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南昌地质情况论文

2023-12-10 17: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南昌地质情况论文

张永忠 马振兴 杨永革 刘细元 陶木金 吕少俊 秦岩 王道英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向塘330201)

摘要:通过采用DRpASTIC评价模型对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南昌市赣江、抚河沿岸砂滩脆弱性高,防污性能极差;红谷滩新区、莲塘及八一桥的赣江分支地区,脆弱性较高,防污性能差;朝阳洲、扬子洲的河间地块,脆弱性中等,防污性能中等;凤凰洲、蒋巷及西北部冲沟地带,脆弱性较低,防污性能较好;老抚河以东地区和北西部岗间地带脆弱性低,防污性能好。对形成地下水脆弱性高-较高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根据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特点及污染源特征,对南昌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南昌市

地下水具有水质好,水温稳定,不易受污染等特点,因此,它作为城市供水水源之一,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城市面临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时,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工业三废及生活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农业区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部分区域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关资料显示:在南昌市老城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其污染源主要为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和粪便污染物,污染物质主要是“三氮”有机污染和各种病毒细菌。区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南昌乳品厂、南昌农药厂和化工原料厂、外洲水文站一带已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有pH值、 Zn2+、Fe、Mn2+。红层地下水受污染地段主要分布在罗家集和外洲水文站,污染因子为 Fe、Mn2+、Cl-、pH值、总硬度和溶解固形物,污染程度为中度-轻度污染。因此,开展南昌市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识别地下水污染的潜在危险,可为科学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和有效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自然地理及环境地质背景

1.1 自然地理及研究区范围

南昌是江西的省会城市,地处赣(江)抚(河)下游冲积平原,北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势总体西北高、南东低,依次发育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呈现层状地貌特征。以赣江为界,赣江西北部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岗地,赣江以东为河流侵蚀堆积平原,河湖港汊密布,辫状水系发育。本次研究区范围为南昌市城市规划区[1]范围:东起麻丘镇,西至梅岭;北起昌北机场,南至银三角(南昌县以南3km)。东经:115°46′27″~116°06′04″;北纬:28°30′48″~28°51′54″。总面积1248.0km2。

1.2 地层岩石构造特征

研究区地层有前震旦系、白垩系上统、古近系和第四系;出露有晋宁期、喜山期岩浆岩。南昌地处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接合带北侧、扬子地块的南缘,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及其裂陷盆地均很发育。褶皱构造:区内基岩仅出露于赣江以西地区。除由前震旦系千枚岩组成一系列北东东至北东走向的次级紧密线状同斜褶皱外,白垩系上统—古近系,褶皱宽缓,呈近东西走向。区内断裂甚为发育,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及北北西四组断裂为主,次为北东东和东西断裂。

1.3 含水岩组划分

根据含水岩(层)组的岩性特征,组合关系,贮水空间的形态及水力联系等划分为4个含水层:(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由全新统、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冲积的砂、砂砾石层组成,三者水力联系密切,构成统一的含水层,水量丰富,补给来源有河水侧向补给,大气降水垂向补给和红层地下水越流补给。(2)古近系、白垩系“红层”溶隙裂隙含水层: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富水性中等-弱。(3)前震旦系变质岩裂隙含水层组: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中,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富水性弱。(4)岩浆岩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富水性弱。

2 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2]

2.1 评价方法及评价因子的选取

根据南昌市的自然地理及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等具体情况,我们采用DRpASTIC评价模型。选取地下水埋深(D)、降雨入渗补给量(Rp)、含水层介质(A)、土壤介质(S)、地形坡度(T)、非饱和带介质(I)、含水层渗透系数(C)7个参数作为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的评价因子。

2.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因子评分

(1)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埋深决定着地表污染物到达含水层之前所经历的各种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并且提供了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氧接触致使其氧化的最大机会。通常,地下水位埋深越大,地表污染物达到含水层所需的时间越长,污染物在途中被稀释的机会越大,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就越小,

