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态环境学报编委

2023-12-10 13: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态环境学报编委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
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可把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2.按环境的性质,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半人工环境和人工环境三类。
3.按照环境的主体分类,目前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看成是环境要素,总称为人类环境或人类生存环境。
[编辑本段]期刊名《生态环境》

简介

《生态环境》(ECOLOGY AND ENVIRONMENT),期刊名。2009年更名为《生态环境学报》(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期刊概况

《生态环境学报》原刊名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原刊名《土壤与环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式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刊源,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和2008年版)。本刊是环境科学类的综合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具有明显创新性和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及对重大的科学前沿问题有独到见解和理论建树的综述和观点类文章。适合从事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保护、土壤学、大气科学、水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林学、医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学者、教师、学生、各级管理者和环境爱好者阅读。
该刊是下列评价系统或数据库的收录刊源: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第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中国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4)《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
(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8)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9)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
该刊也是下列文摘刊物的刊源:
(1)《环境科学文摘》;
(2)《中国生物学文摘》;
(3)《中国农业文摘》;
(4)《中国林业文摘》;
(5)《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6)《中国国土资源文摘》
(7)《全国报刊索引》。

发行卷期

《生态环境》期刊自2003年更名至2008年更名期间共发行如下卷期:
(第12卷之前为《土壤与科学》)
第12卷 第1期 2003年2月
第12卷 第2期 2003年5月
第12卷 第3期 2003年8月
第12卷 第4期 2003年11月
第13卷 第1期 2004年2月
第13卷 第2期 2004年5月
第13卷 第3期 2004年8月
第13卷 第4期 2004年11月
第14卷 第1期 2005年1月18日
第14卷 第2期 2005年3月18日
第14卷 第3期 2005年5月18日
第14卷 第4期 2005年7月18日
第14卷 第5期 2005年9月18日
第14卷 第6期 2005年11月18日
第15卷 第1期 2006年1月18日
第15卷 第2期 2006年3月18日
第15卷 第3期 2006年5月18日
第15卷 第4期 2006年7月18日
第15卷 第5期 2006年9月18日
第15卷 第6期 2006年11月18日
第16卷 第1期 2007年1月18日
第16卷 第2期 2007年3月18日
第16卷 第3期 2007年5月18日
第16卷 第4期 2007年7月18日
第16卷 第5期 2007年9月18日
第16卷 第6期 2007年11月18日
第17卷 第1期 2008年1月18日
第17卷 第2期 2008年3月18日
第17卷 第3期 2008年5月18日
第17卷 第4期 2008年7月18日
第17卷 第5期 2008年9月18日
第17卷 第6期 2008年11月18日
(第17卷之后更名为《生态环境学报》)
[编辑本段]生态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一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另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
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将患“孤独症”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资源枯竭——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核污染——摆脱不掉的阴影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放谢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
海洋污染——致命蓝色国土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
噪音污染——永无宁日的呐喊
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

肖静的论文论著

1温度胁迫对草坪草生理指标影响 张志 2008-07-18生态环境2高温胁迫对草坪草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张志 2008-07-10齐齐哈尔大学学报3《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志 2008-05-06教学交流4不同钾肥用量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志2008-03-20 安徽农业科5区域土壤信息系统数据建模生命科学学院 张志4 2005-10-05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6薄板层析法分析甜叶菊糖苷 张志1 2009-3 中国调味品7 低温胁迫对高羊茅生长影响的研究 张志1 2009年第5期 草业科学8盐胁迫条件下对三种冷季型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张志 2009年第3期 生态环境学报9不同形态N素不同水平对黄瓜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张志 2009 年10月20日 30期 安徽农业科学10高校《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张志2 2009年10月10日29期 安徽农业科学11园林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志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11 第132期12齐齐哈尔市道路绿化景观调查与分析 张志2 2010年2期安徽农业科学13细胞生物学 第一副主编 约10万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