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于2012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四大日本研究杂志之一,目前排名仅次于中国社科院《日本学刊》。《日本问题研究》文章的总下载量、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很高,影响因子在较短时间内升至国内日本学刊物前列,在国内外学界有较大影响。
《外国问题研究》(季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载日本、欧美及其他国家问题研究成果,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刊创刊于1964年,当时刊名为《日本情况》。由当时全国最早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之一的东北师范大学日本问题研究室负责编辑,为党和国家处理外事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1980年,东北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成立,《日本情况》随即更名为《外国问题研究》,并且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外国问题研究》自公开发行以来,受到全国大专院校、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政府的外事部门及众多专家学者的欢迎,是当时国内外研究外国问题的著名刊物,而且成为国家领导人制定外事政策的重要参考杂志。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东北师范大学的外国问题研究所中的苏联所也不复存在,外国问题研究所随即更名为日本研究所。1998年日本研究所申请更名为《日本学论坛》,文章内容从广泛研究外国问题改为专门研究日本问题。2007年我们对刊物重新进行了改版,刊物从原来的64页增加到96页,版面从原来的小16开变成国际标准的大16开,发稿量增加了近1倍,编辑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为了重新恢复我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开创我刊未来发展的新局面,我刊编辑部在广泛征求相关各方意见后,决定申请更名,重新申请恢复原有刊名。2008年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刊2009年开始正式更名为《外国问题研究》。
她教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对学生挺好,挺负责的。人挺随和~以下是在学校网站上粘贴来滴,仅供你参考,不谢。
姓名:徐飞
职称:讲师
学历:博士
最后毕业学校:辽宁大学
所在学科:世界经济
研究方向:规制经济学
职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2000-2004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 学士
2004-2007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世界经济 硕士
2009-2013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世界经济 博士
一、学术论文
1.陈志恒、徐飞.中日贸易合作:历史、现状及特点[J].现代日本经济,2006(5):24-29.CSSCI核心期刊。
2.徐飞.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
3.徐飞.重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J].中国西部科技,2008(12):78-79.
4.徐飞.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10(3):25-33.中文核心期刊。
5.徐飞.日本的规制改革——基于OECD的PMR指数的观察[C].21世纪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11.
6.FeiXu.The confirmation of Okun's coefficient in Japan and comparative study[C].ICEE,2012.国际会议。
7.徐飞.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借鉴[J].经济师,2012(2):10-11.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8.徐飞.日本规制改革最新进展评析——基于PMR综合指数的观察[J].现代日本经济,2012(4):1-9. CSSCI核心期刊。
9.徐飞,杨凤.日本电力产业规制治理结构评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10.徐飞,李彬,杨凤.日本运输产业规制缓和对我国运输业的启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5):5-9。北大核心期刊。
11.徐飞,郭爽.出租车行业规制问题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经济师,2013(11):171-173.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12.杨凤,贾山亮,徐飞.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经济师,2014(3).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13.徐飞.后危机时代日本政府规制政策的方向性调整[J].日本研究,2014(4).
