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自我管理论文结论

2023-12-09 03: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我管理论文结论

彼得·德鲁克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并预言这个群体将成为新型社会的主导群体。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难以监督,因而组织效力将取决于组织成员能否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首次发表于1999年的这篇文章中,德鲁克对“自我管理”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社会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机会。以前,人们的选择很少,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比如一般来说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甚至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的知识工作者还指望着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而今天,人们只要有雄心和智慧,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从何处起步,都能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攀上事业顶峰。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应该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把自己放到一个能对组织和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位置上,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警觉和投入,一有恰当的时机就设法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

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取得成就,这是个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在德鲁克看来,许多人只是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而对于自己擅长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也就更谈不上利用自己的所长了。因此,人们首先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文中德鲁克列出的几个自问自答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认清自我: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是如何工作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属于何处?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德鲁克认为,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的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进行比较。德鲁克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长处,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不能胜任的领域,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一个人的长处具有独一无二而且基本固定的特点,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如此——虽然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不可能完全改变。德鲁克的忠告是: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

价值观是自我管理中最后必须要问的问题。个人的价值观应该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容,否则人们工作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沮丧,自然也就干不出成绩。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虽然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自己的长处很少出现矛盾,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却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而在面对这种冲突时,价值观应该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德鲁克谈到他早年在做投资银行业务时工作得非常出色,但认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此,于是虽然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他还是毅然辞去了那份工作,去从事自己认为更值得贡献毕生精力的事业。

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就能够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该身属何处,并确定自己应该做出什么贡献。此外,人们还要认识到共事者具有不同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必须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最后,德鲁克认为,在知识工作者的寿命一般已经超过组织的寿命、人员能够自由流动的今天,人们还应该及早发展第二兴趣,管理好自己的后半生。他预言,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将掀起人类事务中的又一次革命。

1500字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摘 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情绪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增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等策略,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管理 策略

  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常常会出现失落、沮丧、空虚、焦虑、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举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作为 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易冲动且复杂多样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得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去个性化,降低责任心。

  2、情绪的波动性和弥散性

  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积极高昂,有时消极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大学生的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中去,而且其情绪余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使他们有时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3、情绪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含蓄、内隐。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这与大学生具有的丰富情感是相矛盾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如焦虑、忧郁、骄傲、愤怒、嫉妒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萨洛维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在制度的建立、课程活动的安排、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够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2、增强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几种方法。

  (1)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 名言 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 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静坐时,默念“喜笑颜开”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2)适度宣泄法。当大学生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如可以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但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 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能够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4、营造良好环境,稳定学生情绪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比高中多了很多,学习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沉迷于 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到毕业时才追悔莫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让学习、生活的意义得到升华,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总之,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 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素珍 曾振华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四
  《大学生浮躁情绪原因及其管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但是当今社会的特殊化使得大学生无形中已经变成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爱情问题,还有社会赋予他们的各种压力都使得大学生这个浮躁的群体更加难以管理,本文就从大学生浮躁情绪的来源和管理方式做一些分析。

  大学生浮躁情绪管理就业

  一、造成大学生浮躁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脱离

  大学生一直是生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认识随着年龄的和知识面的增长而增长,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好像就已经认清楚了自己所面临的严峻的现实,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理想和现实所带来的落差感,而产生浮躁和不安的情绪,更有胜者开始自暴自弃。就像网络上出现的大学生不去上课的原因是:上了不一定能听懂,听懂了不一定考,考了不一定过,过了不一定毕业,毕业了不一定找上工作。在这种无限放大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下,学生会不断的加深浮躁的情绪,最后有时候会导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社会大环境的恋爱观失衡,攀比严重

  我们经常在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看到学生们成双成对,莺莺燕燕的女学生和三三两两的男学生搂肩搭背,或者卿卿我我,一对对大学生情侣们迫不及待地享受爱情的甜美,在他们的观念中,爱情这东西已经是一种随时皆可抛的一种需求品,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观念促使学生们有一种尽情挥霍青春的洒脱。而在同学之间攀比现象也很严重,一个宿舍中,如果有多数有对象,那么剩下的那几个少数就做不住了,在这个大环境崩塌了的小社会中,纯情似乎显得那么的飘渺,少男少女们攀比的开始交往,看谁玩的大胆,谁放的开,殊不知,这些在大学期间留下的阴影将是他未来人生中最不得谈起的一段往事。在学校附近应时而生的各种钟点房和招待所得生意也就火了起来。产生大学生恋爱观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方面教育管理出现漏洞。一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目标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方面管理上的缺失;二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够,很多老师仍然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对立面上,有种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感觉,下课转身就走,像完成任务一样,走的是混工资的套路。学生本应该最亲密的辅导员工作也做的不到位,有和没有差不多,这都是问题的来源。

  3.“围城”心理作祟

  在校学生难免会跟自己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长或者乡党们进行经验上的交流,在谈话期间,普遍现象是,已工作的学生经常有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抱怨交流给在校学生,他们总幻想着跳槽,换一个新工作,但又担忧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在校生听了以后也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毕业了也没有一个好点的工作,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是走关系的时代,进而不思进取,因为往往有那么几个家世比较好的人工作比较好,于是他们也就开始学会了往更好的围城里奔往的想法,不脚踏实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时常感觉压抑,想发泄,但又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宣泄。于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走进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所谓的公平,借此来宣泄情绪,平静自己。

  二、如何做好大学生浮躁心理的预防和克服工作

  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教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作用,让他们能够以平成心态安稳的读完大学,进而更好地学好知识,为他们能够稳健地迈出走向社会的步伐是现在学校所面临的一大任务,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给学生更多去 社会实践 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根本上改观学生的懒惰习惯

