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系统化设计内容摘要:
关键词:
园林设计是系统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多个独立的系统设计,传统的方法是将园林设计分为软景和硬景设计。这些都是依照
园林外部的表现形式进行的表面肤浅的分类,文章则按照园林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如生态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空间系
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通过对园林设计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园林设计工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园林系统化设计生态视觉空间人文
园林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园林
本身看似由山水植物建筑等四大要素按照
一定的秩序美感等组合而成,但蕴涵在里
面的则是多方面知识的相互交叉与协作,
如植物、生态、气候、建筑、材料以及美
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么多的学科和知识如
何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来,组合成具有
一定功能及美感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系
统化的设计。
一般在设计上我们习惯按照园林外部
的组成分为硬景系统和软景系统设计。这
种只是从表面上对园林的构成进行的一个
简单分类。而实际上园林的构成要复杂得
多。园林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园
林的系统化设计按照园林的实质组成结构
来说分为几个部分:生态系统设计、视觉
系统设计、空间系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
一、园林生态系统设计
在城市还没有形成之前,主要是动
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
的生态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生态
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的
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然而
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当人类改造环境,发
展生产,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并离开森
林、农田而逐渐聚居到城市,在这样一个
历史进程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及
其自上而下的环境共同组成城市生态系
统,人类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
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
园林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在与
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
的功能只是单纯地从功能方面的考虑,如
栽植花果树木、观赏鸟兽禽鱼等,慢慢地
过渡到陶冶性情、寄托情思、提供休憩环
境、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体育保健、防
止灾害等方面,在诸多的因素中,园林对
于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是首先应考虑
的因素,园林从属于自然系统,是自然与
人类的结合处、过渡地带。在这样一个敏
感的地带,人与自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
体,园林设计一方面要按照人类的意志和
要求进行建造;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在尊重
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自然本
身的规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亦即是园林的
生态系统设计。正如麦克哈格所说:“世界
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
我们通过理解和尊重自然……设计必须结
合自然。”
二、园林视觉系统设计
19世纪以来,平面设计师们就已经进
入了某些我们现在所称的“环境视觉设
计”领域,当时它被称为“标识绘制”。但
这并不是说如今的环境视觉设计就是它的
全部。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而言,环境设计
师关注的是一些标识的外观和感觉,这些
标识可以是从一个简单的零售商店的招牌
到医院、剧院或博物馆的整个指示系统的
任何东西。前者可以是一块木板,上面的
东西可以与这座建筑的其他部分或内部设
计没有什么关系;后者则常常是整体导识
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它与一个机构的标识
和相关的平面因素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整
体的环境特征。要成功地完成这项设计,
并不像拨动一个开关那样把一维、二维变
成三维那么简单。相反,它需要高超的能
力,把平面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三维物体。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环境设
计师们必须对各种新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富
有经验,有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把纸上
的构思变成具有功能的对象。
园林作为人类的艺术创作,它必须是
符合美的要求。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美的环
境和休憩场地,环境必须是最佳,视觉效
果必须很好。园林的视觉系统主要是指园
林外在形象给人的直观视觉感受,具体来
说园林的外在形象主要是通过园林的比
例、形状、体积、材料、构成等构成。园
林视觉系统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
程,是空间经营的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
是以人为本,为人类创造赏心悦目、合情
合理、方便快捷的视觉系统空间。
人对于园林视觉景观效果的认识或者
是判断标准,又根据人自身的背景文化状
况、审美层次的差异有着很大的不同。具
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横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
响:如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东方以崇尚
自然为主,园林也是自然式的设计,讲究
山水之美、自然之美。而西方则以规则式
园林为主,讲究几何、秩序美感。在这两
种文化差异下,所做出的园林必定有着很
大的差别。这些都与审美主体自身所在的
环境背景有关。
2.纵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
响:同一区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园
林审美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年龄段的
人群对于园林审美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因
此,这就需要在我们的园林设计中明确我
们所设计的园林潜在的欣赏对象。当然,
如果是作为大众化的园林设计,就必须要
满足所有人群的审美需求。
三、园林空间系统设计
园林是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主要运
用空间构图的手法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也
可以看作是建筑的室外延伸部分,是一具
有三维特性的空间场所,是人类活动的重
要场地。从宏观上来看,园林是城市绿色
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解城
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
间。当前,人们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
——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衷
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
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转第137页)(接第129页)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
先应从大的空间角度进行思考,从用地
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
