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特别关注的总编辑

2023-12-07 0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特别关注的总编辑

创刊仅8年,《特别关注》期发行量就直奔300万份,在中国9821种期刊中,雄居前三甲。24名员工,2008年上交利润2420万元,人均100万元。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称赞:“这不仅是中国期刊界的奇迹,在世界期刊市场也绝无仅有!”一手打造这一“奇迹”的就是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玉祥。

憨佗 是谁

特别关注总编辑,朱玉祥,笔名憨佗。是在全国都有卖这个杂志,

特别关注的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是期刊界的一个共识。尽管人人皆知,但并非所有期刊都能赢得市场。放眼全国,以文摘为内容的期刊并不鲜见,可被读者广泛认可的却屈指可数。《特别关注》凭什么让读者关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提炼的一句“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已为全国广大读者所熟知,而这一理念正是《特别关注》始终坚持的办刊宗旨。江作苏这样解释:一激扬一抚慰,形成和谐之道,因应国人之心理,顺应读者之追求。“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醒目印在每期《特别关注》的封面上,中年男士正是《特别关注》锁定的目标读者群。浮躁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副产品,而《特别关注》就以疗治这一现象为己任。从一篇篇以苛刻眼光挑选的美文中,成功者、拼搏者、探路者、迷茫者、失意者得以添智、减压、释疑。她要告诉人们的是,正视社会现实,掌握自身命运;要激扬人生的是,了解现实状态,寻找破解途径;要传达的理念是,幸福感其实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而与你的人生态度直接关联。不涉奇,不猎艳,健康干净,是《特别关注》给读者留下的不变印象。文风清新,以小见大,从许多媒体容易忽视的凡人小事中,提炼睿智的主题,挖掘震撼人心的内容。察人所不察,道人所不道,以“冷点”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心灵深处最柔软之处,是《特别关注》的特别视角。《特别关注》每期卷首,都有一篇署名“憨佗”的文章,其妙品三国令人称绝;开篇署名“关林”的特别报道,胸怀天下,大气理性。憨佗是谁?朱玉祥。关林何人?副主编黄永明、周对葵。一期不落的这两篇原创文章,成为《特别关注》的“镇刊之作”。“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特别关注》编辑部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的永恒追求。“内容为王”,王者之象已经初显。

特别关注的呼啸神州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这样回顾她所走过的历程:一直低调从事,不声不响开拓,正应了古代兵法“衔枚而进”,流汗流泪只有自知。他指出,面对未来,仅有“衔枚而进”还远远不够,还要加一点“呼啸而进”的气势。《特别关注》20名员工与200万份的发行量、1600万元利润之间,在2006年年底画上了圆满的等号。国内期刊界、专家学者正在解码等号背后的秘诀。而朱玉祥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心里最清楚,这绝非最后的等号!《特别关注》而今的状态是,在全国除台湾省外的任何一个省份,都不难发现她熟悉的身影;在阅读的人群中,不仅有成熟的中年男士,更有白领丽人、市井百姓、青年学生,甚至不乏国际友人。有读者建言,这本杂志完全可以走向世界。2006年12月21日,上海。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全国部分期刊经验交流会在这里举行。在国内同行注目下,朱玉祥在主席台上郑重发布:再用24个月时间,《特别关注》有信心突破300万份!据了解,2009年6月9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杂志《特别关注》发行量达到302万份,单期发行量突破300万大关,仅次于《读者》,位居中国第二。马蹄声疾,看我呼啸神州——这就是《特别关注》的掷地宣言。