  大学生浮躁的一大成因就是感觉大学生活平淡无聊。作为咱们新社会这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们,他们的生活没有战争的洗礼,缺少生活的锻炼,他们一直被家长们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是父母亲对于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的一个希望,父母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只力求他们能够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过的幸福。然而一路被铺的平坦的一马平川的生活道路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缺乏了乐趣,三点一线式的基础教育和中学生活,在他们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打破这种平淡了这么上时间的单调生活。于是浮躁情绪自然就困扰着他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打零工,做义工,暑假期间当家教,参加学校社团,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填满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背负责任,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克服盲从和浮躁。

  2.兴趣引导、确定任务、建立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通过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去,这样让学生能够乐于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克服浮躁情绪的主要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兴趣引导和建立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做好学生兴趣的引导工作主要落在教学老师的身上,一位优秀的老师,他必然应该有他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一所大学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有的老师讲的精彩,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讲课的娓娓道来,听课的如饥似渴的接受着知识;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睡倒一大片,老师讲的没精神,学生学得没兴趣。所以说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 教学方法 的科学化是吸引学生的王道。老师们必须在教学之余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因为很多学生都认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其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科学、合理地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去为达到目标而学习,这样哪还有学生去浮躁。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是对我们国家教育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提出的一个要求,毕业学生迫切的需要一个公平的,透明的企业用人制度,尽量让学生毕业以后都能有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满意的工作,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步入社会的门槛,让他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做就是解决了在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在校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我之外,再无他想。

  参考文献:

  [1]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2]庞龙.大学生浮躁心理现象探析[J].魅力中国,2010,(17).

  [3]董朝宗.大学生浮躁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情绪管理相关论文

2.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2000字

3. 有关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4.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5. 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初中生怎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省查自己言行,进行自我教育的行为过称。是个体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发展,把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称,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自我管理能力是自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无论是从素质教育,还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说,他都是极具探讨价值的课题。《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要求班主任“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就观念和方法两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1 、 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导向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的灵魂。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在如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在心育上下功夫。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就必须要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的管理,以纪律管理到行为管理,从监督管理到励志管理,从专制型管理到民主型管理。现代管理不只局限于限制、约束,更多的则是组织、协调、激励。科学的管理观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为主题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说,班主任正确的管理观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班主任必须坚持“三观”
1、学生主体观。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把学生仅仅看作是你的管理对象。其实学生即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需要我们班主任要有民主精神,要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学生和平相处,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来适应学生主人翁意识的需要,满足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这样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自立、自理、自治的能力。
2,管理开放观。这是相对过去那种“作茧自缚”式的管理而言的。这种落后的封闭的管理在如今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更是行不通,更见其荒谬。马克思早就说过:“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即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而人的成长过程又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回避现实,躲在“象牙塔”内大谈管理,是空洞的管理,是无用的管理。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全面开放、广泛联系,不断发展的社会。我们的管理也应该是开放性的系统,也就是我们要确立“大德育”的概念,经常与社会\家庭沟通联系,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把班级对学生的管理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调动各种因素来影响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环境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使得他们能系统社会化——将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需要并推动社会法展的社会成员。
3.理论指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9年的一份文件中指出:“在当今,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师和研究员职责趋向一致。”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面向21世纪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反映在教育结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充电”,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勤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根据管理实际,把科学的管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管理策略,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管理措施,增强教育管理的适应性。
二,班主任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在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参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德育注重自制,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为学生预备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教育思想有一项重要内容是“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提出了“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思想。教育家的这些真知灼见,非常精辟的阐述了集体主义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重大意义,也给班主任如何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一重要载体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指明了方向。
1.发挥班集体目标的导向作用
班级目标对于全班学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较大的制约性。发挥班集体的目标功能,叫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制定目标,明确奋斗目标,这样把个人利益和班级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这样通过集体思想/集体感情/集体意志的熏陶感染,通过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义务,找到自己的定位,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能够以集体规范作为参照系,自觉按照“集体主义”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不断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发挥身边榜样的模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具魅力。因为学生觉得可亲、可敬、也可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影响就越强烈。”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的班主任要有一双慧眼,要及时发现、善于发现班级成员中的上进点、闪光点,树立好的典型。做到事事有典型,人人有榜样,时时有楷模。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为”这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达到榜样的启动、控制、调节、矫正的功能。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树立榜样要注意层次性、阶梯性,让所有成员都能在榜样群众找到自己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未来,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发挥量化评估的警策作用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美国一家公司老板斯瓦勃到他下属的一个达不到生产定额的工厂调查发现,日班工人无精打采,工作涣散,每班只能生产六个单位产品,他知晓后便在地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6”字就离去了,夜班的工人接班后,得知老板所作所为,似乎有所领悟,第二天,斯瓦勃来到工厂,发现“6”被改写成大的“7”字。日班工人接班了明白了夜班工人对他们的挑战。日班工人斗志昂扬,情绪高涨,发奋工作,把“7”换成了神气活现的“10”。不久,这个生产一度落后的工厂就刷新了全公司的生产记录。这个故事说明了量化评估的激励作用,它唤醒了人们的竞争心理、自强意识。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就要依据《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设置、制定、运作班级量化评估表、奖惩细则,让鲜明的数字来说话,奖好罚差,从而造成一种压力,形成一种气氛,造就一种动力,使得做得好的同学产生自尊、自爱的自我体验,培养成就感、自豪感,激发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做的欠缺的同学看到差距,产生自责、内疚的情绪反应,让两种自我交锋,增强自主意识,促进他们心灵的成长,实现人格的完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