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手机馆| 数码文化
手机 历史 未来发展
深度好文 全面详细
科技 美学,大家很熟悉了,曾经的国内三大评测媒体之一。那岩虽然没有王自如热度高,但在数码 科技 粉丝心中形象更好,更受欢迎,更平易近人。
科技 美学创始人是那岩,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大约80后,哈尔滨人。外号有: 钠盐、91那先生、娜妍 。
根据我多方查找,只知道那岩武汉大学硕士毕业,本科专业不详,研究生专业不详,画过漫画,曾创作过人民文学出版社《藏獒》系列的插画。
关注过 科技 美学的人,想必都有三大疑问:那岩结婚了吗?那岩几几年出生? 科技 美学还招人吗?
本文将会尽量还原那岩做评测的艰辛之路,同时试图在互联网的蛛丝马迹中,通过逻辑推理解答前两个疑问,涉及隐私的部分不会过多展露。
早期的那岩信息较少,我在互联网上无意找到了那岩的曾经的网名和曾发过的帖子,发现了那岩曾经参加过《劲漫画》杂志的比赛。
参赛作品是《别忘了你是9号》,还细心地设计了双结局,并获得了漫画《CARRIER 携带者》作者NAVAR的签名版礼物。
2018年7月,那岩在网上发布了《别忘了你是9号》的手稿,全篇70页,并表述主要稿件完成于1996年。
这也证明前面提到的那岩网名和发过的帖子是本人,具体网名信息就不透露了。
在 科技 美学的视频中,那岩一直穿着一件灰色毛衣,微博、微信头像一直没更换,早期那岩手上一直带着一款Moto360手表。
拍视频永远是立好三脚架,然后数着1..2..3..4...5...6....7...8...9找好焦距,转身对着镜头说:大家好,我是那岩,欢迎来到 科技 美学。
2013年2月, 科技 美学第一期评测视频上线,这时的那岩正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同时期彭林于2012年10月30日发布了第一视频,王自如这时候已经拍了两年视频了。
《大众软件》专访 科技 美学那岩时,问道:《原创L36h Xperiaz深度测评》这是你在优酷上最早的视频,能说说做这个视频的契机吗?
那岩︰其实过程很简单,当时网上关于手机没有那么多详细测评,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一些官方媒体发布的类似广告一样的介绍。
可是当我真正自己买了这台手机之后,发现使用的感受和那些文章报道的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最初是写了一些图文的测评,但是电子产品很多方面是很难用文字表述出来的,最终我发现视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所以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学着视频制作剪辑,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一集视频。
在这集视频的防水测试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还不会说话,估计年龄在1岁左右,许多人猜测甚至到处宣扬这个那岩的孩子,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讨论。
2013年9月5日, 科技 美学微信公众号开通,第一篇文章是:《索尼内部报告显示Xperia Z1拍照能力出众》,早期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在100左右。
2013年末, 科技 美学的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000万。
在2015年那岩宣布停摆之前,那岩完成了差不多100台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拍摄环境也十分简陋,小区、宾馆、路边、公园、商城、水池里,甚至哈尔滨狂风暴雪的冬天还在户外拍摄。
那岩早期的视频,会经常对不上焦,声音嘈杂,狂风吹得树叶满天飞,熊孩子也会踢他的设备,大妈在后面跳舞聊天,路人甲乙丙丁时不时投来异样的目光,那岩有时也会无聊的开开玩笑。
对于早期的数码评测人来说,他们不缺观众,也不担心没流量,他们最缺的资金,彭林、那岩、王自如都是如此。
2012年到2015年,三年间有厂商给那岩赞助,有厂商邀请他参加发布会,有投资机构想要投资,但是都被他婉拒了。
那岩在北京拿着2000千块的工资,确实难以为继,一边自费买设备,一边网友借,甚至去门店蹭,或者舔着脸去跟厂商借。
