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萌芽杂志里的文章

2023-12-11 22: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萌芽杂志里的文章

许嵩在《萌芽》上发表过的文章是---《把伤痕当酒窝》

“我伸了一下懒腰,望着窗外阴暗的天。快要下雨了,而此时已近黄昏。

心情不错。是的,我搬家了。

桌前放着一本书,其中的一章,标题赫然是,把伤痕当酒窝。正当我准备看看这个标题背后的内容时,父亲叫我:出去找一个拾废品的人来,家里正有一堆没用的旧东西。

下了楼,我走在一条极其平凡的街道上。一些高雅人士所鄙薄的低俗人等,全部在这条街上济济一堂,先是五家大排档,然后是一排小吃摊,再过去就是农贸市场。这些人有时的确粗俗,譬如他们的三轮车撞到你却不说对不起只是表情怪异的一笑;譬如你买东西跟他们讨价还价到最后他们会蛮横的说,我不卖了。后来我渐渐想通,前者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城里繁琐的礼貌用语,因此他们只能投以抱歉的微笑,但是这一笑遭遇到了城市人翘起的嘴角和傲慢的眼神,所以这个笑容顿时变味;后者更好理解,因为城市人砍下的价格已然超过了他们接受的底线。

一个老人缓缓的从我身边滑过。牵着条狗,另一只手里搓着健身球,背部倔强的挺直,眼角流露出幽默的笑意。

这种笑意的内涵,正由这条平凡的街道默默的注释着。

拾破烂的终于在这里被我搜索到。这位老人,头发全白,我很少看见如此纯粹的白了;一种慈祥的感觉洋溢在他的脸上。他的身后,悠悠然跟着一个孩子,这是老人的孙子。

天更暗了,一些雨点开始打落在我们的脸上,我们三个默然前行,再也没有说话。

到家了。老人嘱咐孩子等着,然后随我上楼。进门时我发现老人的鞋子很脏,我不希望他将泥土带进我的新家。老人似乎明白,脱下鞋子,赤着脚进来。虽然这时早已立秋,天气转凉。

父亲让他稍坐,便进房里整理废品。只剩我和他孤坐客厅。忽然想起晚上我要上课,便丢下老人自己到房里穿戴整齐。

然后准备出发。我觉得我应该戴上手表。一个中学生的时间,若不珍惜,很容易从指尖溜走。

这时老人已把东西弄好,付了钱,准备走。父亲见外面雨大,便让他稍作歇息。他没推辞,便和父亲随便聊聊。

她的孙子的父母死了。孙子八岁,还没上学。此时,他们还没吃饭。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认为恰恰相反。富裕的家庭能营造不同的环境,所以多样;不幸的家庭总是相似,因为单一。

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在找我的手表。我很不愿意这样想,老人拿了我的手表。因为有两个证据。其一,我记得我的表就放在老人坐的椅子旁边;其二,老人的裤子口袋里露出一截银光闪闪的东西,我想那是我的表带!

我不鄙视穷人,但是穷人要是不知自重,我们也不必怜悯。而且,我没有时间等了。想到这儿,我很有风度的说,老人,请还给我,我的手表。

我认为这是我平生说过的最委婉的一句话,能把对他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想他可能只是一时糊涂,顺手牵羊,我们不必大动干戈。

老人看看我,忧伤的沉默。我想他一定为他罪行的败露感到可耻。

然而父亲还没懂得我的意思,竟然问我,你在说什么?我很平静的重复了一遍。

父亲责令我住嘴。然后令我把他的包拿来,我知道事情可能会有点微妙的变化。

打开包,我的手表。原来父亲今天上班时看见我的表不走了,就拿去表店换了一块电池。

我何以那么草率的认为是老人拿了手表呢?我说我不鄙视他们,然而骨子里对他们还是信任不过的。是的,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

以上。

寻找杂志《萌芽》上的一篇文章【找到再送100分~】

“萌芽”,是名词,是动词,更是一个中国知名青春文学文化品牌。

“萌芽”,一个全方位的青春文学文化平台,

“萌芽”,一本具有50年辉煌历史、仍为中国权威畅销的原创青春文学杂志,

“萌芽”,一个历时8年,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一个销售已逾百万册的国内畅销青春文学书系品牌,

“萌芽”,一个近60万会员,每天百万流量的超人气青春文学文化网站。

1956年 “任何参天大树都是萌芽长成的”

