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13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13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18-22.
[2]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4-16.
[3]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4]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5(5):66-68.
[5]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5-11887.
格式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1.《阶级解放真能导致人类解放吗?——评阿格尼丝·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论》,《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2.《“第四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3.《走出历史哲学的幻象——阿格尼丝·赫勒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4.《激进需要与激进乌托邦——赫勒人类需要理论评析》,《哲学动态》2009年第9期。5.《创造力及其界限:卡斯托里亚迪斯与拉康在社会建构论及政治理论上的相遇》(译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6.《第三代批判理论家与批判社会理论》,《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7期。7.《技术政治与技术文化——凯尔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评析》,《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8.《理性与批判精神的陨落——第二国际资本主义理解模式评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9.《技术革命视阙中的“后人学”转向》,《探索》2009年第3期。10.《走向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凯尔纳媒体文化理论评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11.《探寻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路径——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述评》,《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8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2.《批判理论视域内的媒体认知力探析》,《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13.《文本学-方法论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14.《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析凯尔纳重建的后马克思主义》,《探索》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15.《全球化、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重组——析凯尔纳批判的全球化理论》,《探索》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16.《晚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后现代——以道格拉斯·凯尔纳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17.《拉康“他者”理论及其现代启示》,《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18.《历史现象学:马克思理论逻辑的必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19.《试析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理解》,《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20.《浅析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21.《技术资本主义:凯尔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图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8期。22.《现象学精神与“历史现象学”概念》,《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23.《<穆勒摘要>与<1844年手稿>逻辑关系的再考证——与张一兵先生商榷》,《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1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在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第二,和谐校园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三,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研究,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调查,发现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对策。首次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因素说”,增加“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指出行为文化是指人们本能地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应该加入进来。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探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新建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利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并登陆有关高校体育网站收集资料,为融合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常熟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5份,教师问卷10份,回收10份。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目前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2.2.3数理与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获得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分析。
3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3.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分析
3.1.1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体育场地是学校体育教学及活动开展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表一可知,室外场地生均占有面积2.129m2,室内场地生均占有面积0.275m2,学校所有体育场地的生均占有面积2.404m2,根教育部相关规定,高校体育场地生均面积大于3m2来看,生均体育场地占有差距达到19.9%,基本能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上课或课外活动场地过于拥挤等现象,不利于教学训练及其它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中对于常熟理工学院这样一所学校的规模(大于10000人),对高等学校室内外场地的要求有:室外场地大于4.7m2,室内场地大于0.3m2。从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室外场地差距高达54.7%,而室内场地差距要小得多只有8.3%,所以也导致了在室外项目的运动场地上常常出现拥挤不堪,而室内项目的运动场馆也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学校应该增加和改善体育场地面积,这对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2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预算中来,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体育经费占年度校教育经费比例的最低限为1%,以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为例,以最低限的1%计算,则学校体育经费应该达到四百多万元,而实际中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只占到学校教育经费的0.2%左右,不足80万元。尽管自2004年以来,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学校体育经费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量和生均数来看,体育经费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
3.1.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
由表2中可知,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比较齐全的,在标志性体育建筑方面,在东湖校区有一座可容纳3500多人的综合性体育馆,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常熟理工学院有东湖、东南二个校区,导致在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不平衡,但基本上能满足不同体育项目教学训练与活动的要求,从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统计来看,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又不尽合理,以2014-2015年第一学期为例,全校体育课上课人数达到8372人,由图1可知,乒乓球和篮球二个项目选项目人数均占很高的比例,分别达到19%和17%,而常熟理工学院的乒乓球台为73张,平均达到20.7人共用一张于乒乓球球台,篮球为33片,平均达到43.3人一片篮球场地,其中由于羽毛球项目选课人数多,平均达到43.2人共用一块羽毛球场,而像健美操类、舞蹈类、武术类课程的场馆人均使用面积只有0.68平方米。体育管理部门在教学上应该优化课程项目设置,合理规划好教学场地的使用,积极争取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保证学校基本的教学与训练、体育课外活动的需要。
3.2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体育标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体育精神文化对体育实践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上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体育标识上,只有一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综合性体育馆,在体育运动场的建设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和设计功能上的不完善;其次是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只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提出一些口号,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发扬体育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奋力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等,口号还不能达到形成核心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在体育道德的建设方面,能够做到公平开展竞赛活动、没有出现有违反体育道德等行为。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得到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健康快乐实质内容上。
3.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3.3.1组织领导
在学校层面,常熟理工学院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分管副校长来指导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方面,由常熟理工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体育工作层面,是由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体育部来具体开展相关的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部工作组织开展下设一个办公室(综合办)、一个研究所(体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两个管理中心(课程教学管理中心、群体竞赛管理中心)。另外还设立体育部党政工作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工作机构。每年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有体育工作总结、召开相关体育工作会议落实体育相关制度的执行状况,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充分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
3.3.2校园体育制度现状分析