2、 教研论文
1.徐飞,耿乃国,张鑫.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型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以新制度经济学课程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
三、学术课题
1.主持沈阳理工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日本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演进及借鉴》(QN2011-07),2011年7月。
2.主持企业横向课题《沈阳机械加工行业调研报告》,2012年3月。
3.主持企业横向课题《沈阳建筑行业调研报告》,2011年3月。
4.参研辽宁省教育厅课题《中国城市公用事业规制绩效与监管模式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
5.参研沈阳市社科联重大课题《文化强市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010年2月。
6.参研沈阳市科技局课题《沈阳“三农”文化消费需求状况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9年4月-2010年9月。
7.参研辽宁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参数检验与Panel Data模型的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研究》,2009年4月。
8.参研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哲学研究》,主持人:杨凤。排名第三。
9.参研2012年度11月,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辽宁省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研究,主持人:李琦。排名第二。
10.参研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课题,主持人:王海鹰。
11.主持沈阳市社科联一般研究项目《沈阳市社会治理与政府规制对策研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2014年3月。项目编号sysk2014-05-03。2014.03--2014.10。
12.主持沈阳理工大学博士启动资助项目《辽宁省食品安全规制问题研究》,编号2014BS-03。2014年7月。
13.主持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辽宁省食品安全规制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L14BJY034。2014年12月--2016年12月。
4、 教改课题
1. 参研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校人才素质提升的文化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研究》,主持人:王海鹰。排名第六。
2. 参研2013年度,沈阳理工大学教改课题,《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考试方法改革》,主持人:耿乃国。排名第三。
3. 参与《管理经济学》精品资源课建设。主持人:耿乃国。
4. 参研201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考试方法改革》,主持人:耿乃国。排名第二。
五、著作与教材
徐飞.商业经济[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主编教材。
六、获 奖
1.获2011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关于沈阳市文化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二等奖,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2011年12月。主持人:李彬。证书号:sysk2011-02-13。
2.获2013年度沈阳市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关于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转型问题研究》,2014年1月。中共沈阳市委统战部、沈阳市统战理论研究会颁发。主持人:张志元。项目编号:SYTZ2013029,证书号:2013004。
3.获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3年度二等奖,《提升辽宁产业核心竞争力路径和政策研究----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主持人:张志元。证书号:20131s1j1-136。
七、指导学生
指导学生参加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新型小区太阳能空气调节系统创业计划。
八、证书
2008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师资格证书》
九、其他
2013年度,沈阳理工大学年终考核优秀
2014年度,沈阳理工大学年终考核优秀
2014年度沈阳理工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
梁启超在爱国救亡中的报刊活动及特色
作者:管艳霞
文章来源:傲视传媒网
浏览:394 次
中文摘要: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人士,在爱国救亡的过程中,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从事报刊活动。该文分析了梁启超在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并总结了他在办报活动中体现的六种特色:形成时务文体;报刊活动与当时社会民主化运动紧密结合;报刊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变与不变在梁启超报刊活动中的辨证体现;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过分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
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人士、近代宣传启蒙思想的先锋主力,为了救亡图存,发起参与了清末民初的一系列民主化现代化运动。在追求民主化道路中,梁启超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从事报刊活动。他的报刊活动不仅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而且对社会起到思想启蒙和教育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 梁启超在各个时期的报刊活动
(二)戊戌运动时期
梁启超为推行变法,先行办报制造舆论。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他主编的近代中国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在京城引起轰动,“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焉”①,后被查封。梁启超看到了报刊的巨大作用,“自审舍言论外未由致力,办报之心益切”②。梁启超又《时务报》为中心,宣传维新变法。数年之后,梁启超不无得意地回忆道:“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③自《时务报》创办至1898年3月梁启超在《时务报》论说中居于核心地位。他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以《变法通议》一文最为著名,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通过舆论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使中国第一场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开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维新思想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二)启蒙运动时期
在这一时期,梁启超主办的报纸是《清议报》、《新民从报》和《时报》,其中尤以《新民从报》影响最大。