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理想主义,有冲劲、有想法,有坚持,但随着经历和年龄增长,我们都会明白,挣到钱活下去,才能做想做的事。
2014年8月,那岩也搬到了北京,住上了68块的宿舍,同时2013年开始 科技 美学来了新的成员:朱海舟。
很多人都以为朱海舟是 科技 美学离职,然后跳槽到锤子 科技 ,这是错误的。
朱海舟和 科技 美学是合作关系 ,朱海舟有自己的工作,测评是副业,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视频发在 科技 美学频道,也就是远程投稿。
何以见得呢? 科技 美学的评测视频当中,同一款产品,那岩和朱海舟拍摄、收音和背景明显不是一个地方。
其次,早期 科技 美学的公众号几天半月才更新一次,步入正轨是2017年,两人如果在一起做评测,公众号应该早就步入正轨。
所以加入锤子,其实是朱海舟换了工作而已,2018年5月15日锤子发布了坚果R1。6天之前,朱海舟宣布加入锤子,还被网友嘲讽:古有49年,仅有515入锤子。
2014年,画功出色的那岩展示了,他用三星Galaxy Note3手机画出热播剧集《来自星星的你》的两位主角的视频。
此后那岩还多次在直播间和视频中展示自己的绘画,部分作品如下:
2014年11月, 科技 美学团队应邀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学们交流,其实就那岩一个人。
这次交流中,那岩谈了自己对 科技 数码行业的看法,对产品的理解,即使现在再看,很多观点和角度依然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2015年5月1日,那岩发布了 科技 美学四大旗舰对决最终篇第四季下篇,对比了iPhone6、Note4、Z3、930,视频的结尾,那岩回顾了做视频以来的感触,并表示即将停摆。
这个消息让很多人的清明假日过的并不开心,网上到处开始讨论,知乎上也有了很多提问:怎么看 科技 美学那岩的再见?
很多人在贴吧、知乎异常激动,有人要捐款,有人提议众筹,还有人直接给那岩转账表示支持。
之后微信的语音推送中,那岩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宣布停摆13天之后,那岩也在知乎发表了自己的问答。
宣布停摆,反而为那岩带来了许多关注和流量。
2015年5月30日,哔哩哔哩采用首页直播的方式专访了那岩,B站方面派出的主持人猫梓同学。
之后那岩不断被邀请到各大高校进行交流分享。
2015年5月,那岩去到了清华大学
2015年6月,那岩去到了黑龙江大学
2016年10月,那岩去到了上海理工大学
在这些交流和采访当中,那岩把停摆的原因总结为两点。
(1)资金不足,没钱买设备,没钱搭建团队。
(2)未来发展,没找到合理的盈利方式。
那岩停摆期间在这些高校交流对 科技 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既分享了自己的对数码 科技 的思考,也分享了自己对做自媒体和创业的感悟,无论哪些方面,都把那岩和 科技 美学的魅力和价值做到了极大的输出。
同时,那岩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科技 美学的未来如何做,在这个过程中,那岩、彭林、王自如都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只有利弊,没有对错。
这种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是单纯做视频难以传播积累的,因为缺少一个对话的机会,当视频再一次流传到网络上时,粉丝和观众的认可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太多的品质和能力,其中一项就是演讲。
接着上面的问题,我们来合理推演一下,推理之前要先讲一件事,因为这里面有重要信息。
2015年那岩在微信发布了自己回武汉大学参加答辩的经历。
那岩自我调侃,他在答辩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那岩,欢迎来到 科技 美学。
本篇论文为大家介绍的是2015年度四大旗舰对决,如果你不嫌烦的话,还可以把我的论文放到桌面......
那岩在这篇推文中配了一张自己的身份证照片,那岩是80后确定无疑。
OK,正戏开始,综合上面我提到的信息,我们现在得到以下确定的信息:
(1)那岩是80后
(2)那岩2015年硕士毕业
(3)那岩2013年开始拍视频
(4)那岩边工作边拍视频
(5)那岩在北京和哈尔滨拍视频
(6)那岩在武汉读研究生
几个信息一综合,大家会发现,那岩是边工作、边拍视频、边读研究生,还有个孩子,拍视频在北京,读书在武汉,还不在一个地方,他怎么忙得过来?