从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与训练、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体育师资的建设与发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得知,常熟理工学院相应的体育制度有24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工作中就会形成相应的工作流程,达到理清工作思路的效果,但是从成文的体育制度中发现,在体育教学的制度中基本上涵盖了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在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教学的管理实施办法等未见涉及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作为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制度的制定时应该是比较关注的,但查阅了现有的制度中没有发些一份关于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制度内容。其它几个制度内容相应来说是较完善的,但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如体育健身管理、体育文明规范、体育社团等制度内容也是缺乏的。在体育竞赛与训练的制度内容中如运动员守则、公平竞赛等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在师资队伍管理中增加体育教师工作守则、教师奖罚制度等内容。从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制度现状来看,总量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与课外活动、竞赛训练的需要,但是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制度应该得到加强,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3.4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体育行为即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是体育兴趣的重要表现方式。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来说,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体质达标、体育课出勤率、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开展阳光体育情况、身心健康状态等一些方面。根据2013年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知,在体质达标率上只有86%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在力量及耐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体育课的学生出勤率方面比较好,达到97.8%,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体育课比较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方面,在项目的选择上,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及跑步为主,据分析,篮球项目由于校园篮球活动开展得较多,影响力大,导致选择篮球项目的人较多,在乒乓球及羽毛球的项目选择上,由于乒乓球及羽毛球项目均为室内项目,不受天气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跑步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身体锻炼方式,无场地、服装、器械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自己掌控跑步时的速度及距离,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基本以传统的球类或简单易行的跑步等项目为主。
4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何根据现有的条件,来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给学校及体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4.1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学校的体育制度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提高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尤其是制度建设和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为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群体竞赛管理规章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操作层面等几个大的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更加合理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积极探索转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改革创新课内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挥学校体育多方面育人功能,让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让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学校体育工作更多的倾斜。在经费的保障方面,首先在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使学校体育经费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学校体育的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专业人才及场馆资源上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如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在学校体育工作之余,开展各类体育培训、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服务工作、体育场馆的租赁承包等,进而进行一定的自盈创收能力,从而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收入。
4.2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现有的传播体育文化的方式上,主要是竞赛活动的组织,来达到宣扬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学校体育运动会、单项协会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但这种体育传播方式由于运动项目固定且单一、竞技性较强,而且还有参与人数的限制,导致参与人数的不足,改革传统的校运会模式,将其变为多种多样的体育节形式,从而真正起到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2)通过体育文化节、冬季三项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种方式在项目设置上都比赛贴近于学生的实际,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比赛每年各举办一次,导致学生对比赛缺乏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路径,依托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育与健康俱乐部,它是学生体育竞赛与课外俱乐部活动、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参与实施者,它是涉及人数最多的校园学生体育活动平台,在现有单项协会的基础之上,发展更多的体育(俱乐部)社团及会员人数。改革竞赛与活动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指导,在竞赛中,改革创新学生竞赛活动体系,完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工作流程与活动计划。在竞赛的次数上,做到周周有体育活动开展、月月有体育比赛举办。在竞赛的内容与形式上,从以“锦标主义”到以“重在参与”为指导思想,开展更多学生喜爱、难度低、利于操作的项目,如开展校园体育达人榜、校园体育吉尼斯,开展更多学校体育竞赛之外的竞赛或体育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当中的体育明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最终做到人人喜爱体育、人人知晓体育、人人参与体育。
4.3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学校根据现有的资源重点,突出发展体育舞蹈、跆拳道、龙舟等校特色体育项目,打造高质量、高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塑造学校体育文化品牌,以体育项目品牌为突破口,进而达到学校师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品牌体育项目所没有具有的特色体育项目文化,如体育精神、体育口号、体育标志性人物,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的核心理念。
4.3.1将品牌项目列入体育课程教学中
如何让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一体育运动项目,把品牌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项目中间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学生对特色体育项目的选课人数呈上升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参与是获得校园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首要前提。通过优秀的体育文化品牌在体育课堂中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外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3.2让品牌项目建设成为学校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窗口
学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在每年会有多次的参加全国、省市级、区域性比赛任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载体,成为对外展示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体育观念、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道德观、体育运动精神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完善,良好的条件下,让别人主动来校交流学习,以2014年为例,学校承办了苏州市(常熟赛区)的体育舞蹈比赛,承办了江苏省十八届体育运动会高校部龙舟比赛,该项赛事有江苏省近二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加赞赏,学校以龙舟品牌项目为依托,吸引了包括苏州大学、苏州工业职业学院等兄弟高校的龙舟项目的考查交流。通过对外体育比赛与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宣扬了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特色,还提高了师生的对外交往能力,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兄弟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在建设自身校园体育文化方面有了对比和参考。
4.3.3品牌项目成果展示
学校创建特色体育品牌项目以来,学校体育舞蹈队共7次蝉联江苏省体育舞蹈比赛团体冠军、获得若干团体项目及单项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学校跆拳道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省级比赛十余次,获得冠军11次、亚军1次、季军2次、第四名1次、第五名3次的优异成绩。学校龙舟队多次代表学校、江苏省参加世界大学生龙舟赛、全国龙舟赛、江苏省运动会、区域性龙舟比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赛及各种社会性龙舟邀请赛,获得世界大学生锦标赛的亚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江苏省运动会龙舟比赛季军、世界华人龙舟赛第五名等优异成绩。
4.4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体育文化需求的信息获取路径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中获取校园体育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宣传海报(公告栏)、校报等方式,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此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及时地宣传校园体育文化,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传播平台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之际,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首先建设好学校体育部网站,体育部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是学校体育信息发布的权威部门,网站应及时发布和及时更新学校相关的体育通知公告、体育资讯,建立体育信息查询(如体育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查询、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查询等)、师生互动板块,加强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发挥新媒体在校园体育文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现如今学生的手机、电脑的覆盖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等传播平台,通过“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信息传播量的几何增涨,所以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环境,营造更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
5结论
根据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学校在物质基础保障方面、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方面、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方面、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方面等建设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进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