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高等教育研究编辑

2023-12-10 02: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等教育研究编辑

高教的报纸编辑相对社会上一些针对民生的报纸,待遇恐怕要低一些。
毕竟研究学报是针对少数人群的,一般人都不去看这些内容。报社的待遇很大一部分是看报社报纸的发行量,面对群体小,发行量少,待遇可想而知了。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是什么级别

正厅级别。教育部编辑部属于省级行政单位,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是正厅级别。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院简称中国高教院,是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高等科研单位提供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专业机构。

《高等教育研究》杂志怎么样,评职称管用吗?

《高等教育研究》是重点核心期刊,评职称硬材料!
还要看你单位的自己的要求和规定,(如只能在核心上发表还是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就可以。价格上差好大一截呢。)只要是符合要求就都是可以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正规核心期刊,所以是可以的。我之前评职时找了一位编辑,现在职称评完了,也只记得邮箱 ,直接找她吧,回复挺快的,我发表那次当天就回复了。

"什么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近代。清末张之洞、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都曾提出过有关高等教育目标、学制、留学教育的主张。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不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等教育文章。新中国建立后,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才真正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一、高等教育科学的起步(1978—1984) (一)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和组织的建立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为我国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高校加快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改革的步伐。受政治运动影响中断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然复苏。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等教育家开始大力倡导高等教育研究工作。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等文章,不失时机地发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呼吁。他在阐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要建立一门高等教育学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83年5月27日,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期待已久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终于宣告成立。蒋南翔任会长,何东昌、曾德林、季羡林、唐敖庆、李国豪、钱令希等任副会长,于北辰任秘书长,潘懋元、朱九思等38位高等教育界领导和专家任常务理事。大会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章程(讨论稿)》,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等教育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等教育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编辑出版有关高等教育的情报资料和学术书刊;开展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发起、筹备和成立,正如中国教育学会给第一次筹备会议的贺电所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一历时三年多的艰苦工作,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涉及面广泛、参加人数众多的一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宣传、启蒙和普及运动。这场运动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广泛建立,培养了一大批热心高等教育研究的积极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后,全国已经设立的地方性高等教育学会和各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联成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网,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为此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2月,潘懋元拟定的《高等教育学大纲》(讨论稿)经过研究室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铅印600份,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大纲》发出之后,得到许多单位和学者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1984年7月,由潘懋元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上册终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下册于次年问世。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高等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编写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进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高等教育科学部分分支学科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 (三)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开展 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积极吸纳高校干部教师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外,通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一批专门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是壮大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这个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继厦门大学率先招收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院校也在其后几年陆续开展了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 (四)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 ——“普通教育学科范式”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 ——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和运用。 二、高等教育研究的拓展(1985—1998) (一)“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的形成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组织机构、研究人员、刊物、论文、专著等数量都迅速攀升至世界前列,中国从此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 。 1.遍布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2.日益壮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3.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 4.层出不穷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二)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形成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立、改造、发展以及有关的理论研究。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教学工作研究、德育工作研究、管理工作研究等高等教育实践研究。 (三)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充。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分支学科建设。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 三、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进展(1999年以来) (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1.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整和充实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大体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在研究力量和研究条件上得到充实和提高,有的还成为高等教育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第二类基本维持原状;第三类在机构改革中被裁员,甚至被撤销或被合并到其他部门。 2.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大改革,学位点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有十多部。作者既有老一代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相比,近年来出版的一些高等教育学著作在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三)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机构设置