特别关注的成功哲学

幸福的家庭都有同样的理由,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的故事。这是一个不知被克隆了多少次的版本。然而,成功者的哲学需要对此做相反的诠释:失败者都有同样的理由,而成功者各有其成功的方式。《特别关注》的缘起,开初不过是湖北日报集团在思考如何从传统报系产品向期刊拓展的逻辑衍生。在办一份什么样的期刊上,他们首先想到青岛日报社办的当时正红火的《读报参考》。经过调研,他们认为,《参考》的路子不宜复制。但就文摘的路线反思,仅在武汉一地,上十万发行量的文摘类报刊就有五、六种,如《大家文摘报》,《知音》、《今古传奇》的文摘版等。而全国市场,瞄准各类细分市场的文摘类报刊更是数不胜数。再去办一份文摘刊,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自称从来不在刊物后附“读者调查表”的是“上帝”幸运的宠儿,他有一种与今天现实社会现实的读者心灵感通的直觉和本领。创刊《特别关注》的刊名没有变,封面上的主张“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没有变,栏目内容选稿标准没有变,而一直在变的是发行的数字:2001年当年底达到9万,2002年18万,2003年40万,2004年90万,2005年5月突破100万,真可谓一路狂飙,高歌猛进!姑且不论刊物内容是否符合完全意义的“成熟男士”的需求定位,仅就办刊的气势,运作的气势,就是十足的自信、十足的阳刚。实际上,他们还是用了二、三个月搞调研,用一周的时间集中讨论刊名、栏目框架,家事、国事、天下事,这么一个主打结构,犹如灵光一动,就这么确定下来了。而对自己定位的琢磨,取向的摸索,风格的厘定,花了约半年时间。起初,他们尝试突出信息量,感到路子走不通;又想追求时效性,这对月刊而言,效果不言而喻;还想推崇收藏性,主张永久价值,也难以做到。某一天,集团现任总编辑江作苏的一番点拨,激发了大家的思绪,也平静了纷乱的主张: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简短的两句话,高度概括了刊物的品位、追求,直指今日读者的根本需要。这既是高度的理论抽象,又是最现实的服务策略。编辑部为此兴奋不已,大家聚餐,为找到一个可以永恒的主义而欢庆直觉告诉他们,他们找到了一个做到100万的路子了。而当时,2001年下半年刊物才发行大约7万份。朱玉祥说,大家打一个赌,杂志什么时候能真正达到100万。有回答2008年的,也有说,2010年的,最激进的是猜2005年。这似乎是个让人无法相信的天方夜谭,单凭一个主张,何况,这一主张还是那么的“文学”!可就是这一主张,为刊物迅速赢得了一批又一批的忠诚读者。甚至有的农村读者写信给编辑部,说读了刊物,感到找到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有如此醉人的魔力?朱玉祥解释说,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传达“幸福的哲学”——在社会转型期读者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又如何去满足?是用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虚拟寄托,还是直面现实,平衡心理,疏解思想,抚慰心灵,构筑和谐?《特别关注》选择了后者。他要告诉人们的是正视社会现实,掌握自身命运;他要激扬人生的是了解现实状态,寻找破解途径;他要传达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其实与金钱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而与你的人生态度有根本关联。现实关怀——是记者出身的朱玉祥和他的团队的自然特色,也是报业集团办刊物的必然选择。因此,与《读者》、《青年文摘》一族的路线不同,《特别关注》选稿的一个标准,是与当下的社会,当下的人们所思所想所需密切相关的文章,可以让读者通过读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因此,与众多报刊关注健康、娱乐、消费、旅游等等服务生活的现实路线不同,《特别关注》选稿的一个标准,是推崇励志,倡导和谐,杜绝曝光、案件、桃色等小报小刊的矫情倾向,使读者通过读刊激昂斗志,克己立公;因此,与时下众多刊物走豪华、全彩、高档的时尚路线不同,《特别关注》坚持朴实风格,其封面、版式、印刷平淡无奇,不追求封面所谓的视觉冲击力,更不搞畸形的“美女经济”那一套。对于《特别关注》的成功,湖北日报集团总编辑江作苏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的理念主要有三点:一是励志人生,二是激扬智慧,三是抚慰心灵。刊物品位适度,既不曲高和寡,也不市井媚俗。由此,得到一个启示:“不能怪市场不接受我们,而应研究如何打开市场”,他说。“特而不特论”在今天期刊市场竞争白热化、立体化、“全频化”(各领域都被分割)的时代,理论家们总是用细分市场理论、特色求异理论谆谆教导办刊人,要细分细分再细分,要特色特色再特色。《特别关注》的成功,不说颠覆了专家们的理论格言,至少修正了一些过于理想化的理性评断。“事实上,犹如美女,其实是最没有特性的。因为,她要符合一套普遍遵循的基本的审美规律”。朱玉祥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说,《特别关注》封面的广告词是“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实际上,不少女性读者却非常忠实。我们不可能为一句口号而拒绝女性读者的热情。同样,号称成熟男士,其实不少中学生也非常喜欢购买《特别关注》。因此,口号就是口号,定位也是一种口号,关键是看你提供的东西能不能引起他或她的共鸣,促使他或她这期买了下期还买,下下期还买。“现在,我们动辄都讲特色,在市场上,其实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办刊如果要争取最广大受众的支持,要解决的恰恰是求大同存小异的问题。要了解并把握‘流行的元素’。”“在新时期,办一份杂志,要特别,又要不特别。”“细而不分论”细分市场理论上无疑是没有错的。但面对13亿人口的期刊市场,什么是细分,什么又是粗分?如果一开始你就只想做一份5万份以下的杂志,你就细分好了。如果你希望做大做强,就必然追求细分思想观照下的不细分策略。单看刊名“特别关注”,典型地反映了关心国事民生的新闻记者的“新闻眼”,以此办刊,自然希望吸引的是最广大受众的眼球。如此,也就决定了刊物的志向是要满足尽可能多的读者的精神需要。在该刊的读者购买结构中,除六成是成熟男性外,其他阶层如女性,如学生,如白领,如农民,如下岗工人,如退休干部,等等等等,任何一类,都不知能细分到多么细分的程度。如果用细分的思想指导一切,今天中国期刊方阵就必然少了一份百万大刊!“适度创新论”创新是文化事业的天职和本性。创新是赢得市场的利器。对办报刊来说,不创新得死,但超越时代和环境创新,则必死。《特别关注》的成功,生动地诠释了时下报刊创新的“中庸之道”。拿其栏目来说,“家事”、“国事”、“天下事”、“心事”等主打板块的设计,简洁明快,区划利落,但不显得奇崛、个色乃至新潮、小资。再如,在具体稿件的取舍上,他们主要突出与读者切身利益、切身关系、切身感受相贴近的内容。比如,“天下事”,并不介绍旅游地情况和旅游指南、旅游知识,因为,绝大多数读者是难得出国的,但他们介绍外国人与今天中国人相近领域的生存状态。又比如,封面、版式的设计,他们追求特别,大红的底色衬托出特别的视觉效果,但他们不追求所谓读图时代的铺张和花哨,恪守着一份纯真和亲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