含水层被污染的程度也就越小。因此,根据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污染程度的影响,结合地下水埋深,给出埋深范围及评分(表1)。

表1 地下水埋深评分表

(2)降雨入渗补给量:污染物可以通过降雨入渗补给垂向传输至含水层,并且在含水层内水平运移扩散。因此,补给量是污染物向地下水运移的主要载体,补给量越大,地下水受污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地下水脆弱性越强。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降雨入渗补给量评分表

(3)含水层介质:这里含水层介质指的就是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含水层不同的岩性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不同,相同岩性的裂隙和层面的发育及岩石固结程度、颗粒大小、分选程度不同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裂隙越发育越易污染;固结越好越不易污染;颗粒越大并较易冲刷越易污染;颗粒含量减少且分选性越好越易污染。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

表3 含水层介质类型评分表

注:典型评分值为缺乏详细资料时使用。

(4)土壤介质:土壤介质通常为地表层(岩石风化带)岩性,其平均厚度为2m或<2m。具体评分标准见表4。

表4 土壤介质评分表

(5)地形:地形控制着污染物被冲走或较长时间滞留于某一地表区域或渗入地下,它不但影响着土壤的形成,而且还影响着污染物的稀释程度。对于有利于污染物渗入的地形,其相应地段的地下水的脆弱性越高。当坡度0~2%时,污染物渗入地下的机会最大。反之,当地面坡度>18%时,易于形成地表径流,而此时污染物渗入地下的可能性很小。其具体评分标准见表5。

表5 地形坡度评分表

(6)非饱和带介质类型:非饱和带介质的选择遵循如下原则:(1)选择对脆弱性程度最显著的介质;(2)对于多层介质存在时,应考虑各层介质的相对厚度,选择厚度最大的一层作为非饱和带介质;(3)须考虑各层介质脆弱性程度的大小,如当灰岩上层覆盖一层粘土和一层等厚度的较大的砂砾层时,从地下水污染的角度考虑,粘土是显著的控制层,因为粘土层限制污染物向含水层迁移,此时选择粘土层作为非饱和介质最恰当。承压含水层不考虑其上的覆盖层,其赋值为1;对于基岩介质,应考虑裂隙、层理和岩溶管道的发育程度,对于溶洞非常发育的灰岩介质,可赋10分;对于岩溶发育不好或连通不好的灰岩介质,评分应低一些,如9或8。具体评分标准见表6。

表6 非饱和带介质类型评分表

注:典型评分值为缺乏详细资料时使用。

(7)含水层渗透系数:渗透系数由含水层内孔隙的大小和连通程度所决定,渗透系数越大,地下水越易受污染,其脆弱性越高。具体评分标准见表7。

表7 含水层渗透系数评分表

2.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因子的权重

在应用DRpASTIC法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时,对于每一个评价因子均分别给定了一个相对的权重,其范围为1~5,它反映了各个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对于地下水污染影响最显著的因子的权重为5,影响程度最小的因子的权重为1。

对于DRpASTIC模型中的各评价因子,其对应的权重数值为5、4、3、2、1、5、3。各评价因子权重见表8。

表8 DRpASTICa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权重表

2.4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单元网格划分

根据南昌市的具体情况,我们采用网格法对其进行评价单元划分。我们采用的网格(评价单元)为0.5km×0.5km,这样,研究区(水域除外,以下类同)总共可以划分为3900个网格。同时结合已有各种图形资料,对评价因子状态有突变的单元进行人工调控,以确保单个评价单元中各评价因子状态具有相对均一性。

2.5 地下水脆弱性指数计算及脆弱性评价结果

根据地下水脆弱性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DRpASTIC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指数由下式计算:DRpASTIC=5×D+4×Rp+3×A+2×S+1×T+5×I+3×Ca,其中,D、Rp、A、S、T、I、C分别为单元网格中各评价因子的评分值。

根据以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首先利用GIS软件生成各评价因子的评分图,然后按各个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进行图层间的叠加分析和统计计算(利用DRpASTIC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指数计算公式),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地下水脆弱性指数(即各评价因子的加权和,在22~200之间),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单元网格评价结果见表9。再结合DRpASTIC脆弱性的划分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为5个脆弱性等级(表10)。