3月,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7月,《萌芽》杂志创刊,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

1960's 艰难岁月VS无人不知的《萌芽》

《萌芽》杂志创刊后,就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来稿数量激增,发行量也直线上升。创刊号印数36000册,一年不到就达到20万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青年习作者的园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坛。而今天50岁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萌芽》。

最初,《萌芽》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为月刊,但只出了两期,因纸张供应紧张而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计出版了98期。

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萌芽》复刊。

1966年7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再度被迫停刊,共计出版31期。

1980's 属于文学的80年代

1981年,《萌芽》杂志复刊,哈华同志主编。复刊后的《萌芽》很快便博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1983年,湖南省青年作家彭见明1983年刊发表在5月号《萌芽》上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以及湖南省青年作家刘舰平刊于6月号《萌芽》上的小说《船过青浪滩》,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9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可见《萌芽》所刊作品的生命力之顽强。

当时《萌芽》的最高发行量突破30万份。与此同时,大型文学杂志《萌芽》增刊《电影电视文学》,在上海创刊。开风气之先,发行量高达36万。

1984年10月号《萌芽》发表的浙江省青年记者吴民民的报告文学《冰海沉船》,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6年5月,哈华离休,曹阳接任主编。以后的十年,《萌芽》被誉为“作家的摇篮”。(《萌芽》增刊改名为《电视电影文学》杂志,于86年5月划归上海市文联。)

为了激励与扶植青年创作,复刊后的萌芽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萌芽文学奖,并恢复了推出年轻作家的“萌芽丛书”的出版。如今的《萌芽》编辑中,就有多位从当年的“文学奖”中脱颖而出。

1988年6月,《萌芽》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0年6月,《萌芽》杂志设计封面被评为国家刊物封面整体风格设计大奖。

1994年6月号《萌芽》,闫连柯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荣获第三届“上海市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中篇小说二等奖、优秀作品编辑奖。

1996年 文学杂志的市场之路

1995年,赵长天接任《萌芽》杂志主编。

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1996年1月号《萌芽》又进行了改版,内容栏目化,开本从16开改为大16开,定价6.00元/册。

这明示了《萌芽》办刊的目的不再限于培养青年作家、少年作家这一小众圈子,同时扩大范围,将眼光放远到提高广大青年读者的文学素养上。杂志将读者群重新定位在“大、中学生”,即以大学生为主,向下辐射到高中生,向上辐射到工作一两年的青年读者。改版后的萌芽更贴近生活、贴近校园和青年学生,既是一本青年文学刊物又是一种青年文学修养性读物,《萌芽》的品牌栏目有:小说家族、校园清泉、青春心事、校园扫描、第一类接触、异域传真、社团之页等等。

1996年8月号《萌芽》,上海作家王周生的小说《星期四,别给我惹麻烦》,荣获《小说月报》’97百花奖、优秀编辑奖,以及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萌芽》新人奖推出张磊、刘文诚、周洁茹、商羊、张雄、路玮、王淑瑾等一批文学新人。

1997年,萌芽杂志社与沪南供电局合作,每月向全国贫困地区赠阅《萌芽》杂志一千册,持续一年。并面向贫困地区举行了“沪南杯”散文征文活动。

2000年,考虑原价6元的月刊,给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族每月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萌芽》杂志的开本从大16开,改回正16开,降价为4.8元保持至今。

通过不断的市场实践,“用一本杂志来体验青春,用一本杂志来感受文学”成为新时代萌芽的办刊口号。阅读萌芽成为大中学生的时尚。

2000年,迎着这样的奇迹,萌芽及时推出了由学生自己担纲编辑的“刊中刊(AMAZING)”不断更新栏目,“少年小说”、“学园Q弹”、“爱上男主角”、“大牌档”、“众议院”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栏目,使文学杂志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沙龙。

基于1999年起又成功举办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培养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畅销书作家和文学新锐,萌芽的影响力再度节节攀升,销量达到每月的50万册上下。

2001年,随着优秀作者的队伍庞大,应读者的强烈要求和编辑部人员的积极筹划,《萌芽》恢复增刊的出版,一年为2期,为中长篇小说专号。

2001年,国家出版署批准《萌芽》作为“双效”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2005年,萌芽杂志被评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被列为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同年,萌芽杂志社被评为上海市宣传系统第一届(2003年—2004年)“文明单位”。

