当时工作上处于最郁闷的时候,公司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日子虽然轻松舒服,但不是谭军波想要的生活。谭曾经主动提出去创办一份新报纸,但由于报社高层没有统一意见。谭心情不爽,度日如年。此时,来自北京的风一吹,自然心旌摇曳,随风而去。当然,谭军波到北京实地考察后,认定当时其市场竞争程度、办报水平、营销管理都比广州落后5年以上。而且,他自认为北京传媒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这才使谭军波及他的几个铁杆粉丝信心爆棚,敢于北伐。

  事实证明。《京华时报》确如谭军波所愿旗开得胜,并一路狂突进。

  然而事后回想,谭军波认为《京华时报》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创刊初期,因为有业外资金进入的报纸鲜有成功的案例,而且由于观念、体制和人的问题,使合作双方总是貌合神离,矛盾不断,大部分与企业合作的媒体境况不佳。因此当初业内外人士并不太看好《京华时报》的发展。

  2001年前后的确是中国传媒最热闹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那时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步伐最激进的岁月,“媒体是最后的暴利行业”的论断甚嚣尘上、业外资金纷纷向媒体靠拢的年代。如北大文化曾涉足《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山西青年报》、《青年报》,上海复星集团曾涉足《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现代快报》、《现代金报》、《武汉晨报》等等,白马集团曾涉足《南方体育》、《体育参考》等,南京斯威特曾涉足《东方新报》、《南京晨报》等,广厦集团涉足《青年时报》,华w控股集团涉足《证券时报》、《江南时报》,阳光传媒涉足《财经时报》,重庆私营企业老板尹明善参与投资了《广西商报》、《天津青年报》、《重庆青年报》,福建业外资本参与了《东南快报》、《生活新报》的发展等。正是一批具有业外资金背景的媒体,强化市场化的运作,以高薪为诱饵,吸引一批在体制内工作的不甘寂寞的报人开始跳槽,成为职业传媒人。当年,《华西都市报》以席文举及其弟子柳祖源、向先跃、彭忠、张永才为代表的一批报人与《华商报》、《成都商报》整体向外扩张的西部力量很活跃;而在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子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报人代表;在北京,则出现了以崔恩卿、何力、许知远为代表的首都力量。粤派报人多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心城市打拼,如《京华时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体育报》等;而西部的职业报人多出现在一些省会城市,如《潇湘晨报》(长沙)、《东南快报》(福州)、《生活新报》(昆明)、《重庆时报》(重庆)、《辽宁经济日报》、《华商晨报》(沈阳)、《文化报》(长春)等等;首都职业报人则基本只在家门口的活动,成功案例少。因此,客观地来说,前者影响更大。谭军波算是其中的先行者。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谭军波算是南派职业报人的一个符号。

  由于有时代的催生,《京华时报》的成功看上去是偶然,实则是必然。而谭军波“下海”后的第一个基点《京华时报》的发展为谭提供了非常好的施展平台,谭在该报的创业期,同样竭尽心力,全力以赴。两年多的时间,谭军波造就了《京华时报》的发行神话,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京华时报》发行模式。再后来平台开始造就与反哺,谭军波随之也在业界声名鹊起。

  而事实的发展往往是跌宕起伏,充满着变数。在谭看来,《京华时报》由于发展太快,成功病开始显现。整个团队氛围开始让谭军波不太适应。谭军波感到当时的新任领导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愿意在缺乏信任的环境里生存。自然,就开始盟生退意。当时,有几家报社找上门。如秦朔请谭军波去《第一财经日报》,谭军波到上海甚至谈好了价码;又如北京筹备创刊的《竞报》也找谭军波,等等。最终,谭还是选择了重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