有两种解释:一是那岩工作以后读的在职研究生,二是那岩的全日制研究生比较闲,允许他出去工作实习。
这个信息先保留,现在我们要解决以下2个问题:
第一、Xperia Z1视频中的孩子,是不是那岩的?
据这个发帖人的id和涉及的链接是可以跳转到 科技 美学的官方微博的,这里面的连接和用户ID信息和前面那岩发漫画的帖子也可以对应上,因此信息应该是可靠的。
综上所述,在孩子的年龄和性别都有出入,可以排除视频中的孩子不是那岩的,除非那岩不止一个孩子。
二、那岩到底是哪一年出生 ?
(1)根据上面提到的那岩女儿出生于2007年,根据我国男性法定结婚年龄22岁,往前反推,那岩出生不能晚于1985年,否则就是违法生育。
所以那岩的真实出生日期应该是1980-1985之间,再结合前面提到的那岩2015年硕士毕业,那岩研究生毕业时,年龄应该在30-35之间。
按照正常的上学的步伐,本科毕业后再,一般人顶多25、26岁,读完研究生年龄在30-35之间是不太可能的。
综合上面所有推断,姑且得出推论:
那岩已经结婚,那岩的出生日期在1980-1985之间,那岩是工作后读的在职研究生。
这就是我们根据互联网信息推论出来的关于那岩的信息,以上推断仅建立在那岩早年所发的帖子之上,如果帖子真实性有待考虑,或者我推理逻辑有错误的话,另当别论。(为保证隐私部分ID、链接、联系方式没有放出来)
那岩停摆的时间并不长,严格算来5个月左右,期间月更了几个视频。真正恢复是10月,很明显那岩找到了方向,也找到了团队。
这是那岩结束停摆之后,更新的视频,标题加入了“人物”两个字,其中出境的人有一部门现在仍是 科技 美学的员工。后来这个系列断断续续更新了一些人物采访访谈。
除了这些,那岩的回归还带来了大家测、直播、资讯100秒,2016年下半年那岩开始了直播,同时拍摄环境和设备也有了变化,应该是拿到了投资。
那岩给 科技 美学的未来是:大家测+新闻资讯+直播+评测视频,在内容和盈利上做了很好的区分。
对于网络上谣传的雷军测评帝国,纯属笑话,各位看完我的评测机构发展史就会明白,zealer早已没有了雷军的投资,2014年小米就完全退出了爱否。
上述图表中小米集团旗下金星创投持有极客公园2.06%的股份,股东里面排名第十,不可能控制极客公园,极客公园张鹏只有15% 科技 美学股份,实际控制人还是85%股份的那岩,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图片来自知乎大佬Ethereal
同时 科技 美学和那岩开始出现在各种发布会、直播、访谈、节目中。
在直播中那岩花样百出,除了各种新品的开箱、体验、还会有各种问题解答,那岩也进一步解放天性,搞怪抛梗。
直播的内容也反哺了视频频道的内容,将一些开箱体验、粉丝问答的内容单独剪辑出来,形成新的视频内容,降低了创作成本。
科技 美学的这些做法,这也使得一些粉丝心态发生了变化,那岩越来越像一个 娱乐 主播, 科技 美学的频道的视频越来越花梢。
2018年后半年,那岩新建了“禁飞时空”频道,开始评测跑鞋、球鞋,由于数码评测的男性群体较多,那岩开拓的新业务进行的比较顺利。
2019年1月, 科技 美学被评为哔哩哔哩百大UP主,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成绩。
数码区的受众很小,正是因为那岩所谓“花哨”的视频内容和个人形象才能拿到百大UP主,因为这实现了生活区和数码区的结合,两个群体的用户基数很大。
那岩的频道逐渐拆分为四个: 科技 美学、大家测、禁飞时空、资讯100秒。截止2021年6月底, 科技 美学四个频道的B站粉丝数分别为:364万+56万+13万+13万
截至2021年6月,早期的大三评测媒体发展各不相同,我说的属性是相对请勿杠,以B站粉丝为例。
科技 美学,364万,个人属性最强
爱否 科技 ,108万,专业属性最强
Zealer中国,83万,平台属性最强
那岩和 科技 美学,视频最生活化,最轻松,个人属性强,你可以觉得他 娱乐 化,但是 科技 美学的大众接受度最高,受众广泛,那岩的个人品牌价值也比较高。
科技 美学的发展模式有好处也有局限。
优势一:盈利模式稳定,通过大家测和直播中开箱体验产品,避免了视频恰饭问题。那岩在直播中回答过这个问题:直播间里出现的开箱体验产品全是收费推广的,这解决了自媒体的恰饭合理性问题。
优势二:直播时长不同于普通视频,在线观看,流量大,产品多,制作周期短,收益高于单纯恰饭视频。这从那岩没有做二手以及配件可以看出,仅凭直播 科技 美学有足够的收入。
劣势一:过于依赖那岩个人形象,如果那岩不在, 科技 美学的视频内容丰富程度和观看数量将大打折扣。
劣势二:直播时间成本和制作成本低,可以剪辑成多段视频分发,同时利润来源可观,这会导创作偷懒,表现就是 科技 美学关于数码产品的综合评测越来越少,仅限于一些热门产品和四大旗舰系列。
鄙人统计了在 科技 美学B站频道最近80期(2020年数据),其中单独场景拍摄制作的产品评测视频不到10个,剩下的60个左右是直播录屏视频的二次加工,以及两分钟看发布会和几分钟的开箱体验视频。
当然,我们看待要冷静,直播开箱上手是 科技 美学独有的模式,这也决定了它的特性,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穷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早日挣到钱
富的时候,又骂他们忘记初心只恰饭
无论哪个领域,人在年轻时都是精力充沛,创意无限,思维活跃,一个人可以满天下闯荡。
但总会有精力耗尽的时候,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父母老去,还有员工......无法再像年轻时一样毫无顾忌地创造。
与其嘲讽别人如何丧失初心
不如学习别人如何走向辉煌
欢迎关注[1973手机馆]
欢迎关注[1973手机馆]
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部分数据来自网络
将美的难以数计的表现形态类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似乎已成定论。这种分类忽视了异态纷呈的科学美。在美学教科书中,科学美要么被置于视野之外不予理睬,要么被囊括在社会美中一笔带过。实际上科学美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一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忽视科学美及对科学美的研究,不能不说是整个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