1898年12月23日,他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倡导民权,启发民智。《清议报》言论思想内容中的进步与落后交织、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状况,伴随着该报始终。它反映出流亡海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1899年康有为赴加拿大后,梁启超冲破了康有为的束缚,他在《清议报》上大力提倡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攻击西太后及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保皇党内部,也形成了一个以梁启超为首的叛逆集团,他的周围有了一批“排满”、“革命”的维新派人士。但多数爱国华侨对革命尚缺乏明确认识,保皇维新的主张仍有很大市场,梁启超对以往的主张产生了怀疑,康有为又以师生之情感化他,梁启超那股革命热情逐渐淡化,从革命又变为保皇。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及其师康有为的多方掣肘,使他无法迈出革命的一步,最终还是回复到保皇的轨道。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从报》。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大力鼓吹民权、共和、革命和破坏,并且大量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涉及到西方人物孟德斯鸠、卢梭、达尔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等近百人。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救国救民的实践中,进行国民启蒙,提倡改造国民素质。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言论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毛泽东、郭沫若、胡适等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颇有启迪。美国之行后,思想言论大变的梁启超不再谈种族革命,宣布与共和长别。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猛向前发展时,《新民从报》的宣传方针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和倒退。1904年初,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发表了《新民说论私德》,公开反对革命。后来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竭力鼓吹“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新民从报》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
此外,梁启超还主持创办了其他一些报刊。1903年,他创刊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大部分用白话文写成,发起“小说界革命”,成为中国近代新体小说的开创者。次年,他在上海创办《时报》。《时报》版式新颖、格调高,内容丰富,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三)立宪运动时期
立宪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宪政启蒙时期,是新民启蒙运动的发展。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梁启超在这次办报热潮中仍是独领风骚,主持创办的《政论》和《国风报》等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立宪报刊。《政论》于1907年10月创刊于日本东京。该报以政论为主,大力呼吁速开国会,建议建立国会制度,实行地方自治。1910年,他又在上海创办《国风报》。该报大力宣传宪政理论知识,仍倡议速开国会,指导国会请愿运动的开展。
这时期,梁启超充分利用报纸,把握舆论导向,一方面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同时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迈向新阶段。
(四)护国运动时期
1915年1月,中华书局创办《大中华》杂志,聘请梁启超当总撰述。梁启超在《大中华》上发表揭露二十一条要求的文章,警告日本不得乘人之危,他的言论唤起了同胞正视日本的阴谋诡计。该刊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标志着梁启超从“联袁拥袁”最终走向了“反袁讨袁”,吹响了护国运动的战斗号角。在护国运动时期,《时事新报》与梁启超关系密切,初创时主张保皇,后来又鼓吹立宪,民国成立后成为进步党的喉舌。
从反袁世凯宣言书到各种护国的对外文件,梁启超的笔时刻指挥运动的进程,推动运动不断深入。在全国掀起反袁大浪。他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广泛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新思想,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五)五四运动时期
梁启超等进步党人1916年在北京创办《晨报》。该报以揭露军阀专制、官僚卖国为宗旨,并时常抨击执政的北洋政府。《晨报》最早披露了巴黎和会决定交付日本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在五四运动中,《晨报》对学生的爱国活动作了大量的集中的报道,充分发挥了新闻在爱国运动中的作用。1922年梁启超告别报坛后,企图从旧学中寻求救世良方,然而刚好和勃勃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背道而驰。
坚持改良,反对革命,是梁启超一生基本的政治主张,晚年也不例外。时代在发展,而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他对新时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农运动、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共产党以及第三国际等,都必然持对抗态度。
二、梁启超报刊活动中的特色
梁启超从《时务报》起,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梁启超自己总结说:“启超素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为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一是“纵笔所致不检束”。即要求摆脱各种古文义法的舒服,打破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实行文体上的大解放。这是因为梁启超等人的政论文章,宣传的是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和各种新颖思想,为实行政治改革摇旗呐喊。而且报纸这种大众传媒改变了文化传播形式,扩大了受众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层面。因此,旧的表现形式不仅无法容纳新的内容,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就要求彻底摆脱桐城派古文、八股文的僵死文体的束缚,应于时势,用通俗的文字发挥新颖的思想。
其二、“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要求文章的语言浅显流畅,明白通晓,屏弃矫揉造作、艰涩古僻的文字,同时又允许根据内容的需要,使用俗语、韵语及外来的词汇、句式和语法来论证问题、说明道理。这是因为梁启超等报刊政论家,在自己的刊物上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的有关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引用了大量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陌生的名词术语。对于这些外来的新鲜东西,不能削足适履,只能兼容并包,允许它存在。既然如此也就只能打破陈规,采用能够和它的极其丰富、广泛的内容相适应的表现手法了。
其三,“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即要求文章层次清楚,逻辑行强,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进而接受他们的主张。他写出来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自由放纵,不拘一格,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报刊活动与当时社会民主化运动紧密结合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提倡和推行全面现代化的人,是最重视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的知识分子。全面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等的各个方面,既有社会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而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二十年间一系列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运动的主将和推动者。他掀起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创了以报刊实行广泛社会教育的先河。