1999年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的作文革命

早在1997年末,中国的舆论界就对中学语文教育投入了极大关注。《萌芽》作为时代青少年与文学之间的媒介,具有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一场作文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

1998年,《萌芽》联合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著名高校,向中学教育的“唯理模式”叫板,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就这样应运而生。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初赛优胜者参加复赛,最后确定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

1999年3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圆满成功。当年有7位一等奖获得者幸运地得到了保送联合主办高校的破格录取资格,自中国大陆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次因作文比赛的奖项,获得深造机会。

自1999年7月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始,至第七届大赛止,新概念作文大赛由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独家协办并以“中华杯”冠名。

2005年,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由掌上灵通有限公司独家协办,以“掌上灵通”冠名,简称“灵通杯”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至今新概念作文大赛已历时7年8届。7年来,参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多人次。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校合作力量由最初的7所陆续扩大为10所到后来的13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加入了联合主办单位队伍。1999年以降,全国不计其数的媒体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冲击,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

“新概念”的参赛稿件给文坛吹来了清新之风。许多作品使评委铁凝、叶兆言等成名作家无法相信这样才华横溢的文章出自中学生之手。评委会主任王蒙甚至欣喜地说:“我们可以搁笔了。”作家赵丽宏也发出了“青春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的感叹。许多潜在写作的年轻作者被发掘出来,文学的基础人口获得了拓展。而起步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80后”作家,更成为如今文坛最活跃的分子之一,他们的作品之畅销是文学出版业中的奇迹。

另外,韩寒这名当年由大赛发掘出的一等奖获得者、媒体眼中的“高才留级生”所引发的话题,至今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的冲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体舆论都不得不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审视与思考。

每年由大赛衍生出的出版物《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和《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特色作品选》的销量也历年保持较好的销售势头,成为广大青少年业余课外阅读的重要补充。

2000年 萌芽网站建立——青春文学文化家园初具规模

1999年《萌芽》杂志策划成立网站,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方便编、读、写三者通过虚拟媒介更好地交流办刊心得,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即时消息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2000年3月26日萌芽网站正式成立。

2005年4月,改版后的网站一期顺利改造完毕。成为一个融《萌芽》官方信息发布、论坛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学爱好者集散地。

杂志读者可通过登陆 了解萌芽杂志、新概念大赛、萌芽书系及萌芽网站社区的全方位“萌芽”官方信息,也可在网站的平台上与萌芽杂志社、萌芽作者、萌芽读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

2006年5月,萌芽网站完成二期改版,新增萌芽播客、聊天室、在线投稿《萌芽》杂志系统等新功能,进一步改造论坛结构,同时吸引大量萌芽作者聚集网站与读者面对面沟通。

目前,网站的注册会员数量已逼近60万。日均流量百万,论坛日均发帖量15000帖。萌芽网站业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青春文学文化家园”。

2003年 萌芽书系——国内畅销青春文学图书品牌诞生

2003年,作为青少年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的刊物,《萌芽》杂志借助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稿源优势正式以“萌芽书系”的品牌,推出青春读物。

早在杂志建立初期,《萌芽》编辑部就不定期地与全国各地出版社合作,为决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搭建作品推广的平台,推出“萌芽丛书”。

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后,《萌芽》也时有图书策划编撰的成果。应该说,在2003年“萌芽书系”品牌确立前,《萌芽》推出的图书已经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消费群和可靠公信力;这个品牌的确立,已经使《萌芽》的图书编辑走向更专业更成熟更规范的运作模式。

至今萌芽书系已与全国各大出版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托萌芽杂志社自身的社会效应及经济实力,本着大力扶持青年作者的宗旨,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于青年作者成长的图书出版条件。

已出版的图书囊括长篇纪实文学、长篇小说、个人中短篇小说集、萌芽作品合集、萌芽作品年选等各个种类,诞生了畅销书作家蔡骏、那多、李海洋、马中才、王皓舒、朱婧等实力作者。品牌旗下文学出版物已达50多种,每种最低以10000册起印,至今销售达上百万计。

萌芽也指事物的开始阶段
----------------------------------------------------------------------------------------------------------
萌芽Germinal(1993)
导演:
克劳德·贝里 Claude Berri