一
科学美是否存在,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被誉为“科学史上的艺术品”,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罗素都曾将它作为神奇的艺术品来阅读欣赏[1]。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2],曾惊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所使用方法的精湛”和“实验本身的优美”[3]。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4]。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5]。对近现代科学创造史稍作考察便可以发现科学美的存在。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说科学家体验到的主要是科学创造本身的美和科学理论蕴涵的美,那么不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是感受到物化形态的科学设施和科学产品的美,譬如化学实验室赏心悦目的各种器具,现代天文台令人神怡的观测仪器,火箭发射场气势宏大的动力装置等等。我们在观赏这些试验器具、观测仪器、发射装置时,会产生类似欣赏音乐、绘画和其它艺术品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愉悦感和美感。只要不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一个对科学(包括理论形态和物化形态)稍有涉猎和接触的正常人,大概都不会否认科学美的存在和对科学美有过的美感体验。
尽管科学美的存在不容置疑,但美学家们和美学教科书的编著者们却对科学美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极少数美学论著即使谈到科学美,也是象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方面,现代生活已使科学美逐渐分化出来,成为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平分秋色的相对独立的第四审美形态;另一方面,科学美明显地被美学家们忽视和冷落了,尤其一些现代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在揭露和抨击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弊病时,也将科学进步连同科学美作为牺牲品搭了进去。造成上述这种审美事实和审美理论“背反”与冲突局面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传统美学理论局限了人们审美认识的视野和美学的思维空间。从古希腊美学到德国古典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那就是对艺术研究的极端重视,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界定为艺术。在亚理斯多德那里,“诗学”便是美学的代名词。亚理斯多德以后的不少美学家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黑格尔就公开声称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艺术中,因此,“我们对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6]就连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论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对象问题上也未能挣脱西方传统美学的窠臼,他说:“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的原则的体系吗?”[7]就整个西方古典美学来看,重视艺术美的研究是它的优良传统,然而这一传统的确立却是以牺牲对现实美的研究为代价的。19世纪以前,就总体而言,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尚未完全从社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科学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也尚未完全从社会美中分化出来。西方古典美学对现实美尤其是对社会美的忽视,本身就意味对科学美的忽视。传统审美理论严重地阻碍了美学思维空间向科学领域拓展,因此美学家们死死抱住这种观点不放:艺术创造审美价值,而科学则创造使用价值,科学与美无缘。