表9 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单元)网络统计结果表

从表9及表10可以得出脆弱性评价结论为:南昌市赣江、抚河沿岸砂滩脆弱性高,防污性能极差,面积为36.0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7%;红谷滩新区、莲塘及八一桥的赣江分支地区,脆弱性较高,防污性能差,面积32.75km2,占3.4%;朝阳洲、扬子洲的河间地块,脆弱性中等,防污性能中等,面积287.0km2,占29.4%;凤凰洲、蒋巷及西北部冲沟地带,脆弱性较低,防污性能较好,面积115.75km2,占11.9%;老抚河以东地区和北西部岗间地带脆弱性低,防污性能好,面积503.50km2,占51.6%。另外,表10还可以表明:脆弱性指数越小,含水层越不易被污染,即脆弱性程度越低;反之,脆弱性指数越大,则越容易被污染,即脆弱性程度越高;

表10 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表

3 形成地下水脆弱性高-较高区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表10可以看出: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高区主要分布在赣江、抚河沿岸砂滩一带,地下水脆弱性较高区主要分布在红谷滩新区、莲塘及八一桥的赣江分支地区一带。以下在充分分析这些区域的地质背景前提下,从七个方面剖析了其形成的具体原因:(1)地下水埋深: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均较浅,2004年地下水位调查结果显示:红谷滩新区、莲塘(汇仁制药厂)及八一桥的赣江分支地区(桃花乡)三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4m、4.5m、3.9m,均在2~5m范围之内,地下水埋深这么浅,不容质疑,地表污染物达到含水层所需的时间较短,污染物在途中被稀释的机会较小,其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很大,其单因子评分为8。(2)降雨入渗补给量:根据已有资料显示,这些区域的降雨入渗补给量一般都在150~200mm/a范围之内,作为污染物向地下水运移的主要载体,其补给量算是比较大的,地下水受污染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其单因子评分为8。(3)含水层介质:这些区域均处在赣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区,其含水层介质(岩性)均为古河道或现代河流冲积所形成的砂砾石层,它们均为松散沉积物,且一般分选性较好,颗粒间的孔隙连通性也较好,故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其单因子评分为4~9,典型评分为8。(4)土壤介质:这些区域中有很大部分是没有土壤层覆盖的,呈裸露状态,如赣江、抚河沿岸砂滩,其直接由松散的砂砾石层覆盖;有土壤层覆盖的地方,其土壤层也较薄,其岩性一般为未压实的砂质亚粘土等。故从土壤介质方面来说,这些区域都属防污性能极差的区域。(5)地形:这些区域属赣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其地形坡度为0~2°之间,地表水难以形成地表径流把污染物迅速带走,而是使污染物滞留于这些区域,让其不断的渗入地下,最终造成地下水污染,其单因子评分为10。(6)非饱和带介质类型:这些区域的非饱和带介质一般以砂、砂砾或含粉砂和粘土的砾石为主,其颗粒之间空隙的连通性较好,使污水能轻易地穿过它而顺利地到达含水层,最终使地下水受到污染,其单因子评分为6~9之间。(7)含水层渗透系数:前面已述,这些区域地下水的含水层介质(岩性)均为古河道或现代河流冲积所形成的砂砾石层,它们的渗透系数受含水层岩性条件、位置及形成地质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赣江、抚河沿岸砂滩一带的渗透系数为260~360m/d,其防污性能较差,其单因子评分为6~8之间;而红谷滩新区、莲塘及八一桥的赣江分支地区一带的渗透系数为53~160.9m/d,其防污性能相对前者较好,其单因子评分为2~3之间。

由于以上7个方面其防污性能都比较差,这些区域地下水污染防不胜防,据2004年取样分析结果显示:莲塘(汇仁制药厂附近)超标组分为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4 南昌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