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
性、定量规划。如先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
统建设总体目标。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
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
空间系统。
其次,对于园林本身来说,其内部自
身的空间组织、空间分隔等,也应按照一
定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安排,在设计的过程
中,按照功能的要求,划分各功能性的空
间,按照密闭程度的不同,分为开敞空间、
封闭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各个空间的衔
接与过渡必须自然流畅,偶然天成。共同
形成整个园林空间系统。
四、园林人文系统设计
园林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是自然的
人化,或者是人化的自然,自始至终都离
不开人的参与,人也是园林创作和享受的
主体,人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及人本身的文
化状况的不同使得世界上的园林存在着很
大的差别,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别、时间
顺序上的差别。
园林的人文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园林设
计中对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想观念
的尊重与表达,如在西方传统园林中,崇
尚人工、几何、秩序,表现出的是一种理
性的思想观,园林则多规整、对称、机械,
在园林中安放有各种古典的神话传说雕
塑,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在东方,儒
道佛思想影响至深,园林一直表现为对自
然的尊重,山水乃自然之根,人寄情山水,
崇尚自然。从文化、美学,人的视觉、意
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规划更多
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
观的独特性、连续性,使人得到更多的享
受。只有在各自的环境中,大家才能够找
到自己心灵的寄托。
五、园林各系统的联系与组织
园林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我
们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整理,各
个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彼此之间
互相穿插,生态系统设计是园林的根本,
视觉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的外在美感,
空间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内部空间的结
构组合,人文系统设计则是园林的灵魂,
园林也只有在符合自然发展逻辑的情况
下,通过自身外在和内在的美观与秩序,
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才能够成为
一个合格的产品。
以上通过对园林设计中各个因素、概
念及相互联系的分析,从本质上对园林设
计进行剖析,希望能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工
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
的比较”——兼论中国新园林的展望.陈尔鹤,张丽萍.南
京出版社,1994.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型出版
社,2006.
[4]王艺湘,王芝湘.环境视觉导识设计.天津大学出版
社,2008.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论文 摘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科学内涵、生态园林主要功能及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
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带向一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充满了参照的时代,中国现代园林如何形成既有本土自然文化特征,又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园林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园林师面前的挑战。
1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细节精巧。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并能够集零为整,表现得更为精致。
1.2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圆明园),狭小者不显拥促(残粒园),狭长者不显冗长(南京煦园),扁阔者不显短浅(北海静心斋)。
1.3空间划分含蓄。中国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1.4追求意境美。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
2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区别
然而,由于自然文化受历史的局限性,古人对自然文化的理解拘泥于形式,更多停留在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上,缺乏对山水成因及生态功能的认识,而忽视了自然景观的功能。人们力求赋予景物以象征意义、历史典故或象形联想,这与现代人对自然文化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园林的文化属性,更多地体现在水系、土壤、生物等自然元素,以及各种造园材料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上。尽管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认识显得表面化和程式化,但是传统园林朴实的自然观点和朴素的自然气氛,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极大的启示。朴实无华的自然元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以自然景观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以自然山石、水体、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空间,结合清风明月、树影扶摇、山涧林泉、烟雨迷蒙的自然景观,构成令人心旷神怡的园林气氛。而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小品、雕塑等人工要素为重心,水土、地形、动植物等自然元素成了拾遗补缺的点缀,心理上的虚荣胜于物质上的满足。现代设计师甚至对自然的认识更加肤浅和模糊,转而追求建筑小品、艺术雕塑蕴含的象征意义,用象形或隐寓的手法,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物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
3中国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应发扬尊重自然的园林传统,并改变只注重自然形态而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是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人工整治,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现代园林提出的自然化的设计
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模仿自然的概念,是要在原始的自然与营建的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使营建的自然真正具有自然的功能与属性。因此,景观的再自然化也不应停留在对景观类型形式上的模拟,而是要建立符合自然规律的景观演变进程。现代园林设计以保护和恢复场地的自然特性为宗旨,强调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服务。园林设计过程就是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保护、恢复并展示地域的领土景观为目标。因此,现代园林设计应采取科学的分类与识别方法,对场地的自然状况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价,并运用成熟的经验、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去探寻并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演进的能力。因此,在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自然文化为主体的国际园林设计发展潮流下,中国园林惟有融入其中,阐释本土的自然景观属性和自然文化特征,才能真正发展成熟,并为国际园林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