其次,经院式的研究方法也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丰富多采、异态纷呈的科学美现象进行研究归纳。美学研究者们只重视已有定评的美学经典论著,而忽视近现代科学家们“猜想录”式的谈美片论,更无意对人们的科学审美活动进行深入探讨,因此,也就很难从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中抽象出“科学美”这一范畴来。从西方古典美学家那里,是很难找到科学美是相对独立的美的形态这一现成结论的。例如,哈奇生将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美,只有这样两种美:“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康德则认为美不存在于事物的实在,而只有“自由美”与“依存美”之分[8]。黑格尔在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前提下承认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存在;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肯定了(社会美)生活美的客观存在[9]。把科学美作为相对独立的美的形态,在美学经典中是找不着“出处”的。然而,对科学美及科学美感的论述却常散见于现代科学家、科学史家和哲学家们的论著。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但对美学的经院式的研究方法阻碍人们将思维触觉伸向跟科学有关的理论领域。
二
科学美作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如果从形态学角度作静态考察,可分为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公式美)和科学产品美;如果从创造学角度作动态考察,又可分为科学理论创造之美和科学实验之美。科学美不仅体现于科学研究成果,而且显现在科学创造过程。
关于科学美的本质特征,笔者曾在有关文章中简述过[10]。这里稍加展开论述。
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形式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外在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单纯性,构成了自然界的基本特点。换言之,自然是统一的、单纯的,即和谐的。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看来决不是没有道理的。
科学美是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这一点很重要,它揭示了科学美的独特性。科学美决不是“自在之物”,它是科学家的理智对大自然的感知、领悟和发现。科学美所显现的固然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但它不是外在的、表层的、纯感官即可享有的美,而是内在的、深奥的、凭理智方可领会的美。对这一问题,著名法国科学家彭家勒作过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在彭家勒看来,科学家并非因为自然界有用才进行研究,而是因为自然界美才进行研究。他说:“如果自然不美没有了解的价值,人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那种触动感官的美,那种属性美与外表美。虽然,我决非轻视这种美,但这种美和科学毫无联系。我所指的是一种内在(深奥的)的美,它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能为纯粹的理智所领会。可以说,正是这种内在美给了满足我们感官的五彩缤纷美景的躯体、骨架,没有这一支持,这种易逝如梦的美景是不完善的,因为它们是动摇不定的,甚至是难以捉摸的。相反,理智美是自我完善的。”[11]彭家勒认为科学美源于自然美,美的科学大厦建筑于美的自然界基础上,但这种美不是直接打动感官的自然景色(外在之美),而是打动理智的自然和谐(内在之美)。
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这一点也很重要,它揭示了科学美的客观性。由于科学活动是以理性为主导的创造性活动,是主体能动性、自由性的集中表现,因此科学与科学美的客观性也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些唯心主义者总是把科学与科学美看作脱离自然与自然界的“人类理性的自然创造”,而那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科学家总是强调自然对科学的优先地位。非欧几何学的创建者罗巴切夫斯基说:“人们不依赖世界的事物而试图从理性本身去引出数学的一切原理,对数学是没有用处的,而往往也不会被数学所证实。”[12]在罗巴切夫斯基看来,数学的概念、符号、公式并不象某些唯心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自由创造”,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如果忽视或否认了自然对科学的客观优先地位,那么就必然会忽视或否认科学与科学美的客观性,最终陷入唯心论泥潭难以自拔。我们认为,是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
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承认自然对科学的客观优先地位,并把科学美理解为对自然和谐的一种反映,这并非意味着否认科学美的审美本性。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把人对客观实在反映形式划分为三种:日常反映、艺术反映和科学反映。他认为日常反映是一种较低级的、被动型的反映,而艺术反映和科学反映则是高级的、创造性的反映。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一样,都要遵循和服从美的规律,那种认为科学贵真贱美、重真轻美,甚至认为科学与美无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数千年来,人类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不断地揭示出物质世界内在奥秘及其发展规律,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开辟了愈来愈广阔的前途。因此科学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科学是发现,但又不仅仅是发现,它还是创造,是重构。科学要求真,但又不只求真,它还求美,求艺术性。仅就揭示自然奥秘、发现自然规律而言,它无疑是真的;而就其理论创造、思维方式而言,它无疑又是美的。一切伟大的科学杰作,不仅让人见出自然之真,而且使人觉出自然之美。