如前所述,由于南昌市部分区域防污性能差,已经造成很多地方地下水严重污染,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污染赣江水源。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的进一步发展和蔓延,对地下水进行污染防治已成了当务之急。据调查资料,南昌市地下水污染源大致可归为4种:工业三废排放的点源污染;农业化肥及农药的施用,污水灌溉的非点源污染;生活废弃物排放的非点源污染;被污染地表水体的侧向渗透补给。根据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特点及污染源特征,建议建立以下地下水卫生防护带,以防止含水层污染。

(1)一级防护带:主要分布于赣江、抚河沿岸漫滩,此带对应于脆弱性高区,其防污性能极差,含水介质渗透性极强,与赣江水力联系密切,其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还会进一步将污染物带入赣江水源。所以此带为严禁活动带,应禁止在此带的一切农业种植活动,严禁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总之,应禁止一切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活动。

(2)二级防护带:分布于红谷滩新区、青云谱、莲塘一带,此带对应于脆弱性较高区,其防污性能较差,含水介质渗透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排泄于赣江,2004年通过取水样查证,其部分区域地下水已经遭受污染,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将污染物带入赣江水源。此带已有一些污染企业,如莲塘小兰工业园一带的汇仁制药厂及一些化工厂已使地下水产生了污染,对这些污染企业应进行治理,治理不了的应关、停、并、转、迁,应尽量避免修建各种大型污染企业,积极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资源型转向效益型。另外也可建设居民区。

(3)三级防护带:主要分布于朝阳洲、扬子洲地带农业地区,其对应于脆弱性中等区,防污性能一般。建议在此带建立居民生活区、娱乐场所,以及轻业区,不得兴建有污染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集约经营,提倡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使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提倡多用有机肥,特别应该杜绝污水灌溉。消灭污染源,对污染物进行科学处理,确保所有污染物达标排放。

(4)四级防护带:位于老抚河以东广大地区,北西部的岗间冲沟、八一桥北端—凤凰洲、赣江南支蒋巷镇地区。此带对应于脆弱性低~较低区,建议此带建立农业活动区、重工业区、制造业及食品工业区。该带的东部区域为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区。因此,应进行保护,消灭污染源,不得随意倾到工业废渣及生活垃圾,禁止污水灌溉。

5 结论

(1)对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南昌市赣江、抚河沿岸砂滩脆弱性高,防污性能极差;红谷滩新区、莲塘及八一桥的赣江分支地区,脆弱性较高,防污性能差;朝阳洲、扬子洲的河间地块,脆弱性中等,防污性能中等;凤凰洲、蒋巷及西北部冲沟地带,脆弱性较低,防污性能较好;老抚河以东地区和北西部岗间地带脆弱性低,防污性能好。为南昌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对形成地下水脆弱性高-较高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

(3)根据南昌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特点及污染源特征,对南昌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南昌市2002~2005年城市总体规划

[2]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选编.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Nanchang

Zhang Yongzhong, Ma Zhenxing, Yang Yongge, Liu Xiyuan, Tao Mujin,Lu Shaojun, Qin Yan, Wang Daoying

(Ji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ngtang 330201)

Abstract: DRpASTIC assessment model is put forward to assess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in Nanchang c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rea of Ganjiang River and along the sand beach Fu River in Nanchang City is high in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nd very poor in antipollution ; that of Honggutan New Zone, Liantang and the regional branch of the Ganjiang River of Bayi Bridge, the higher vulnerability,antipollution worse; that of Chaoyang Island, interfluve block of the Yangtze Island, Medium vulnerability, antipollution Medium; that of Fenghuang Island, Jiangxiang and gully zone in Northwest, the lower vulnerability, antipollution better; that of the east area and the interridge of north-western areas in the former Fu River, the low vulnerability, antipollution good。 The paper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which forms high-higher area of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ccording to pollution sourc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district of Nanchang Ci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proposals and measure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Key words: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Nanchang

江西省冷水坑银铅锌矿实物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经验与教训

肖茂章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912大队)