主演:
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Miou-Miou

片长:Argentina:158 min / Belgium:160 min / France:170 min (original version) / Germany:158 min / Sweden:159 min
上映日期:1993年9月29日 法国

剧情梗概:本片描写19世纪末矿工悲惨命运。在法国北方,在矿山工作的朗蒂埃爱上了一位已委身于马厄的女人凯瑟琳。不久,他因为矿上的生活条件恶劣,于是鼓动工人进行大罢工,但很快就被镇压了。工人复工后,却被一个流亡的虚无主义者破坏了有关设备,致使巷道被水淹没,朗蒂埃等都被困在里面……

本片改编自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重要作品,描写19世纪末矿工悲惨的命运。在法国北方,在矿山工作的朗蒂埃爱上了一位已委身于矿工马厄的女人凯瑟琳。不久,他因为矿上的生活条件恶劣,鼓动大罢工,但遭资本家破坏,加之工人本身的内讧,很快被军警镇压。复工后,一个流亡的虚无主义者破坏了有关设备,致使巷道被水淹没,朗蒂埃等都被困在里面。

幕后/花絮本片的吸引力来源于对原著的忠实,人物个性鲜明,叙事富于激情。劳资间的纠纷和采矿工人生活的悲惨现实都在影片中得到细致的反映,特别是对马厄一家人世世代代做矿工凄惨遭遇,影片不惜花费篇幅,收到感人泪下的效果。但影片也存在明显缺陷,有些场面说教味太浓,显示出导演过分的修饰。结尾处旁白所宣...

《萌芽》杂志都连载过哪些长篇小说?

  梦里花落知多少、忆长安、 我的雪人、星辰变、乐小米系列、卫斯理系列以及悟空传。

  《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目前《萌芽》发行量已达50万份,是对中国青年深具影响力的一本原创文学杂志。1999年,萌芽联合13所著名高校合办中国权威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大赛发掘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文化偶像,《萌芽》因而被誉为“80后偶像摇篮”。

萌芽杂志2004年4月刊有一篇文章叫《往事》,作者张春兰,求这篇文章!

  往事
  张春兰
  二十岁的中秋,我依然一个人过着,一个人走,一个人留。总之,这一切就象我过去的时光,是许多的不合适。
  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了差错,可能少年所有的疼痛全是我一个人自导自演出来的,我是沉寂想象太多的人,但是我还是试图记叙,是对是错,都已经是过去,客观的讲,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父亲的脾气相当的暴躁,印象是他从不会带我去公园玩,从不会顾及我的感受。这是个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家族,但是我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少的惊喜,到是伯伯看到我挺欢喜,抱在手上爱不释手,看着自己的女儿,连连叹气,养女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父亲也不管我的成绩,他的样子并不象拥有儿子后所有的自豪感,而是在我吵到他心烦的时候跑过来给我几个巴掌后,再骂上几句操娘的话,见我哭后便走了,很多年以后,这巴掌仍旧痛,不是脸痛,是心;母亲到是多管些,但看到我的成绩下八十分后,便用竹尺打我,一直打到红印占满我全身,哭到撕心裂肺时,这才住手,倒又把我抱在怀里说上几句心疼的话。这时我实际的年龄才九岁,我开始尽量原离他们,并学会把考试不好的成绩单收起来。

  这一年的夏天,父母迷上了赌博,常常三更半夜才回来,大多数晚上我便一个人在家,赢了钱的两个人便高高兴兴地说着,要是输钱了两个人便会吵起来,但是不管怎么样,父母都会把我吵醒,所以我晚上常常早早上床睡觉,听着窗外的声音,总感觉有人在叫我的名字,我警告自己千万千万不能出声答应,但总是用被子盖住只剩两个眼睛两个鼻孔,偷偷的看着黑忽忽的屋子。

  这一年接触太早的就是死亡,我自然不需要去询问某个大人死亡是什么含义,好象天生就明白似的。因为邻居的老太太在跌了一跤后,便离开了人世,又想亲起小时侯去开公公的追悼会,在场的人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一滴眼泪落下,但那一幕始终在我眼里不能抹去。其实死亡只是一条路,我们都要走的路,当灰色的天空放晴,眼前一片银白透明,你就会看见。