“美是真理的光辉”。而“探索者最初是借助于这种光辉,借助于它的照耀来认识真理的。”[13]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真与美的统一。在科学史上,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同时求真求美,甚至由美求真。物理学家韦尔曾经对人说:“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14]数学家霍姆斯直接把数学比作艺术:“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这样对待它。”[15]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这样评价数学家们的工作:“数学家导出方程式或公式,就如同看到雕塑、美丽的风景、听到优美的曲调等等一样而感到充分的快乐。”[15]可见,很多科学家是自觉依据审美价值尺度,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
科学即选择。“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我们知道,科学始于观察,基于实验,成于理论建树。仅就观察而言,科学家首先必须对观察什么做出选择,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各种事实无计其数且变化无穷,一个人绝不能毫无选择地观察这一切。那么科学家进行选择性观察的机缘又是什么呢?选择的对象必须是非常诱入、令人感兴趣的,而“指导选择的原则必定是非常好,令人很愉快”。(彭家勒语)不少科学家都谈到,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的选择,往往是通过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科学追求“简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团乱麻似的客观事实或现象是不美的,科学不也满足于对世界混沌表象的描述,对各种经验现象的罗列。事实分解或约化得越简单、越清晰,人们越能从总体上、规律上把握自然,而那些能使人“从无序中见出有序”的科学理论毫无疑问被认为是美的(普里戈金语)。自然事物与现象总是纷繁复杂的,而其背后的规律与本质总是相对简单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科学致力于追求“简单性”。“简单性”是科学家谱写科学理论“诗篇”的一条红线,它在科学家的心目中总是美的。当然,科学家们不仅仅追求“简化”,彭家勒毕生追求“简单与宏远”,爱因斯坦更加看重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而扬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则致力于辩证地描绘“宇称守恒”的世界图景。
科学就是“美的组合”。科学家总是试图向人们提供对于世界及其各部分规律的正确认识,并把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和谐的世界图景贡献给人类。科学家在构思、描述世界图景时,不仅依赖于逻辑思维,而且借助于形象思维。贝弗里奇指出:“有相当部分的科学思想并无足够的可靠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根据,而且势必只能凭借鉴赏力的作用来作出判断。”[17]有的科学家把科学构思看作类似于艺术概括的典型组合,并认为“最有用的组合,也是最美的组合”。
科学是人的自由的体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马克思曾指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人的类本质。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科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而科学活动的物化成果,即科学的理论、公式、发明等,成为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淀,或者说人的本质特点的确证。由于伟大科学成果体现了人类的自由本性,因此成为“科学的艺术品”,成为一种“艺术杰作”。
四
由于科学美建立于自然美之上,并体现了人的自由本质,所以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里所谓社会性,是指人类的自由本性。科学作品是自然和谐图景的呈现,亦是人类自由境界的表现,它因此和艺术作品一样让人产生一种寻味无尽的审美感受。
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验。美感过程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无论艺术美感,还是科学美感,都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不过,科学美感有着不同于艺术美感的鲜明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有三:其一,在科学美感过程中,抽象思维处优势地位。而在艺术术美感过程中,则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不截然分开,往往彼此渗透,相互补充。只不过,在科学观照中抽象思维处于优势,而在艺术观照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其二,科学与艺术都需要灵感,前者有灵感是科学直觉,而后者的灵感是艺术直觉。科学直觉与艺术直觉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都根源于人的天性,但科学直觉更多地受到理智的浸染,而艺术直觉更多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其三、科学美感是理智获得自由的愉悦的体验,而艺术美感则是情感获得解放的愉悦体验。审美是心灵的一种解放,美感是一种自由的主观体验。科学美感所体验到的是理性的自由、智慧的幸福。席勒曾讲“思维啊,幸福!”可以被看作是对科学美感的最简洁的界说。