摘要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912 地质大队通过对贵溪冷水坑银铅锌矿实物地质资料的多次开发利用,不断实现找矿新突破。本文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利用过程与工作经验,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建议。

关键词 江西冷水坑;银铅锌矿;实物地质资料;开发;经验

冷水坑银铅锌矿田位于江西省东部贵溪境内,属冷水镇管辖。其最早发现可追溯到明代,据县志记载:“银岭矿,明开矿于此,今黑土成阜,草木不生。”当年生产遗迹现仍可见——古窿遍布,炼渣成丘。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912地质大队自1966年通过对已知矿点的踏勘筛选和各县地方志、矿冶史的查阅分析,选定贵溪冷水坑银铅锌矿化点为普查工作区,至今已累计探明银金属量8706 t、铅锌金属量444×104t,成为超大型矿田。历经近半个世纪,昔日荆棘丛生的荒野变成了赣东武夷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冷水坑矿田的发现与勘探,经历了从“脉带型”铅锌矿到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再到层控叠生型银铅锌矿和金矿等几个相互交织的阶段,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与对实物地质资料的多次开发和反复利用密切相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断扩大的找矿成果,凝聚了江西省地质矿产局912大队地质人在岩心库洒下的汗水。

一、冷水坑找矿历程及实物地质资料发挥的重要作用

1.由脉带型铅锌矿到斑岩型铅锌矿

1966年,组建不久的江西省地质局912地质大队为寻找后备基地,以脉带型铅锌矿为重点工作对象进行深部探索,于1971年提交了《贵溪县冷水坑银路岭铅锌矿区普查报告》,获铅锌金属储量9×104t,伴生银220t。

1973年,912地质大队技术人员在复查自1968年以来施工的钻孔岩心时,发现脉状铅锌矿两侧的围岩中具有浸染状矿体,矿体受花岗斑岩接触带产状控制,认为冷水坑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地质条件。经1974~1979年深部钻孔验证,矿化面积成倍增长,铅锌矿远景储量增加了数十倍,打开了找矿新局面;与此同时,通过基础地质特征和岩心对比分析研究,证实了推覆掩逆断层F2真实存在,肯定了斑岩型铅锌矿床的成因认识,这一认识为下一步在变质岩下方探索花岗斑岩及进一步扩大矿区远景奠定了基础。由此撰写了与冷水坑矿田有关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江西省贵溪冷水坑银路岭斑岩型铅锌矿地质特征》,为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

2.从斑岩型铅锌矿到斑岩型银矿

1982年对矿田银矿的认识已逐步深化,发现斑岩体中银矿化的范围一般小于铅锌矿化,开始是随机抽样对银重复分析,虽然结果并不明显,Zk3601孔中50~81号样品的铅锌品位不佳,但独立银矿体厚达59m,由此,912地质大队立即责成实验室对1979年以前施工的62个钻孔全部补做银分析,同时在岩心中补采大量的样品,化验结果令人振奋,银主要赋存于3个地质构造部位:①花岗斑岩中受构造裂隙控制的脉状银矿体,含银大于200 g/t;②花岗斑岩及外接触带以细脉浸染状产出的银矿体,含银150~170 g/t;③矿田西南部受火山岩层位控制的含菱铁锰矿的银矿体,含银200 g/t左右。

根据以上成果,1983年,江西省地质局决定将冷水坑矿田以勘查铅锌为主转为以银为主的综合找矿工作,从此拉开了综合找矿的序幕,于1984 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区铅锌(银)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累计探明储量:铅186×104t,锌218×104t,伴生银6387t,镉15733t,确定了冷水坑矿田为一特大型铅锌银矿。1985年8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分别报道了“江西省冷水坑发现特大型银矿,地质远景储量国内第一”。1986 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银(铅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报告,报告中评价了银(铅锌)矿床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推动了银矿的勘探进程。1987年提交了《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经全国储委批准C+D级银金属量664t、铅+锌金属量13.42×104t。1990年提交了《鲍家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获C+D级银金属量3336t、铅 +锌金属量194×104t。1994 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100—108 线银铅锌矿勘探报告》,获B+C+D级银金属量806t、铅+锌金属量20.37×104t。