  那个时候,每个晚上,我都以为我会死掉,会死在妖魔鬼怪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手上。父母不知道我在那几年天天和这些东西在搏斗,父母更加的迷恋赌博,出双入对,更加的早出晚归,我就象家里的一只小动物,尽量做到没有声音,不让人注意到。没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也没有人认为我可以想些什么,大人以为孩子是有着亮晶晶眼睛的小动物,只是说漂亮好玩。真是可怕。

  长大后,我问过别人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想自杀,朋友说十八岁那年。我想了想,我是在那一年彻底决定好好地活,轻易不言死。

  我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死病痛不由我做主,那每一天我就要尽可能好好的过,好好得体会为人的乐趣与痛苦所在。我总是在睡觉前跟自己讲,你一定不要害怕,你一定要坚强。

  恨吗,爱吗,问这些有什么意义?我像一张白纸,碎碎的小洞,别人看不见,我也不会说。

  父母说过的话总是到第二天就忘掉了。这两个粗心的父母他们永远不知道给我多少伤害。我不恨他们,也再难以亲密无间地去爱。我只能在我长大后的岁月里忘记一些事,记起一些事,淡淡一笑。有什么不能够失去的。

  有一天开始考虑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又是另一个阶段了。开始陷在精神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这个青春期过于冗长,缓慢地长大的结果就是仓促间就老掉了。

  我是在电脑上敲这些字,机器有些响声,我再想起这些的时候,已经不在疼痛,那不可能。我不想客观地去总结他们的发生,每一天回顾对我来说就是揭开疤再看一眼,始终不能愈合。

  孩子的梦魇,就是恐惧的开始。

  每个人都需要疼爱,弄得我现在对别人一点点的关心就受宠若惊的样子,有时候会本能地拒绝,这就是性格里的缺陷,它们在小时候种下,我成年后,要消耗太多的时间去与童年的记忆抗衡。

  我憎恨血腥,会有呕吐感。我假装无动于衷。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十三四岁的人就学会拿自己的手开刀,而且知道不会死人,只是似乎能够减轻心里的疼痛,恶性循环的一件事。

  像我的父母受的教育不多,本性善良,是好人,可是又能怎么样。父母的素质相当重要,因为孩子要面临一个家庭环境,不温暖不安全,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多多少少有些怪异。

  也跟一些孩子的性格有关。我是拿自己当研究物习惯了的。看自己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终于在面对心里面血淋淋的东西可以不流泪了,可以坦然了,可以想这些都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每天都是新生命,慢慢走出阴影。

  纵观下来,很早就知道自己心理方面的疾病,虽然也讲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隐疾,或遗忘,或隐藏,个人的自由,有些东西刻下的痕迹在脸上,眼神里。我不知道看书是不是一种安慰,有一天也说如果你不思考那些东西回荼毒你。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子,看上去相当平静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开始对日常生活的每天充满感谢,我尝试去记叙每个白天黑夜的发生,让它们不至于淡忘在时间的滴答之中。一个人到了二十岁,想起十岁时候那么渴望长大,现在我希望永远停留在二十岁,因为开始懂得感恩,开始不在怨恨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想以后有一天走的时候会不会有人记得我。精神世界有幼稚的一面,但都是真实的,是自己能够容纳的,能够欣赏的,看着自己一次次的蜕变,哭笑都有。长大的一段时间,想我的出口在那里,却一直趴着,没有好好直起身。好好地走路,又谈何跑?

  我的生存有很多的误会,总希望有个人给我依靠,我以前也以为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性格不是很难获得,尝试过了,知道自己本身的艰辛,不是想象的那么轻巧,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会有难以叙说的情绪。每个人的青春时代长短不一,面貌也不会相同,我们,你们,他们,各自站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相似的心绪,阳光与黑暗两两相望,终可达彼岸。

  我相信彼岸,相信可以从这里过度到那里,这个循环的过程,走到最后是个圆圈,但有些孩子走到一半就不见了。我不能讲我生命里挚爱的具体,父母已经老去,我希望我能做什么,能够给予,这很重要。

  晚上睡觉的时候想得挺多的,生命实在仓促,很多人开始懂得这一切不容易的时候会慌乱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太小的时候就开始问我快不快乐,相当长的时间已经麻木,这已经不是个问题,是行动,是想象,这一切,又算什么呢?后来最重要的一点我从未把自己看作是大学生,对我来说大学生活之前曾是逃避的一部分。我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是每天起来跑到阳台看看天空,能够与自己对话。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