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检验工技师论文范文

2023-12-11 08: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检验工技师论文范文

检验医学生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检验医学生论文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摘要: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结论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 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1、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 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 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 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 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医学检验论文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结论

4.1 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2]仝人斌,陶启敏.自动化免疫分析的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29-331.

[3]康红.对现代医学检验人材培养与定位的几点思考———兼论检验医学基地教学人才构架建设[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3:14-15.

验光技师论文范文

验光配镜诸因素的理性分析
验光配镜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因为
它几乎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与衡量标准,虽然配镜基本上是
正负相削,凸凹相平,但接受它的是有思想、有心理活动的
人。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眼的调节、屈光间质的屈折
力、视网膜、视细胞、视通路、视中枢等的不同,工作性质、工
作时间长短、生活条件、生活及工作习惯、用眼习惯、视力需
求等不同,所以验光制镜技术再高,不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尤
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所配眼镜不一定适用。1897年Strat-
ton在自己身上做了一个试验,他给自己戴上一副倒像镜,马
上看到外界的物体都是倒过来的,造成行走困难,但他坚持
配戴了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物体又正过来了,症状完全消失
了。但当他摘掉眼镜后,看到的物体反而倒过来了,一段时
间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这都是视觉心理的作用,视觉心理又
与本体感受系统协调一致,所以视觉心理又可以通过锻炼与
经验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验光师对所开具的验光处方有一
个全面的认知,充分估计配出的眼镜戴在患者眼前时会产生
怎样的预后,并对患者有一个预后说明。比如:高度散光患
者初戴眼镜,要告诉其可能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要坚持配
戴就会使这种感觉消失。预后说明还该包括戴上眼镜能够
后可能出现的其它不适症状,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该
怎样去适应,这种症状大约会持续多长时间等,只有这样,才
会使患者有适应的心理准备,才会配合适应。尤其渐进多焦
点眼镜,此类说明更为重要,并且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眼镜
的各光区,如没有这个预后说明,患者一旦出现了不适症状,
无论如何解释,患者也会心存怀疑,并认为验光师是在推卸
责任,从而失去对验配人员及眼镜店的信任[1]。所以,一个
配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熟练的技术和良好的素
质,才可以胜任此项工作。
1 视觉对心理的影响
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产生愉悦的心情,看到龌龊的事物
产生厌烦的心理,在没有参照物的夜空,如果有浮云飘过,会
看到星星或月亮在云中穿行,但如果用树枝缝隙或其它静止
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则会看到浮云在飘动,而不是星星或月
亮在穿行,所以前者是一种视觉的错觉,也是视觉心理错误
的判断。在高大孤立的建筑物下面,看其顶部会产生建筑物
向一边倒下去的错觉。如果从其顶部再往下看,这种感觉会