3.从斑岩型银铅锌矿到斑岩型金硫矿

1984年,随着综合找矿的深入,主要技术人员编制了以各种数据反映的冷水坑金铜硫矿分布图,初步发现金矿化赋存于银珠山黑色花岗斑岩内,于是912地质大队决定在115、123勘探线上的钻孔岩心中系统采集微金分析样近5000个,于1987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扩大远景及金(铜)成矿条件的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金矿化主要赋存于银珠山黑色花岗斑岩内带及与含银铅锌矿化的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预测115~123线之间为金矿靶区。1989年对靶区进行验证,1990年提交了《银珠山金矿普查报告》,获金储量3.49t、硫铁矿矿石量76×104t。

4.从斑岩型铅锌矿到层控叠加型银铅锌矿

1983年,通过对1978年施工的Zk4802、Zk13203钻孔岩心观察分析,发现斑岩体下盘火山岩中赋存铅锌银矿中富含菱铁锰矿和磁铁矿,起初认为是属斑岩型矿床晚阶段的正常矿物组合;通过采取岩心薄片、光片镜下观察研究,发现菱铁锰矿具有鲕状结构,磁铁矿呈骸状散布其中,并与白云石、含水石英、碧玉等共生,且在特定的火山岩层中产出,从而逐步认识到菱铁锰矿属火山沉积-变质成因,早于花岗斑岩的侵入期。由此提出寻找隐伏矿床,于1989~1992年实施勘探,发现了银坑、营林富铅锌硫矿,共获铅+锌金属量16×104t、硫铁矿矿石量560×104t、伴生金金属量2.07 t、伴生银金属量163 t。

2001~2003年,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连续列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912地质大队技术人员再次进驻冷水坑岩心库,查找当年残留的层控叠生型矿体岩心,制定实施方案,于2004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报告》,探获122 b+333银金属量1347t、铅16×104t、锌21×104t。

2004~2005年,银珠山矿区铅锌银(金)矿详查再次列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通过两次资料开发和岩心对比,认为在小源矿区可以找到类似下鲍矿区的层控叠生型矿床。2005年11月在小源村西实施的Zk13906钻孔中发现了两层厚约10 m的层状富铅锌矿体,于2008年底完成详查工作,2009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铅锌银矿详查地质报告》,探获122b+333银金属量488t、铅21×104t、锌32×104t。

二、实物地质资料是科研的基础

纵观冷水坑矿田的发现与发展,从脉带型到斑岩型再到层控叠生型,从铅锌矿到银金矿再到富铅锌银矿,从矿化点到矿床再到超大型矿田,特别是下鲍矿区和小源矿区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地质专家的高度重视,多家科研院所的地质专家纷至沓来,实施的项目有: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及隐伏矿预测研究,叠加复合型铅锌、铜矿深部成矿模式与勘查技术示范研究,冷水坑银多金属矿田层状富铅锌矿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冷水坑矿田火山构造与成矿研究,江西冷水坑次火山岩热液型银铅锌矿科学基地研究,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火山岩盆地构造转型机制与成矿规律研究,钦杭成矿带东段基础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等。专家们进驻冷水坑首先想到就是看岩心,通过实物与资料的对比,采集样品,探索成矿规律。

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缺憾与损失

遥想当年冷水坑基地,曾有上千人的家属区、360多人的办公室、约360 个孔近20×104m岩心的岩心库,这些都记录着冷水坑矿田曲折的发展史,记录着老一辈地质人的奋斗经历,其中既有曾经的辉煌,但也有难以忘怀的艰难与缺憾——20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陷入低潮,所有的岩心沦为废石,令人惋惜。2008年912地质大队组织退休老同志回冷水坑参观,到基地一看,原来的家没有了,原来的办公室没有了,原来的岩心没有了,都忍不住老泪纵横。

