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ac建筑创作杂志

2023-12-10 17: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ac建筑创作杂志

建筑创作期刊是真的
《建筑创作》(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一本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BIAD)主管、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指定的建筑专业期刊。《建筑创作》依托于BIAD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品牌信誉,由半年刊、季刊发展为月刊,走上了快捷的建筑学术及建筑文化传播之路。杂志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期刊。2004年,《建筑创作》通过改版快速崛起,进一步形成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两大突出特点。杂志内容不断丰富,栏目扩展到十余个、内容总量达160余页。特别是在建筑摄影方面,《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所在地,拥有多位国内专业建筑摄影师。多年来精美的原创图片成为了《建筑创作》的特长,也逐渐确立了本刊在建筑摄影领域的权威地位。

建筑创作是普刊吗

是期刊。
建筑创作是国家级期刊。建筑创作出刊周期为双月刊,期刊创办于1989年,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 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 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省级 ” 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 期刊 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期刊。

建筑类的杂志如El Croquis AC建筑创作 网上有那家靠谱的订阅网店

有条件最好还是看外国杂志
国内杂志垃圾多
去图书馆找找下面这些杂志
El croquis
casabella
domus(最近也有中文版了)
AREA
Detail(有中文版)
GA(Global Architecture)
a+u
新建筑(日本的)
JA
Architecture Review
Architecture Record

如果没有
那只好看国内的了
最好别看《建筑学报》,垃圾中的垃圾~~
其他的可以看看:

建筑师
建筑创作
T+A
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导报
a+d

建筑类的优秀杂志有哪些?

有《a+u》、《建筑实录》、《建筑创作》

1、日本的《a+u》,翻译版本《建筑与都市》,即《a+u》中文版。《建筑与都市》于2005年1月面世,由上海文筑国际出版发行至2009年底,总计20余期,从2010年起,《建筑与都市》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与发行。每期中文版根据中国国情,选择一期原版月刊,根据原版的日英双语内容进行翻译。并将逐步加入自组稿件的内容,以便更贴近中国市场的需求。

2、由宋纯智编著的《建筑实录》中详细地介绍了国内最新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案例,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的设计主要强调建筑与文化的联系,运用建筑实体诠释抽象的艺术感是设计师考虑的主要因素。例如非常建筑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十年大事记馆采用古典主义、粗野主义的建筑设计语言表现馆藏的“文革”文化;朱锫的民生(北京)现代美术馆运用几何盒子拼接的外观形态表现现代艺术的极简主义;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乌镇剧院则是运用“并蒂莲”的造型展现戏剧与乌镇的关联。所以,文化建筑在形态、材料、肌理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将文化融入其中,而且用最直观、形象的建筑语言让人们领略文化内涵。文化建筑也体现出民营化、私营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艺术家投资兴办专属的文化建筑,而且文化建筑也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但是文化建筑的利用率以及在文化方面的作用也非常值得思考。

3、《建筑创作》。《建筑创作》创刊于1989年,是一本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BIAD)主管、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361期刊网指定的建筑专业期刊。创刊以来,《建筑创作》依托于BIAD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品牌信誉,由半年刊、季刊发展为月刊,走上了快捷的建筑学术及建筑文化传播之路。杂志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期刊。

2021-12-13

上个世纪的中国,存在了几百年的匠人行会逐渐销声匿迹。此后,在探索“中国性”这条道路上,几代中国建筑师从未停步,追根溯源,辗转难以落笔。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这样一个代表中国的项目更是将“中国性”这个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毫无遮拦地摆在每一个探索中的建筑师的面前,逼迫你不得不思考、不得不表达,不管是以赞扬的口吻还是以批评的视角。

作为70后建筑师,陆轶辰在接到这个项目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沉重而压迫的命题。怎么理解“中国性”?什么建筑才能称之为“中国建筑”?

2015年8月27日,带着这样的疑问,AC建筑创作电话采访了陆轶辰。

本文节选自《世界的中国:专访陆轶辰》,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全文刊载于《AC建筑创作》2015年第4期《从时代图景到建构表达: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实录》

-“世界的中国”:中国馆的世博会“角色”-

AC:您怎么评价赫尔佐格为米兰世博会做的规划理念?

陆轶辰:2009年,赫尔佐格和斯蒂法诺·博埃里、瑞奇·伯德特、威廉·麦唐纳一起,提出了基于古罗马东西与南北正交路网的世博会规划方案,希望通过这种强烈而简单的正交几何规划,让参展国从往届独立建筑形态的竞赛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将注意力转到世博会的主题上。整个规划的东西主轴线—世博轴,将成为分享食品和农作物的“市场”;沿着世博轴,所有参展国的场馆都均匀展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能完全实现这样一个激进的、“去物化”的规划策略,而仅仅留下最初规划中的正交路网、东西向的世博轴,以及参与场馆的容积率和高度限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