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醒,字觉非,1930年6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今常熟市)的一个小镇上。其曾祖父嵇问耕好读书,通西学,身体力行倡导“读圣贤书期实践,通中西学是真才”,在当地颇有声望。他早年痛恨清廷腐败,力主维新,轻官就商,经营米业,开设了永丰新米行及分店,并任上海常昭米业公所的地方董事。嵇醒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嵇醒幼年家道衰微,15岁时,随家迁居上海,就读于育英中学。嵇醒发奋读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同学誉为“敏慧好学,志在工程”。1948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后转入机械工程系,开始接受近代工程技术教育。当时,一大批著名教授的学识和风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他。沈德滋讲授的物理、朱公瑾讲授的数学、楼鸿棣讲授的机构、金悫和朱城讲授的力学、沈三多讲授的设计、陈大燮讲授的热工和黄叔培讲授的汽车等课程,都使他至今难以忘怀。另一方面,那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又是上海进步学生运动的发源地,风起云涌的爱国学生运动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这强烈地撞击着嵇醒的心灵,他开始思考寻觅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嵇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生的各项政治活动,认真钻研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决心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1952年,嵇醒大学毕业,留校在材料力学教研室担任助教。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力学研究和力学教育。那时正值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为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人才需要,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一年以后,嵇醒就走上了大学的讲台,独立担任材料力学课的讲授,那时他才23岁。他第一次讲课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后他又刻苦钻研教学内容,不断改进讲授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不久他被提升为讲师并兼任材料力学实验室副主任。三年中他为实验室增添了大量的新设备,编写实验课讲义,准备了许多新的实验,做了大量的工作。1956年,嵇醒随上海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到西安,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1957年,为加速培养我国的工程力学专门人才,我国老一辈著名力学家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嵇醒到工程力学研究班担任教员并参加研究班的学习。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名师荟萃,在这里他听到了钱伟长的应用数学、郭永怀的流体力学、杜庆华的弹性力学、李敏华的塑性力学、黄茂光的板壳理论等课程。他还听到过一次钱学森的讲话,并协助张维指导课题研究。在这些著名力学家的直接指导下,他的力学知识和素养有了全面的提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应用力学学术思想的教育,并树立了力学要为工程服务的思想。可以说力学研究班的这两年,成为他事业的新起点。 1959年,嵇醒从工程力学研究班回到西安交通大学,便投入到创办工程力学新专业的工作中。他一边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一边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和组织实施。1962 年,他担任了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应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嵇醒得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好机会。1979年,刚刚恢复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嵇醒就被提升为副教授,并担任弹塑性力学教研室主任。1980年,嵇醒作为访问副教授公派赴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机械工程系工作一年,从事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研究。他还考察了美国力学研究和力学教育的水平、方法和条件,并与不少外国学者建立了学术联系和友谊。1981年回国后,嵇醒被提升为教授,198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兼任新创建的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他既抓教学又抓科研,更注意力学系的团结和潜力的发挥。在他任期内,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986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1985 年,嵇醒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89年,嵇醒调到同济大学,任工程力学系教授、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研究所(室)所长,1992 年,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在同济大学他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孜孜不倦地攀登新的力学高峰。近年来,嵇醒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1986 年至1994年)、力学学会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组组长(1986年至1991年)、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至今);上海市力学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至今);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兼复合材料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89年至今);国家教育委员会工程力学教材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至1990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90年至1995年);《应用力学学报》主编(1985年至1988年);《上海力学》主编(1991年至今)。嵇醒在力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44个寒暑,他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卓有建树,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从他这44年走过的历程也可以追溯到我国在这一时期力学发展的踪迹。
刘延柱,生于1936年。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固体力学专业,1960至1962年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1959至1973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1973年起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曾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及科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季刊》副主编,《力学与实践》、《中国生物医药工程学报》、《应用力学学报》、《非线性动力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Technische Mechanik(德国)》等刊物编委。
学历: 1962年7月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毕业 1.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仿真研究所所长(2001-)2. 复旦大学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站长(1999-)3.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1997-2000)4.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5. 复旦大学力学与技术科学学位分委员会主席(2001-)6. 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7. 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96-)8. 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科建设小组组长(20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评委(1998-2002)10. 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IFToMM)转子动力学委员会中国委员11.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12.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3. 中国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14. 上海市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15. 上海市航空学会, 常务理事16. 上海市现代设计法学会, 常务理事17. 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评委(1998-2002)19. 《固体力学学报》编委(1989-)20. 《应用力学学报》编委(1989-)21.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1988-)22. 《振动与冲击》编委(1988-)23. 《力学季刊》编委(1995-)24. 上海市政协委员(1997-2002)25.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1996-2002)26. 中国民主同盟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0) 1. 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5)2.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96-1999)科技获奖情况:1.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 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 获奖者: 张文2.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1996): 高速旋转机械运动稳定性和整机动力学理论, 获奖者: 张文,王文亮,陶明德,王皓3.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 叶片-盘-轴整体全弹性转子振动特性分析, 获奖者:张文,王文亮,王皓,陈运西,唐国安,欧圆霞等4. 国家光华科技奖三等奖(1992),获奖者: 张文5.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6): ,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获奖者: 张文6.上海市六五一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3):C-3机设计的动力学原理分析,获奖者:张文,赵明龙等。 1.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 《转子动力学理论基础》,获奖者:张文2. 复旦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1985),获奖者: 张文3.复旦大学《复华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奖(1996、1997、1998),获奖者: 张文4.《复旦大学香港人赞助优异奖教金》(1997、1998、1999),获奖者: 张文5.《1999-2001年复旦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9)