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艺术美感问题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对科学美感问题则很少涉猎。而科学家在建构自己的科学理论大厦或认同别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时,对科学美感作过许多描述、阐发和界说。将它们加以整理和概括,可从中引申出如下观点:
(1)科学美感是理智观照自然,思维切近自然,而对自然界产生的一种亲近感或亲切感。
(2)科学美感是人们深入宇宙堂奥,发现自然之秘,而对大自然产生的一种惊讶感和神奇感。
(3)科学美感是人们凭借自己的精神力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探索、认识和征服自然,悠然产生的一种人类崇高感和自我超越感。
(4)科学美感是我们从科学作品和谐统一的自然图景,而产生的那种无比愉悦和无限自由的心理体验。
(5)科学美感蕴籍着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这种直觉和灵感往往成为科学对经验事实进行选择、观察、分析、判断和综合整理的一种价值尺度。
面对“科学的艺术品”,有的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而有的人却不能。这就涉及科学鉴赏力问题。科学鉴赏力是欣赏科学作品尤其纯科学理论所必需的审美力。它实际上是对于科学美的感受、理解、评判的一种本领。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就象存在着文学鉴赏力和艺术鉴赏力一样,也存在着一种科学鉴赏力。一个人如果缺乏科学鉴赏力,那就不可能领略到科学美的魅力。一个人的科学鉴赏力绝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与科学鉴赏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因此,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科学鉴赏力。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可从牛顿力学中“感受到数学完美性”;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可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可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从“数学形式的美”中发现了“物理世界的真”;而划时代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从实验大师迈克尔逊那里感到了“实验本身的优美”。法国物理学爱德布罗认为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力现象的“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18];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觉得爱因斯坦“有点象艺术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19];爱因斯坦相对论的? ����吆秃献髡?美国物理学家费尔德,深感“爱因斯坦的理论在优美、深邃和逻辑的合理性方面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人”[20]。科学家们所以能够从科学作品中获得比平常人更多、更深入、更强烈的美感体验,是因为他们比平常人具有更高的科学鉴赏力和审美力。
科学鉴赏力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理智与直觉的水乳交融,是理解与体验的相互渗透。它包含对科学作品的内容的逻辑判断力和对其形式的直觉判断力。这种逻辑的与直觉的判断力,构成了科学鉴赏力的“内核”。科学判断力之于科学家,如同艺术判断力之于艺术家。玻尔兹曼在谈到麦克斯韦气体动力学方程的美学价值说:“既然一个音乐家能从头几个音节辨认出他的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那么一个数学家也可以从头几页文章中辨识他的柯西、高斯、雅可比、赫尔姆霍兹或哥切霍夫。法国作者以他们极端的优雅的风度来表现自己,而英国人特别是麦克斯韦,是以他的引人注目的判断力来表现自己。”[21]
人类的审美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于各人的实践活动不一样,人们会有不同水平的艺术美的鉴赏力,也有不同水平的科学美的鉴赏力。前者取决于人们的艺术素养,而后者取决于人们的科学素养。马克思曾指出:“从主体方面看来: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22]。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艺术美,是因为缺乏“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的人感受不到科学美,是由于缺少“科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由此也可见出,科学美为什么首先被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所感受,所承认。