在维新运动中,他不仅要变法,更重视宣传变革思想,以启迪民智、绅智;立宪运动中,他鉴于国民缺乏宪政知识,大力宣传有关知识;护国运动中,他通过报章阐述法的重要性,明确应具有的权利和尊严。而梁启超在宣传新思想、建设新文化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报刊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梁启超主张在发扬本国学术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的学术研究活动与报刊活动紧密结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899年以前,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今文经学为主,在《时务报》时期开始编辑西方知识。第二阶段为1899——1907年,《清议报》和《新民从报》期间,以介绍西方学说为主,包括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卢梭、边沁等人的政治学,达尔文、颉德的进化论,以及其他西方哲学、经济学等,同时基本完成了中国史学、法学、小说、诗歌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三阶段为1908年——1919年间,以政治宣传活动为主,结合政治需要进行学术研究,完成了宪政学、财政学、推行货币学、方志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阶段为1920——1928年间,引进西方大量原著和聘请西方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同时集中精力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取得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进西方大量名著的同时,对中国古典经籍作了许多总结性开创性的研究,其成果之丰硕琳琅满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中最有影响者为《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学》、《佛家研究十八篇》、《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等。
综观梁启超学术研究,他是中国几千年来旧学的总结者,中西结合新学时代的开创者,可称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大多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变与不变在梁启超报刊活动中的辨证体现
梁启超一生的政治生涯,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一是由改良派到保皇派的转变;一是由拥袁到反袁的转变。梁启超的这些变化可以从一些报刊中反映出来。从创办《清议报》到《新民从报》停刊的10年中,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从维新到革命,从革命变到保皇,又从保皇变到立宪。这些转变都清楚地反映在上述报刊的文字中。梁启超由激进向温和的转变,实际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反映。梁启超一生善变,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救亡图存的理想始终没有变,只是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五)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尤其是《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如《国闻报》、《湘报》等二三十家报刊先后面世。在维新报刊外,大量的时政刊物,重庆的《渝报》、成都的《蜀学报》、广州的《岭学报》、福州的《福报》、桂林的《广仁报》、上海的《富强报》、《东亚报》、《求是报》等,此时也纷纷创刊。各类综合性报刊、专业性报刊及文摘性报刊,这时也不断出现,其中既有日报,也有旬报、月报,形成一股红红火火的办报热潮。如妇女报《女学报》,晚报《上海晚报》,译报《译书公会报》,文摘报《集成报》。《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最早的白话报刊也在这一时期先后问世。以上海为中心,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由著名文人李伯元、吴跃人等主编的小型文艺报刊,其中有《指南报》、《采风报》、《笑报》和《趣报》。
六、过分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
梁启超以报刊为阵地,推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在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宣传上,他既狂热鼓吹革命共和,又一变而为君主立宪的旗手。从理论宣传及社会实践上,他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倡导者,是中国追求民主实现的先行者。
他认为办报是强国的手段,把报馆作为治之具,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而在近代社会为其他国家报人所普遍看重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则被明显忽略。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刚刚起步,对经济信息和广告推销的需求还比较少,报业的经济特性尚未充分显露,而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维新变法的迫切需求,当然使报刊的政治功能得以强化。他主持的报刊多以政论为主,新闻报道未能成为报刊的主角;即使新闻报道,也成为发表政见的工具,或夹叙夹议,或使用编者按语,寓评论于报道之中。梁启超还提出了利用报刊“制造舆论”的口号。在梁启超看来,事实为传达观点服务,只要实现了自己的意旨,新闻真实与否无大局。在梁启超之后,随着阶级、民族斗争的深化,报刊经常作为党派斗争、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教化民众、指导工作的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注释]:
①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②梁启超:《在报界欢迎会演说词》,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55页。
③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文集》之六,第52页。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参考文献:
[1]孟祥才:《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年11月。
[2]董方奎:《旷世奇才梁启超》,武汉出版社1997年10月。
[3]黄敏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4]胡文龙等人著:《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5] 《从梁启超的报刊实践看其“善变”与“不变”》,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2000年10月。
[6] 《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1998年9月。
[7] 《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历史观照与反思》,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总第143期)。
[8] 《世俗化的理想与理想化的实效——浅析梁启超前期报刊文章盛行的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9] 《略论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学术论坛》,1995.05。
[10] 《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史学月刊》,1998.04。
[11] 《20世纪初旅日华人所办报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日本问题研究》,1995.03。
[12] 《论梁启超由拥袁到反袁思想的演变》,文史哲,1994年第4期。
[13] 《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河北学刊》,1995.03。
[14]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精神之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1998.09。
《一番日本语》《日语学习与研究》《日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