该院下设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教育评估与开发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同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和院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0月,当时称为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后,高等教育研究所为研究院下属研究所之一。现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高等教育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该所主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尤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思想、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十五”重点科研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福特基金会国际合作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近期确立的重点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该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中外高等教育史、大学德育论、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大学德育专题研究、教育哲学专题研究等。院校研究所院校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5月,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的核心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的会长单位,刘献君教授任会长。现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点。本所主要开展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高等学校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院校咨询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尤以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社科司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近期着重开展院校研究案例库建设和院校研究数据库建设。本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概论、高等学校战略与规划、教育组织行为研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法学、教育统计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题、教育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专题、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等。现任所长为赵炬明教授,副所长为陈敏教授。 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12月。该所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在科学研究上,承担和参与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承担了多项湖北省和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  该所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品德心理、大学管理心理等。 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该所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程。该所共有5名教师,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除一名教授外,其余五位教师均在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师分别在美国和英国访学一年。该所现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德育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家庭教育学等。在科研方面,该所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和科技部“十五”重点课题湖北子项目等多项课题。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3月,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刘献君教授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中心拥有坚实的学科平台,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设有院校发展与战略规划、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聘任与发展、院校数据系统设计与分析等研究方向。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引领着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心已出版著作20余部,在CSSCI源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自2003年以来,定期举办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单年举办国内会议,双年举办国际会议。现已成功举办国际会议5次,国内会议8次,国际研讨班4次。中心注重建设院校研究案例库,定期出版院校研究案例辑,为我国院校研究人员提供交流与发表的平台。中心教师曾受邀为400余所高校做学术报告,提供管理咨询,帮助40余所高校制定战略规划,受到广泛好评。中心多次派教师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访问交流,聘请多位美国学者为兼职教授,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合作举办国际研讨班及培养研究生。2012年10月,中心下属的中美院校研究国际科研合作中心成立,将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加州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进行合作,引进院校研究课程,授权翻译出版著作,进行数据共享。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以推动我国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深化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探索院校研究理论和方法,培训院校研究人员;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提高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水平,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并在国际院校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跨所研究中心,该中心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沈红教授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越南等6个国家和港、台2个地区学习或访问; 别敦荣副教授曾赴美国和法国学习或访问; 张晓明副教授曾赴日本和加拿大访问; 陈敏副教授曾赴日本学习或访问; 周艳副教授曾赴英国学习。   本中心所承担的比较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学生贷款----亚太地区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生财政与学生资助的国际比较、多校园大学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型大学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趋势、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国际化----两岸三地比较研究、中美大学学术管理比较研究、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中英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研究、私立高校赢利问题的比较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于1997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即:  1、实施按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系科打通培养的方案,以强化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  2、实行人文社会科学辅修专业制;  3、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每年举行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  4、举办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每年出版一卷《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  5、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课程体系。基地设有学术委员会、《中国语文》水于达标测试工作室、《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编辑部等机构。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基地是湖北省文科重点建设基地、学校文科重点建设基地,是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方面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使中心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国家高教改革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将中心建设成为联系全国高校和校外研究机构的伞形网络中心,并起到对外学术交流窗口的作用,成为全国高校院校发展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基地。造就和培养具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国内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使中心成为全国从事院校发展研究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全国的研究咨询基地和教育部进行高校改革决策的智囊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调查与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跨院校研究机构,2008年筹建,2009年正式获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其中区域高等教育调查与评估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理论与比较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心本部;区域产学研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挂靠武汉工程大学,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挂靠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1980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内。   《高等教育研究》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促进高教改革发展为办刊宗旨。作为高教研究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杂志注重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作者,积极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等办刊特色。杂志现辟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专题研究,刊登的论文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高等教育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据2001年3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对1998年全国社会科学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本刊名列第19,成为进入前20名的唯一教育类期刊。《高等教育研究》1994、1996、1998、2000年连续四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5、1998和200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在高教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在作者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决定创办,1983年创刊。20多年来,学报一贯坚持探讨教育规律、开展学术讨论、反映研究成果、交流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以其工程应用性、学术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深受我国高教界、工程界的好评——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11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协调工程院在工程教育方面(含工、农、医等领域)的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就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同年决定,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为工程院教委会会刊。根据工程院教委会的安排,本刊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每个院士人手一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高教界和工业界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