弊: 1: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等等等等...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0.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07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1.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税约1.3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1 关于“速度生活” 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电话本质上都是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在这种对效率的追求下引起心理方面的群体社会焦虑 就是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了
2 从科学发展到全球化 从全球化到 全球化的弊端 如文化流失 经济强势下的文化侵略等等
3 从全球化到思想的流变 最好举些例子 如美国跨掉的一代
在刚刚开幕2021上海车展上,蔚来汽车发布了首款轿车旗舰产品ET7的实车内饰,ET7是蔚来的首款轿车产品,初次亮相于1月9日举行的“NIO Day”蔚来品牌日活动中,其补贴前的售价区间为44.8万-50.6万元,车辆将会提供搭载70kWh、100kWh以及150kWh电池组的多款车型可选,NEDC综合工况续航将超1000km。新车上市后,将与特斯拉Model S、奥迪A7等车型,争夺豪华中大型轿车市场。
ET7的内饰布局,相比在售的三款SUV车型将会有着不小的革新。内饰多处采用全新材质,首创陨石镀铬工艺,全系标配Microfiber超纤绒顶棚,Nappa真皮高级内饰,细节之处,彰显质感。
车辆标配了10.2英寸HDR仪表屏及12.8英寸AMOLED中控屏,屏幕边框最窄处仅5.5毫米,分辨率高达1728*1888。与此同时,车辆还将全系标配HUD功能,后排也将会配有多功能控制屏,能够实现多屏交互。
新车在中央扶手区域的地台风格也非常个性化,采用了镂空式储物格,与同门车型保持一致,用以增加储物能力和实用性。新车的方向盘造型同样采用了全新设计,更加简洁有质感。除此之外,车辆还会配有后排独立出风口,预计USB接口以及无线充电等常规配置也不会缺席。
蔚来ET7前后排同样采用了隐藏式智能出风口,能够根据场景,精准控制风向和风量,确保体感舒适。并且标配了智能香氛与空气净化系统,车内环境会更加清新自然。
ET7将提供三种内饰主题颜色, 分别是雪融白, 金沙米和阿尔卑斯灰, 每一种主题色彩都来自美丽的大地。而对应全车14处可再生藤木Karuun, 也会呈现三种不同色彩以呼应整个主题氛围。
此外,E&以NOMI为核心,全系标配了HUD、10.2英寸HDR仪表屏、12.8英寸AMOLED中控屏。其边框最窄处仅5.5mm,分辨率高达1728*1888,ET7还配备了后排多功能控制屏,从而实现了多屏交互。
ET7此次还借助4组麦克风阵列和专用NPU核心,让NOMI具备声纹识别,从而实现精准听音辨位,免打扰独立音区交互的能力。
外观方面,ET7采用了蔚来家族化的设计风格,封闭式格栅造型搭配细长的前大灯,看上去非常简洁,运动化的前脸和轿跑式的车身,让其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在外观方面,蔚来还为ET7提供了两种外观套件主题可选,,完美搭配不同车身颜色,定义独特风格:
其一:SUN主题,亮色镀铬时尚现代
其二:Moon 主题,哑光灰色镀铬运动激情
作为蔚来的旗舰轿车,ET7还有着超高的车身强度,其车身按照中国C-NACP和欧洲E-NCAP五星安全标准设计,采用超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整车抗扭刚度达37,100Nm/deg。
除此之外,新车的前挡风玻璃上方,还配有一个激光雷达,这也预示着新车将会搭载更高级别、精度更高的驾驶辅助功能。这也将是蔚来首款搭载全新自动驾驶技术的旗舰轿车(NT 2.0自动驾驶平台 )。
ET7应用了最新的蔚来自动驾驶技术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蔚来超感系统Aquila配备了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其中包括1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1个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蔚来超算平台Adam搭载四颗英伟达NVIDIA DRIVE Orin芯片,算力高达1016TOPS,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量产移动计算平台。除此之外,蔚来还建立了全栈自动驾驶技术能力,未来将会逐步实现高速、城区、停车、加电等场景下轻松安全的点到点自动驾驶体验。
在动力方面,ET7也延续了蔚来车型高性能的基因,将会搭载前永磁同步电机+后交流异步电机的组合,电机综合最大功率480kW,综合最大扭矩高达850Nm,官方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仅需要3.9秒,百公里到零制动距离33.5米。
超低的风阻系数,配合应用了碳化硅功率模块的第二代高效电驱平台,能效水平整体提升明显。其中,搭载70kWh电池包的车型NEDC续航超过500公里,100kWh续航能够超过7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