冷水坑矿田的勘查与科研离不开花岗斑岩,由于经受了地质低潮,20世纪保留的数百个钻孔、数十万米岩心损毁殆尽,岩心库只留下2000年以后施工的约97个钻孔近45000 m岩心,基本都是层控叠生型矿体岩心,斑岩型矿体岩心极少,以至于下鲍矿区详查期间都是凭记忆在破败的岩心库中寻找残留岩心。

随着银路岭矿区2004年闭坑,冷水坑大脉型银铅锌矿体从此成为老地质人渐行渐远的记忆。由于没有岩心,坑道进不去,残存的一点斑岩型矿体岩心代表性不强,而且还无法确定具体位置以及与矿化的关系,火山机构位置无法确定,造成的第一个影响是科研工作困难加大,科研成果的可靠性降低;第二个问题是影响了冷水坑深部找矿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冷水坑金铜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特别是2005年前后提出的危机矿山深部找矿,其实在冷水坑花岗斑岩的根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金铜矿体,但由于这不是当年的主要工作对象,所以绝大部分没有做金、铜基本分析;如今副样已经没有,现在要取样已是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勘探(图1至图4)。

尽管大部分岩心没有了,但随着矿产品价格飙升,鲍家、下鲍矿区相继开发,912地质大队与国内外专家一道,充分利用现有的岩心、坑道,借助先进的找矿设备,运用现代地质科学理论,仍在不遗余力地弥补损失,为多找矿、找大矿呕心沥血。

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建议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912地质大队在冷水坑矿区共实施勘探工作量457个孔、250000m,累积产生岩心约225000m,目前保存有岩心97个孔、45000m、副样12500件、光(薄)片165片。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为目前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后勘查找矿和科学研究等仍将发挥作用,其潜在利用价值对今后勘查找矿和科学研究等仍将发挥作用。其潜在利用价值包括:①为钦杭成矿带基础地质与矿产研究、武夷山成矿带基础地质与矿产研究、冷水坑矿田外围远景评价及深部找矿提供类比实物地质资料;②为国家在冷水坑-相山银铅锌铀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内工作量的投放及勘查实施方案提供决策依据;③促进东部铁铜铅锌重要矿集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与示范工作,剖析斑岩型和层控型矿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成矿环境与演化规律,深化完善成矿模型,建立找矿模式,拓展找矿空间;④为全国26个矿山基地之一的江西冷水坑次火山岩热液型银铅锌矿科学基地建设提供实物地质资料展品。

图1 江西省贵溪冷水坑岩心库外貌

图2 江西省贵溪冷水坑岩心库保存的岩心

图3 原江西省贵溪冷水坑矿区食堂(现存放岩心)外貌

图4 原江西省贵溪冷水坑矿区食堂内现在存放的岩心

然而,目前矿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将岩心管理纳入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由专职人员进行维护,责任具体到人;对于冷水坑矿田标志性岩心应纳入国家管理,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为研究找矿方法和成矿规律提供实物证据。

2)岩心库房维修、岩心箱、隔条、岩心牌的材质以及各种标识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既经济又保存年限长。

3)岩心的保管费按新标准是15 元/m,但保存年限不明。现状是第一年取上来时码放整齐,排列有序,以后则无人过问。岩心库的建设费、维护费,需要上级管理部门统筹考虑。

简述江西省地形对南昌市气温的影响

南昌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南昌市是“夏炎冬寒”的典型城市,夏天炎热,有火炉之称;冬天较寒冷。年平均气温17℃-17.7℃,极端历史最高气温,40.9℃,极端历史最低气温-15.2℃。南昌市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市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作物生长旺季雨热匹配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温干旱,低温降雪冷害和暴雨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年降雨量1600-1700㎜,降水日为147-157天,年平均暴雨日5.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5%。
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地质与地貌地质构造上,以锦江—信江一线为界,北部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属华南褶皱系,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使二者合并在一起,后又经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构造带,南部地区有大量花岗岩侵入,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北部地区形成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有第四纪红土堆积。这是造成全省地势向北倾斜的地质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