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甘肃高师学报期刊

2023-12-10 22: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甘肃高师学报期刊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代码是1156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简称“甘肃民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优势,确立“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学校招生面向云南、西藏、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等20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历史

1984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92年,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学校升本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6月,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7月,经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决定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0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696人,其中专任教师5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3%;教授50人,副教授17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85%;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2人,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人,甘肃省“园丁奖”13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0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开办本科专业(方向)54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

省级特色专业: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方向)、学前教育(藏汉双语)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艺术设计学 、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安多藏文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数学、设计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族教育学、高寒生物化学

学生成绩

2018至2019学年,学校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主题系列活动中,1名学生获摄影一等奖,4名学生分获征文、刻纸、书法二等奖,2名学生获刻纸、微党课优秀奖;第十二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29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在甘肃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铜奖2项;在全州禁毒宣传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

学校荣誉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先后为民族地区培育5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重点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研究培育基地2个等14个研究机构。

截至2020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796篇,其中在SCI、EI、CSSCI分别收录14、47、74篇;授权专利48项;出版专(译)著72部,教材121部;承担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

学术资源

据2021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印刷型文献近62万余册,电子型文献260余万种(册),另有CNKI(中国知网)、北大法意、读秀学术搜索、移动图书馆等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电子期刊近1万种,每年订购中外文印刷型报刊1200余种。

学术期刊

《甘南民族文化研究》(藏文、季刊)是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主办,以社会科学为主,重点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藏文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设有“甘南社会历史研究” “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民族民俗研究”“藏学研究”“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双语教育研究”“甘南农牧经济发展研究”等栏目。

《甘肃民族教育研究》(汉文版、藏文版),学报设置“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理科教育教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安多藏文化研究”“河洮岷文化研究”等栏目。

《甘肃高师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期刊的主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美学研究、中外文学研究、经济研究、语言与逻辑、历史学、民俗研究。期刊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9月,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西藏大学、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员单位。

蒲向明的主要论文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高荣的学术论文

1. 《汉简所见的“候史” 》,原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二人合作,第一作者。2.《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原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3.《秦汉邮驿交通建设与后勤管理》,《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5期摘要转载。4.《论汉代的督邮》,《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5.《秦汉邮驿的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5期摘要介绍。6.《张家山汉简所见的亭及其吏员》,《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7. 《简牍所见秦汉邮书传递方式考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8. 《汉代河西的水利建设与管理》,《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9. 《汉武帝“图制匈奴”战略与征伐大宛》,《西域研究》2009年第2期。10.《敦煌悬泉汉简所见河西的羌人》,《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11.《秦汉的都亭与乡亭》,《历史教学》2008年第11期。12. 《论武帝以前的汉匈关系》,《西北第二民院学报》2007年第4期。13. 《 “十里一亭”说考辨》,《南都学坛》2008年第3期。14. 《河西汉晋简牍及其学术价值》,《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5. 《秦汉驿的职能考述》,《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6.《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探》,原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后收入《简帛研究2002-20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月氏、乌孙和匈奴在河西的活动》,《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18.《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19.《初元三年汉弃珠崖刍议——兼论汉代边疆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20.《汉代护羌校尉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3期。21.《汉代对西北边疆的经营管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22.《汉代戊己校尉述论》,《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23.《东汉西北边疆政策述评》,《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24.《论汉代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25.《朱绍侯先生与军功爵制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二人合作,第二作者。26.《古代河西开发的历史反思》,《开发研究》2003年第3期。27.《汉唐河西农业开发得失谈》,《开发研究》1992年第7期。28.《汉初经济萧条原因探析》,《晋阳学刊》1995年第4期。29.《汉代河西的行政区划、职官建置及其特点》,《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30.《先秦时期的河西农业》,《西北史地》1998年第3期。二人合作,第一作者31.《秦汉时期西北疆域的变迁》,《西北史地》1992年第2期。32.《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西北第二民院学报》2004年第1期。33.《汉代河西人口蠡测》,《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第1期。34.《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人口》,《西北人口》2003年第2期。35.《秦汉的邮与邮人》,《简牍学研究》第4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6.《汉代西北边塞的邮驿建置》,《简牍学研究》第3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7.《汉代甲渠候官邮程考》,《史学论丛》第9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38.《秦代刑徒的生活和服役范围》,《秦文化论丛》第7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二人合作,第二作者。39.《秦代的公文记录》,《鲁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40.《汉代“传驿马名籍”简若干问题考述》,《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41. 《秦汉驿制诸问题考述》,《鲁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汉代对羌民族政策的演变》,《张掖师专学报》2001年第1、2期。43.《古史所记的先秦河西》,《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44.《汉代河西文化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45.《古代河西的兴衰及其地位和作用》,《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46.《陈垣先生与敦煌学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7.《汉唐时期河西农业的局限发展及其原因》,《张掖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48.《汉代对河西的农业经营》,《张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49.《隋唐时期西北疆域的嬗变》,《历史教学与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二人合作,第一作者。50.《略论曾布》,《张掖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51.《司马光经济思想刍议》,《张掖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52.《唐前期的河西农业经营》,《酒泉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张进的一、发表的主要论文

《新中国翻译文论的模式及其意义》,史忠义等主编:《思想与诗学》(《人文新视野》第七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新中国翻译文论的话语模式及其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活态文化转向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空间诗学与翻译文论的合法化》,《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文艺报》2007年11月6日摘要介绍。)《元批评的思维特征与学科取向》,《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社会能量叙事与生态美学方法论》,《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民族志》,《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的当代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批评工程与批评之罔》,《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篇目辑览”)《通向一种历史诗学》,《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6期。《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观》,《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篇目辑览”。)《新历史主义与解释学》,《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篇目辑览”;入选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篇目辑览”)《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文艺理论文摘卡》2005年第2期。)《论新历史主义的读者接受观念》,《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论福柯解构史学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历史的叙事性与叙事的历史性》,《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论与文论的再度自觉与交互建构》,《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新历史主义的逸闻主义》,《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转向和语言论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论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观澜索源 原始要终》,《东方丛刊》2002年第4期。《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文史哲》2001年第5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转载)《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摘录;人大复《文艺理论》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意境的时空结构和审美功能系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美学》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在“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之间》,《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新历史主义历史文化诗学的作家主体观》,《燕山大学学报》2001年3期。《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文学话语实践论》,《社科纵横》1998年第4期。《中国古代文学本质观的范式审视》,《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6期摘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