更明显,闭上眼睛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经常在高处工作的
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因
为被咬的人看到了咬他的蛇,才会“怕”如蛇形状的井绳,如
其没有看到咬他的蛇,也就不会怕井绳了,还有“望梅止渴”,
没吃过梅的人也不认识梅的人是不会看到梅而产生止渴的
作用的,这两句成语是视觉心理的真实写照。在验光配镜工
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视觉心理产生的问题。如散光眼在没有
矫正之前视物是变形的,可患者除视物模糊外,并不感到变
形,这是因为其在不戴镜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
几十年,凭着对事物的认知经验而生活,一旦戴镜矫正后,在
视力提高的同时产生了视物变形,这是因为改变了其原来的
那种变形的习惯而产生的错觉。
1·1 实例举偶
一位67岁妇女验光结果为-20·50DS/-1·00DC×90
(R), - 20·00DS/- 1·50DC×85 (L),矫正视力为3·9
(0·08),因初次配镜给-10·50DS(R), -10·00DS(L)试戴,
其主诉:“不行,太清楚,太亮了,我接受不了”。模糊了几十
年,稍微清楚点反而不习惯了;一位19岁的中学生,验光结
果为-3·00DS/-1·25DC×180(R), -2·75DS/-1·00DC×
175(L),但矫正的最佳视力为4·8,查其原镜为: -2·50DS/
-1·25DC×95(R), -2·25DS/-1·25DC×85(L)当把试镜
柱镜按原镜轴位调整时,矫正最佳视力为5·0+2。经电脑及
检影验光再次确定,柱镜轴均为水平,但矫正视力不佳,患者
也反映有不适感,为其按水平轴做了眼镜,并讲明他以前的
眼镜是不对的,患者同意适应,戴镜两周后复查,矫正视力为
5·0+3,而且无不适感。有些原镜在光心与实际瞳距相差较
大者,年龄越小,更改后适应越快,有些患者拒绝适应,那么
只能少许调整或按原镜配。有很多初配的患者,在试戴过程
中,反映头晕、眼睛酸胀等不适症状,为其减低光度,矫正视
力降至4·7同样头晕不适,但当为其调整回初次试戴的度
数,并告之“这次调整就不头晕了,降到最低了”时,结果就真
的不晕了。从理论上讲,屈光参差相差2·50D以上时,即不
能双眼单视,但曾为一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相差6·00D的患
者和一混合性屈光参差相差10·00D的患者配镜,配戴舒适。
这些都是在试镜时对其合像、融像、立体视做了详细检查后
才给予处方配镜的,并告诉患者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的方法。
患者愿意配合,故验配成功。教科书记载,配镜原则为近视
是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包括近视散光及复性近视散光),远
视是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包括远视散光及复性远视散光),
但这个原则是不可能适用于所有配镜者,比如:一较高度数
的初次配镜者,一次给足光度可能会无法接)受,所以只能降低分次给足光度,这样就不能
按照最佳视力来验配了[2]。
2 讨论
对屈光度较高的眼在配镜时要分几次矫正,最后达到双
眼视力参差平衡,提高视力;验光要准确,试镜的目的应使屈
光不正者既提高视力,又感到舒适,戴镜后不头晕,视物不变
形、不走样[3]。经反复试戴后再确定配镜处方,一般须试镜
30min左右。如有不适尽快寻找原因;试镜时要询问以往戴
镜情况,尤其是散光轴的改变对配镜者很重要,有人习惯旧
眼镜的轴位,故一般不进行大的调整,以免戴镜者不适应;对
近视,尽量用低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对远视,尽量用能接受
的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同时,要根据年龄决定屈光度,如伴
有内斜视时应尽量戴足度数;常见矫正视力不理想的原因有
高度近视、高度远视、高度散光等。由于度数太高,眼底又有
改变,矫正视力常不理想。弱视是青少年矫正视力差的主要
原因,因此,对弱视眼佩戴足够的度数后,应要求病人加强用
眼训练,以利于视力的恢复和提高;散瞳验光消除了人为的
主观因素,排除了因睫状肌紧张所造成的假性近视,反应了
真实的屈光度,也为下一步试镜提供可靠的数据,所以12岁
以下的儿童均应采取散瞳验光;对单眼近视或双眼屈光参差
较大的人,可考虑佩戴隐形眼镜。总之,验光配镜的目的是
使屈光不正者提高视力、佩戴舒适,以达到最好的矫正视力。
对矫正视力不能提高者,应进一步查找原因[4, 5]。
参考文献:
[1]张萍·验光配镜是一门艺术[ 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8, 3
(4): 59·
[2]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8, 56
-59·
[3]叶秀荣,赵红地,郭淑萍·屈光不正562例验光配镜体会[J]·人
民军医, 2006, (01)·
[4]杨永松·简述与验光配镜有关的几个问题[J]·中国眼镜科技杂
志, 2003, (3): 23·
[5]朱政法·验光配镜中视力不能矫正的原因[J]·中国眼镜科技杂
志, 2003, (1): 19·

瓦检工技师论文怎么写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